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娃而中國要一家子帶?

小獸媽媽


確實外國人在帶孩子某些方面,是很值得讓我們中國人學習的,外國人能一個人帶好一個孩子,主要還是教育理念和養育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1.首先表現在吃的方面,國外是習慣去外面買速食,寶寶的米糊、果泥、果汁等等都是已經有生產好的,拿來便吃。而在國內大家都想著天天換著法子給寶寶做輔食,有的媽媽一天都要做4餐。


到了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國外經常麵包,牛肉煎一下沙拉,吃的東西相對簡單。而國內一天6餐,每天還要給寶寶吃好一點的,還要講究幾菜幾湯,這個人力時間成本就很高了。

2.在國外老人是不幫年輕人帶娃的,都是分開住的。而國外的年輕人都喜歡運動,所以我經常看到,一對年輕的夫妻揹著幾個月的孩子就出門一塊玩兒。

在國外孩子幫忙做家務是天經地義的,國外的人力成本高啊,家裡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家務事。

有一次我在國外看到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出去,媽媽可能不舒服躺在那兒,爸爸就幫忙準備中午的餐食,全程爸爸都面帶微笑,孩子們在旁邊會幫忙搬桌子椅子,時不時來逗笑一下媽媽。整個場面非常和諧。

而在國內經常看到媽媽或者老人帶孩子,爸爸經常就不見蹤影,回家就是打遊戲。有像網友說媽媽肩背手提的舉著雨傘抱著娃後邊還揹著菜,爸爸不見蹤影。孩子哭了鬧了都是找媽媽,有一次找爸爸,就是問:我媽媽呢?唉!


3.國外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秩序,有邊界感要獨立自主。

到國外的景點去玩的時候,經常都看到孩子們穿得整整齊齊的在那兒排隊,不會大聲喧譁。

有的小寶寶呢,光著腳在外面玩的時候,晃來晃去,家長也不會過多的干涉,只要不傷害到自己。

而在國內只要寶寶光著腳在外面玩的時候,家長肯定會跑過去說,唉呀,這個很不乾淨啊,太髒了會生病。都是幾個大人寵一個小孩,什麼都覺得孩子小不懂,大部分到了三歲也都是一直在餵飯。

我女兒一歲三個月的時候已經會自己吃飯了,到了兩歲半,就讓她自己吃飯,有一次孩子鬧情緒,不願意吃飯,我就把碗收了,孩子大哭。婆婆就生氣了,說我老公是喂到5歲的。我就回了一句我的孩子我做主,知道什麼對她最好,過了時間點不吃飯的當然要收起來了,不能寵著孩子。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從小堅定而和善的養育特別重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僅會讓孩子以後受益,而且自己也輕鬆。

聽說關注我的都是長得好看的,快來留言點贊哦!


兒科醫生雨滴


你好!我曾經在國外生活過,見過太多媽媽手裡抱一個,推著兩個娃的場景。我有個朋友有十個孩子,一樣過得很好,兄弟姐妹每個人都會幾個樂器,時常一家子就可以演奏一場交響樂。

帶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外一個人能帶娃我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國外各種公共設施適合一個人帶娃

在國外,無障礙措施做得非常好。每一處都有為殘疾人以及像推著推車帶寶寶的媽媽們設置的上坡路,不像國內到處都是階梯,很受限制。每一處公共設施的大門雖然很沉,但是在旁邊都會有一個如下圖一樣的按鈕,一按,大門自動打開。這樣的話,即便手裡一隻娃,推車兩隻娃,進入門完全暢通無阻。

國外會把複雜問題極簡化

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是吃睡玩,而國外會有很多設施和工具讓複雜問題變得簡單化。簡而言之,老外們會願意把問題儘量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

比如出行很多孩子出行難,那就有多胞胎的推車問世。

又比如說,孩子輔食難做。國外會有各種速食的成品輔食泥,後期也有專門為孩子製作的速食。雖然說肯定沒有自己做的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會節省很多時間。

另外,在國外,帶著孩子出行再正常不過了。我曾經在迪士尼看到一個媽媽抱著一個多月的寶寶在排隊過山車。這種事情,在國內是不可能發生的。

國外比較放手讓孩子自己多嘗試

國內的老一輩甚至於我們自己,有時候總是會操心孩子自己做不好,而什麼都想去幫助孩子。這不單單讓孩子的成長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會給自己增添很多麻煩。

在國外,孩子多,大的孩子就幫忙帶小的孩子。孩子做的一些事情比較笨拙,但是一旦前期讓孩子多自己嘗試,後期成長的會很快。

長輩尊重下一代帶孩子的理念

這個應該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國內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並不放心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帶孩子,總是覺得他們做的不好,要插一手。

但是我在國外的朋友,他曾經說過,他從來不干涉他兒子帶孩子的方法,看到即便和自己以前帶孩子有區別的地方,也不會提出來。除非他兒子自己請教,不然他不會去分享自己帶孩子的心得體會。

這可能是我們和國外最大的區別,而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甚至於我們自己在很多地方不獨立的原因。

國內也有很多必須要長輩幫忙的地方

和國外不同,國內的爸爸媽媽們都必須要工作才能維持一大家的生活,而在國外,有時候媽媽工作賺的錢還不夠交稅的,所以在國外很多人就會選擇辭職做全職媽媽。等孩子大了,再找工作也比國內輕鬆的多。

所以,很多時候無奈之下,雙職工家庭,必須要老人幫忙帶孩子。

其實,長輩幫忙帶孩子,是非常值得感恩的地方,這是我們國家最有人情味最溫暖的地方。只是因為年代不同,育兒理念有所不同。

我們在關鍵問題上堅守,一些次要問題上揀選改善,一大家子依舊可以和和樂樂。

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己多去學習育兒知識,而不是撒手交給老人,再去抱怨老人育兒知識的落後。當長輩看到我們把孩子帶的好,他們也樂意去和我們一樣科學育兒。


更多關於育兒和眼科的科普知識,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眼科醫生楓姐。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也請給我贊或轉發,你們的鼓勵,是支持我寫下去的動力,謝謝大家。


眼科醫生楓姐


1.國內,媽媽帶娃主力軍;國外,爸爸帶娃主力軍。

在國外,老人和年輕人都是分開居住的,老人沒有義務去幫忙帶娃,即使是兒女家裡有三四個娃,也不會去幫一把。 年輕人雖然也是各個都要事業,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每家都是好幾個孩子。

外國人都很喜歡戶外運動,在爬山過程中,我看到最多的都是爸爸用肩帶揹著小娃娃,媽媽挽著爸爸的手幸福的一路跟隨。包括很多中國父母,在那邊也是這種習慣。

我們曾一同去野營的一家夫妻,家裡有四個孩子,媽媽正好有點感冒,一直躺在帳篷裡休息,爸爸從扎帳篷到負責燒烤做飯洗刷,幫助最小的兩個孩子刷牙洗臉玩耍,全都是爸爸在做,毫無怨言。而且爸爸在帶娃遊戲的過程中也是花樣繁多,無論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的都很喜歡和爸爸玩耍。

反觀國內,一個很流行的畫面很貼切:媽媽肩背手提的舉著雨傘抱著娃後邊還揹著菜,爸爸不見蹤影。

孩子哭了鬧了都是找媽媽,唯一找一次爸爸,就是問:我媽媽呢?女人的精力和氣力終究不及男人,久而久之,也會心生埋怨,進而產生夫妻矛盾。


2.國內,一個孩子幾個人寵;國外,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公共秩序感,遵守規則

印象很深的兩個場景:一次在遊樂場玩耍時,一個很小的孩子,大概兩歲多的小男孩,抓起石子仍在滑梯上,然後就淘氣的跑掉了。旁邊的媽媽抱起他,用他的手去將滑梯上的石子撥弄掉。

在中國遇到這種狀況,部分家長會選擇視而不見,也有部分家長會自己把石子弄掉。而這位外國媽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讓孩子自己負責,即使他很小,也要用他的手來弄掉石子,告誡他公共場合不可以這樣做,不能破壞了公共秩序。

還有一次是我們在海邊釣了很多隻螃蟹,一會來了三個外國小朋友,大概5-6歲的樣子,他們歡快的跑過來,卻沒有直接就去桶裡撈拿玩,而是先徵求我們的意見,問我們是否可以觀看。兒子不太懂英文,說了句no,那三個小朋友就真的不再圍觀。我告訴兒子可以說yes,聽到兒子說了yes,那三個外國小朋友才圍著桶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

在國外隨處可見各類的滑梯等公共遊樂場地,即使是再多的孩子,也不見有大孩子欺負小孩子,不見互相推擠等現象,每個孩子都能遵守秩序,自覺排隊玩耍,大人都是在旁邊聊天,有的小孩子摔倒了,旁邊的大孩子就會幫助扶起來。

我想,外國父母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公共意識,維護公共秩序,給孩子訂立該遵守的規則,不因為他們小,不懂事就縱容他們。所以回到家庭中來,孩子懂得遵守各類秩序,養成良好習慣,不再是熊孩子,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家庭內部,都不會造成太多麻煩,自然也就不會手忙腳亂。


3.hello,excuse me,sorry到處可見

有一次我們在景點拍照,一個7.8歲的孩子從我們前面跑過去,突然意識到妨礙到我們拍照,馬上回頭說“sorry”,後邊跟著的兩個5.6歲的小孩子直接從我們身後跑過去。他們很懂得不應該打擾別人。

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沿著附近的一條大湖散步。會有很多騎車子的小男孩飛馳而過,每次要經過我們時,都會大聲說“excuse me”,然後減慢速度從我們身邊騎過去,再加快速度。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奶聲奶氣地說:excuse me。

綜上所述,外國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有禮貌,遵守公共秩序,不能欺負小小孩,不能隨意打擾別人,這些好習慣不僅方便了別人,更利於自己的教育。孩子變得知書達理,自然也就容易帶了。中國一個寶貝,六個大人寵,孩子養成很多壞習慣,父母不去糾正,就像彈力球一樣,雖然當時彈出去了,終究會反彈。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在育兒路上不斷學習修行,聽說關注我的都是長得好看的。來,一起修行吧。全部是原創,字字都是自己的實踐經驗。


jason媽咪有辦法


相信我越人多帶,事兒越多!



我上班時候一個合作方的客戶經理在北京,經常來我們這出差比較熟,他每次提到他家6個人帶孩子就一腦袋的暈。

他和老婆工作都不錯,而且在北京,本身生活壓力也比較大,誰也不能辭職帶孩子,想著兩家老人現在都沒什麼事兒了,而且都是獨生子女,正好一起都接來帶孩子享受享受天倫之樂吧。安排的也挺好,爺爺奶奶負責買菜做飯打掃,姥姥姥爺主力帶孩子。結果呢,帶了不到半年已經雞犬不寧了。

兩家人的口味和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吃就弄不到一塊去,但為了孩子就忍吧。但孩子的問題也是總有矛盾,雖然都是老一輩,但奶奶就看見孩子哭了馬上得去抱起來,姥姥就覺得孩子小時候總抱,長大了就得一直抱著很累,不能養成這些壞習慣。

諸如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多,矛盾越來越大,最後他們兩口子沒辦法在附近又租了一套房子,分開住了,兩家老人輪流來帶孩子了,這才緩解一下。



我懷孕的時候確認是雙胞胎之後,身邊的人也都問我以後怎麼帶孩子啊,是不是兩家老人都得來啊,我當時就想避免複雜的婆媳關係還是讓我爸媽來吧。最後也是這麼執行的,但是你們以為是自己的父母就沒有矛盾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也是經常吵,比如我讓寶寶們自己吃飯,她們還小嘛就弄的哪都是,姥爺就會使勁兒嘮叨這麼小怎麼能自己吃,吃的這麼髒還慢,要喂啊...我讓孩子滿地爬,姥姥就說地上多涼啊不行...

然後,你就想吧,誰也不能整天都是好臉色的,那時候我就想帶孩子的累其實並不是帶孩子本身累,而是要平衡各種家庭關係累,最理想的方式就是爸爸媽媽能自己帶孩子,不管幾個孩子都能帶,真的。

習慣從小養好,多放手,慢慢你會發現越來越輕鬆。不過這種輕鬆也都是相對的,但還是比一大家子人帶娃要好的多。



像國外,真的是一個大人至少帶三個娃的感覺。其實沒有超人媽媽或者爸爸。只是用對了方法,加上一些育兒小方法。比如歐美一些國家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更多的給予自由,孩子通常也會更願意合作。懂得合作的孩子帶起來相對更容易啊。

所以,你看,其實帶孩子並不是一定要一大家子人的,這樣反而對家庭關係和孩子好習慣的養成並不利。

能生就能養,每個媽媽都是超人。看看咱父母那個年代,也都是媽媽一個人帶著5.6個孩子啊,不也都養大了,只是到了我們這代全變了。



我是一個混跡育兒圈10年終於得以自己施展拳腳的雙胞胎寶媽,是朋友圈中的輔食達人,育兒小百科,愛生活愛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與您一起同行,在育兒育己的路上共同學習成長哈。記得幫我點贊關注哦哈,謝謝!


帥帥育兒


從我的經歷來說吧 在國外我和老婆一起帶娃 回國丈母孃帶娃。其實區別還是蠻大的,很多時候我感覺我丈母孃把簡單模式變成了困難模式。1.比如小孩吃飯,我自己帶就是食物放那裡你自己吃(當然這個要大一點小孩)大人吃完差不多了盆就收走了你愛吃不吃,我丈母孃就是追著喂可以喂個把小時。2.比如喝奶,其實很早就訓練了可以自己拿奶瓶,然而老人家總想去扶著。3出門,我態度是要麼自己走路要麼塞嬰兒車,老人家總喜歡自己抱著娃不用車。 ps:當然飲食上區別主要在於中餐本身不適合太小的小孩自己獨立進食。另外,人總是容易犯懶的,曾經在芝加哥飛機場我碰到一個帶了一陣子娃準備回國的上海老太太,她就在吐槽她洋女婿回家不幹活不帶娃就躺沙發看電視了,然後我發現我到國內丈母孃接過娃以後,沒多久我也這樣了(o^^o)…


破面306


這個和每個國家的習慣有關係,我姐在法國留學,並且定居法國,嫁給了一個法國人,我姐都是自己帶孩子,她和姐夫兩個人換著帶孩子,白天把孩子送到“保姆”家,一個保姆看好幾個小寶寶,姐姐告訴我,在外國沒有老人給帶孩子這一說,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帶,爺爺奶奶會偶爾過來看看孩子。

姐姐今年夏天自己領著孩子回來了,當時肚子裡又懷了一個,4個月了,自己抱著孩子可哪走,在國內應該是看不見這種現象,她覺得這都是無所謂的事。

我們家也是父母幫忙帶,晚上我和老公回家自己看孩子,要不然連上班都不行。


壯仔媽寶


因為什麼,因為有的長輩思想嚴重落伍,我家娃剛出生,我買了安撫奶嘴,我丈母孃說了我一頓,說用了影響嘴巴發育,我就服了,所有一些西方先進的東西都拒絕,能不累嗎,人家發明出來的好東西不讓用,一哭了就抱一餓了就吃,不累你累誰?

我孩子哭我就帶著耳塞讓她哭,不讓用安撫奶嘴我也沒辦法,我丈母孃上去就是抱,還每天都要洗澡,換尿布打熱水洗屁股,每個環節都做得異常精細,我絕對不信外國人是這麼帶孩子的,就中國人能把孩子帶成這樣,一個個都是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人,唉,說了也不聽,中國人這麼帶孩子很難超過歐美。


守望中鋒


這個沒有國內國外的區分。我的孩就是我一個人帶大的。生孩子時常年出差在外丈夫趕回來呆了一週。我媽媽陪我出月就回家了,以後的日子就我一個人。生完孩子21天就患乳腺炎,每天要去醫院貼膏藥治療。醫院離我家一趟公交五站路。媽媽在時,我不擔心孩子。媽媽走後,我每天去醫院來回幾乎都是跑步趕公交。記得孩子2個多月時,我和孩子都發高燒,我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直接癱在醫院門診,就這樣母子一起掛起吊瓶。丈夫出差休假回家,家裡沒人,在樓下等我。遠遠看到我抱著孩子回來,他說,就像一張紙飄過來。休完一年獨生子女全休假,上班了,單位離家也就1公里左右。我把孩子鎖在家中,中途回去餵奶。幾乎都是跑步來回。下班回家就是收拾孩子一天的衛生,準備明天的飯菜。就這樣孩子到兩歲可以入托了,我才鬆了一口氣。所以說一個人帶孩子,不僅僅國外有,國內也有。只能說一個人帶孩子很累,大人孩子都千萬不要生病,那個時候非常無助。


林子561023


曾經在中國也是一個媽帶好幾個娃,想想看我們的爺爺奶奶,大多數都是好幾個兄弟姐妹,而那時候他們的父母每天都忙著為生計奔波,所以帶娃的基本上都靠媽媽自己來,甚至老大老二帶老三老四老五的都有。

所以我們中國人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後來生活水平提高後慢慢養成的習慣。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計劃生育:二胎沒有開放前,一度夫妻只生一個娃,物以稀為貴,家裡只有一個寶寶當然大家圍著轉,大家可以再多生幾個看看?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思想觀念:在國外孩子和父母相對比較獨立,雙方也都彼此尊重,而這些是從小就開始的,所以當小孩長大成人當媽後,也把這份獨立帶給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少看到國外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的。也正是有這份獨立,國外的老人到老了也會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圍著自己的孫子輩轉。

生活保障:相對來說國外的生育期和成長期的保障要比國內好很多,比如我有一位從小學就到美國學習生活的同學,現在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們了,她說:在北美從懷孕體檢到入院生產,無論檢查,順剖,住院全部免費,藥費可以從自己公司走。每次體檢基本不用排隊,沒有人擠人,孕婦完全可以自己去,很輕鬆,各種免費的產前產後培訓班,教你如何做好父母。

同時每個寶寶每月可領最高600刀牛奶金(約3400人民幣)直到18歲,25歲前處方藥全免,17歲前免費牙醫,平時看病檢查免費,產假可請34周,父親也同樣有產假,入學相對容易,沒有太多隱性支出,比如擇校費,老師紅包。但學區房的價格還是高一些。沒有那麼多強制性的收費補習班,完善的領養制度和其他,把大點的孩子放路邊也不用擔心被拐,不需要爺爺奶奶一直跟著。

再來看國內,這方面的保障相對就要落後很多,所以在生活保障上,年輕的父母如果條件一般的話,養一個小孩的成本還是很高的,這個時候作為爺爺奶奶們,能幫一把是一把了。

所以並不是中國父母沒有獨立帶娃的能力,而是有不同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原因。


洛紐夏


美劇裡面看到的是美國人都有別墅,帶著孩子可以參加各種聚會,孩子需要講故事閱讀,不需要喂吃喂喝,很羨慕美國人帶孩子的那種灑脫和自信。

我的孩子三週歲半,我媽媽給看了兩年多,一直就是中國傳統養育和美國放養之間搖擺,一週就洗澡,四周戶外活動,縣城裡的人都驚掉下巴了。然並卵,我週末也不願意帶他去哪裡玩,放假也不願意,第一沒有好地方玩,天上是霧霾,地上是煤焦油,第二是沒錢,出一出門把一週省下的錢全花光,第三是孩子真不好帶,從小媽媽和奶奶都是有求必應,我這爸爸帶出去多少次都是不喜歡,美式放養好但是前期很痛苦,孩子會恨你一段時間的。

總結,看著美劇學習帶孩子,會讓自己對孩子更有信心。

二三十年後,我肯定不幫他們帶孫子,每個小家庭都需要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這就是美式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