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只為賡續教育強國夢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祭祀,在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堪與軍國大事相提並論。清明節作為國人追思逝者的重要節日,其地位之特殊,自不言而喻。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深厚情感早已融入民族血液,凝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基因。

人間四月,花繁草長,塞北江南,細雨綿綿。每逢清明,我們總要深切緬懷過往一年逝去的師者,奉上我們的一份哀思。今年的清明,更與往年不同,201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對於極重視儀式感的中國人來說,這意味著我們有必要以更隆重的形式、更深沉的情感、更宏觀的視野祭奠逝者,激勵生者。

70年來,若把新中國比作一輛高鐵列車,教育事業就是當之無愧的動力系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了千百萬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在這一光耀史冊的偉大進程中,千千萬萬師者是光榮的奠基者和築夢人。

70年來,若把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比作一艘航船,千千萬萬師者就是分佈在各個崗位上的船員,眾人同舟共濟,航船於是不斷破浪前行。正是在一代代師者的無私奉獻中,中國教育這艘航船不斷駛入新的更廣闊海域。

1958年,在一列開往西安的列車上,有耄耋老者,也有弱冠青年,離開繁華的上海灘,等待他們的是興慶宮旁邊的“大工地”——還沒有成型的西安交通大學。這輛列車上,本應該同濟大學畢業留校的塗銘旌選擇了“西遷”。30年後,他再次“西遷”,科教報國一生許之。

同樣的選擇,于敏也曾做出過,中國氫彈之父的名字“隱形”長達28年。

從葉聖陶到賈志敏,從霍懋徵到李學勤,從黃炎培到王夢恕……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建設緊密相連,在抒寫壯美愛國篇章的同時,更有著極大的犧牲與奉獻精神。強國夢,是一代代教育人不變的精神底色。

立德樹人,是他們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教育強國,是他們萬眾一心的共同夢想。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辨識同類的重要標誌,他們胸懷一腔熱血,終生為國家富強、人民福祉而奉獻全部身心。尤其到了近現代,“強國”成為全中國有識之士的集體吶喊,成為把中國全體知識分子凝聚在一起的時代大纛,而教育,則是無數知識分子心之所繫的強國良方。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建設教育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中國教育人吹響了繼續行軍的號角!教育強國夢就像一粒粒種子,存儲在全體教育工作者心中,播撒在一代代學生的心田,最終將引領他們成長為支撐強國夢的棟樑!

“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清明多雨,當神州大地被春雨淅淅瀝瀝地打溼,潤溼大地的,除了我們緬懷逝者時流下的滴滴淚水,更有逝去的師者當年為實現教育強國夢流下的斑斑血汗。哀思是清明的基調,但中國人歷來崇尚“哀而不傷”,緬懷先輩,追思逝者,是為了不忘過往,砥礪前行。

每年清明,都有無數民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上鮮花與哀思。人民英雄紀念碑,緬懷的是近現代以來,為國家富強、民族獨立而流血犧牲的億萬英烈。而最近第六批在韓志願軍遺骸歸國,更是引發了我們對英雄的深深懷念。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一歷史性節點,我們回望歷史,不能忘記烈士在寸寸山河灑下的寸寸碧血,更要銘記他們為何而犧牲,因何而不朽。

時移世易,但在我們今天所處的和平年代,仍有無數英烈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流血犧牲,近日在撲救涼山大火中犧牲的30位救火英雄,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我們永遠懷念他們!

有人犧牲在疆場,有人奉獻在課堂。胸懷強國夢的一代代師者,無論是名揚四海的教育大家,抑或是默默燃燒自己的一線教師,他們都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同樣值得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獻上我們永不忘卻的紀念。而把他們的教育強國夢賡續下去,是新時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聖使命!

逝者,永生;師者,不朽!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5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