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理念日漸更新:清明節國人展現全新生死觀

殡葬理念日渐更新:清明节国人展现全新生死观

資料圖:執行公益骨灰撒海活動任務的一艘遊船駛向江口。 劉可耕 攝

中新社北京4月4日電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體現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今年清明將至,國人更展現出全新的生死觀,既祭奠先人、遵循古禮,亦文明祭掃、生態安葬,甚至有地方民眾願死後捐獻自己的遺體,科學豁達地看待身後事,傳統與現代文明正在華夏大地並行融合。

鄭江洛 吳晟煒 福州報道:2019年福州市“我們的節日——清明”文化周開幕式日前在福州啟動,同期舉辦己亥年中華百家姓春季公祭大典。福州各界數百名觀禮民眾共同參與,典禮莊嚴隆重。

福州同時推出2019年深化殯葬改革9項新舉措,包含推行惠民殯葬政策;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月活動;建立殯葬改革聯席會議制度;舉行海葬公祭暨骨灰撒海活動;舉行生態葬公祭暨花壇葬活動;發出一份文明祭掃倡議書;建立生命公園試點;各殯葬服務機構開展系列活動;全面做好清明祭掃安全保障工作等。

黃詠綢 廈門報道:

海內外各界人士1000餘人4日在廈門市集美鰲園共同祭掃陳嘉庚先生陵墓,緬懷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孫女陳佩儀、孫子陳君寶遺孀王理、外孫曾文正夫婦、曾孫陳銘、新加坡畫家楊可均等海外親友參加。

陳立人此次還帶回境外收集的海外華僑華人生活用品,如紅木圓桌、玻璃器皿、木質梳妝檯、屏風等珍貴文物捐贈給華僑博物院,共計9箱近百件,將在今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辰紀念日暨陳嘉庚創辦華僑博物院60週年紀念日之際向社會公眾開放。

朱柳融 廣西柳州報道:廣西柳州市近日舉行集中公益花葬儀式,124位逝者的骨灰被放入該市西山公墓十多平方米的花葬區鮮花盛開的花壇中,300餘名逝者家屬到現場悼念。近年來,廣西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殯葬理念,積極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2013年以來,廣西共舉辦骨灰撒海和公益花壇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活動11次,累計安葬(撒放)骨灰4970具。選擇節地生態葬式葬法的報名人數逐年上升,舉辦節地生態安葬活動的城市由2013年的1個增加到2019年的9個。

王景巍 瀋陽報道:一場集體樹葬安葬儀式近日同樣在瀋陽市回龍崗墓園舉行,15名逝者的骨灰被深埋樹下,依林而息。2018年4月3日由瀋陽市民政局發起,瀋陽市回龍崗墓園承辦的首次生態樹葬啟動儀式後,陸續接到許多市民諮詢樹葬形式併為已逝親屬報名,“生態葬”如今越來越被當地民眾所接受。

記者鍾旖 重慶報道: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街道的大溪村社區居民,近日聚集在郭家沱公墓內的志願者遺體捐獻紀念碑前,緬懷祭奠遺體捐獻逝者。67歲的遺體捐獻志願者、倡導者吳文界告訴記者,這一悼念活動已連續開展5年,遺體器官捐獻行為已成為該社區的文明風尚。

“郭家沱街道現共有450人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街道大溪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蘇小玲透露,近年來,郭家沱街道通過“百姓論談”“夕陽紅”宣講隊、科普講座等形式開展遺體捐獻宣傳發動工作,已讓遺體捐獻在當地家喻戶曉,目前該街道已有26人實施了捐獻。

記者陳靜 上海報道:

“革命烈士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日前在復旦大學校園展開。“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校地共建基地揭牌,復旦大學網上烈士牆開通。復旦烈士紀念短片《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同期發佈。

復旦大學“清明憶鍾揚”手植紅樹活動也於近日在浦東臨港鍾揚紅樹林基地舉行。傑出科學家鍾揚的夫人張曉豔教授將一株紅樹幼苗贈送給復旦大學希德書院的學生代表。她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青年學子加入到守護紅樹林的隊伍中,讓鍾揚的家國情懷和“種子精神”發揚光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