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換臉只是表面文章,德邦快遞的業績才是其脫胎換骨的真實模樣

更名換臉只是表面文章,德邦快遞的業績才是其脫胎換骨的真實模樣

3月25日,德邦快遞官宣了一條重量級消息——即日起,正式啟用新的品牌視覺形象。

為什麼要換logo?德邦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拯救那些難送的大件快遞”。眾所周知,2018年上市後的德邦召開了大件快遞發佈會,並宣佈正式更名為“德邦快遞”,開始著力塑造專注於快遞的公司形象。

在此之前流傳出的一份德邦關於更換VI標識的內部工作通知中,更是旗幟鮮明、不容置疑的作出了兩項具體要求:

1.從3月22日起,凡是涉及公司logo的物料及圖片,都必須使用最新的德邦快遞logo,之前所有的logo都請不要使用;

2.公司對內對外的所有文字描述(如:微信公眾號、標題、對外簡介、話語話術等),請使用“德邦快遞”,嚴禁使用“德邦物流”或者“德邦”。

更名換臉只是表面文章,德邦快遞的業績才是其脫胎換骨的真實模樣

江湖從此再無“德邦物流”。

為了向快遞靠攏,徹底推動德邦業務的快遞化進程,把沿用了二十餘年的名字給改了仍覺不夠,這次乾脆把logo也改了,目的就是通過這樣一次“顛覆性”的動作重塑德邦在市場和消費端的品牌認知。決心和魄力之大,確實讓人欽佩。

更名+換臉,德邦快遞足夠拼,崔維星也當真是一個狠角色。但是,主觀上的能動性和求變之心不管有多大,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說話。

業績,才是最有力的說辭。

快遞營收反超快運成“主業”,德邦快遞“名至實歸”

昨晚(4月3日),德邦股份發佈了2018年年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數據就是快遞業務的營收反超快運,正式成為“主業”,在更名和換臉為德邦快遞後,市場業績也給出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證明——

年報顯示,2018年德邦股份經營收入達到230.25億元。其中,快遞收入在2018年首破100億,達到113.97億元,同比增長64.5%;快運業務收入為112.06億元,同比下降13.76%,但盈利能力增強,毛利率同比提高1.42個百分點。

這兩組數據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不妨做一個梳理:德邦快遞業務是在2013年正式上線,自此德邦的業務體系就開始迎來一系列的改變。

根據運聯傳媒統計和發佈的數據,2013年德邦物流(更名前)全年營收為93億元,較2012年的60億元同比增長55%,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且與第二名之間保持著絕對的領先優勢,名副其實的“零擔之王”。

是不是很厲害?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已經在零擔快運領域絕對“封王”,但德邦物流的營收仍未能突破百億元。直到2014年,德邦物流才邁過這個坎,營收達到了112億元。此時距離德邦成立(1996年)已過去18年,也就是說,德邦物流正好是在18歲“成人禮”的時候才衝過百億營收這個關口。

反過來看德邦快遞。2013年上線,一年的時間,快遞業務收入就突破5億元,之後就開啟了“火箭模式”:2015年19億元,2016年40.96億元,2017年69.28億元,直至2018年的113.97億元。

德邦快遞用5年就走完了“德邦物流”18年走過的路。看了這個數據和增速,就不難理解崔維星的“傲驕”之情了。在2018年年報的致股東信中,他寫道:

德邦快遞僅用5年時間,便實現了快遞業務從0到100億的突破,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大件快遞是公司近年來業務轉型的一次成功實踐,也是公司成立23年來多次成功轉型的一個縮影。從空運到零擔汽運,再從零擔汽運到快遞和現在的大件快遞,可以說,公司23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轉型變革的成長史。

崔維星確實有足夠的理由傲驕。這幾年,從快運和物流切入快遞,德邦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後一家,但卻是目前唯一把這件事做成功的一家。

2018年德邦物流更名為德邦快遞的水立方發佈會上,崔維星堅定的認為,未來的零擔和快運一定會快遞化,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他看來,目前中國快遞、零擔和整車三大業務規模呈現梯形結構,未來中間的零擔市場會向快遞和整車演化分流,形成如美國物流成熟市場的沙漏狀。在這過程中,相當多的零擔業務會變成快遞業務,從而形成細分更明確更龐大的快遞市場。

快遞反超快運成為德邦“主業”,既印證了崔維星的這個判斷,同時也表明了德邦轉型大件快遞的戰略選擇是正確的,並且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得益於這個基礎和趨勢,德邦快遞選擇在2019年更換logo的瘋狂舉措也就不難理解了。

更名換臉只是表面文章,德邦快遞的業績才是其脫胎換骨的真實模樣

聚焦大件快遞,“反其道而行之”的單一主品牌戰略

更名也好,換臉也好,戰略轉型也好,德邦最近幾年“內外折騰”的諸多動作,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為了四個字——大件快遞。

比如,在官宣“換臉”的消息中,德邦快遞明確表示:宣佈正式更名為“德邦快遞”,意味著品牌架構也由多品牌轉向單一主品牌,著力塑造專注於快遞的公司形象,並確立戰略性產品大件快遞,實現物流供應商到快遞夥伴的形象轉變。

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有些“另類”的轉變。因為同樣是上市公司,順豐、三通一達和百世,都在向著多品牌、多業務驅動的“生態圈戰略”挺進,諸如快運、國際、雲倉、金融、冷鏈、商業、航空…等等,無一不是在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各自的生態圈。

反觀德邦快遞的選擇——提出“大件快遞”戰略後,品牌架構即由多品牌轉向單一主品牌。如此做法,跟同行們比起來,確實在反其道而行之。

崔維星為什麼這樣做?

從數據來看,我國電商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趨勢。但這個“高增長”並非所有品類,而是意有所指。從電商發展軌跡來看,電商起步階段主要依靠價值低、貨物體積小的商品,而隨著電商的逐步成熟和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高價值、體積大、非標準化外形的商品迎來了發展機遇。

據天貓2018雙十一“億元俱樂部”品牌名單顯示,共有83個傢俱家電品牌進入“億元俱樂部”,同比增長29.7%,佔“億元俱樂部”總數的35%;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也預測,到2020年,大家電、家裝等品類電商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和25%,大件快遞將成為物流市場新的增長點;北京易觀智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佈的報告亦指出,我國大件配送市場已初具規模,2018年大件配送市場規模為2,100億元,受零擔快遞化、大件電商化和業務綜合化等因素驅動,今後大件配送市場有望更快發展。

商務件成就順豐,小件電商成就通達,大件快遞也必將催生和成就同等規模和體量的快遞巨頭——這就是德邦快遞“反其道而行之”的基本商業邏輯。

想要搶位這個賽道、拿下這個市場,德邦必須要加速和徹底完成“快遞化”的進程,名字和logo只是表面文章,最重要的是產品設計的快遞化、運營體系的快遞化、服務標準的快遞化、業務佈局和拓展的快遞化、流程賦能的快遞化等等。

站在這個角度,德邦快遞聚焦“大件快遞”的單一主品牌戰略,看上去是收縮了,實際上是在“擰麻繩”——以快遞業務為核心,聚攏快運、倉儲與供應鏈、跨境等優勢業務和延伸業務,同時在產品設計與優化、技術加持賦能、場地升級改造以及網絡拓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疊加和滲透。

這根“麻繩”擰得越緊越粗,德邦快遞的競爭力就越強越久。

更名換臉只是表面文章,德邦快遞的業績才是其脫胎換骨的真實模樣

“鯰魚”變“鯊魚”,德邦快遞這顆“種子”要開花結果

2016年,順豐和通達都還沒有登陸資本市場,很多現在已經不在了的二三線快遞也活得有滋有味。彼時的崔維星卻在年中一次全國總監級電話會上,摞下兩句狠話:

“德邦快遞想活下來,至少得衝到前三。”

“快遞是德邦的‘種子’,未來要在利潤貢獻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當時就曾指出,相較於剛剛上線時的低調,在潛行了兩年之後,崔維星已經不滿足於在順豐和“通達”之間做條鯰魚。德邦快遞這條鯰魚在熟悉和適應了生存環境後,想要做更加強大的鯊魚。

想要“衝進前三”,德邦快遞必須得擠進“8強”,然後才有資格爭奪四強和前三的入場券。

前半場的入場券爭奪,崔維星做到了,七大上市快遞,德邦快遞位居一席。

營收破百億元的關口後,下半場的拼殺只會更激烈。這對應的恰恰是崔維星上述提到的第二句話:德邦快遞這顆“種子”要開花結果。

這也意味著,步入下半場的德邦快遞,不可避免地要與順豐、通達和百世等快遞巨頭掰掰手腕了。在年報中頻頻提及的兩個數據更是預示了這種態勢:

一個是德邦快遞包裹的平均重量。2018年,德邦快遞單票重量為8.18公斤,這個數字不僅低於以往德邦快遞的票均重量,甚至低於常見的大件快遞產品票均重量,這說明德邦快遞雖然聚焦大件,但實際上卻越來越小。

一個是德邦快遞的平均單價。2018年,德邦快遞票均收入為25.49元,同比上漲0.39%,票均收入高於行業的平均水平。

價比順豐,重量卻趨向通達,面對這樣的德邦快遞,你還敢輕言其只是遊走在兩者之間的“鯰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