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跟當時的當權者又有多大的關係?

不聽我說


問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跟當時的當權者又有多大的關係?


前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朝 杜牧的《江南春》裡的詩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一、真樓臺

這兩句兩層意思,第一是指眼前景,煙雨之中有隱隱約約的不少寺廟裡的樓臺,《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二十八字中寫出江南春景,真有吳道子於大同殿畫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畫不能到此耳。

《歷代詩話考索》:

升庵謂“千”應作“十”。蓋“千里”已聽不著、看不見矣,餘謂即作“十里”,亦未必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名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

二、假樓臺

第二層是其隱喻的興衰之感,《唐詩摘鈔》:

曰“煙雨中”,則非真有樓臺矣,感南朝遺蹟之湮滅而語,特不直說。

這是指當年南朝建了那麼多的寺廟,如今江山依舊,樓臺已成遺蹟,彷佛煙雨之中似有似無。

三、和尚皇帝與三武滅佛

1、梁武帝

南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不但大肆建廟,而且自己四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梁武帝時期,據說當年:

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看來杜牧說的四百八十寺,還少說了。不過詩家語的數字不必當真,無非是形容“多”的意思。

2、三武滅佛

有信奉的就有反對的。"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北魏 、北周時期還是南北朝劃江而治的時候,影響不到南方。不過唐朝統一天下以後,再滅佛就影響大了。唐武宗繼位以後認為廢佛是

"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 《武宗本紀》,

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準備。同年四月,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鐘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詔宣佈滅佛結果:"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四、拗體與救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比較有名的拗體與救拗的例子。

上句五連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平仄仄【仄仄】仄;對句,第五字以平聲救拗,多少樓臺【煙】雨中,中仄平平【平】仄平。

這種救拗的方式屬於大拗,必須救拗,否則就不是近體詩了。

結束語

這句詩的主要意思是以南朝的湮滅和佛教的盛衰,來抒發詩人對於世事無常變幻的興亡之感,也隱含著對晚唐國運的擔憂。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不是感覺昇平盛世啊?這麼多寺廟,佛法昌隆,百姓樂業,亭臺樓閣,煙雨濛濛,真是人間仙境,讓人虛心向佛,意自澄明。

但是梧桐夫子說過:聽啥都要看上下文哪。這兩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照例,先講平仄關係。因為這首絕句和其他的七絕在格律上有一點點不同,有出律,我們正好可以講講出律和拗救。

看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標出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押韻的格式。注意首字平音不影響格式推導(不懂平仄推導的關注我看以前的答題或文章,不重複講了),由此得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認真對應下,有沒有問題?好像沒什麼問題吧,因為只有幾個地方可平可仄,大致都對應啊。其實,這第三句問題可大了。因為在格律中當時的音調分為“平上入去”,而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經沒有了“入”聲字,但是在古時候“上入去”三種發音都是歸入“仄”,而現在的“陰平,陽平”也就是一聲,二聲在古時候都在“平”音裡。“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句詩中間的“八,十”兩個字都是入聲字,歸入“仄”音。

也就是說這句話的平仄關係實際上是“平平去上入入去”,簡化後就是“平平仄仄仄仄仄”,這還得了?三仄尾,出律嚴重啊。雖然我們現在來讀,可以拖長音調讀“八——十——”變成“陽平”的讀音,感覺不出格律的錯誤,但是在當時,這兩個入聲字是發音短快,急促的,作為晚唐“小李杜”的大詩人,肯定知道這個錯誤。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寫呢?要是我就會改成“南朝五百零一寺”,這就合律了,為什麼杜牧不這麼做呢?這隻有一個可能:他手上有這個數據。南朝現存的寺廟大概真的是四百八十座,他不願意用首句裡面的千里之類的語言修辭來誇大或者虛標,那麼說明他寫這篇東西,確實有他自己的想法,或者說確實是打算給某個高官,甚至皇上來看的。

權且不管他怎麼想的,反正按當時的格律來看,肯定是出律了,而且非常嚴重。那怎麼辦呢?第四句“多少樓臺煙雨中”,平仄關係為“平仄平平平仄平”,在第五字使用了平聲的“煙”,三連平出律,雙救上句五六字的拗。

格律詩出律之後有三種處理辦法:一就是“哈哈”一笑,咱寫的古風呢,不講究那麼多。把臉給留住,千萬別在標題裡自稱絕句或律詩。二就是棄詩重寫,如果是我肯定就會另尋捷徑(因為我水平差),這兩句就改成:“南朝伍佰零一寺,多少樓臺雨霧中。”氣質上就差多了,但至少合律。三就是拗救,就是杜牧這種處理方法了。用最後一句平仄互換拖慢了語氣,減低了第三句連續幾個入聲字帶來的倉促感。此為大師手法,需慢慢體會學習,絕非一日之功。

講完平仄關係,咱們具體看詩,順便理解下為什麼他要這麼寫。

杜牧由宣州江寧往揚州拜訪牛僧儒,途中寫下這首詩。也就是說,這就是一首山水詩。

“廣袤的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亭臺樓閣全都籠罩在風煙雲雨之中。”景色何其美也。

但是杜牧是寫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人啊,憂國憂民之心,可以說從來沒有放下過。時唐文宗在朝,佛教自則天皇帝時期大興,後唐憲宗迎佛骨,貶謫上書勸諫的韓愈,全國上下,佛教風頭無兩,大量土地用來修建寺廟,大批僧人不勞動,不交稅,佔用社會資源,而軍政方面藩鎮割據,中央王朝討伐無力,大廈危危欲傾。

為何杜牧筆鋒一轉,提到已經滅亡幾百年的南朝?南梁皇帝蕭衍一心向佛,修建了四五百座寺廟以表虔誠,結果後來爆發“侯景之亂”,被困在宮裡活活餓死。於是杜牧借古諷今,表達了對唐朝皇帝佛道誤國的擔憂。

至於是否上達了天聽,不知道,但是杜牧的這種看法也越來越被重視,直到文宗去世,唐武宗發動“會昌滅佛”,並平叛藩鎮,為大唐帶來了中興的希望。


梧桐樹邊羽


問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跟當時的當權者又有多大的關係?


回答: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在其《江南春》一詩中,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將江南的秀麗風光和南京的古代歷史,概括得淋漓盡致,這句詩就出自這首七言絕句之中,全詩摘錄如下:

千里鶯啼綠日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釋義:

全文大概意思是說:江南大地鶯歌燕舞,綠草與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當年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有多少亭臺樓閣,淹沒籠罩在風煙雲雨之中。


背景:

對於一首詩詞,如果要通透地理解其內容,往往要從它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著眼,這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史不分家”。

那麼這首詩其中提到“南朝有四百八十寺”,我認為這個數字毫不誇張。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太和初年,全國有寺院六千四百七十八座,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魏書·釋老志》的詳實記載,充分見證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和繁榮。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政權更替頻繁,社會動盪不安,長期分裂割據,階級矛盾激化,戰爭不斷爆發。民不聊生,餓殍遍野,面對種種天災人禍,老百姓無能為力,且求助無門。這時悲天憫人,無所不能的佛祖粉墨登場,普度眾生於無邊苦海,歷朝歷代,順理成章。

這首詩時晚唐時期著名詩人杜牧的力作。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已經是大唐帝國走向寞落的時候。而統治者仍舊醉心於佛教,大興土木,佛事空前。對於此種社會怪象,詩人對比深惡痛絕。對於此詩有無“諷刺”主題,後人尚有爭論。有的認為這是一首單純寫景詩,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美景的讚美和嚮往。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這主要源於杜牧素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對社會和大唐整個社會的鞭笞。因為在杜牧的一生詩文創作中,有很多“詠史懷古”佳作,這是有力的證據。諸如,《過華清宮三絕》、《臺城曲二首》、《西江懷古》、《題桃花夫人廟》、《赤壁》、《泊秦淮》……



結論:

杜牧這一系列借景抒情,懷古論今的作品,只是他詩歌總集的冰山一角。可以負責地說,在唐詩三百首中,在唐詩的文苑中,在萬紫千紅的大唐帝國,杜牧捍衛了詩人的尊嚴,綻放出奇異的光芒,無愧於“小李杜”的美稱。


溫馨提示:原創作品不易,敬請文友關注,留言轉發,善意批評,指點迷津,交流互動!


兵法天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跟當時的當權者又有多大的關係? 這句話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廟遺存,在這煙雨朦朧中顯得肅穆而若隱若現、撲朔迷離。如果要拓展開來講,就要知道南朝時期的特點,和這首詩歌作者所在時期的特點。這首詩表面是寫景物但實際上是抒懷和諷諫。原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時期軍閥割據、朋黨之爭、宦官亂政、佞佛嚴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帝國搖搖欲墜。這恰跟南朝時期頗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嚴重、大肆修建廟宇、勞民傷財,民不聊生,統治階級昏昏欲睡、窮奢極欲,最後導致了滅亡。只空餘這些佛寺成為煙雨間的物證和景色。空憑人感傷。

在南朝時期,尤其以梁武帝蕭衍信佛為甚,據史料記載曾經四次出家,官方出錢將其贖回。每次都耗費巨大。大興佛寺的弊端在後來漸漸顯現。一、民風孱弱;二、耗費資財;三、統治階級不務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廟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和地產,五、寺廟存留了大量的人員,六、佛道粘上金錢,則風氣敗壞。七、知識分子醉心玄學,不求上進,八、因為要突然負擔更多的人的奉養,百姓負擔陡然加劇,社會矛盾必然激化。啟示:上不可以“輕易”露出喜歡的事物。否則下必效行之,以至於錯誤發生,過猶不及。

<strong>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美詩,把人文風采和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勾畫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傷和警示之意,不愧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頗,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我,謝謝!



晨曦小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唐朝 杜牧的《江南春》裡的詩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生活在晚唐時期,當時的唐王朝已現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甚囂塵上,這些都在慢慢侵蝕著唐王朝的軀體。

作者身處江南,領略著江南山明水秀的風景和獨特的人文風貌。臨水村莊,依山城郭,酒旗招展,熱鬧非凡。在春天迷濛的煙雨籠罩下,那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虛無縹緲,若隱若現。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

但是,在這美麗朦朧的景色中,在唐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看到江南這樣的繁華情景,作者不能不感慨。

正像他在另一首詩中寫的那樣“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繁華背後的隱憂,正是詩人要表達的情懷。


戈壁灘上的駝鈴


杜牧這首《江南春》主要表現的是對江南景物的讚美和神望,前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有色彩的映襯,有村莊城郭的映襯,有聲與色的映襯,有動與靜的映襯,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更豐富了畫面,並增加了歷史色彩,四百八十寺,不是實指,是強調數量多的一種說法,多少樓臺煙雨中,是一聲唱嘆,引入遐想,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到南北朝時,北朝興造像之風,南朝興造寺廟之風,南北朝時,爭戰不息,百姓想安居樂業而得不到實現,佛教講來實報,符合百姓心態,故很多人信佛教,統治者為收攏民心,穩定統治,大興建寺院之風,南朝經宋齊梁陳四朝代,宋時寺院1900多所,僧尼36000多人,齊時2000多所,梁時2800多所,陳時1200多所。對杜詩後兩句,有人認為是諷刺,杜牧思想上是反對佛教,但並不等於對歷史遺留的佛寺建築討厭,他常去寺廟遊玩,還與僧人交友,他還有其他詩中表現出對佛寺樓臺的欣賞和留連,但在此詩中也可能在欣賞中有些歷史的感嘆。


水村山郭酒旗風,鄭午昌畫,

吳石仙畫多少樓臺煙雨中。


瀚墨尋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江南春》。這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南朝遺留下來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廟,無數的亭臺樓閣被籠罩在煙雨之中。”看到這首詩,在腦海當中,想必有了一副優美的江南畫卷吧!杜牧生活在晚唐,晚唐詩多數是憂國憂民,創作的詩歌大多也與政治有關。而隋唐時期是我國佛教達到鼎盛的時代,唐朝皇帝也熱衷於佛教,興建佛寺,荒廢國政。杜牧對唐朝的佛教惡性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感。所以,他寫了《江南春》這首詩,借古諷今。

我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以佞佛著稱,尤其是梁武帝大興寺院,沉迷佛教無法自拔。梁武帝不僅僅吃素,還不近女色,連祭祀宗廟,都不準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求神靈也吃素。在當時,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表示反對。最後,梁武帝允許用面捏成牛羊形狀素食代替祭祀,可見多麼荒唐。梁武帝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使他荒廢了朝政,朝廷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晚年的梁武帝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大臣勸諫,導致後期政績昏暗。公元548年,梁朝爆發“侯景之亂”,梁武帝蕭衍被囚死於建康臺城,享年八十六。

而杜梅生活在晚唐,當時的唐朝已經步入衰退,當時的唐朝藩鎮割據,皇帝大權旁落。唐憲宗當政後,做起了長生不老的夢,一心事佛,荒廢朝政。韓愈上《諫佛骨表》差點丟了性命,最後被貶至潮州。唐憲宗被太監殺死以後,繼任皇帝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依舊大肆提倡佛教,僧尼數量急速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加重了國家經濟負擔,也削弱了唐朝的實力。

所以,杜牧當時在江南,想起了曾經的南朝,很多皇帝因為信佛,而荒廢國政,最後導致了滅國。杜牧看到煙雨飄渺的寺廟,借景抒情,寫了一首《江南春》,表達了對江南景色的熱愛,也委婉的勸誡統治者不要迷信佛教。所以,杜牧就是借古諷今,一語雙關。


謀士說


本寫了一篇賞析,卻發現題目的標籤,原來是道歷史題。故只好將此詩創作上的賞析放到頭條文章,在這裡講講此詩所涉及的歷史。對此詩賞析有興趣的可關注後,移步到我的文章中查閱,我已同步發出。

迴歸正題: 句子出自樊川的名作《江南春絕句》:



在創作上,此詩無疑是晚唐的絕佳之作,其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十四個字寫盡了江南的春色。又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十四個字寫盡了南朝至晚唐這段歷史。

我想,假如不用“四百八十寺”此一意象,去概括這段歷史,可以用什麼意象呢?最後的結果是無可代替。只能感概作者意象捕捉之準確,功力之深厚。的確,四百八十寺的興廢史,就是那個時代的變遷史。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至南北朝開始興盛,在南朝梁武帝時,僅建康(即金陵、南京)一地,就建了佛寺500多家,這些佛寺基本都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僅建康的僧尼便達十萬眾),已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也產生了特殊的僧侶貴族階層。

梁武帝崇佛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其曾數次出家,甘為僧奴,而每次都要眾臣花巨資贖出。敢向朝庭索取鉅額贖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佛教的勢力。

樊川所寫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在此時期所建。



但這些寺廟也好景不長,548年發生的“侯景之亂” 四百八十寺也被大肆破壞。《北齊書》中有述:“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候景之亂”也加速了“梁”之消亡,至陳朝,四百八十寺也難復梁朝時之輝煌。直至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元年(581年),發佈詔令,可以自由出家,並按人口比例建造寺廟,四百八十寺的景象再現。

我覺得,那時的皇帝祟佛,大多出於政治目的,是為了借作佛教的勢力。大唐的建立,與李淵得到此勢力的支持分不開。

李淵亦深知佛門勢力的強盛,故在登基後有意對其抑制。這方面,他有一個很好的藉口,就是姓李。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也姓李,於是其便以同宗盡孝之名,將道教排在佛教前面,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了儒、釋、道三方勢力相對平衡的局面。

武則天崇佛,則和她的際遇有很大關係。登基不久,其便將佛教列在道教之前,並大規模修建寺屆,四百八十寺的光景再現,但我相信她是有以佛學教化天下之心的,而且對佛學是有所感悟的,無可否認的是她在位之期,亦是大唐最鼎盛之期。而“還周於唐”的這種“放下”也非常人可為。

我考證不到杜牧寫這首詩時,四百八十寺是否還輝煌,他在詩中用的也是虛筆,並非真看見這些寺廟。而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就是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發起的一場被佛學史稱為“會昌法難”的毀佛運動,期間大規模的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四百八十寺風光不再。



而對於這場運動,杜牧是持贊成立場的。 但就此詩而言,更多的是感嘆時代變遷之快,感嘆浮華之短暫,並感覺不到有明顯的政治傾向。

此詩的詳析可關注閱讀我文章裡的同步發出文章:詩詞鑑賞|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詩詞書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其實,“南朝四百八十寺”究竟有四百八十寺嗎,不見得,這只是強調了寺的數量之多。“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接上句說的是眾多寺廟樓臺盡在煙雨朦朧的迷離中,顯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

詩詞整體描寫了大江南鶯啼千里紅綠相映,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還有隱約淹沒在煙雨中的廟宇樓臺朦朦朧朧的美。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更加令人產生了水岸江南的春天美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遐思和美感。


蘆薈79545


話說梁朝(西元502—557年)的建立者蕭衍,史稱梁武帝,共在位執政48年。此公可算得上是位在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的眾多皇帝中最為虔誠信佛的帝王之一。

虔誠到什麼程度?最為驚世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動用國庫錢財大興土木建造寺院,可謂舉全國之力為他的個人信仰買單。“南朝四百八十寺”,說的就是南朝的皇帝及權貴階層嗜好供佛,在當時的皇城(即今天的南京市)大興土木亂建佛寺這段歷史。

實際上,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中記載:“都下佛寺五百餘所”。杜詩中所寫的“四百八十寺”,只是虛數而已。在那個天下大亂、國庫空虛且民不聊生的年代,如此耗盡國家儲備興建了500餘座寺廟,該是何等的虔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