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兵器在古代戰爭中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上)


弓是一種古老的彈射武器,主要由弓臂與弓弦兩個部分構成,通過使拉弦張弓過程中所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從而把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出。

箭是弓弩射殺敵人主要藉助的利刃。古人稱箭為“矢",箭頭叫“鏃”。

箭矢起源於原始社會石器時代,用石片、骨或貝殼打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於矢杆一端,即成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箭矢是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薄燧石製成的石鏃,其加工細緻,鏃尖鋒利。

射禮: 中國古人重視弓箭的射藝。春秋戰國時期,射藝是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六藝”之一,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禮儀。漢代很多地方設有專門的機構教授射藝。西漢還規定每年秋季,對邊塞軍士進行射箭考核,以考核成績決定獎懲。這種考試被稱為“秋射”。 東漢畫像磚《戈射收穫圖》。

弩是裝有託柄和“延時結構”的弓。《吳越春秋》載:“弩生於弓。” 弩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儲存能量,然後釋放出來,把矢射向前方。弩不僅可以發射重型弩箭,增大射程,命中率大大提高。


馬陵之戰:戰國初期,魏國稱霸,常與各諸侯國交戰。公元前341年,在魏國與齊國的大戰中,魏軍統帥龐涓中了齊國軍師孫臏減灶、撤兵之計,以輕車銳騎貿然追擊齊軍。一夜,龐涓追至馬陵山丘地區,一棵巨樹橫在路當中。龐涓執火來到樹下,只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緊接著,埋伏在附近的齊軍萬弩俱發,頓時箭如雨下,魏軍大敗,龐滑自刎,魏國從此衰落。弩在此次戰役中充分顯示了其野戰伏擊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