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戰地廣播站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故事不長我講給你聽……

原創:趙永新 1952年出生,1967年漳州一中初中畢業;1969年上山下鄉到長泰縣陳巷公社祖地大隊坂仔生產隊(1971年併入陳巷公社林果場)插隊;1974年後分別在龍溪地區長泰電視轉播站、漳州市廣播事業管理站、漳州電視臺工作;1987年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電子技術專業畢業;1995年後分別在漳州市政府駐外機構、廈門市廣播電視局、廈門市文廣新局工作。2012年退休。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知青故事:戰地廣播站

左為回鄉知青鄭明輝,右為趙永新

1971年,我插隊所在的祖地大隊坂仔生產隊劃歸陳巷公社林果場,隊裡的知青也隨之成了林果場的場工。

林果場管轄著周邊連綿數座山嶺,雖種有一些果樹,但大面積種植的還是杉木。省林業科研部門還在這裡建了個“杉木速生林”試驗基地,林果場也成了全省林業戰線的一面紅旗,公社和縣裡都很重視。

那時是人民公社體制,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浪潮下,每逢農閒季節,公社都要從各大隊抽調大批勞力,以民兵組織的形式,搞上千人的興修水利、開山造林大會戰。而林果場綿延幾座山嶺的植樹造林和幼林撫育,就成了全公社一年一度民兵大會戰的一項內容,“戰地廣播站”也應運而生。

記得第一次搞“戰地廣播站”是林果場下放幹部林雪安提議的。林雪安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善於搞宣傳,也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在她的協調下,我向別的大隊借來一臺小功率半導體擴音機、一支話筒、一隻高音喇叭和一臺直流電唱機,自己又動手做了一個電池盒,算是有了一套簡易的廣播設備。此時正好遇到我的中學同學——戴乾大隊的知青林育農也在撫育幼林的隊伍中,於是我拉上他,一起揹著這些簡陋的器材,開始了我們第一次流動的“戰地廣播”。

各大隊撫育幼林分佈在不同的山頭。我們到了一個山坳,把高音喇叭擱在一塊大石頭上對著山上,連接好電路後,兩人趴在草叢裡,開始了我們“戰地廣播站”的首次播音。

林育農下鄉後上過一陣子“廈大知青函授大學”,受廈大名師啟蒙,文筆自然比我好。他根據場景很快就寫好了幾首慷慨激昂、鼓舞士氣的打油詩,什麼“民兵健兒多壯志,戰天鬥地譜新篇”之類,現編現播。我再用電唱機播放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算是完成了我們“戰地廣播站”十幾分鐘的首播,按現今的說法叫現場直播。

撫育幼林就是給幼小的杉樹清除雜草。在一人多高的杉樹林中幹活,手臂上臉上脖子上都會被針狀的杉樹葉子扎得又痛又癢,加上悶熱的天氣,是一件又累又煩人的體力勞動。

我們的廣播在山谷迴盪,像是給勞動中的人們送上了一頓精神快餐,振奮了人心,鼓舞了鬥志,也加快了勞動進度。悠揚的歌曲有如提神的”雞湯”,給枯燥乏味的體力勞動帶來了些許精神愉悅。

我們揹著器材,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巡迴廣播,還不時到各大隊採訪好人好事,瞭解生產進度,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只有一隻高音喇叭,卻也搞得風風火火,熱鬧非凡。

撫育幼林會戰結束,我們也首戰告捷。在那“戰天鬥地,人定勝天”的年代,流動“戰地廣播站”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也得到了公社領導的首肯。當然,我們消耗了幾十節乾電池,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大不小的開支。

公社領導嚐到了甜頭,為長宜之計,劃撥經費讓我組建一個機動的廣播站,平時作為林果場廣播站,搞大會戰時拉出去就是“戰地廣播站”。

此後,我走縣城跑漳州,找各種關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購置了一臺150瓦的上海飛躍牌晶體管擴音機,一臺中華牌206電唱機和數只紅聲牌高音喇叭,終於鳥槍換炮建起了林果場廣播站。

此後幾年的開山造林或撫育幼林大會戰,場裡會派人協助我在合適的山頭用竹篾編成的“谷搭”和油毛氈蓋一間簡易的廣播室,然後把廣播設備搬上山,再把場裡的柴油發電機抬到半山腰給廣播站供電。

有一次為趕第二天開播,我和林育農兩人晚上10點多,帶著一支手電筒匆匆趕往山上的廣播室。不料半路下起小雨,我們一腳高一腳低地沿著泥濘的山路,跌跌撞撞地爬到山頂廣播室,已是一雙泥腿一身泥漿狼狽不堪。我們穿著被雨打溼的衣服,躺在那四面透風的廣播室的一堆稻草上歇息。半夜裡,一陣山風呼嘯而來,冷得我們直打哆嗦,只盼著快點天亮。多年後提起那晚的經歷,林育農仍唏噓不已。

此時的“戰地廣播站”已初具規模,數只高音喇叭覆蓋著幾個山頭,廣播聲響徹山谷。有時,我還向公社廣播站借來一臺601磁帶錄音機,播放一些當地群眾愛聽的薌劇,當然也少不了革命樣板戲的片段和那些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以及那膾炙人口的馬季的相聲“坦贊鐵路”等等。各大隊也紛紛投稿,表決心報進度表彰好人好事。公社領導也不時利用廣播進行戰前動員,發表“重要講話”。我們林果場的女知青蔡併生、羅慧容等都擔任過“戰地廣播站”的播音員。

知青故事:戰地廣播站

長泰縣陳巷林果場界碑 1960年

在林果場蹲點的下放幹部林雪安負責指導我們的宣傳工作,早就聽說她年輕時歌唱得很好,在大家鼓動下,她也亮開嗓門,高歌一曲《英雄讚歌》。錄音播放後,許多人都來問是誰唱得這麼好聽,幾近專業水平。

那幾年的“戰地廣播站”搞得轟轟烈烈、風生水起,有力地配合了“農業學大寨”的熱潮。領導高興,群眾高興,我們也很有成就感。以致於以後公社每次搞什麼大會戰,“戰地廣播站”都成了標配。不過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開吳田山的公路時。

吳田山是長泰縣境內的兩座大山之一,海拔1128.7米,是閩南沿海一帶海拔最高的山。山上有一個生產大隊好幾個自然村,由於不通公路,人們世世代代都是靠雙腳走著山間小路。縣裡為改變山區的面貌,決定開通一條橫貫吳田山的公路。公路一頭連著陳巷公社美彭大隊,另一頭接著枋洋公社林墩大隊,全程三十幾公里,其中還有一段通向山頂正在籌建的電視轉播臺。

吳田山公路大會戰於1974年夏收夏種後開始,陳巷公社負責美彭大隊到山頂電視轉播臺的路段。公社以大隊民兵營為單位,集中了一萬多人,堪稱萬人大會戰。縣裡高度重視,成立了會戰指揮部,由縣委常委柯祈瑞擔任總指揮,公社書記楊金寶任副總指揮。縣委書記曲友三親自到工地召開現場會進行動員部署。記得充滿激情和文采的曲友三書記還當場賦詩一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吳田山大會戰的熱烈場景。可惜年代久了沒能記住。

我當時被抽調到會戰指揮部,在縣知青辦幹事陸旦榮領導下負責籌建“戰地廣播站”。林果場的女知青蔡併生和公社廣播站的女知青莊淑勤也都調來擔任播音員。我則負責技術和宣傳報道方面的具體工作。

陸旦榮是上海人,五十年代末上海氣象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長泰氣象站,後調縣知青辦當幹事,工作經驗豐富,我配合他工作學了不少東西,後來也成了好朋友。

由於開公路戰線很長,為確保廣播效果,我們採用2部150瓦擴音機並機播出,12只高音喇叭遍佈在工地的各個山頭。公社廣播站也調來了錄音機和大量節目磁帶,加之兩位口齒伶俐,閩南語純正的女知青播音員,以及各大隊踴躍投稿的知青通訊員隊伍,把個“戰地廣播站”搞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受到會戰指揮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其時的吳田山紅旗招展,遍地狼煙,千軍萬馬,人聲鼎沸,廣播一響,群山沸騰。那熱烈的場面,現在回想起來,依舊難以忘懷。

歷時兩個月的萬人大會戰,開通了橫貫吳田山並通向山頂電視轉播臺的公路。這條公路後來雖多次維修,但一直沿用至今。

趙永新站在吳田山電視轉播臺機房的屋頂上,是吳田山山頂的最高點,背景有個大天線陣。

攝於1974年12月底。

知青故事:戰地廣播站

吳田山會戰結束後,我回到了公社林果場。聽公社一位幹部說,年底又將調我去洪巖水庫冬修水利的工地搞廣播宣傳。不過還沒到年底,1974年12月初,縣裡就把我調去參加吳田山電視轉播臺的籌建工作了。此後,我離開了農村,正式成為我所熱愛的廣播電視行業的一名員工。

如今,那千軍萬馬,戰天鬥地的場景早已一去不復返,“戰地廣播站“也成了記憶中的往事。不過回想起來,我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起始點,也可以說是從那知青歲月裡的”戰地廣播站“開始的。

長泰縣陳巷公社祖地大隊坂仔生產隊知青 趙永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