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01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实验,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最伟大,也最邪恶的实验之一。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实验结论: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02

冻脸实验

被试是一对母子,婴儿大约七八个月,坐在宝宝椅里,妈妈坐在宝宝对面大约保持50cm的距离。刚开始母婴正常互动,宝宝做鬼脸妈妈也做鬼脸,宝宝发出声响妈妈也及时回应宝宝,两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在互动了一分多钟以后妈妈需要收起自己所有的面部表情,也不发出任何声音,就面无表情的看着宝宝。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宝宝刚开始是愣住了,然后试图再次用滑稽的声音和鬼脸来唤起妈妈的回应,在尝试了很久以后发现妈妈依旧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淡漠的看着自己,宝宝崩溃了,开始极度痛苦地抓自己的脸和头发,并且放声大哭。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这时妈妈会被允许再次回应宝宝,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和安慰的声音里逐渐恢复平静。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单单照顾生活起居是完全不够的,尤其是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来说他们还需要充满感情的回应、温柔拥抱等情感。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03

充满爱的抚养形成了稳定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在1944年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结果发现,在5岁前经历过与母亲或者其他养育者完全分离或者有6个月以上分离的有17名,抑郁性格的有14名,鲍尔贝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幼儿期与重要他人分离造成的,据此,他提出了依恋理论。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鲍尔贝又通过一系列研究实验得出: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缺乏爱的抚摸、互动的亲情抚养,长大后容易自我封闭、自卑、捣蛋、反叛、滥爱或不懂得爱、注意力不能集中、过于冲动或不能控制情绪等行为表现。

2002年1月29日,22岁的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上述展区内的黑熊和棕熊进行投喂、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事件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很多人认为刘海洋是大学生之耻,尤其是清华这样一个名牌学校的学生,竟然连起码的知识、常识和爱心都不具备?

但事实是,刘海洋很小的时候,他父母就离婚了,他是被母亲抚养大的。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他妈妈每天都要出去打工,他就由他外婆照看。但是外婆腿脚不好,他就只能每天坐那里玩玩具,缺乏情感互动。所以他后来注意力特集中,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偏孤僻。在这次伤熊事件里,他感受不到熊的感受,而只是思考他的实验。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04

儿童依恋期的亲自抚养不仅是儿童将来心理健康的保证,也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心理资本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写到:他4岁登基,周围的人都是大臣或奴才,都听他的,所以养成了他飞扬跋扈的性格。他经常虐待欺负下人,太监宫女谁都不敢对他说教。有一次,他逼太监吃地上的脏东西, 他的老师或大臣给他讲大道理,但谁劝他也不听。这时候有人找来了他的奶妈王焦式。虽然溥仪的奶妈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奶妈温厚善良,真心的疼爱溥仪,所以奶妈说的话溥仪一般都会听,因为他不想让奶妈不开心。
这两个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不能亲自抚养,就不要生孩子了

当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跟孩子及时的形成儿童依恋关系。当孩子长大后,父母再来行使管教责任,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因为孩子对你没有依恋,没有感情依赖,所以他一点也不在乎你的感觉,你讲的大道理能听进去还好,听不进去他反而会嫌你烦,如果你在干涉的过多,他真的就可能杀你,因为他对你没有感情。

写在最后

儿童依恋期充满爱的抚摸、互动,既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保证,也是将来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所以,父母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抚养,不仅仅提供温饱,更多的事要提供爱的精神营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