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趙秀英是四十年代前後、開封祥符調劇壇上一位著名的演員。她才華橫溢,唱、做、念、打均佳。精工閨門旦、花旦等行當,特別擅長扮演婀娜多姿的少女。她所精心塑造的《蝴蝶杯》(二部)中“胡鳳蓮、盧鳳英”,《法門寺》中的 “宋巧姣”,《玉虎墜》中的“王娟娟”,《白蛇傳》中的 “白素貞”等藝術形象、曾一度以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極強的藝術魅力,征服了不少人的心靈。她那紮實的功底和善於精雕細刻、完美體現角色性格的才能與技巧,均給觀眾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至今,她雖然遠離古城三十餘年,可開封的老觀眾,一提起“趙秀英”三個字,仍無不伸出大拇指,讚歎曰:“哎呀,真是好演員呀!”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一)梨園生活的起步

趙秀英十四歲學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舞臺生涯。她祖居開封,早年喪父、撇下她和母親、哥、 弟四人,家境貧寒,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為求生路, 母親起早睡晚,給人家做點針線活;十多歲的哥哥,到和平劇場當茶房;幼年的秀英,很理解家庭的難處,白天領著弟弟到處拾煤核,換幾個錢,減輕一些家庭負擔,晚上跟著哥哥到戲院,戲一結束,只見她又收碟子又刷杯子,別的叔叔、伯伯們見了都很喜歡她,長此以往,秀英成了劇院的“業餘小茶房”,也給她帶來了更多看戲的機會。

當時有個叫金鈺美的演員(男旦),經常上演《卷席筒》、《姚剛徵南》等劇目,很受群眾歡迎,給秀英幼年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長日久、耳濡目染,使她逐漸對梆子腔發生了興趣。

大早起,她挎著籃子,在戲院門口轉來轉去,等戲院大門一開,就藉口拾煤核跑進去,好奇地看著戲班裡的各種活動。有的練功,有的調絃……這一切都使她眼花繚亂,簡直入了迷,有時連吃飯都會忘記。

有一次,當戲院內參加早練的老師和徒弟們一個個相繼離去的時候,秀英還在望著這個掛著五彩繽紛彩旗的戲臺呆呆出神。眼前又浮現了一出出戲的動人情節、耳畔又響起了一段段優美動聽的梆子腔,她心醉了……她多麼想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到這個神聖的舞臺上唱啊,演啊!一個學戲的念頭,在她那純真的內心深處萌發了。於是回家後,她壯著膽子,雙手扒著母親的們肩膀,孩子氣的說:“戲班裡也有女的學戲,多好!讓我也學戲吧,還可以掙錢養活你……”。一句話還沒說完,母親就掉下了兩行熱淚,“孩子,你沒聽人家說,唱戲哩死了都不能入老墳!我情願領著你拉棍要飯,也不能叫你去學戲……”母親連說帶哭,這一番話,引得秀英也很難過,娘倆抱頭哭了一場。

從此,在母親面前,她再也不敢提學戲這件事了。可是學戲的念頭,卻經常出現她的腦海中,時隱時現的無法打消。在沒有人的地方,她試探性的用還顯稚嫩的嗓子,哼兩句半像不像的梆子腔,或者用條小手絹勒著頭,比幾下不倫不類的舞蹈動作。

1931年春季的一天,她象往常一樣又在看著戲院裡的師徒們調絃、練功。自己的嗓子眼裡只覺得癢癢,真想跟著溜兩腔,當戲班的人將要離去的時候,秀英真有些控制不住了,轉身對著牆就唱了起。突然背後有人說“嘿!誰家的妞唱的這麼好聽”。秀英一回頭,見是戲班裡的朱師傅,羞得她滿臉通紅,掂起籃子就跑。朱老師急忙叫住她,笑著說“秀英,你嗓子這麼好,要是學戲,準能一唱就響”。朱師傅要收她做徒弟,秀英一聽驚喜若狂,立即跪下磕了個頭,可馬上臉色又沉下來。她哀求說“要是不跟家裡說,我偷偷地學收不?” 朱老師理解她的心情,答應了她的要求。於是第二天就開始了她梨園生涯的第一步,在她的揀煤核的生涯中又增添了一項“私自學戲”的新內容。

朱師傅幼年在義成班學戲。年輕時唱閨門旦,晚年唱老旦,會戲很多,很善唱。開始先教她推圈、下腰、翹腿等基本功,又教她唱腔、喊嗓、運氣、吐字等方法。同時還告訴她學戲的道理——“要學驚人藝,得下苦功夫”。

這句話趙秀英牢牢記在了心裡。每天天不亮,她就踏著未落的星光、在城牆上、護城河畔喊嗓子,回頭來餓著肚子去找朱師傅練功、學戲。就這樣,不管是風雪嚴寒,酷暑盛夏,再苦再累,她都沒有動搖過學戲的決心。她第一個啟蒙戲是《小花園》。朱老師發現她嗓音寬厚而富有音韻感,在唱功上進步很快,又繼續教她《投衙》、《藏舟》等摺子戲。經過一年多的苦學苦練,秀英的藝業已有小成。一九三二年的春季,朱師傅和別人臨時組的高臺演出,讓秀英第一次登臺,演出的節目是《小花園》。秀英演“小姐”,徐文德演“小生”,韓蘭雲演“丫環”。只見她唱腔優美,動作自然,受到了老師和觀眾的肯定和讚揚。由於演出受到好評,朱師傅又到秀英家作了工作,母親也就不再反對她學戲了。

通過演出,朱師傅已看出趙秀英是件可琢成器的美玉,可是培養學生主要是靠舞臺實踐;不在舞臺上走那麼多趟數,要想成材是不可能的。於是,在秀英母親的支持下,朱師傅決定帶她到蘭考搭班。當時在那裡學戲、唱戲的有馬金鳳、侯秀真、牛保敬、黃寶馨、馬雙枝等,著名的男旦角管玉田師傅也在這個班。朱師傅是個胸懷開闊的人,沒有門戶之見。除了教她《刀劈楊藩》、《反西唐》、《羅煥跪樓》、《抬花轎》等戲外,還引見她跟管玉田師傅學了《玉虎墜》、《秦香蓮》等戲。管師傅是一位唱、做較講究的演員,對趙秀英早年的藝術成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這裡一天三場,四天一個臺口,每個臺口十一場戲,她場場有活,不是去角就是穿龍套。

不斷的學習和頻繁的演出實踐,使得趙秀英進步很快,不久成為這個班的二路角色了。兩年以後,為使她在藝術上開拓眼界,朱師又帶領她到杞縣、中牟等地搭班。三六年底,朱師傅對秀英說:“秀英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想長見識,還得往開封闖闖啊!”。於是,朱師傅又把趙秀英帶回了她闊別已久的故鄉一一開封。

(二)博採眾長,獨闢蹊徑

趙秀英回到開封之後,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即 “搭哪個班”、“能否打響”?這些問題已是師徒二人面臨的首要大事。朱師傅為此,煞費苦心。他幾年的心血,全都灑在了趙秀英身上,趙秀英演出的成敗,也關係到老師的榮辱。趙秀英很理解師傅的心情,萬一唱砸啦,自己倒沒什麼、丟了師傅的名譽可是大事,那樣就太傷老人家的心了。所以幾個劇場前來邀角,趙秀英都沒表態,一直待在家中。白天跟著師傅拜客、訪賢、摸行情、向戲曲界請教;晚上她都去看戲,要趁此摸一摸開封的舞臺演技究竟有多高。

當時開封豫劇界對女角有個評價:陳素真演的好,司鳳英唱的好。她二人已成開封劇壇風靡一時的紅角。女角要是沒有真正過人之處。要想在開封站住腳,是很難的。她師徒二人反覆商討,認為必須“博採眾長”、“獨闢蹊徑”,發揮自己條件的優勢,方能走出一條不同於他人的藝術之路,並決定在“和平劇場”搭班。一方面劇場位置適中;另一方面司鳳英尚在“和平”,便於取其長,況陳素真剛剛離開“和平”,所有陳派劇目(包括樊戲在內 )的其他角色都在、便於間接吸收精華。

1937年初,趙秀英來到“和平”。為了填補陳素真走後劇目的貧乏,就由趙秀英代替陳的角色、重新排練了《義烈風》、《凌雲志》、《麻瘋女》、《三上轎》等十多個陳派劇目。在排練的過程中,張子林、劉朝福、王潤枝、司鳳英、陳克玉、石克信等老師紛紛出主意、想辦法,在基本上保留陳派特點和精華的基礎上,根據趙秀英善唱會演這一特點,在表演、唱腔等方面,作了一些適當的改變,使趙秀英在舞臺藝術的創作中,受到了可貴的教益。尤其石克信老師,他是個記憶力驚人的名琴師,具有過耳不忘的才能,各派名家的唱腔他都會,而且唱的很有味,他對趙秀英唱腔、唱法的提高和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趙秀英在行當上不僅善唱閨門旦,花旦、青衣等行,而且像《羅煥跪樓》的薑桂枝,《穆桂英掛帥》的穆桂英等老旦、帥旦的戲她也能演。不久,隨著趙秀英的劇目不斷豐富,藝術的日趨成熟和聲望的不斷提高,她和司鳳英等一批演員共同努力恢復了和平劇場昔日在藝術上聲震古城的威望。同時也使祥符調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形成了群芳爭豔,相比相促的繁榮局面。後來劉榮花也來和平劇場,這樣更促使趙秀英進一歩博採眾長,努力提高演出技藝。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從趙秀英的藝術道路可以看出,她不僅是慧眼、聰耳、見解異人,而且勤奮好學。每天除正常的演出外,她都要堅持基本功訓練,儘管在藝壇上業已成名,還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過。同時,她虛懷若谷,積極向京劇和其它劇種學習,40年她曾經從上海請來了著名京劇演員 “金絲猴”(藝名),在老師指導下,她排練了一些文武兼備的劇目,如《白蛇傳》等。她刻苦地訓練基功,努力學習京劇的表演技巧。她還曾學習墜子的唱腔和行腔技巧,將其揉進自己的唱腔中。

在同行中,學習陳素真演唱細膩、華麗的優點,學習司鳳英甜美潤腔技巧;學習王潤枝柔情舒展的唱法,並從中找到可以借鑑的地方。此外她還學習電影演員喜、怒、哀、樂的表演方法。同時她又很注意觀察生活,琢磨生活中不同人物性格的心理和外形特徵,體會在不同類型的情緒中,所產生的內在氣口、勁頭和不同的心理感覺,做為自己體驗和塑造角色感情的素材和依據。用她自己的話叫做“學”、“思”、“用”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學”就是廣集博學,學古人,學同行,學習姊妹藝術的優點和長處, 而且要真正學到手。“思”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加以分析比較,反覆推敲,去粗存精。“用”就是把學到的優秀素材,通過消化掌握,根據自己的條件,擇優選用,藉以豐富自己的藝術創作。經過自身不斷地努力,趙秀英終於形成了其獨特的質撲、絢麗、豐富多彩、同時又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藝術風格。

1940年前後,司鳳英結婚,停止了舞臺生活,此時趙秀英也已經成為古城開封的一流名角了。1943年,趙秀英應商丘丹鳳舞臺的邀請前往演出,當時同臺演出的有豫東名角唐玉成、黃儒秀、陳素花等人。趙秀英在商丘受到了豫東人民的熱烈歡迎。此後,又多次反覆在開、商兩地演出。1951年後,她流動在魯西一帶。1957年到了河南民權縣豫劇團,致力於戲曲教學工作。她中年培養了趙少英,在商丘、魯西、安徽一帶較有名氣。晚年在民權縣豫劇團除對全團同學進行輔導教學外,還收了李愛華、楊汴玲兩個徒弟,他們都成為該團的主要演員。

(三)藝術精湛、光彩奪目

趙秀英在唱功上造詣很深。她嗓音寬厚圓潤,真假聲結合,悅耳動聽,音域達到兩個八度以上。而且唱技嫻熟,在吐字上很有功夫、似珠璣揮灑,錚錚有聲。在擺字上不求乖巧,而取大方平妥。潤腔不取其俏嬌,而在於氣音悠揚。因此她的腔寬落渾厚,端莊大方,使人感到娟秀而不媚俏、 清新而不較佻,具有凝重、規矩、絢麗的閨秀風采。

在創腔上,她反對“千人同腔”的做法。總是要結合自己的條件,使唱腔的曲調設計和節奏的行進、緊貼著劇中人物的心境和感情變化,從而構成既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又符合劇中人物個性的唱腔。她唱技雖說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從不賣弄技巧,譁眾取寵。以醇厚的聲韻與純真的感情恰到好處的結合,感情技巧變化與個人的藝術才能完美的結合而形成她韻味醇厚、絢麗多姿,同時具有懾服人心魅力的唱腔藝術。

在演出《蝴蝶杯》“打洞房”一折中,盧鳳英的唱段:“奴丈人賽潘安舉世無雙”一句時,原唱腔是正常節奏進行,而她卻將唱詞中的“賽潘安”三字進行變化,採用了八分切分唱法,這樣使得唱腔的進行,油然頓挫,連斷有致,腔斷意連,並配合她在演的嬌娜神情,將盧鳳英對田玉川的傾慕心情表得十分貼切。趙秀英的唱腔節奏,素有慢工大調的說法。有人誇張地說“趙秀英唱慢板,打梆子的中間劃根火柴點著煙,都不耽擱打下一梆子”。但她的唱腔卻是慢而不拖,細而不膩,緊貼著人物內心的情緒變化,準確的掌握內在自我感覺,以高度行腔技巧產生了疾徐強弱,起伏跌宕、斷連勁柔,抑揚頓挫的效果。

趙秀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演員。在她的藝術創作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叫做“學戲不硬搬,演出再創造”。她在學戲時,不管是唱腔或表演,從不輕易照搬別人,哪怕是名家的藝術珍品,她也要經過自己新的再創造,再現於舞臺。 每次演出後,晚上都要追憶演出情況、找出差距,所以她的每一次演出給人一種明顯的新鮮感。她反對內心“冷”、“空”、“假”的表觀方法。在她扮演的“盧鳳英”、“胡鳳蓮”、“王娟娟”等具有鮮明個性的舞臺形象中,不僅顯示出她高度的對角色內心世界較深地挖掘探索才能,而且也現出她的做工“新穎”、而“細膩”,“凝重”而“精煉”。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在《蝴蝶杯》(二部)中,她前部飾“胡鳳蓮”塑造了一個純樸勇敢的少女形象;在後部則塑造了一個嬌娜、賢惠的盧鳳英形象。其中“打洞房”一場,曾經被認為是全劇最精彩動人、引人入勝的戲:盧鳳英正沉浸在洞房花燭的幸福喜悅之中,突然得知,新郎田玉川已有前妻,自己落到偏房,對這位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帥府貴嬌小姐來說。是何等的打擊!她羞怒異常,狠狠地打了新郎一耳光。可聽其傾訴,又覺情有可原、看新郎又是位品貌兼備、文武雙全、曾經在疆場救父性命的恩人,況且、已與其拜過天地入了洞房。面對這個既成的事實,她欲罷不能,欲丟難捨,構成了激烈的自我矛盾衝突。劇本所給予的既沒有奇離曲折的情節和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沒有複雜的表現手段藉以喧染劇情,只能靠演員自身對人物和劇情的理解和感受來進行處理,是十分難演的。

趙秀英在這場戲中充分顯示了她的才華,她著力於角色內心戲的刻化,著力於內在情感與表現技巧絕妙的結合,把這場戲演得生動、感人。

如“前房姐她到來我讓她為長,有為妻我情願自居偏房”兩句,實際上表現了盧鳳英已感到, 作偏房是她無可奈何的必然歸宿,但“讓她為長”和“自居偏房”又確是她感情上難以接受的。趙秀英緊緊的抓著了盧鳳英這一理智與感情的尖銳矛盾,所以當唱到“前房姐她到來……”這幾個字時、一陣屈辱的情緒突然湧上心頭,使她無法唱下去,簡直想哭出聲來。這時,田玉川插白:“你怎麼樣”?她怕冷淡田郎的情腸,便馬上強顏歡笑,可她心中卻在流淚。所以盧鳳英面上出現了“內哭外笑”,“真哭假笑”,等複雜的表情。她鼓起勇氣,爭取做一個賢良夫人, 將“前房姐她到來”重唱了一遍,可“我讓她為長”五個字還沒有開口唱,內心痛苦的熱淚便奪眶而出。這時田玉川急白“娘子你……”?(意思說你哭了)盧鳳英急背臉用手帕擦掉腮邊淚痕,定了一下神、搖了搖頭,無可奈何地唱出後半句“我讓她為長”、“她”字的唱腔旋律高揚低滑,深刻地表觀了盧鳳英內心的矛盾與傷感,安在“為”字唱出之後聲音突轉中斷,而後隨著失去控制而顫抖的嘴唇,死力的推出一個短暫急收的“長”字。當她唱出“有為妻我情願” 六個字時,過門隨腔而出,描繪了盧鳳英的無可奈心情,“我自居偏房”的“居”字,音調高滑低走,最後以聲顫欲裂的聲音唱出了“偏房”二字。此時痛苦難忍的心情,已使她難以支持,急收聲,抽泣背臉拭淚……。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從這一段戲中,可以看出趙秀英在做功方面也具有的深厚功力。她既能深刻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在特定的情景之中的盧鳳英的性格特徵,特別在家庭命運“妻”、“妾”這一榮辱擱置的關鍵問題上,所反映出她理智與感情上互相矛盾的心理狀態;又能突出地抓住盧鳳英心理狀態中所坦露出的“哭”, 與“笑”這一尖銳對立的表情。把面部同一時刻表現“哭” 與“笑”的技巧巧妙結合,通過協調、渲染、誇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盧鳳英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戲演得生動、精彩,層次分明,動人心絃。時有觀眾誇獎曰:“當了桌子賣了床,也得看趙秀英的打洞房”,足以證明趙秀英的表演藝術在觀眾中影響之深。

在《玉虎墜》一劇中,她飾演“王娟娟”。當其父無故被人害死,她無依無靠四處漂泊、與命運相似、被陷害入獄的馮彥之妻及其兒錢郎邂逅相遇。夜晚同宿於慈善庵內。王娟娟醒來,見錢郎與自己年貌相當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唱出一段慢板:“老爹爹在夢中婚姻許下,五百年造就的俺是一家。我有心上前去喚醒於他,他那裡問起我何言對答……”四句戲,看來平淡。趙秀英卻演唱的有聲有色。慢板第一句“老爹爹在夢中婚姻許下”,結合夜深人靜萬簌俱寂的特定環境,她有意識的將壓板落音於豫西調的“2”並設計了一連串揭示王娟娟內心活動的表演動作。她看看錢郎,又想想自己,個頭、長相還怪般配哩!那麼自己的終身大事就託付於此人了……朦朧的初戀,又使她羞臊難禁止不住緊躲幾步,差一點碰到一旁熟睡的馮妻,剎時她驚慌失色,定一下神看一看周圍沒人發覺,才又竭力穩了穩自己跳動的心。然後用舒展柔美的行腔,唱出第二句“五百年造就的俺是一家”。

那純真無邪的慾望促使她產生“叫醒她問一問他願意不”的念頭。緊接著用稍快的節奏,連唱三句”我有心上前去喚醒於他”,在這裡趙秀英絕妙的用了一個丟腔。將“他”字彈送急收,神情即轉。她怕羞、猶豫、尬尷,直感產生難堪,不好意思並帶有自責的情緒,以稍慢的節奏唱出第四句:“他那裡問道我何言對答……”趙秀英通過她柔美而富有語言功能的身段表演和抑揚頓挫、斷連有致、起伏跌宕的唱腔,通過王娟娟對錢郎的愛情嚮往心情的揭示、把王娟娟這個天真、純沽、樸實的少女性格和當時的心情表現得細膩、含蓄,顯得精彩動人、情趣橫生。當時不少觀眾讚揚說 “妙哉!真賽過狗妞了”。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趙秀英的表演藝術,還表現在她善於把角色內心情感與外在表演技巧相結合。往往一句白、一個動作、一句唱腔,都不溫、不過、恰到好處。她所飾《法門寺》中的“宋巧姣”。“蝴蝶杯”中的“胡鳳蓮”、都有一句“叫婆”的戲,而且都是“想叫”而“叫不出口”。趙秀英抓著角色內、外表情對立矛盾這一心理特徵、加以誇張、鋪墊,形成一個異峰突起的戲劇高潮。

在她主演的“打洞房”一折中,盧鳳英無意中洩露自己名字,被田玉川叫了一聲。盧鳳英有一句白“我打你吧”!說得含情寓意、欲責又愛。1961年河南名老藝人匯演時,名導演楊蘭春看過戲後評價說:“太妙啦!趙秀英只這一句白,就值伍毛錢。”(伍毛錢是指當時的最高票價)後來他把“我打你吧”這句白用在他的《朝陽溝內傳》銀環和栓寶的對話中,達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1958年,商丘地區戲曲匯演中,她在《沙荒裡的人們》一劇中,塑造了一個性鮮明、感人、富有生活氣息的農村婦女趙大娘的舞臺形象,獲得優秀演員獎。

(四)趙秀英的教學思想

由於趙秀英長期從事戲曲事業,有著豐富的舞演出實踐和教學經驗。對於怎樣教好學生,她有著獨到的見解,用她自己的話叫做“嚴”、“纏”、“全”。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嚴”,“嚴師出高徒”。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節目排練、一招一式、舉手投足必須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而且教學方法要做到動作示範與說清戲理相結合。學生的藝術創造,從內在心理感情變化到外部表演技巧,都必須從嚴要求,才能夠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纏”,她認為完美的戲曲藝術,是由高難度的唱、做、念、打等技巧的完美結合所構成的藝術,不掌握這些技巧,就談不上演戲。而高難度的技巧(唱、做、念、打等基本功),則必須靠無數次的艱苦磨練,才能使之掌握,並達到運用自如、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在她的數學中,凡徒弟演出,她必親臨看戲。發現問題馬上糾正。做到改戲不過夜。在這一點老師必須纏著不放,堅持下去,養成習慣。

“全”,對學生不僅要教戲,而且要教人。培養一個有才能的演員不容易,如果作風、道德、思想出問題,就會前功盡棄。

她還主張在學習中,基本功訓練與舞臺實際演出相結合。演出的成績,實際上是在舞臺上演出來的,沒有長期的舞臺實踐,就不可能提高演員的表演技巧和適應能力。只有掌握一批高質量的劇目,才能說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好演員。

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所以說這麼優秀的祥符調大家,有著這麼高的藝術,卻很少被人熟知,甚至遭受冷落,這對其而言是不公平的。我們必須正視豫劇歷史,在豫劇史冊寫下這些鮮為人知的藝術名家的名字,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豫劇的歷史。請大家記住這位才華橫溢的豫劇祥符調大家趙秀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