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沈巍的走紅,讀書與不讀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藥行天下7


讀書是好事!因為書在過去就是一種歷史、知識、概念、經驗,情感或系統化論知的一種生活認識、依賴性度,思維的闡述……人類文明,書是歷代知識傳播的工具!讀書能留覽歷史與過去,現實!借鑑他人知識與智慧,完善自我!增強分析力——辨知力、理解力,傳承力!“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現代網絡科技的發達,人們交往與傳播,溝通更加捿近、快速化…… 不讀書,你不能理解人類不同時期的歷史、認知與思想、自然、社會環境!現實生活中也得不到所知的更大積累,視野不會開闊……思想會獨立狐單化!殭屍、木偶般的性質!怎樣來提升自已?改變自已?提升自己?給自生及社會創造價值……區別則是有二!


景清柏園


本人農村家庭長大,小學在村裡讀完,上初中那會兒,我記得很深刻,快開學的前幾天,我爸的幾個朋友來家裡做客,說到了我上學的問題,我爸朋友說到認識在市裡的一所中學的副校長,問要不要送我進市裡的中學,我爸當時沒有猶豫的就決定了:送。就這樣,幾天後我到了市裡的中學,考了招生考試,成績優秀順利的辦了入學。從這開始,我和村裡的同齡人的軌跡漸漸開始不在一個頻道上了,這是我認為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我在市裡讀完初中讀完高中再到讀大學。我的父母一直都在為我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我爸經常跟我說:你在外面讀書學習,我幫不了你什麼,我能做的,就是盡我的最大能力給你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希望你以後走出,過上好的生活。

你在想讀書於不讀書的區別?要我來講,區別就在於世界觀的區別,在於價值觀的區別,在於思維見解的區別。

現在多的是說讀書無用論的人了,但你有沒有發現,說這些言論的幾乎都是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打工者?早早輟學步入社會,歷經社會的現實和殘酷,思維模式早就固定得框框整整了,也有少部分人掙脫了出來,實現發家致富。但同時也都看到大量的畢業生出來薪水其實和他們差不多甚至更少。

但我想說的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就在於,選擇的餘地,不讀書,學歷低,沒有什麼專業知識,能找到好的工作嗎?能,但也難上加難。讀書多,學歷高,你可以有更多的工作選擇餘地,你可以考公你可以考編你可以考教師,你可以入名企,有更多的高新工作機會,要從創業的角度,以我的理解,讀書也遠比不讀書是要強的。怎麼說呢,你生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快速發展快速進步的社會,不讀書不學習,你怎麼個能創業成功?你自己好好想想那些事業有成的傢伙,哪個不是背地裡拼命學的。我真沒見過不遠讀書學習進步的人能過得多好多瀟灑的。估計也是有的吧!原諒我的見識短淺愚昧無知~,。

讀書,對很多人來說,在這個階層慢慢固化的社會,真的是僅有的不多的有機會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一條路了。

讀書,也許不能快速的改變一代人的命運,但是,第二代,第三代之後區別就顯示出來了。

我現在越來越贊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這兩句話,無它,自身內心感悟罷了



槐蔭君


從流浪大師走紅網絡分析讀不讀書有何區別,首先我們要肯定讀與不讀是有區別的 ,而且區別很大。

沈先生在外流浪十年,除了外形特徵跟與一般街頭流浪一樣,衣服藍樓,邋遢外,他的精神面貌卻與他們迥然不同,他面容清瘦,眼神乾淨,氣質高雅,談吐得體,不人云亦云,集聚很多讀書人身上才會有的清氣。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對話。”沈先生多年來博覽群書,而且讀的都是《論語》《戰國》之類的經典名著,飽受經典作品浸染,雖然頭頂不曾擁有片瓦,夜裡藉助月色讀書,累了就以地為席,但他在精神上還是比較富足的。讀書和令人尷尬的境遇,使他對人生看得更透徹,理解得更為深刻。他稱得上是精神上的富翁。

由於受經書的影響,思想有了高度,使他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但又無力擺脫現實對他的困擾,於是他在有限的空間裡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比如撿破爛賣錢的同時,堅持給垃圾作一下分流,或者與他們分享一些讀書感受。

因為飽讀詩書,他懂榮辱,知廉恥,有原則,有底線,不貪婪,不膨脹,不妄自菲薄,不無故接受他人的錢財施捨。他骨子裡是高傲不苟且的。

他有他的優點,善良,視書如命。在單位和家人那裡都不受待見,只有通過讀書流浪來安撫心靈的孤獨。

讀書使他與人有別,讀書使他成為這個時代飢渴人群追隨的焦點。

沈先生代表了一部分底層知識分子的不幸的遭遇,他的特徵與當下國人在崛起大潮背景下暴露出來的種種功利、焦躁、不安、迷茫、隨波逐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他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

生之多艱!但念及人生十有八九能不如意,生之有限,還需善待生活。願經此網紅,沈先生生活境況會有所改變,今後繼續有書可讀,善始善終。





遠方的事件


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價值觀,我們無權干預,對於大師,只能祝福他越來越好,但人有家庭和社會責任,忍辱負重,勇於擔當,濟民興國,國之棟樑也,大丈夫所為!

人讀書的終及目的是什麼?提升自我,興己民族,惠於人民,讀著大師的書,做著文盲的事,大才小用,浪費資源,大師的做用不是親力親為,用敏銳的視角,去發現社會的死角,以大師的睿智,喚醒大眾,共克頑疾,如果以飽讀詩書,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風傲骨的資態面對社會,那隻能是完全自我,唯我獨尊,盲目自大的個人英雄主義,傷害自己,無利社會!

也許,當然,撿垃圾和讀書就是大師的夢想,這可能也是大師想要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說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挺難說,如果說知識改變命運,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那些出身農村的孩子,他們只有通過努力學習,個個進了北大清華,和最好的大學,為了重走父母的老路,一輩子走不出大山!

也有說是金錢改變了命運,這樣的事也有很多,官場升職,變著法的送錢,也能一路高升,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好就有壞!

為了知識斷送了自己命運的例子何嘗沒有,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同樣,金錢也可以改變命運,關鍵在於看你擁有什麼,更關鍵的是看你如何利用這兩種東西,用的好,固然你會有好的命運,用的不好,後果還不是一樣的!











王妃點亮生活


"流浪大師"沈巍走紅,引發了世人對讀書有用沒的爭議,元元不禁想起了博士乞丐故事。

不禁感嘆縱讀書多成博士,生不逢時在舊社會視人才如糞土,英雄無用武之地,學人報國無門,居然淪落到討口要飯的悲劇。


故事發生在民國四川邛崍夾關鄉,主人公名叫鄢永澄。鄢父為夾關區團總,有錢有勢老來方得孿生二子一女,不惜花費用心培養一對麟兒。

弟弟仲平好文學,考入朝陽法學院,哥哥春如工書善畫,專入北大工學院。兄弟倆翩翩公子,在上世紀民國初年,偏僻之地出了兩個大學生,確為罕有之事,四鄰稱羨不已。

鄢氏夫妻變得樂善好施起來,倡舉修繕鎮上文昌宮,還修了一座九米高的塔形字庫,以開啟本地文風。

不想幼子突夭,長子鄢春如更名為永澄,受新思潮影響一心要科學救國,畢業後公費留學日本。鄢母不忍別離,氣急攻心而亡。

話說鄢永澄到了東京,在早稻田攻讀航空博士。他的導師高橋次郎是日航空工業權威專家,頗為賞設這個中國弟子,加上他也勤奮好學,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成為其得意門生。

高橋教授力薦他在日航空研究所任職,積累實踐經驗,待他日報效祖國。鄢永澄在上班的公車上,常有帝國大學的男生瞧不起留日學生,態度輕慢加以譏諷,因祖國積貧積了弱無言以對時,遇到了音樂系的女生梅津美惠子仗義執言,不久彼此互生好感熱戀起來。

美惠子家中殷實,畢業後當了中學老師,一對異國鴛鴦終成佳偶,並有了兒女。因為是獨女,舉目無親的鄢永澄同意入贅,男孩姓了梅津。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九.一八”事變厲,日本國內仇華、排華的情緒高漲,鄢永澄被解騁了,在異國無法找到工作,還時常遭受非人侍遇,一心先獨自回國效力。於是一家灑淚而別,美惠子無言哽咽,兒女緊拉不放手,鄢永澄不忍回看肝腸寸斷。

懷揣幹一番事業的雄心,鄢永澄終於回到故土,正是1938年2月。既無名流推薦,航空專業又少有用武之地,又加上恐日心理,他坐了三年冷板凳,由南京到重慶無人理會其報效之忱。

後向四川省主席張群求援,得了一封"八行書"到教育廳,被大材小用委派擔任邛崍中學校長。鄢博士雖覺學不對口,但為鄉梓育才也還聊可欣慰。

不料前任校長背景深厚,惱其奪位暗中使壞,鄢永澄被迎頭冷水澆得熱情減半。不擅"人事"的他好在為人謙恭,兼任了兩個班的數理課,勉強開學行課。

誰知謠言紛傳,道他是"漢奸",狼煙四起,疲於應付中當了一個學期校長,被迫以"能力不濟"辭職,回家守著老爹留下的產業度日。

居鄉期間曾被軍閥劉文輝,慕名來請去雅安設制槍炮。只是鄢博士對武器制適非所長,婉辭後被派去當中學教員。

想到日寇獸蹄逼近,空有報國之志,堂堂名校博士無用武之地,官場權力傾軋腐敗,而妻子天各方,國事、家事、個人前途如風中飄絮無所歸依,舊知識分子的軟弱性使他由灰心轉而自暴自棄。

在雅安遍地罌粟,滿街煙館的誘惑下,為忘掉清醒的痛苦,吸食鴉片成癮終於成了"煙博士",無法在學校呆下去,回到老家時再無報國雄心了。



鄢永澄本不善持家理財,又整日吞雲吐霧不過問家事,代掌家的親戚從中吞噬大半。常言說"家有千金,不如朝進一文”,吸食鴉片耗費頗大,又無其他收入,何況他自甘墮落,只求速死解脫,偌大家產化被煙管吹個乾淨了。

有人同情他介紹其學校上課,他去幾日嫌"有飯錢,沒煙錢”不幹了。一時活著萬般艱難,死又缺乏勇氣,流落縣城街頭當了"伸手大將軍",討得幾文施捨即進煙館。

只見他穿一套白色泛黃的破西服,雜以菸灰火星燒穿的洞洞眼眼,腰繫草繩,破皮鞋高翹著嘴,低著頭弓著腰,手似枯藤右手捧著髒髒的盜式帽,左手捏著一張破舊的名片,上面寫著:



孤立街頭乞討,也不喊"老爺太太做點好事”之語,這是博士最後的自尊,還是無言的控訴,無人說得清。

1944年臨近歲未的一天,煙博士死在城門洞裡。慈善堂憐其可憐,施捨了一副小棺材,由於博士身材長大,好不容易才塞進去,葬於亂墳場。(後來其子來華尋父,屍骸遍尋不得。)


於是街談巷議,眾說紛紜。有說鄢博士有文化沒出息,有說他敗家子討債鬼,有惋惜他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還有人作打油詩流傳甚廣:

勸君莫要去東京,留學東京等於零。學識五車終行乞,長街倒斃鄢永澄。


元元的天下


從“流浪大師”沈巍的走紅可以看出,讀書與不讀書,差別真的很大。





沈巍為什麼會紅?說白了,就是因為他拾荒者的身份,加上滿腹經綸的國學談吐。如果他僅僅是個沒有文化的拾荒者,誰會去理睬他?他如何能夠網紅?要知道,普天下挖空心思想網紅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他們沒有紅?書讀得少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們不具備沈巍博學多才的個人魅力。

應該說,沈巍之前的人生是很坎坷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選擇拾荒,並且在26年中讀書一千多本。知識的積澱,提高了他的國學水平和個人修養。在網友發佈的沈巍說話視頻中,有這樣一句——“書讀得少,才對很多事情感到稀奇,你們對我懂得的感到驚訝,其實都是從書裡看來的,你們去看,也能懂得很多。”這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思想境界差別。



書讀得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就融會貫通了。沈巍曾經對圍坐在他周圍的粉絲說——“我不想出名,喜歡寧靜的生活。最近有很多不虞之譽,我認為人要實至名歸,做到了自然就出名。”這不正是道家“道法自然”和“無為”的思想嗎?他能夠在26年的拾荒生涯中,保持閒然自得的好心態,沒有道家文化的影響,估計很難做到一以貫之。

博覽群書,人的綜合能力才會提高,才能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無獨有偶,在沈巍與他人的一段對話中說過——“現在的年輕人,本應該懂得比我更多,但奇怪的是,他們除了自己的專業,社會上的東西他們都不知道,只盯著眼前一分三畝地,很難有大的見識。”這就是說光讀書還不夠,還需要實踐,要學以致用,才能體現知識的力量。



由此可見,通過沈巍的網紅,我們應該學到很多東西,總結出來,就是讀書真的很重要。


富春葉語


是涵養。

就如沈巍先生自己所說:不是我學問大,是因為你們書讀的少。

自從沈巍先生走紅,我一直在有意無意中關注著這件事,只是無關注的點不太一樣,我並不關注沈巍先生本人,而是關注圍繞在他身邊的一眾小丑。

那些無良的媒體、自媒體,終日不學無術,只會幹投機取巧的事兒,哪裡有熱點,就往哪裡蹭。嘴上說尊重,說崇拜,心裡都是把沈巍先生當做搖錢樹。真說得上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不要臉到了極致。

如果是我,當沈巍先生說出“不是我學問大,是因為你們書讀的少”的時候,一定羞得滿臉通紅,恨不能回爐重造。

別人給打個騷擾電話,大家受不了要罵娘,沈巍先生面對自己的生活完全遭到破壞,憤怒不已的時候,最重的一句話也不過是“你們只是為了錢,連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給我!”


一個個道貌岸然的傢伙,穿的光鮮亮麗,打扮得人模狗樣,行的事盡是豬狗不如。

對比一下沈先生和那群圍在他身邊的渣滓,讀書與不讀書最大的區別不就在眼前嗎:涵養。

看下沈先生的視頻,他有學問,但絕對稱不上大師,不知道是哪個小丑為他冠上了大師的名號,自己不學無術,聽到別人隨口來幾句經典,就大師了。

真的,把你們騷擾沈先生所花費的金錢,拿去買幾本書,把騷擾沈先生所花費的時間,拿去看幾本書,你也可以做到表面上的談股論金,唬住一幫傻子,綽綽有餘。

我尊重沈先生,尊重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愛讀書的人。



也可自話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與沒讀書的區別在於氣質。一個沒讀多少書的人,儘管有能力,賺到了錢,當上了大老闆或老總之類。但從他的言行裡總是透露出一種粗氣,蠻氣,痞氣,油氣,霸氣,典型的爆發戶形象,雖然他的頭上不泛冠有什麼企業家,創業先鋒之類的雅號。而有知識學問的人,既使窮困遼倒,他的眼神總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的談吐表露出的是一種志氣,義氣,靈氣,銳氣,傲氣,正如孫中山先生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布衣亦可傲王候。

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很受人敬仰與崇拜。歷史上的孫臏,被挖了膝蓋,癱瘓了,形象弄得比流浪大師沈先生還遭。可還是被人器重,待為上賓。至於近代現代就不 一 一 例舉了。就比方說我自己吧,先聲明一下,這裡我絲毫沒有吹捧自己的意思。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喜歡讀書,愛好文學,寫的詩文也經常出現在省內外多種文學平臺上。而我形象確實不好,是個窮人,還是個殘疾人,可我的同學朋友,還有周邊的人都很尊重我,甚至我們的鎮長都很親近我,請我吃飯,跟我交流。我想我如果是個文盲,既使我很有錢,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知遇。我感謝這個社會對知識的尊重。

如果有機會,想與沉先生交流探討。我喜歡讀書人。

圖片攝影:飄 雲

文 字:馬二可





用戶馬二可


昨晚上我和我十七八年前一起結夥創業的哥們談很重要的事,一直談到凌晨兩點!中間,他問我:未來什麼樣的項目最重要?我幾乎毫不猶豫地回答:內容,內容,還是內容,帶有原創、創意的內容!內容的質量越高越好!

我的觀點是,未來5G來臨,從網上下載一部45集電視劇,一分鐘、半分鐘搞定,人們不再受制於流量!這樣一來,內容就重要了,因為沒有內容,如何有長篇電視劇!小、短視頻會衰弱,除非內容非常好!

而內容又從何來?讀書,讀書,讀書,有了書上優秀知識的儲備,再有創造力,內容才能源源不斷產生!

到了這個時候,你覺得讀書與不讀書有什麼區別,該不言自明瞭吧!





陳天哲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這個問題反映了題主和題主所代表的人群思維上的跳躍,說的更淺顯一點就是思維上的混亂。

“流浪大師”的走紅,並不關讀書。而是身份上的卑微和從事活動的高尚,這兩者的反差,得到了人們的關注。

“流浪大師”的身份是乞丐,或者撿垃圾的,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被社會遺忘的一類。人們平時看見他們,除了慷慨一點同情的腦分泌,一般都是嗤之以鼻,甚至是反面教材或者“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類人每日為果腹而奔忙,何暇治其他哉!但是這個“流浪大師”得一餐之飽,手握《左轉》《國語》或者《了凡四訓》等,沒想到還能關心時政、國學,並“拾人牙慧”地說出一些觀點,比如官員不能經商是“不與民爭利”,袁了凡真名不是了凡之類的。

於是就成了勵志的典範,於是就成了“大師”。

他的走紅一是說明了人們對於炒作的跟風;一個是對知識的不尊重,對真知識瞭解的膚淺。

隨便拿他的一個觀點來說明一下這位“流浪大師”的淺薄。

“與民爭利”是官員經商的後果,而不是原因,而且官員經商不一定就會“與民爭利”。

在古代社會,正是這種“不與民爭利”的自大思想,造成了幾千年的土地兼併,封建政權放任資本流動,在朝代末期,土地都到了大地主手裡,起義成了一個暴力解決辦法。

相反,官方專營鹽鐵、菸草、茶馬,使社會得到穩定,人們生活得到改善。

從個人來講,能當官的人本身,或者其親戚,或者其家族,一般來講是有點本事和根基的,不管是學識、思維,還是眼界、信息等等,難道不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會打洞”。

其實這位“流浪大師”的觀點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內部人”的問題。內部人在資源、信息上比外部人有優勢,這是不公平的競爭,所以要從法制上予以避免,而不是一個道德問題上的原罪。


“流浪大師”喜歡流浪,喜愛讀書,這當然是個好現象,但並不值得吹捧。現在好像沒什麼人不讀過書吧,只是忙碌的我們還有時間來讀書麼?讀書讀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怎麼不反躬自省,難道還比不上一個愁吃愁穿的乞丐。

吹捧的“流浪大師”人基本都是那些不讀書的人,別有用心的人。這些混賬人有的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鼓吹反智,真正的大師他們反而不能理解,或者視而不見;有的是在圍觀一個“馬戲團的猴子”,給自己一點慰藉,一點“憤青”,一點不是勵志的“勵志”。


這樣的“流浪者”多一點挺好;但這樣的炒作現象有一個出現,甚至扯到“讀書”上,就說明了這個社會的膚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