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找回自己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悄然而至。清明節是憂傷的,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又是美好的,畫風盡是“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

清明時節,找回自己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此情此景,在今日城市雖已不太容易見到,但那份心境,卻從歷史古卷裡走來,至今從未散去。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清明節的悲涼之詞向來很多,仔細想想,卻是自然規律。既已然歸於塵土,終將徹底歸於塵土。這一點理應淡然視之。

清明時節,找回自己

盡孝應在親在時,駕鶴去後無意義。清明節,我們要憑弔的,是一份濃稠的相思,要表達的,是一份深深的懷念。一束鮮花,一首小詩,掃除擦拭墓碑,足以寄託情思,清潔而明淨。

悼念親人,讓我們懂得很多,比如你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然則逝者已矣,陰陽兩隔的懷念,終究只有活人能夠體會。追思先人惦念亡者,仍是為了活著的人能夠好好活著。祭奠先人的最好祭品不是別的,是時時總會記起的淡淡思念;悼念先人的最佳方式也不是別的,是更好去愛身邊的親人。

清明時節,找回自己

滿街楊柳綠絲煙,最美不過四月天。在萬物生長的美好春光裡,我們慎終追遠,亦催護新生。不妨少一點“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沉重,多一點“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的閒適。

古人在清明前後的文娛活動,本就豐富多彩,插柳、鬥雞、蹴鞠,不一而足。現代人在清明之日也應不忘故人,不負春光。

清明時節,找回自己

清明節滋潤了傳統,也記住了鄉愁。邀上親人朋友,賞花踏青,親近自然,已成越來越多人的共同選擇。尤其是,阡陌鄉村此刻正是一派田園風光,氣溫適宜,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吸引著來自鋼筋水泥叢林的無數訪客。

彷彿,那些潛藏在古老文化基因和古詩古詞中的優美意境,一瞬間又回到了人們的眼前。這是去不掉的鄉愁情結,也是割不斷的文化記憶。在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中,在親近傳統和親近自然中,清明節讓我們回望了過去,深切地懷念故去的親人,更加珍惜眼前的親人,亦找回了自己。

清明時節,找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