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北戰多是自己“親征”,為什麼不派屬下大將統兵呢?

風一樣的小菇涼


一般而言御駕親征的帝王極少,劉邦就曾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們一般善於統將而非統兵。

曹操雖未稱帝,卻已是實際上的掌權者,按理說手下猛將不在少數,為何他還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呢?

首先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領兵之才。他早年就愛好武藝,還註釋過《孫子兵法》。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最後大破黃巾軍,後來曹操還作為奮武將軍討伐董卓。在青州,黃巾軍發展得勢如破竹,曹操埋伏擊敗黃巾軍。當年冬天曹操俘虜了數十萬士兵,組建了青州軍,並幫袁紹擊敗過劉備等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也表現不俗。

曹操的軍事才能在上面的一系列操作中可見一斑。曹操在軍中歷練多年,實戰經驗豐富,不僅在戰術方面有一套,在統領士兵方面也極擅長。並非一般帝王能比的,其統兵實力堪比老將。否則在赤壁之戰中,蜀吳也不會如此嚴陣以待。

曹操親自帶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控制軍權。亂世之中誰有軍事實力,誰就有可能問鼎,曹操一旦讓別人帶兵就有可能大權旁落。自古以來帝王忌憚大將就是擔心此事,否則後來宋朝也不會千方百計地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帝王所提防的就是私人軍隊的形成。曹操也極注重這點。有一次正值麥收季節,由於外面戰爭不斷,百姓不敢回家收麥子。曹操為拉攏人心,下令士兵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首。手下士兵果然小心翼翼,沒有敢違反軍令的。由此可見,士兵對曹操本人還是十分敬畏的。

曹操親自帶兵打仗當然不是因為興趣所在,而是因為有利可圖。首先,他當時身居高位,要是沒有政績難以服眾。在亂世背景下,最大的政績就是來自於軍事方面,因此曹操對四處征戰極為上心。另外曹操野心勃勃,從其詩作中就可以看出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不是個做宰相就能滿足的,他所希望的是一統天下,這些都是通過作戰才能完成的。

曹操手下當然有可以統兵的人,比如說張遼,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多年。曾經在合肥之戰中率八百人殺到孫權旗下,幾乎活捉孫權。威震東吳,當時東吳嚇唬小孩時就用張遼之名。還有許褚,他曾在馬超手下救出曹操,他勇力絕人。甚至能單手拖牛走百餘步,可見其勇猛,後來被封作“虎侯”。除此之外還有徐晃、夏侯惇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曹操手下並非沒有將才,但曹操此人生平自負又多疑,他雖然會重用手下人,可他心中最可重用又信得過的人只有他自己而已。

<strong><strong>

曹操此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只是由於當時尊劉貶曹的傾向嚴重,所以曹操多以負面形象出現。客觀來看,曹操一生征戰無數,勝多於敗。在統兵方面還是極有才能的,不能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就完全否認他的軍事才能。


鄧海春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完全準確,除了早期曹操多是親征外,後期很多戰役是由屬下將領指揮,只有遇到比較強勁的對手,曹操才會親自出馬。

曹操初期實力不強,起家的時候不過5千兵馬,後來歷任東郡太守、袞州牧,在這個階段討董卓、剿滅黑山賊、平定黃巾軍、攻徐州等戰役,都是曹操親自指揮。不過隨著曹操勢力的擴大,特別是將漢獻帝接到許昌以後,曹操就不一定自己親自帶兵了,很多戰鬥都是讓部下帶兵去,只有部下無法解決或者是規模很大的戰役,曹操才會親征。

比如像呂布進攻劉備時,曹操先派夏侯惇領兵前去救援,結果夏侯惇被高順擊敗,於是曹操帶兵親征。劉備叛曹以後佔據徐州,曹操也是先命劉岱、王忠來討伐,失敗以後曹操才親自攻打徐州。至於像昌豨在東海叛亂,夏侯淵和張遼將其平定,曹操就不用親自去了。當然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樣比較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曹操還是親自帶兵的居多。

曹操這麼做一是因為曹軍裡雖然名將不少,但是卻無法和曹操相比,在遇到比較強勁的敵人時未必是對手,還是需要曹操親自下場。比如劉備和曹軍多次交戰,先後擊敗過夏侯惇、于禁、蔡陽等人,只有曹操對他才有比較大的把握。所以在重要的戰事時,曹操也要親自指揮才比較放心。

其次是因為在軍閥混戰期間,部下擁兵自重或者是發動叛亂也是常事,曹操在東征徐州時,留守東郡的陳宮就帶兵叛變,所以君主往往會把最精銳的部隊掌握在自己或者親信的手裡。在曹軍之中,曹姓和夏侯姓的武將就明顯比外姓武將要更得曹操的信任,而像虎豹騎這樣的精銳部隊,更是長期由曹姓將領或者曹操親自統帥。所以小規模的戰爭可以讓部下去,遇到大的戰事,曹操還是隻能親自帶主力前去,其他人是不放心讓他們掌握太多兵權的。從後來司馬篡魏的事情看,曹操這麼小心不是沒有道理。


不沉的經遠


軍人天生就是為了打仗而生的。這句話放在曹操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劉備最怕曹操親征,曾說“曹孟德單車來,吾自去”。曹操在他統一北方地區的時候,就參與了幾百次戰鬥。對於他親征,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一·曹操是個軍事家

他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他熟讀兵書,自己寫了大量的兵法感悟,還寫了自己的書籍,及時總結實戰經驗,曹操雖然是大宦官曹騰的後代,養尊處優,不奮鬥也可以過上好日子。可是,他沒有驕奢淫逸,而是積極進取。曹操的實戰經驗非常豐富,在諸多人的努力拼搏下,消滅了不少實力強大的對手,在不利的條件下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比如官渡之戰、滅袁紹諸子、滅蹋頓、打敗馬超等。正是因為他多次親自出徵了,曹操才能夠很快地抓住戰機,成為了亂世梟雄。

二·累積人氣

在打仗休憩的間隙,曹操還會寫寫詩歌,而且大多傳誦度很高,連對手都多加贊嘆,這樣一來也就彰顯出了他的不同之處,又會打仗,還文采斐然,讓跟著他南征北戰的手下不得不佩服他,更加死心塌地跟隨曹操。

三,鼓舞士氣

曹操也是個心志堅定,內心強大的人。多次戰敗,卻並未意志消沉。這樣的人適合生存於戰場,為將士帶去鼓舞。

而且在曹操派大將出徵時,他們很少取勝,不像曹操親自出戰,經驗豐富。曹操也是心疼自己的大業,因為這個大業是他和將士們拼了命換來的!曹操是一個創業者,創業者能親力親為更能顯示出他偉大之處!創業初期本就是最難的時候,就比如打馬超時讓曹洪徐晃守潼關,結果不到十天就丟了;漢中之戰時讓夏侯淵守定軍山,結果劉備軍一個突襲也完了;關羽攻襄樊時曹操派了于禁和龐德去解圍,結果一場大水給結束了,其他地區的戰事在戰初期都輸的太慘了,若曹操不親征的話士氣立馬就會下降,大業也保不住了。





bigstuff


曹操南征北戰大多是自己親征,不派屬下大將統兵,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對屬下大將為人不太放心

三國早期處於混亂的局勢,每個人的心思都在變動,誰想什麼,誰也不知道,有可能今天是盟軍,明天就變成敵人。

在這種局勢下,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更不放心屬下大將。在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就連劉備都移主多次,更何況其他人呢。曹操在這個時期,對屬下大將不放心,也是一個正常現象,故此,曹操就親自出徵。

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曹操親征能有勝券在握的把握。

二:曹操親征可以鼓舞將士們士氣

曹操對自己也是比較嚴格的,在三國這樣的一個戰亂年代,將士們的士氣也是很重的,將士也是很重的。

打仗的話,士兵是第一戰線人員,曹操本來就好勝。如果大家都出去打仗,曹操一個人在屋裡待著也無聊,士兵們會怎麼想。如果曹操親征,第一,打發了時間,第二,士兵們會想:這個主子可以,跟著我們一起打仗,會給士兵們增加士氣,大將們也有幹勁。

像這種能鼓舞士氣的事情,曹操肯定會做的,只要能打勝仗,自己出徵又如何。

從這裡看出,曹操還是一個聰明人。

三:曹操親征可以瞭解軍事情況

大家都知道,曹操熟讀兵法。對於一個熟讀兵法的人,不參與打仗,有點不太可能,更何況一個熟讀兵法的人,肯定要了解當前的軍事情況。曹操本來就生性多疑,這個動盪的年代,信任本來就比較低,為了解軍事情況,曹操親自出徵也是一個正常現象了。

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戰不殆。

對於曹操也是一樣,也需要了解敵人的軍事情況,才能做到勝券在握。

綜上所述:曹操親征有了解敵方軍事情況的好處,還可以鼓舞將士們士氣,更進一步的瞭解屬下大將的能力,還可以解除心中的不放心,做到自己心中有數。

本人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歡迎和大家交流歷史觀點,歡迎評論關注。


錢長城smile


主要因素是曹操絕對信任的曹氏和夏侯氏中,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外姓將領曹操則擔心獨當一面建立太大功勳後,會挑戰自己的地位。

曹操的親族曹氏和夏侯氏中,有一些不錯的人才,也得到曹操重用,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等。但這些人中,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無法代替曹操作為主帥去出征或者完全獨立負責經略一個戰略方向。

曹操生前,一直沒有篡漢自立。曹操和手下的將領,大家名義上同屬大漢天子的臣子。如果外姓大將獨領方面立下了大功,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小集團,甚至可能對曹操的地位形成挑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內部也有不小隱患。曹操集團內部,有大量更傾向於大漢朝或者在大漢朝和曹家之間持中立態度的人,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集團首席文臣荀彧。

這種形勢下,曹操集團雖然有不少能力上有潛力獨領方面的人物,但都沒有得到過機會。重要的軍事行動,只能由曹操本人親自出徵。

曹操最終未能一統天下,不敢放權給大將獨領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仁勇校尉


曹操親征,我覺得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1、興趣使然。曹操年少時,就喜歡讀兵書戰策。自己也寫下了《孟德新書》。帶兵打仗為他提供了很好的驗證機會。使得他的戰爭藝術水平得到提高(如果戰爭算是藝術的話)。

2、不放心手下。一場戰爭關乎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生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那個亂世,一次失敗,有可能導致雪崩似的失敗,進而失去所有。比如,官渡一戰,直接導致了袁家的覆滅。所以,如此重要的事,還是親力親為比較穩妥。

3、獲得榮譽。要想讓手下臣服,就必須有過人的本領和驕人的戰績。最好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三國亂世,只有不斷的積累軍功,才能牢牢的掌握軍權,控制住手下的將領。

以上。


喜歡故事的老楊


因為曹操最初的心思並不是取漢而代之,他一心扶漢,所以他並沒有把自己當成君王,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名將軍,那麼將軍得職責不就是赴殺場,所以沒什麼奇怪。

至於後來曹丕,那是因為手下的都一心扶持,如果不答應,那麼就會涼了眾文武的心,嚴重的話,會導致內亂,要說曹丕沒有私心也是假話,肯定有。但早期曹操親赴戰場是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將軍。


武功人不懂武功


曹操是一代梟雄,但當時東漢還沒有失掉人心,朝廷內有忠君愛國之人,外有劉備、孫權等諸侯虎視眈眈,而當時曹兵也不過七萬之眾,外徵必用強,留守則很弱,如果曹操留在許昌,一旦內臣與諸侯聯合暴亂,曹操就相當危險了,而曹操親自出徵,軍權在自己手中,則無憂!


陳耀鋒352


一是有能力,二是有自信,三是不輕信。


獨坐無言


1.出生在官宦世家,在一些眼中可能看不上,所以也需要大量的人氣。

2.歷史上說他軍事上精通兵法,即本身熱愛帶兵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