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育兒先育己。

01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買了許多書,看不過來。收藏了各種電子書,沒時間看。有時遇到網上分享的各種與工作有關的資料,大量的PPT、案例,太棒了,很有用。於是,一鍵存到了網盤上,然後呢?——從此以後再也沒看過。 還有各種學習的素材和資料,乃至電影,收藏了一大堆,但卻沒時間去讀、去看。我的網盤早就累積超過500G的資料了。我甚至有時發現,原來我一直想找的資料,一直就躺在我的網盤裡。

我曾經2016年花了一年多,專門尋找“快速閱讀”“快速學習”的書本和資料,並迅速地讀了不下50本。然後呢,沒有然後……讀完了書,完全忘記了。很多技能技巧當時覺得太牛逼,但是,沒有用起來,過幾天就忘記了!心裡的焦慮卻在逼著自己不斷尋找新的資料,讀新的書。整個過程,活生生一個掰玉米的熊瞎子!

而平時呢,刷朋友圈,網上衝浪,被各種“教你快速×××”、“五分鐘就學會×××”、“一招×××制勝”的文章和課程忍不住好奇,各種鼓動你焦慮情緒的文案太多,乃至捂不住錢包,衝動一下就買了?我就是這樣一枚焦慮的大頭蝦!因一時衝動買下的課程,過幾天我回頭去找都找不到。更有甚至,壓根就忘記自己買了課程,沒去上過課!

今年,我又設定了一個新目標,催逼著自己去讀邏輯、認知相關的書。然後呢……很多書,連書名都忘記了。許多思維方式、技巧,更是忘得乾淨!而最近,我終於明白,若不實踐起來,讀再多的書也是白搭,吃透一本才能有所得。可是實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多時候也束手無策。於是呢,於是就在反覆讀同一本書,進度彷彿在這一本書上卡住了。

而我堅持了五年的英語的學習、寫作課等都因為時間不夠,暫時擱置了。

再過一段時間,豬隊友老公正在翹二榔頭刷劇,熊孩子抱大腿要抱要陪要玩耍,工作一忙,懶癌、藉口就都找上門來……所謂的學習、進步、認知什麼的,就這麼擱淺了,生活回到原點。——又印證了那句話:明白了許多的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問題出在哪兒?!

我曾經跟朋友交流過,原來,我並不孤獨:有許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和困擾。我相信,許多安於現狀,懶於進步的人,都不是樂於、甘於、滿足於現狀的。也曾無數次動過奮鬥的野心、學習的決心。

02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前幾天上一個課,我的90後老闆說,課後去問老師要課件吧!我說何必,重點已經記下了。她說:課件裡面還有許多資源、模板來源、圖片資源等資料比較重要呀!

我當時沒深究,課後一想:老師做的上課的這個課件重要嗎?重要的事情是,如果你要去做,如果你要去做一個Ppt,那你可以知道去哪裡什麼資源,什麼網站另找資源,什麼網站找圖片,什麼網站找模板,什麼網站找那些各種各樣的智能圖。相比較如何如何能做出一個技巧的東西來說,這些才是更重要的東西。

畢竟在這麼一堂課,只有1.5個小時的,這樣短的時間內想教你做好Ppt,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務,但是如果你只有這樣的方向,嗯,其他的人也一樣的可以去去做好Ppt的。相比較,老師做的這個課件PPT就更不重要了。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我整理筆記的時候,忽然機靈一動:古典老師,曾經有一個例子,他小時候,老師提問說,你知道什麼什麼什麼?小時候的古典不知道答案,便狡猾地回答說:答案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的答案在課文的第幾頁。

事實上也是這樣子的,在當今天這種學習環境裡面,信息是無限海量,非常非常的多,是不是說每一樣知識、每一樣信息,你都需要自己再裝在你自己大腦子裡面,而且提取出來?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知道去哪裡找知識是更重要的事情呢!

03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我曾在學寫作,有這樣困惑:為什麼有一些人寫文章的時候,經常會有很多很詳細的故事,而且時間、地點、人物寫的那麼清楚,他們是怎麼記住的?為什麼我總是記不住呢?

原來,他們有很強大的一個知識儲備系統:印象筆記。

當他們閱讀到什麼好東西的時候,都會放在印象筆記裡面,等到他們需要的時候,他只需要去搜索他的印象筆記,嗖一下就可以找出來了。

而大文豪李敖曾經分享自己“拆書”經歷,買兩本一樣的書,讀一本書拆一本,把內容分門別類的用標籤收藏到不同的文件夾裡。找相關文章的時候只需找回相關標籤的資料夾就好了。

這也是秋葉老師“拆書幫”,以及各種碎片化讀書課程、軟件,乃至這也是我所就讀的螞蟻私塾的原型。只不過,拆書的角度各有不同而已。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過了一天,當我讀成甲的《好好學習》的時候,他也提到了印象筆記來管理知識。太好了。原來,學習高手,早就摸索出各種趁手的工具了。其中佼佼者就是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是網絡化的、私人化、定製化的個人圖書館和外置腦庫。很多時候,我們把資料、資源、書本、想法、圖片,丟進去就好了。這個圖書館和腦庫幫助我們收藏、記住各種信息。我們無需自己用大腦記。

更進一步的,在網上還有許多達人分享如何使用印象筆記,比如,標籤,用各種各樣的標籤把你收藏的信息標記上,這個標籤就是關鍵詞。以後一旦有需要,以關鍵詞搜索,即可把之前許多資料、文章、圖片、書本……都搜出來。這就是網絡版的“拆書”呢!

我們無需真的把一本書拆開,我們用標籤就可以把各種信息整合在一個主題下。各種不同的標籤,就把資料編製成一個龐大詳實的信息網。重要的是,印象筆記還支持各種多媒體,對如今這種互聯網無線發達的今天,這個太重要了。

印象筆記我已經用了2年了,今年升級為高級會員了。最近更是瞭解到“剪藏”功能,日常閱讀的一些文字、資料,隨手剪藏起來,輸入便籤,就納入到自己的“腦庫”裡了。

印象筆記的應用還遠不及於此:比如寫文章,我從來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自己打字,很多時候想引用的內容記不住,不得不放棄。若是有了印象筆記,相信我可以更多地引用起來了。

印象筆記有許多達人,用好的確實是學習者的福音。忽然很想感嘆一下:處於高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學習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04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當我把這些想法寫在印象筆記裡,還沒寫完。週三(4月18日),我就發現了一篇L先生關於信息儲備、筆記和知識管理的文章。——瞧,一旦我們把什麼事情放在我們的意識後臺,我們很快就會遇到相關的新知識。

他依照興趣和系統兩個維度把信息分成4類,並採取不同的措施管理他們。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噪音:

處理方法:不看。作者L先生跟我的處理方式不謀而合啊!我一度“斷舍離”,刪除掉全部的新聞客戶端、取關了大部分微信公眾號、退出了許多微信群、QQ群、刪除或屏蔽了許多無關緊要的聯繫人。

儘管,我到現在也依然做不到,經常被一些“噪音”帶跑,隨便幾條讀下來,時間就不知不覺溜走了。這也就是李笑來老師的:不注意自己注意力的管理的後果。

資料: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學實驗……諸如此類。不在我的關注範圍內,但非常系統詳實,很難得。經驗:一些「How to」類的內容,比如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應用……短時間內用不著,但確實有用的東西。

>文檔:別人整理出來、關於某個知識領域的文檔。最典型的就是行業和調研報告。興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

>這些信息的共同點是:短時間內對我沒什麼用,但它們本身經過整理,非常系統詳實。如果當作噪音,一起篩掉的話,未免有點可惜。

對我自己來說,還有許多收藏的電子書、各種PPT資料、策劃案、以及電影等素材。太多了,原來的360網盤多大500G,為此還買了企業版網盤,現在逐漸轉變為以百度網盤為主了。去讀吧,太多了,讀也讀不完。不讀吧,太可惜了。放著吧,怪浪費的。我這兩三年都一直在糾結這個。

資料收集得多了,就把網盤和印象筆記結合起來用。

如果按照印象筆記類似的辦法,就是分類、貼標籤。整理一下就好。一旦需要的話,自己知道去哪裡找出來。

讀了L先生的文章,他的辦法還更好:

>不保存資料本身 —— 因為這樣成本太高,而是用「關鍵詞 + 鉤子」的形式,將它們儲存起來。

>關鍵詞描述了「資料」的內容、價值和可能的用處,鉤子則告訴了我:當我需要的時候,能夠去哪裡找到它們。

>這樣,當需要的時候,在筆記工具裡搜索關鍵詞,就能看到對這些資料的描述。下一步,再按圖索驥,一步步去找到它們即可。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往上溯源”,找到資料的原始出處,不斷拓展自己的信息庫。

上文提到的老師的Ppt,按照分類,就是資料了。也許我們不馬上就去學習Ppt製作技巧,但,我們要學,要做的時候,可以去找相應的資源。當然,我們必須做好標籤,整理分類,以便於下次要找的時候,可以“索引”出來。

想法:

L先生說>那些我感興趣、同時又不成體系的零碎信息,我把它們稱為“想法”。

其實我自己也經常記錄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我甚至直接拷貝大段大段的微信聊天記錄。大部分時候也就是這樣丟進印象筆記,就算數。沒有整理。

如果有一些想法的話,就寫下來。有時想法稍縱即逝,比如寫作靈感,但當下又時長不方便記錄,我就用“訊飛語記”,這個是在“星姐寫作課”上學到的技巧。

“訊飛語記”也是一個好工具。比如我曾在下班的路上,對著它說了五分鐘,就記錄了1000多字。回去一整理,一小篇文章都出來了。最近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工具了。對我們007每週寫作的人來說,這也是個很好的工作。哪怕,你只是不想打字,也是一個快速輸入工作啊。

L先生還給了更進一步處理“想法”的方法,我覺得更好:

>我所記錄下來的,不是這個數據本身,而是我的思考過程,以及從數據中解讀出來的可能性。記在我的筆記裡的,是後者,而非這個觀點本身。我會向自己提問:

>它跟哪些知識點能聯繫起來?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它?我可以把它用到什麼文章裡?

這不但是激活信息,也是鍛鍊寫作,更是鍛鍊思維能力

的好辦法!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方法:

>第一種,是可以直接操作、踐行的方法,比如某個軟件的應用,某個思維模型和框架,某個有效的技巧,等等。這類信息,能碰見的機會不多。一旦發現,我會安排時間應用起來,再觀察整個過程,記下疑問和可以優化的地方,不斷反饋和迭代。反覆多次重複,直到能熟練應用,就能將這個“方法”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

L先生本人的這一篇文章,就是屬於他所說的“方法類”,我要儘快吧這個方法論、技能技,英語起來,優化,反覆多次,直到熟練,內化成我自己的技能。

05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用上面的方法一回顧,我發現,我的困擾在於我沒有把信息、資料和書本分類,並採取不同的措施處理他們。一股腦地想讀完、學完、實踐。 500G資料,如山一樣的資料,與此同時,落後的閱讀速度和記憶速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眼前的困難和內心的焦慮早就把我弄得不知所措了。其實,一旦我把資料分好類,只需處理“方法論”的部分即可,資料類的只需花一些時間整理,便於查找即可。

我腦海裡出現一個畫面:一面是我像一個溺水者一樣,深陷在書的山上。一面,我像一個遊客一樣,望一望這書山,沿路插了一些路標,就繞道從小路走了。

而眼前,我僅需把日常的時間更多地用於我本已開始的英語學習、寫作學習。我一下子感覺好輕鬆!

這種輕鬆也出現於當我用“重要/緊急”的兩個維度劃分工作。當我把工作劃分成四類,並立即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是自己親自完成,還是授權、委託、拖延、推脫等方式。

這種輕鬆,也立即大大地緩解了我的焦慮。其實我的“學習”還沒開始,但我感覺沒那麼難,沒那麼焦慮,相信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的。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一旦發現了學習方法和技巧,我的時間管理也立即就有了答案了。怪不得李笑來老師寫《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最初,其實是想寫時間管理方向的,寫著寫著,變成了講道理,說心智,“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情”了。

想必我現在也是這樣類似的過程,找到“正確的方法”,乃至我只是找到一個正確的方法的方向而已,時間管理的問題就都順理成章了。

難怪李笑來老師熱衷講道理,最後把重點落在了學習上,且,落在了學習如何學習上。他的公眾號叫:學習學習再學習。意思是:學習之前,不妨學習一下如何學習再開始學習。

500G資料沉睡網盤,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