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一、文物簡介

“一刀平五千”錢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一刀平五千

新莽時期,青銅質

長約7.40釐米,圓徑約2.7釐米

洛陽博物館藏


二、深度品鑑

“一刀平五千”錢是西漢末年王莽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幣制改革時所鑄的一種高額、異形錢幣。

“一刀平五千”錢,俗稱“金錯刀”、“錯刀”,青銅質,貨幣,新莽時期文物,通長約7.40釐米,圓徑約2.7釐米,重29.00克,上部外圓方穿,下部呈刀狀。

由“刀環”與“刀身”兩部組成。環如大錢,有內外廓,面文穿上下分別以黃金錯“一”、“刀”二篆字,直讀,字面與錢面平齊;身形如刀,刀身有周廓,面文“平五千”三篆字,陽文。素背。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作者與洛陽博物館內實拍

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幣價值等於五千枚當時的五銖錢,二枚兌換黃金一斤。幣面銘文“一刀平五千”五字書寫流暢,氣勢生動,毫無呆滯之感,承襲了戰國時期幣面銘文“一筆過”的特徵。

“一刀平五千”錢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始鑄,新莽時期公元9年王莽第二次幣制改革時廢止,一共才用了二年。

因製作精緻,形態奇美,發行流通時間短,現存世量非常少,故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同時也是研究西漢末期錢幣史的最好物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三、文化解讀

刀幣是繼自然貝幣和金屬貝幣之後流通使用的古代錢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割據邦國開始製造並使用刀形幣。

西漢末年,政治昏暗腐敗,土地兼併嚴重,農民流離失所,各地谷價暴漲,社會矛盾日趨激烈。初始元年(公元8年),大貴族、大地主的代表人物王莽篡漢,改國號“新”(又稱為“新莽”)。

王莽信奉儒學,是復古主義者。其掌權後,為增強新政權經濟財力,支付龐大的軍政開支,在貨幣問題上實行託古改制,從貨幣單位到形態,均模仿戰國古幣。

從王莽攝政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到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在短短的八年間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平均兩年一次。每次改變幣制都是大幅度的跳躍,很少有繼承性。

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在其攝政期間就進行第一次貨幣改革。除當時流行的五銖錢外,還仿先秦貨幣而發行了三種新貨幣,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

因新幣的面值遠遠高於它的製造成本,致使“民多盜鑄者”。金錯刀、契刀所示的面額與實際重量相差懸殊。王莽在推行新幣措施時,還實行“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實際上是禁止民間的黃金流通,因此,金錯刀在生產時就陷入被禁止的危境。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正式篡權建立新政,進行了第二次幣制改革, 因忌“劉”字有金刀,遂廢止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這兩種虛值大錢以及西漢使用的五銖錢,發行“小泉直一”的小錢,與原有“大泉五十”的大錢二品並行使用。

因此,一刀平五千流通的時間僅有兩年。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在實行大小錢制的第二年(公元10年),王莽宣佈進行第三次貨幣改革,行“寶貨制”。“寶貨制”內容為“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錢貨六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布貨十品)共二十八品。

“寶貨制”,錢幣的種類、品級太多,除其中的“錢貨六品”(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及“布貨十品”(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還能部分流通外,其餘根本行不通。王莽無可奈何,不得不放棄他的“寶貨制”,最後通行的貨幣與始建國元年一致,只有面值為一的小錢和麵值為五十的大錢二品。

到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對金銀龜貝幣情有獨鍾的王莽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廢止大、小錢,新鑄“貨布”、“貨泉”二品並行,貨幣換算比值仍不合理。貨泉為圓錢,文曰“貨泉”,重五銖,直一;貨布形制仿先秦布幣,重二十五銖,當貨泉二十五。

王莽的每一次幣制改革,幾乎都是用減輕幣重,加大面值,壓低舊幣價值等手段來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小農和小工商業者受到很大的損失。王莽成為幣制改革最大的得益者,他在幾次幣制改革中採用以小換大、以輕換重、以銅換金,甚至強制掠奪等手段,獲取了大量財富。

王莽雖為政不善,但鑄錢堪稱一絕,其“金錯刀”因其形態奇異,製作精美,在當時即深受人們喜愛。後來的文人雅士為此留下了許多詩詞佳句。

東漢的張衡在《四愁詩》裡寫道:“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唐朝李白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曰:“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唐代杜甫詩有:“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韓愈在《船詩》曰:“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可見文人雅士對王莽“一刀平五千”錢情有獨鍾。

可以說,“金錯刀”的名貴與古雅,使它成了後世歷代人眼中財富的象徵。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一刀平五千流通時間短,存世量極少,為歷代錢幣收藏家所青睞。

清代學者、錢幣收藏家戴熙曾感嘆:“(王莽)為古今第一鑄錢手。人皆有一絕,莽為錢絕。”

王莽時的錢幣,以其精緻的造型和獨特的風格受到錢幣收藏家們的珍視。從文物角度看,莽錢確有其特殊的價值。但是錢幣在它問世時並不是文物,而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經濟工具。

如果貨幣政策不正確,則即使錢幣鑄造得很精美,也仍然會對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惡果。王莽的貨幣政策就是如此


四、比較研究

刀幣也稱“刀化(貨)”,是由生產工具的刀演變而來的一種古代貨幣,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燕、齊、趙等國。就刀的形制可分為刀首、刀身、刀柄及刀環四部分。刀柄紋飾,面背二直居多,延續時間長,後來變化為面仍二直,背減為一直,又或兩面皆一直,乃至無直或平背,刀環先圓形後橢形。文字則先無文字,後有一字乃至多字。

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差異而形成了“燕刀”、“齊刀”、“趙刀”三大系列。

流行於燕國的“明”刀幣,橫1.7釐米,重17.3克,呈刀狀,刀尖平鈍,刀身與弧背的度數較大。刀身與刀柄連接處略成方折,面的邊緣處作隆起狀。柄間面背均有二直紋,柄端為圓環狀。刀身正面鑄陽文大篆“明”。背鑄陽文大篆“右、四”。該類刀幣是戰國時燕國的主要鑄幣。它鑄行時間長、流通廣,數量多。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燕國刀幣

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刀幣,通高約17釐米,重約40~55克,刀柄略帶彎曲,刀身正面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齊返邦長法化”之類的錢文。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齊國刀幣

流行於趙國與中山國的直刀,亦稱“鈍首刀”,刀體平直或微弧,形體較小,面文是地名,背文或有或無,主要流行於趙國與中山國。如“伯人”刀幣,橫1.3釐米,重8.8克,呈刀狀。刀尖平鈍,刀首與刀柄連接處平直,面的邊緣作隆起狀。柄間面背均有二直紋,柄端為不規則圓環狀。刀身正面鑄陽文大篆“伯人”。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趙國刀幣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攝政期間實行第一次幣制改革時鑄造的“契刀五百”錢(圖五),青銅質,長7.42釐米,直徑3.0釐米,厚0.35釐米,重16.5克。刀環如大錢,有內外廓,面文環有“契”、“刀”二字在穿右左;幣身為刀形,“五百”二字直列刀身,均篆字陽文。該幣制作較為精整,在新莽貨幣制度規定,一枚當五銖錢五百枚,同“一刀平五千”一樣,亦為當時收兌民間黃金之用。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新莽“契刀五百”錢

通過比較以上戰國時期流通於燕國、齊國、趙國以及新莽時期的刀幣,可以看出:

齊國刀幣形體一般較厚大,一般為帶環長柄刀形,通長18釐米左右,寬2.5釐米以上,重45克以上。面背有廓,柄部有二道豎線。齊國的刀幣文字生動、製作精美。燕國刀幣較齊刀輕小,其上多鑄有一“明”字,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這可能和燕、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趙國刀幣形體較小,平背直刃,且柄很輕薄。

“一刀平五千”錢的造型獨具韻味,絲毫不拘泥於春秋戰國時代刀幣形制。外形與同期鑄造得契刀五百同,但其上的文字的排列和製作工藝卻大為不同,其價值亦懸殊很大。

“一刀平五千”錢上的“一刀”二字錯以黃金,使得“一刀平五千”錢成為中國錢幣史中唯一的錯金錢幣,亦是鑲嵌幣的鼻祖。但此錢製作精美,書法娟秀,堪稱藝術珍品,且出土和傳世不多,因此在中國錢幣鑄造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莽尊崇儒學,提倡復古,從其採取諸多改革,尤其是幣制改革可見一斑。從貨幣單位到形態,均模仿戰國時流行的古幣,以搜刮民脂民膏為目的而鑄造的大面額“一刀平五千”錢為最,可見王莽對儒學產生的故土、強大的齊國的刀幣情有獨鍾。

王莽別出心裁的鑄造虛價大錢,對人民財富進行公開掠奪,以致民不聊生,社會經濟陷入混亂,致使“金錯刀”在產生時就陷入被廢止的危境。


五、趣味問答

請問“一刀平五千”是怎樣防偽的?

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7)“一刀平五千”錢

新莽“一刀平五千”錢

上週趣味問答答案:召伯虎是姬姓召氏,所以他姓姬。

你猜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