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最近的兩會上,一則新聞很是醒目:建議上家長學校學當家長。

全國政協委員柳茹稱:“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的情感、習慣、性格都是在0—6歲間形成,家長應採用理解、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目前很多幼兒園開設有“家長學校”,家長可以和學校共同探討怎麼培養孩子。”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最近看到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其實是拼媽。

一開始我是不信的,直到看到陳美齡的故事,我才不得不信。看到她是因為一個視頻,年過60歲的她一如當年,笑靨如花。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為人父母,都希望兒女成才。”陳美齡的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出生於香港的陳美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個紅透半邊天的歌星,曾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但是在紅透半邊天的時候,她卻選擇退隱,憋著一口氣向世界名校的教育學進攻。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 鄧麗君與陳美齡,1988

曾經眾星捧月的名人一邊奶著兩個孩子,一邊考取了斯坦福教育學博士。而她最驕傲的是,在畢業後,她把自己家的3個兒子全都送進了世界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學!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二兒子從斯坦福畢業時,陳美齡與三個兒子的合影

她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大學,其中的教育秘訣是什麼呢?

01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

我一直自認是個“教育媽媽”。為什麼我會變成“教育媽媽”呢?我想這和我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

我父親生於香港。鴉片戰爭以後,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佔領,戰後又再次為英國統治,直到一九九七年迴歸中國。我母親則生於中國內地。

生活在那種狀態下的父親,有幾句話經常掛在嘴邊:“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會被奪走。但是,知識一旦記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所以在你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無論生活有多艱苦,父母都拼命工作,把家裡六個孩子都送進了學校讀書。對於教育,我父親始終抱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孩子們身上擁有著美好的未來。但有一個前提——好好接受教育。”

之前我一度辭去偶像工作到加拿大留學,也是因為父親的這句話說服了我。當時實在太忙,連大學都上不了,朋友都交不上。眼見我如此糟糕的生活狀態,父親提出建議,希望我去留學。

我在多倫多大學學習了兩年時間。正是這段時光使我的人生髮生了鉅變。不光是學習,關於唱歌的意義、自我身份認同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之後,我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稱號。從此,人生又邁入了更廣闊的天地。

02

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

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我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所有的責任都應該由家長承擔。

小學、初中教的是讀寫、算術,高中、大學教的是在社會上必需的專業知識。但是,老師的生活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並不一定全部正確。其中,也有一些不希望孩子學習的部分。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這是我去參加二兒子的小學參觀日發生的事。某位老師以“人類都是卑鄙的”為題,讓學生們講一講平時在家,覺得家裡人或自己卑鄙的一些事例。

當下我非常吃驚,但還是決定靜觀其變。輪到我家二兒子,他說道:“我覺得人類並不卑鄙。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我會和他好好交談,幫助他改正。”而老師聽完之後竟說:“你好像沒有完全理解這個主題的意思。不管怎樣你也努力做發表了,大家拍手鼓勵吧。”聽他的意思,似乎認定我兒子說的觀點是錯的。其他學生們演講的內容,也淨是在拼命挑別人的錯一樣。

事後,我去找了那位老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我並不認為人類都是卑鄙的……”他解釋道:“不不,我認為明白自己卑鄙的小孩,更能原諒他人。所以說,讓孩子記住自己也是卑鄙之人比較好。”反正那位老師就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絲毫不肯讓步。我回家後,重新和二兒子談了一談:“沒這回事哦。你也好媽媽也好,都不卑鄙。”“我就說是吧。”二兒子這才露出放心的表情。

有些老師的觀點確實會像這樣有失偏頗。在國際學校裡,有歧視亞洲人的老師,也有隻認規章制度、以自己的權威使學生服從的老師。而避免孩子受這些觀點影響,就是家長的責任了。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曾經有一年,有位無論如何也和我家孩子合不來的老師做了班主任。那時候,我安慰孩子:“儘可能多看到老師好的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如果實在對這位老師喜歡不起來,也就這一年嘛。”並且,為了不讓孩子成績因為老師的好惡有所下滑,我也更加謹慎地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裡度過。在這樣一個狹小的世界裡,被拿來和其他孩子比較,通過學業成績和體育表現來評測價值。真是殘酷的環境啊。有的孩子能夠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樂在其中;有的孩子卻在學校被徹底“擊垮”。家長要非常清楚其中存在這樣的風險。無論孩子被放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有責任讓他們相信自我並拓展自己的潛力。

對孩子教育承擔責任的,絕對不是學校和老師。“孩子教育的全部責任,由家長承擔。”首先,必須得有這個覺悟。

03

給孩子傾注無限的愛

被愛,才會信任他人。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愛,才會信任他人。相信別人,也就會相信自己。

每天工作完回到家,我一定會把孩子們叫到一起,緊緊擁抱他們,“serotonin,serotonin,serotonin”地唱著我自己改換了歌詞的歌曲,對他們說“快給媽媽幸福吧”。沒錯,serotonin就是幸福的荷爾蒙(譯註:即血清素。提高血清素含量能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帶給人更多快樂)。和最喜歡的人待在一起,頭腦中會分泌出這一物質,是一種可以讓人開心的激素。

我覺得,我的兒子們從小就開始明白自己是“媽媽幸福的源泉”。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只要寶貝在我身邊,媽媽就是最幸福的哦。”我從不害羞把這句話說出口。當然了,像“好喜歡好喜歡”、“I love you”這樣的話每天也都掛在嘴邊。通電話的時候,最後我一定會和兒子們說“I love you”,而他們肯定會回一句“I love you too”。

能與孩子們一同度過的時間,只是人生一瞬而已。等他們開始去上幼兒園、上學,一天之中只有幾小時能待在一起。等變成初中生、高中生,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少。正因為此,我才認為在身體和大腦急速成長的嬰幼兒期,儘可能多分一些時間給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想要傾注充分的愛,並不光是長時間待在一起就OK了。如果只有一點點時間,那就提高時間的“濃度”吧。

有人說,被愛意環繞成長起來的人,在主動愛人時也不會有絲毫猶豫。我覺得這不僅限於愛“人”。對被愛著長大的人來說,藍藍天空、清新空氣、太陽、彩虹、星星,還有自己生活的街道也好社會也好,都能在其中感受愛。在自己周圍能體會到愛的人,就是幸福多多的人。

人生中多些感動,寂寞的時間也就少了。

人類的強大不單單是力量上。心中存有多少愛意,這個人就能變多堅強。之後就可以百折不撓地克服困難,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正因為如此我才覺得,不害羞地直接表達愛意很重要,愛的表現方式越誇張越好。讓孩子“在愛中成長”,這在任何時代都是真理。

04

記住,以孩子優先

●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行動,你會更輕鬆。

● 不斥責,嘗試適當表揚(Instead of scolding,try appreciating)。

● 抓住孩子做錯事不放,只會助長他們的惡習。

● 絕對禁止體罰 。

● 以說服代替體罰。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絕對不能進行體罰。

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會有錯誤的觀點,認為力氣大的人才是偉大的。然後在自己碰到不如願的情況下,也會靠武力解決。

體罰的手段,可能在父母比孩子力氣大的時期是有效的吧。但是,等到孩子比你力氣大的時候,立場瞬間逆轉。因此,絕對不能給孩子植入“力強者控制弱者”的錯誤觀念。

當我的孩子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我會一直和他們談話,直到他們接受、認可為止。在我家,把這稱為“說教”。

05

不要期望如朋友般的親子關係

對父母毫無敬意、感謝的孩子,是不會受任何人信賴的。

無論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從不指望親子關係真的像朋友一樣。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希望孩子對父母懷有敬意。因此,我認為父母就要有父母的樣子,展示出認真生活的姿態,送給孩子一個無愧於自己的人生。

以說話方式為例,“討厭!”“吵死了!”如此失禮的話,別說是父母了,只要是比自己年長的人,絕對不可以說。這是我家的規矩。在我們家,傷人的話也是嚴厲禁止的。

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原來成為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有一次,在機場碰到了這樣一件事。在我前面站著一對母女,十幾歲的小女孩突然對自己的媽媽說:“去死吧。吵死了老太婆。”那位母親一言不發,而我卻驚訝得啞口無言。

最近,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一個誤解,認為父母和自己是對等關係。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真到關鍵時刻,做不到好好管教孩子。對這種“朋友式的親子關係”,我始終是存有疑問的。特別是當孩子對自己態度惡劣的時候,父母雖然表面裝作無所謂,實際上真的會很心痛。

在美國,孩子可以直接喊父母的名字,容易讓人覺得這樣的親子關係既坦率又平等。但實際上,父母仍然是擁有嚴肅權威的一方。

親子關係融洽本身沒什麼問題,但一定不能讓孩子產生誤會。希望家長們要好好教導孩子對長輩有禮貌,常懷感謝之情。

教育孩子也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有些家長覺得力不從心。《死時誰為你哭泣》的作者羅賓·夏瑪說:“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變得很難。”

關注新航道官方號頭條號,學習更多教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