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他們才是藝術家,小鮮肉無法相比

新中國“22大明星”這個詞對於當今的中老年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六十年代初,在我國的一些城市電影院中,曾懸掛過22位神采奕奕的優秀男女電影演員的大幅照片。歲月流金,往事蹉跎;讓我們透過銀幕內外的故事,來共同體驗那如夢如幻也如歌的絕代風華……

新中國的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他們才是藝術家,小鮮肉無法相比


新中國的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他們才是藝術家,小鮮肉無法相比

歲月流逝的是舊痕,腦海銘記的是永恆,經典電影、著名影星的影響力、感召力,一輩子、一代代,生生不息、永刻不忘,那曾經熟悉的面容,曾經熟悉的情節,還有那曾經儲存在記憶深處清晰不忘的電影故事,都在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心頭,演繹出不同的華彩、哀愁和美麗。

很多人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電影風靡全國,蘇聯影星的大照片一般都被懸掛在電影院最顯眼的地方。1962年的一天,周總理看到這一情況後說:“中國的電影院掛外國明星的照片當然好,但為什麼不能掛我們中國演員的照片呢?”於是,在周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文化部徵集了各電影廠的意見,評選出了“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將他們的照片統一製作、放大,放在有條件的電影院懸掛起來。

為什麼當時的中國要選電影明星22人?原因主要是對應蘇聯的明星陣容。(當時我國的電影院裡,都掛著蘇聯的22個大明星)。

新中國22大明星的人選,現在看來,顯然藝術不僅僅是的唯一標準,還包括政治、社會意識等多重標準,當然可能還有平衡的因素。可以說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中國大明星22位的人選,最後確定了上海電影製片廠: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京電影製片廠: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於洋、謝芳;長春電影製片廠: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電影製片廠: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祝希娟(後來進了“上影”)。

從入選演員背景來看:突出了當時中國電影演員隊伍的老、中、青的年齡構成。他們當中既有來自上海,解放前就蜚聲影壇的老牌明星,如上影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謝添,也有來自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如崔嵬、陳強、張平、田華、於藍,還有解放後成長起來的電影新秀,如謝芳、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王曉棠、祝希娟。

從演員的成就上來看:有的是經過時間考驗的表演大師,如趙丹、白楊、張瑞芳。有的是初出茅廬的新星,如謝芳、金迪、王曉棠、祝希娟等。象金迪,只演出了《我們村的年輕人》和《花好月圓》兩部電影,祝希娟甚至只主演過那部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紅色娘子軍》。

從演員的類型和風格上看:22大明星豐富多彩。用現在的話說,他們當中有演技派,也有偶像派,有挑大樑的主角,也有善作綠葉的配角,有溫文爾雅的小生,也有粗獷雄渾的武生,有幽默詼諧的喜劇明星,也有善演苦戲的悲劇演員。

新中國22大明星的評選標準,明顯是以新中國電影史作為主要參照的。解放前上海的老明星,故去的或未能與新中國融為一體的,如阮玲玉、胡蝶就不提了。即使解放後留在上海,由於各種原因(如身體原因、政治運動迫害早逝、改做導演、改行退出影壇)在解放後尤其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表演不突出的,都未能在22大明星中佔據一席之地。最起碼金焰、石揮、藍馬、周璇、劉瓊、張伐幾位應該列入22大明星之列。

新中國22大明星的人選,從藝術成就上來衡量,未必完全公正。有的明顯有些勉強。祝希娟以一部《紅色娘子軍》竄紅,但同樣的例子還有主演《董存瑞》的張良,主演《五朵金花》、《阿詩瑪》的楊麗坤、主演《柳堡的故事》、《霓虹燈下的哨兵》的陶玉玲等卻一一落選。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在十年動亂之中飽經磨難,荒廢了寶貴的藝術青春。渡盡劫波,卻由於身體原因、藝術觀念的原因,再也難以達到當年的藝術高峰。比如崔嵬,以一部揭批“四人幫”的《風雨里程》作為謝世之作。崔嵬夫人何延曾說,崔嵬生前曾計劃拍《李自成》,可惜壯志未酬身先亡。趙丹在世時也曾雄心勃勃地計劃扮演魯迅、李白、聞一多,可惜最後也是帶有遺憾奔赴地獄之門。至於白楊,在新時期基本上是作為中國電影史的一個符號存在。這些人中比較幸運的是李亞林,文革後改行做導演,拍了一部能夠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來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可惜由於身體的原因,遺作《井》拍到一半便撒手人寰。

歲月如歌。中國電影又掀開了新的一頁。當代中國電影的天空上,星光燦爛。遙望星河,誰又會成為今日中國的22大影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