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01

電影《教父》裡面有一句話: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因為價值觀決定命運。

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最近某千萬大號被封,並且永久不得轉世,在大家的討論當中,也逐漸浮現了一個底層的邏輯:價值觀決定命運,從來不是句空話,價值觀碎了的人早晚把自己玩死。

粥佐羅發文稱: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一定要心正,心不正,走不遠,不用別人整你,早晚玩死自己。

如果你看過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你一定知道他的觀點也是如此:價值觀決定命運。

價值觀是什麼東西?所謂價值觀,最通俗最有效的定義無非是:知道什麼好,知道什麼更好,知道什麼最好。當你面臨所謂“選擇”時候,之所以猶豫或者糾結,無非是因為突然之間你不確定哪個選項更好,哪個選項更糟。於是,選擇並不難,甚至可能並不存在。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後的自然結果,所以更深入的結論是:價值觀決定命運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提出了一個“觀為得”模型。

“觀”就是價值觀、原則、信念等思維層次的東西,“為”就是行為,“得”就是結果。

觀決定為,為決定得。

就像史蒂芬柯維老先生的那句話:如果想得到一個小改變,你只需從行為入手;如果希望看到真正的質的變化,請從思維入手。

對於如何提升為人處世能力也是一樣,當遇人遇事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該怎麼選擇,到底什麼最重要。

而要知道該如何選擇,我們就得有一套符合正道的價值觀體系。

價值觀體系就像汽車的導航一樣,告訴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走,有沒有偏離方向。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在為人處世的時候顯得特別被動,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準確的導航,也就是沒有一套好的價值觀體系。

因此,我們應該首先從打磨自己的價值觀開始,從知道每一次該如何選擇開始。

什麼是聰明人?無非就是,對“什麼重要、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有明確判斷標準的人。

02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比如史蒂芬柯維,他的7個習慣就是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這就是他的“觀”,他會根據這些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稻盛和夫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比如六項精進:

一、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二、要謙虛,不要驕傲三、要每天反省四、活著,就要感謝五、積善行,思利他六、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富蘭克林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就是他的13項美德:

節制:食不至膩,飲不至醉。少言:言之有物,利己益人;勿閒言碎語。秩序:物品有其位,工作有其時。決心:當做之事當機立斷,決定之事絕不怠慢。節儉:不鋪張浪費,於己於人,行善為先。勤勉:珍惜光陰,有所做,有所為。
坦誠:於人不加害之,思想單純公正,言語有根有據。公正:勿錯怪他人,逃避責任。適度:過猶不及,忍一時之痛,容忍為上。整潔:衣著整潔,居室乾淨。鎮定:不為瑣事所擾,不為意外所驚。節慾:無非健身延嗣之序,不可縱慾過度,危及身心名節。謙遜:效法耶穌、蘇格拉底。

富蘭克林不僅有自己的原則,他還自己弄了一個類似“功過格”的小冊子,每週重點選取一個美德進行修煉,每天對照,並在小冊子上記錄下來,看自己是否嚴格遵循了這個美德所提出的行為要求。

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人性的弱點》這本中,卡耐基列出了很多項為人處世的原則:

不要批評,不要指責,不要抱怨真心實意地感謝他人、讚美他人激發他人的需求建立對他人的興趣,真心誠意地關注他人微笑專注地傾聽,鼓勵他人談論自己談論對方感興趣的事情真心實意地讓對方知道他有多重要……

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原則和價值觀,不斷對照,作為為人處世的準繩,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刻意練習,從而有機會去提升自己。

03

有一句話叫做:學了那麼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我看來,之所以過不好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大道理不好,而是在於這些大道理不是你的,都是別人的。

史蒂芬柯維、稻盛和夫、富蘭克林、卡耐基的“大道理”雖好,但都是他們的,不是我們自己的。

每個人的“大道理”都是通過自己獨特的踐行經歷梳理總結出來的,你沒有那樣的經歷,只看到他們給出的結論,當然看不懂,也當然沒辦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因此,我們也要學會生產屬於我們自己的“大道理”。

自己的大道理,自己明白,自己相信,因為自己相信,自己就會按照這個大道理去做、去執行,竟而也會產生成果。

但大多數人沒有自己的東西,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踐行,所以就會隨波逐流。

這兩年有一本書很火,就是達利歐的《原則》,書裡面提供了幾百條的關於工作和生活的原則,正是這些原則幫助達里奧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原則》,屬於我們自己的“六項精進”,屬於我們自己的“13項美德”。

04

那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呢?

根據我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每日覆盤和反思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一天當中有很多的發生,我們的很多信念、假設、情緒、想法、模式事實上都隱藏在這些事件當中,所以我們要回到這些事件當中,仔細去看,仔細去審視,透過這些事件來看自己。

慢慢就會變得更加覺察,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無效的,並竟而有機會去調整和校正。

反思還可以讓我們生產屬於我們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生產屬於我們自己的“大道理”,生產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那具體如何生產呢?

我們來看一下我總結出來的關於覆盤反思的三個步驟,我稱之為“覆盤三角”,看完你就明白了。

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第一步:記錄。就是把你當天或者過往一天的主要發生記錄下來,遇到了什麼人,談了什麼,做了什麼事,情緒怎麼樣,跟誰有什麼不愉快……

第二步:反思。就某個點、某件事慢慢進行剖析,比如為什麼有這種情緒?為什麼不愉快,發生了什麼?由什麼引發?我的判斷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種判斷?這種判斷是一時的還是一種固有的模式?怎麼做,才能避免?

第三步:提煉。反思到最後,提煉形成行動指南,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提煉很簡單,就是形成一句話,用一句話表達出來。

這句話就是我們要找的那個原則和價值觀,就是行動指南、方法論,然後需要再進一步去實踐出來。

覆盤三角當中的“提煉”就是用來梳理形成我們的原則和價值觀的,就是來生產屬於我們自己的大道理的。

通過這三個步驟,就完成了原則、價值觀、方法論、大道理的生產過程。

舉一個例子:

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這就是反思所提煉出來的東西,其實都很簡單,但是有自己的切身體會,能夠指導自己的實踐。

這些原則和價值觀總結得多了,這些行動指南梳理得多了,這些方法論提煉得多了,這些“大道理”積累得多了,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東西,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智慧。

然後就慢慢知道在人情世故當中該如何進行選擇,該做A,還是做B,該這樣做,還是那樣做。

這就是轉識成智——將知識和信息轉化為智慧。

不過這需要刻意的練習,需要有一個練基本功的過程。

小結

價值觀決定命運,提高為人處世能力的關鍵,在於每一個當下我們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該何去何從,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學會了選擇,我們也就知道了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

首先,我們需要對“選擇”背後判斷標準、原則、價值觀進行打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比如自己的六項精進)。

其次,我們需要對照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不斷的通過踐行去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比如每週對照練習、迭代)。

為人處世是練出來的,也是有方法論的,需要你動手進行刻意練習,如果不想付出辛苦,又想精通世事人情,估計會很難。

最後,借用《人性的弱點》當中提到的修煉原則,供你參考:

001培養學習為人處世技巧的強烈的慾望;002不時停下來問問自己,如何將每一條原則化為行動;003每個月溫習;004抓住每次應用這些原則的機會,把這些當做解決日常問題的行動指南;005每週回顧自己是否有進步,問問自己犯了哪些錯,有哪些提高,收穫了哪些經驗;006記錄下應用這些原則的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