苗王坡:誰在坡頂“佔山為王”(新散文)

苗王坡:誰在坡頂“佔山為王”(新散文)

苗王坡下,交界河不急不緩地流淌。一河床白花花圓滾滾的石頭裸露在時光裡,映襯著河道旁被流水洗白了樹根的張牙舞爪,稻田裡隨風搖曳的菜花金黃,裂開一道又一道溝壑或覆了一層又一層苔蘚的老樹,和老樹邊青瓦覆蓋的村莊。

江口德旺思麻古道(思南府至湖南麻陽)上的提溪長官司交界驛站就蹲在這條河邊。蹲在斑駁老樹掩映下青瓦木壁的民居近旁。三月,我們趕到這裡時,春光正好。驛站的石基橫紋交錯,若隱若現。殘缺的磚牆已經沒有了瓦頂,卻仍在蒼空下兀自壁立。石灰勾勒的磚縫橫長豎短,彰顯著砌牆人技藝的高超。它的肌膚上,飄搖著幾株青蒿,枝葉不再發綠,根卻仍緊緊抓住牆磚不放。最頑強的要算牆頂那排巴巖姜了。乾枯的老葉順著牆面覆蓋了一層又一層,卻將一片片新綠舉向陽光和春風拂來的方向。身體與牆面始終保持垂直的姿勢,彷彿與牆磚一道,死死地守著一些,行路人的秘密過往。驛站的軀體已經殘缺,卻在靠西的那一面牆上留下了一方窗眼。窗框裡,一堆黃泥,老得發白,如幾個歇腳的人,聊著各自記憶裡的山高水長。站內已有居民栽種了油菜,牆內牆外花香正濃,杭瑞高速從驛站對面,河的近旁呼嘯而過。這些參照,彷彿在向世人昭示,這裡的時光,從前很慢!

苗王坡:誰在坡頂“佔山為王”(新散文)

銅遵公路,蜿蜿蜒蜒在苗王坡繞了九十九道彎,也繞過了銅仁西五縣(思南、印江、德江、沿河、石阡)去市裡辦事的人們一大半的旅途時光。很多次坐車經過這裡,腸胃都被繞得翻江倒海。去時從坡頂吐到坡腳,回來時從坡腳吐到坡頂,真真領教了苗王坡的厲害。遇到下雨下雪天氣,司機們提著心將車開過苗王坡,如過了道鬼門關。雪凝那年,銅仁2000餘名官兵和幹部群眾在苗王坡奮戰了32個小時,才將車輛、旅客和抗凝物資安全送過苗王坡。

對於苗王坡,我最初的理解是:一道非常厲害的坡地。但卻無意中將它與人聯想到了一起!苗王坡雖沒有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坡度也不是很陡,但是它很寬,坡道很長。如一個人敦厚中自有一股凜凜威風,儒雅大度得讓人敬畏。後來想,苗王坡不就如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佛嗎?讓你在他的身體上受盡磨難,然後幡然醒悟:從此岸到達彼岸,哪有不吃苦受累的道理?

如果不是親自走過,我真的不知道經過苗王坡的還有一條在銅仁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小路,這條路曾經是銅仁西五縣的官員和百姓們進出銅仁的必經之路,也是外地官員百姓經越巴楚的驛道——思麻古道。這條從苗王坡腳蜿蜒過苗王坡頂的小路,它的長度,是先民們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

我們從交界河邊的古驛站出發,在三苗客棧用過早飯,帶上竹筒酒,坐了一半路程的車,沿著寨民砍開的小路,踏上古驛道,踩著厚厚的樹葉和苔蘚,尋找著古代先民們的腳印。到苗王坡頂的大路坪苗寨,尋找寨後的苗王陵,觀賞寨子旁邊的苗王池。這一段路,斷斷續續走了我們大半天時間。這是一條被時光遮蔽了很久的路,每一步,我都走得小心翼翼,每一腳,都彷彿踩在了時光深處。

走上古驛道,我的眼前出現了兩隊人馬。坐轎的,騎馬的,是古代官員,或商家富戶。更長的一隊人馬,就是常年往返于思麻之間靠為人背送物資養家餬口的行路漢,苗王坡人叫他們“背幫”。苗王坡頂老人描述:他們背上揹著一個“井”字形木架,物資捆在架子上端,下端有兩隻長長的“腳”,走累了隨時可以靠在路邊,立在地上休息。路過苗王坡的人辛苦,在苗王坡幹“背幫”的人更苦。累不用說,還得在夜裡或有霧的時候預防那些遊走在樹林深處的匪徒“關羊”。苗王坡有一處深溝,只有一處進出口。匪徒們押了背幫,將他們趕進溝裡,搶走物資,關上“羊圈門”,揚長而去。待背幫們費盡力氣將“羊圈門”打開,匪徒已經走遠了。他們背上的那個“井”字形背架,彷彿一個隱喻。將“井”背在背上,遠離故鄉。“井”上有四個“十字架”,一個是故鄉的妻兒老小,一個是遠在他鄉的自己,一個要為主人負責物資的保管,一個還要預防被匪徒“關羊”。後來他們身上肯定帶著刀吧?不然,怎麼讓這份營生持續,怎麼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三苗客棧出售有一種“活竹酒”,說是將酒注入竹筍裡儲存數月,待竹子長成後一截一截砍來出售。他們哪來那樣稀奇的靈感?怕是背幫們背酒經過驛道時,為了今後在路上有酒喝又防止別人拿走而想出來的辦法吧?勤勞的人們有很多樸素的發明,贏得過世人經久的讚賞!

苗王坡:誰在坡頂“佔山為王”(新散文)

苗王坡頂有一個不大的村寨叫大路坪,踏上寨前的公路時恰逢寨上一位老人經過,拉住詢問,說是這個寨子是為了經過這裡的人有口茶喝,有碗飯吃而逐漸建立起來的。這不就是一個民間“驛站”嗎?辛辛苦苦登上坡頂,也應該坐下來歇歇了。渴了喝碗罐罐茶吧,餓了吃碗苗家飯吧,困了喝碗活竹酒,或接過老人們遞過來的長竹煙桿抽一袋旱菸吧。山高路遠,停下腳步,圍在炭火邊,聽老人們擺一擺那些遠古的故事,欣賞一下他們方言很重的山歌調,後面的行程,或許會快樂一些?或許走著走著你就會在某個細節的回憶裡笑了,走著走著你就會放開嗓子吼一段吧?那些讓人會心的細節,那些高亢的歌吼,會掃除旅途的疲勞和內心的孤獨呢。

寨後就是“苗王陵”,一個圓錐形的山尖正對著大路坪苗寨的中心,傳說苗王的靈柩就安放在山尖那棵碩大紅豆杉樹下的山洞裡。幾乎每個苗寨都有自己的“苗王”,大路坪苗寨的“苗王”傳說中的來歷似乎更為久遠,都在堯舜之前。而我更願意將其看成一種隱喻——在那麼遙遠的古代,能夠克服一路艱難險阻生存下來,帶著人馬在苗王坡頂安營紮寨,繁衍生息,能夠“主宰”這麼一座遼闊得讓人吃盡苦頭的大山的人,怎不可以“佔山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