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為什麼到嘉慶就終止了?

鵬友程


康熙朝這一代中發生了幾件大事:誅除鰲拜,廢除三藩,收復臺灣剿滅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公元1722年12月,69歲的康皇帝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7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皇帝即位後,整頓吏治,懲處了一批貪官汙吏,為乾隆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雍正在位沒幾年就去世了,由他的第四個兒子愛新覺羅·弘曆即位,改元乾隆,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即位時的清王朝已經經過了康熙、雍正兩代70餘年的治理和發展,社會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乾隆帝到底是功勞大還是罪過大,要由讀者自己來判斷了。

乾隆天資聰穎,深受其祖父康熙帝的寵愛曾經專門為他選擇良師,進行多方面的教育。雍正元年,他就被秘密地立為太子,雍正十一年被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預軍國要務。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即位,從此站到了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了他長達60年的帝王生涯,可謂是文治武功樣樣精通。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他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擬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的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乾隆中期,是其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

他的“武功”表現在他在位時期,曾經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乾隆年間,中國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3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1/3,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繁盛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清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在位時,顒琰曾被封為嘉親王,並冊封為皇太子。1796年,顒琰受禪為帝,是為清仁宗,改年號為嘉慶。

乾隆死後,嘉慶親政,年已三十九歲。他知道這時吏治敗壞,已到了頹風難挽的程度。所以,一親政後,不得不作出一些姿態,把身居高位、曾深受生父寵信的權臣和珅逮捕下獄,並下令抄家。嘉慶看了那長長的抄家清單,才得知和珅把乾隆晚年的貢物的十分之九都私吞了,價值八萬萬兩白銀,抵得上朝廷二十年的收入。他又嫉又憤,一口氣數了和珅二十大罪狀。半月後,他下令把和珅賜死獄中。可是,對這大筆無價之寶,嘉慶卻又令人運至宮中據為己有。故當時民間有兩句順口溜:“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也曾多次減免各地田賦。但是,大官商、大商人、大地主瘋狂兼併土地,如廣東巡撫不到一年就兼併土地五十餘萬畝。因此,嘉慶時出現大量流民。皇帝所在的北京城裡,有十萬以上的乞丐。一個寒冷的夜晚,京城露宿街頭的竟達八千人。在這種情況下,各地農民紛紛起義。1799年,嘉慶為保住清朝統治,採用了兩手策略。一面下“罪已詔”,把一切罪責推到軍機大臣和珅上,另一方面則對鎮壓川、楚、陝農民起義的將領和軍事部署作了新的調整,撤換了一批作戰不力的地方督撫,起用漢族地主將領,重用漢族地主武裝“鄉勇”和“團練”,作戰中實行“築堡困守”“堅壁清野”的政策。
但是,起義烈火越燒越旺,1813年,河南滑縣李文成領導的起義軍攻入了紫禁城清王宮。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但粉碎了嘉慶“方期與吾赤子共樂昇平”的美夢。嘉慶驚呼:“這是漢唐宋明以來從未有過的事!”1820年,嘉慶帝到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休養,病死,終年六十歲,葬易縣昌陵。

天天開心歷史



清朝由盛轉衰並最終滅亡,與乾隆有著莫大關係。

雍正接手時,基本是國庫空虛就一個爛攤子。雍正費了牛九二虎之力,這邊摳來那邊省。好不容易充盈了國庫,硬是把只有六百萬兩銀子的國庫,給累積到了八千萬兩。正因為操勞過度,過早的就去世了。

接過皇位的乾隆,可說是坐在父親留下的金山銀山之上。 乾隆有點才華,也曾躊躇滿志。在位時,是既無外擾,也無內患。就算有零星的起義,也如飛蛾撲火般,動搖不了大清的根基。

最主要的,還是手上有著大把的票子。漸漸地,乾隆開始大手大腳的花錢,時不時的還來上一出,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的乾隆下江南。這時候的乾隆,恍如一個紈絝子弟中的文藝青年。


到了乾隆十五年,這時的乾隆,正在五臺山西巡。而遠在地球另一方的英國,卻正在熱火朝天的,幹著一件改寫日後世界格局的大事,工業革命。

乾隆十八年,蘇祿“老蘇丹”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乾隆將本國(現菲律賓)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 乾隆卻認為,海外之地多華僑,華僑都是“漢奸”。最終一口拒絕,但雙方的“藩屬”關係依舊維持不變。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在與一眾大臣商議後,向沿海各省下了一道聖旨,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

國家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下令將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了數十里,並規定民眾不得擅自出海。同時還禁止商船出海通商,不得與外國建立通商關係。並對進口物品種類實行嚴格限制,這就讓外界先進的技術、文化等無法及時傳入中國。


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整個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 正是這道閉關鎖國的聖旨,把大清國帶上了日後任由列強宰割,並最終滅亡的不歸之路。

乾隆認為大清是天朝上國,幅員遼闊,物產豐饒。實行閉關鎖國,一可以阻隔反清勢力裡外勾結 ;二可以阻隔倭寇及歐洲殖民者的滲透入侵。

當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向乾隆敬獻火炮、火槍、戰艦模型等先進科技產品時,乾隆只是輕篾地說了句,這些只是小孩子玩的東西。

世界大步往前走,大清小跑往後退。一進一退間,衰敗也就成了必然。

到嘉慶繼位時,因為乾隆過度揮霍,國家財政又到了捉襟見肘的境地。雖說嘉慶與道光,一個比一個節儉。可與世界脫軌多年的大清,早已抵受不住日後列強的船堅炮利了。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嘉慶接手的清朝,其實已經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了。當時人口激增,財政危機,農民起義不斷。這樣的情形下何來盛世。

其實這一切的造成怪不得嘉慶,這都是他的前任乾隆種下的苦果。

康熙、雍正給清朝積累了大量的家底,可是這些家底基本上都被乾隆給敗光了。乾隆好大喜功,學康熙六下江南。殊不知,康熙下江南是走訪民情的,但是乾隆完全是遊山玩水,個人享樂。



乾隆六下江南,場面十分排場,每次都是浩浩蕩蕩的一行人跟著,花費了大量白銀。乾隆還很奢靡,他是清朝皇帝中修建園林最多的,清朝幾輩積累下來的國庫都要被他給掏空了。


乾隆在位期間還發動了多次對外戰爭,主要都是鎮壓起義的,像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平定準噶爾等。打仗都是要靠銀子來支撐的,這些戰爭也花費了不少銀兩。乾隆幾乎花光了清朝國庫,到了嘉慶年間國庫虧空,留給嘉慶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乾隆後期,吏治腐敗,乾隆的奢靡消費更是加重了百姓負擔,各地起義不斷。到了嘉慶年見,農民起義更是越來越多,像天地會起義、白蓮教運動、天理教起義等,尤其是白蓮教運動遍及四省,和清朝軍隊進行拉鋸戰,和清朝抗衡了九年。清朝在如此的情形下,何來盛世。


康乾盛世到了乾隆後期就已經是危機四伏,其實從那時起清朝就已經開始走向沒落,康乾盛世實際上是終於乾隆後期,嘉慶是被他爹乾隆給坑了。


靜靜時光


康乾真的是盛世嗎?魯迅是第一個提出質疑的人。

康乾盛世又稱為康雍乾盛世。期間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134年。“盛世”一詞,是在乾隆時期的社會輿論中逐漸形成,後世大多對康乾盛世的叫法持否定態度,認為是清朝御用文人和遺老叫出來的。這肯定跟雍正,乾隆大興文字獄有關。雍正,乾隆大興文字獄,自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一些文人不敢對社會現實進行評論批判,文字記錄無法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真實面。



魯迅對“康乾盛世”是第一個公開提出質疑的人,因為他看到了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中記載的,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在華期間的所見所聞。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記載道:“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景象...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棟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河道,都不能跟雷得裡夫和瓦平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之前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穿綾羅綢緞,然而他們所看到的景象,與他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清人穿著如此的衣不蔽體,人都如此的消瘦。

康熙時期興起的圈地運動,致使大量的百姓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將明末時期與康乾盛世進行系列比較,會發現很多方面康乾盛世都不如明末時期。



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地域比傳統王朝多了三個地方:新疆+蒙古+西藏,人口從明末清初不足1億人口迅速繁衍至3億人口。





康熙五十年人口近1億至乾隆六十年人口達到了近3億。人口的快速增長得益於引進了高產農作物:玉米,甘薯,加上“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而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新開墾的土地有限,勞動生產率低下,糧食的畝產量達到峰值,於是造成大量饑民,流民存在於社會上,這已經給社會的動盪埋下了一個隱患。



康熙晚年腐敗奢侈之風已露出勢頭,到雍正時期有所改善。乾隆時期,奢靡腐敗風氣重新出現,並越來越瘋狂,乾隆執政時曾六下江南,沿途遊山玩水,但凡經過的地區官員接駕,豪華排場前所未有。乾隆開了奢靡之風的頭,他的示範效應影響巨大。腐敗之風日甚一日,官僚,貴族,地主,大量的土地兼併,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沒有了土地,很多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勒索和奴役,而放棄田地逃亡別處。



這個繁榮的盛世背後隱藏著很多尖銳的矛盾。到嘉慶即位時,接過來的是一個龐大的空架子,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他開始拿朝中的富官和珅開刀,但依然沒有解決腐敗成風的問題。

前朝埋下的隱患,到了嘉慶時已完全顯現出來了。嘉慶元年,湖北發生農民起義之後,四川,陝西,河南的白蓮教徒紛紛起來武裝反抗朝廷。這次起義人數達10萬之眾,涉及範圍之廣,給嘉慶以沉重的打擊。起義最後雖然被鎮壓了,但據史料記載,為了剿滅這些起義大軍朝廷調集了全國16個省的軍隊,花費了6000多萬兩白銀,歷時七年時間,使清國元氣大傷,讓本來國庫就空虛的朝廷雪上加霜。

嘉慶皇帝為了重振朝鋼,懲治腐敗的力度不可為不嚴厲,為了給官員作出表率,自己以身作則,但根本沒有效果。其實大清王朝此時面臨的種種問題,是需要制度上的改革突破,如何利用制度懲治腐敗,如何利用過剩的勞動力,發展工礦業,商業,解決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使經濟得到發展從而緩解矛盾。



本來就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嘉慶帝實行的各項統治措施來看,專門針對農業生產的情況十分罕見。這倒不是他不重視,而是由於當時連續不斷的社會矛盾的激化,是他沒有精力專注於解決農業問題。

人口,土地,腐販問題得不到有效解頭,勢必會出現新的矛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無法顧及問題的實質。而嘉慶恰恰認為列祖列宗的制度很完美了,主要是沒有嚴格的尊守祖宗的成法。如此這般的折騰一番,嘉慶這個還算兢兢業業的皇帝,最後竟然也是無可奈何,眼看著大清國這樣一天一天腐化下去,王朝的落幕之勢已經是顯露無疑了。



總之,康乾盛世只是表面的繁榮,社會的矛盾在日益尖銳化,終使社會動亂。而到了嘉慶皇帝時期,他的主要精力用在了應對顯現出來的矛盾,但未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依然墨守成規,閉關鎖國與同時期的英,法等國拉開了距離。


半醉看夕陽影音


從權利運行機制、經濟危機、階層矛盾三方面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從清朝前期到乾隆時期,中央集權和帝王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在嘉慶時期業已成型,且越來越僵化,在這種情況下,各級官僚不再具有工作的主動性,變得被動消極,人浮於事,社會治理趨於衰敗,國家機器運轉乏力、疲弱。

其次,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吏治腐敗,天災人禍加上靠天吃飯、生產力低下的封建小農經濟,導致社會供給不足,經濟層面的危機加重。

最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人民財富嚴重縮水,生活困頓,而權貴階層財富則有增無減,階層矛盾日益激化,繼而爆發不間斷的農民起義,國家內耗嚴重,社會凝聚力渙散,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的退化和新問題的層出不窮,嘉慶以後,清朝日益走向衰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史海星城


為什麼說康乾盛世到嘉慶時期就衰敗了?我先給你糾正一下這個問題。

清朝的衰敗不是從嘉慶開始的,而是從乾隆開始的。通常意義上的康乾盛世並不是一直持續到乾隆去世為止。據現代學者研究的最新結果表明,清朝乾隆45年,乾隆的70大壽為界限,開始走向衰落。

要弄清楚康乾盛世為什麼衰敗,我們先來說一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60年,掌權長達64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最久的皇帝。他的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1階段是從乾隆元年到乾隆13年。這13年年輕的乾隆意氣風發,正是勤政愛民的好時候。清朝也從此開始走上了歷史的巔峰。從乾隆14年到乾隆45年,可以分為他在位的第2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年的乾隆就保持著以往的勤政愛民,但是由於掌權時間太久,盛世的繁華遮住了他的雙眼,開始盲目的狂妄自大,重新一些類似於和珅一樣的奸臣。到了乾隆70大壽的時候,他的盲目自大,便超過了他的勤政愛民,他認為自己的功業已經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剩下的時光只不過是安亨盛世太平,接受外人的朝拜,從此清朝就走上了下坡路。只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由於在長達81年的盛世繁華之下,不但乾隆沒有察覺到盛世的衰敗,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是沉浸在盛世的糖衣之下。

乾隆去世以後,衰敗便一步步的逼向了清王朝開始顯露了出來。嘉慶並不像他的前幾代祖先一樣,擁有雄才大略。但平心而論,家境並不是一個平庸的皇帝,他依然勤政,他依然愛民。但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缺乏近代革新的眼光,面對清王朝的衰敗,不是因為一個皇帝的勤政便可以扭轉的。當時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正在日益升級。

嘉慶也是非常無奈,他曾經多次召見孔子後人,祭祀孔廟對衍聖公說道:“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不夠吃,這可怎麼辦才好。黃河經常發大水,弄得百姓流離失所,這可怎麼辦才好人民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道德水平正在下降,這可怎麼辦才好。”從這一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嘉慶的思想還停留在以一箇中國古代傳統的君主來約束自己,來勉勵自己。

他說不知道這是在大洋的彼岸,在地球的另一端那裡的人們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那裡的君主正在開拓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而他說能做的,卻只是像傳統的聖人,請教著一些根本無法解決的老問題。

嘉慶是可悲的,但歷史的罪過不能讓他一個人來擔當,因為到了乾隆末期,人們都變得好大行宮,不問實事。乾隆帝多次巡遊江南,耗費國庫錢糧無所計算。到了乾隆後期,天下安定,人民根本就沒有想著去厲兵秣馬,加強兵備,導致並被散亂兵勇羸弱。清王朝便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舊事舊人歷史說


“康乾盛世”應該是“康雍乾”盛世。
富不過三代。康熙皇帝開創的大好局面,雍正皇帝默默耕耘,奠定基礎,乾隆皇帝後半生開始好大喜功,要做“十全老人”。到了嘉慶皇帝手中,剩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嘉慶皇帝繼位之初國庫空虛,


農民起義爆發,朝廷無人可用。嘉慶皇帝從繼位開始花了九年時間鎮壓農民起義,花了上億兩白銀。雖然重用漢人官員朱珪、劉墉、王傑進入軍機處試圖改革,但是人都是七十歲往上的老人,都是乾隆年間留下的老人。他們身上都有的共同點“廉潔”,在和平時期這些官員能夠一身作則,作為典範楷模。嘉慶面臨的是改革,讓他們去創新顯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受乾隆影響太大,只按照規矩辦事。
嘉慶算的上是勤勉的皇帝。每天起床後先批閱奏章,然後才洗漱吃飯。他有心整治朝綱卻無力實施。一是自身能力欠缺;一是他的父皇太能造了。


進擊的羅先森


常言說得好,富不過三代。把清王朝比作一個大家庭的話,努爾哈赤算是把這個家建立起來了,但還沒有來得及打拼為家庭積累存款就撒手人寰,把家庭的重擔壓在一個三歲小孩的身上,小孩子在叔叔,母親等的幫助下開疆拓土,把家搬到了山海關以內,算是從農村搬到城市了,剛在城裡安了家還沒來得及創業,又適應不了城裡的霧霾,年紀輕輕就西去了,家庭重擔又落在了三歲的康熙身上,康熙通過擒鰲拜,撤三藩,統一臺灣,北踢俄羅斯,西砍葛爾丹等一番打拼算是創下了一番不小的家業,而且人丁興旺,生了二十幾個兒子,可兒大不由爹呀!幾個兒子為了爭個當家人的位置爭得你死我活,最後雍正成了當家人,他通過勤勉的工作把家治得井井有條,家裡也算有錢人了,家業平安傳承到乾隆手裡,這小子剛開始還算勤勉持家,可到後來看到有錢就沒把當回事。花錢似流水,遊江南,找小密,打賞外國使臣。很快就打家敗得不多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後面的子孫都是享樂慣的,哪有前輩人的打拼精神,結果大清王朝慢慢給敗下去了!


我心飛翔69704573


實際在乾隆四十五年以後,康乾盛世基本就結束了,後面就是白蓮教的活動,四川這些地方的白蓮教起義在乾隆後期就已經發生了,當時滿洲統治集團對此可以說是束手無策,調用了幾省大軍用了大量的錢糧但是收效甚微,這個就把八旗軍的無能和衰落暴露無遺了,在滿洲初年,也就是剛入關的時候,白蓮教之亂不會超過一年,很快就能被銳氣正盛的八旗軍剿滅,可是那個時代,時移世易!滿洲帝國是八旗軍打下來的,如今八旗軍衰朽無用,這個帝國自然就結束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其實到乾隆中期就已經結束了,更不用說是嘉慶了,嘉慶完全從老爸乾隆手裡接下就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乾隆統治中期以後就開始志得意滿,腐化墮落,貪汙腐化就開始逐漸嚴重,統治末期到嘉慶初年就爆發白蓮教起義,用了整整8年的時間才鎮壓下去,耗費清政府十年的收入,極大削弱清朝的統治力,到嘉慶年間已經是積弊難返,接連爆發川楚陝農民起義,和天理教起義,這些問題說到底就是在乾隆時期就已經埋下的禍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