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特效公司用RTX8000做電影的話是不是製作特效的時間和費用比以往少很多?

LuoArtistic


回到題主的問題。答案是兩個字:不會。一家成熟的影視特效公司,如號稱“創造不可能”工業光魔,都有自家的服務器農場。上千臺電老虎日以繼夜地工作,每個月光電費就能讓中產家庭破產。論玩器材,他們才是真正的“頭號玩家”,顯卡從來不存在性能過剩的問題。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公司裡,硬件成本佔總成本也不過20%~30%。而這30%裡,還有一大部分放在場景搭建、動作捕捉、音頻捕捉、吊威也、燈光等,剩下的一小部分才用於服務器。RTX8000性價比再高,也只能降低購置服務器的成本,不見得能大大降低總成本。


延伸閱讀:影視特效一秒鐘幾十萬,錢都花到哪去了?

上面提到硬件成本大概是20%~30%,軟件成本佔10%~20%,剩下的大約60%都是人力成本。軟件成本是指用在服務器上的各種製作工具,如人人都用過的Photoshop,3D動畫工具Maya,貼圖用的Mari……和我們業餘玩家一個Ae走天下不同,專業製作需要幾十個軟件協作,全部正版就要好幾十萬了。有些公司為了節省軟件成本,甚至專門請人回來開發渲染、合成工具。

人力成本是怎麼算的呢?舉個例子,《復仇者聯盟》的特效團隊大概是1500號人,特效師年薪從4、5萬到10多萬,按技術水平分級。而這樣的大作需要兩三年來完成特效,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不用做了,猜都能猜到人力成本有多高。


虎皮青貓的小窩


說一下我的看法,在我從事影視行業裡有用顯卡去渲染的,也接觸過n卡公司和amd公司的人員瞭解過。顯卡效率是高但是一個問題在於人才。比如說一個公司幹了十年一直用maya,從建模材質燈光渲染都是這個平臺而且技術積累也很多,如果選用gpu渲染從材質到渲染都要從新開發,作為這部分軟件投入是相當大的。這種影視全流水線式的製作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反而一些短平快的卻可以作為嘗試,比如用C4D做一些片頭包裝的東西,本身流程簡單,甚至單個人員素質很強,而且週期短。他們更需要在燈光材質方面去實時預覽,然後ok就去渲染。即使不可以也會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傳統cpu計算的材質,一個場景幾個或十幾個材質轉化並不難,要是電影一個大場景一條街,一個未來城就要想一想那個更保險了,畢竟週期時間預算都是測定好的,萬一出漏子,每天幾百人的開銷誰來背。其實我覺得gpu是個趨勢是個時間的問題,等市場成熟自然商業化的產品就會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