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禤靐龘”說開去

這幾年,筆者做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替學生的孩子取名。從N多年前註釋《論語》開始,到讀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筆者就把那些可以作為名字的字詞蒐集起來,並按照男女、按照26個字母的順序分類編排。滿以為弟子再索名不假思索便手到擒來,結果是十之八九被寶寶的爺爺奶奶“一票否決”,因為那些過於文雅的字詞,或者老人不懂,或者粵語念著彆扭。

於是,現在再遇到取名的事情——包括街道、建築的命名,各類口號的徵集——筆者幾乎一概婉拒。

半月前看央視紀錄頻道的五集紀錄片《西南聯大》,看看那些教授的名字——蔣夢麟、張伯苓、鄭天挺、朱自清、吳文藻、沈從文……個個蘊含十足而值得闡釋,大有講頭,大有嚼頭。立即顯得各類算命先生那些“唸唸有詞”不倫不類。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命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外文字母無法望其項背的。當然,命名又是博大精深的文化現象,其時代特色、長輩好惡、音節考究……哪一種都能夠寫出來至少一堆博士論文。然而現如今,取名這“大宗國粹”,也在漸漸被淡忘。

前天見到媒體消息:同學都喊他“喂”!香港學生被父母取名“禤靐龘”(xuān bìng dá音宣並達)而崩潰。該生的父母很迷信,出生時請算命師取了“禤靐龘”。禤雖然比較罕見,但是作為姓氏無可更改,明代有禤明德,我們身邊廣東海洋大學原學報主編就是這個姓。“靐”,表示雷聲,和三個龍組成的“龘”,代表龍飛起的樣子。全名粵語近音“圈憑踏”——全憑他!有著飛龍在天、飛黃騰達的寓意。可惜讀起來絕對拗口,也無怪乎該生“特別希望能改名”。

30年前,商丘師專中文科新生中有叫“邵贇”者。班主任首次點名拿不準“贇”(yūn,音暈)字的讀音,就用老教師交給的方法,留下三個同學的名字不點。而後問:“還有誰沒有點到,請起立。”然後一一諮詢“你叫個啥呀”作記錄狀,順手把那個“贇”字用拼音標記。

這幾年校訂整理清代進士李晉熙的《濾雲齋集句》,發現因為避諱“杜”姓,每逢“杜”姓或空格,或直接未刻。而詩人杜甫曰“少陵”,杜牧曰“牧之”,杜光庭曰“光庭”,杜荀鶴曰“荀鶴”。疑因敬仰詩聖杜甫之故也。

陳明遠先生的《中國姓氏大全》收中國姓氏5600多條,涵蓋了幾乎所有常用漢字。曾健戎等《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600多頁,琳琅滿目。加起來不知道能夠演繹出多少姓名。古代經史子集裡的名言名句,也能夠整合出無數的名字,為什麼偏偏要相信那些“江湖半仙”呢?

廣州越秀區某小學的老師告訴媒體,班上孩子的名字,三個土的“垚”,四個火的“燚”,已經算簡單了。還有不少孩子的名字筆畫很多,例如“爔”“曦”“灝”“睿”“馨”等。回想起來,還是偷懶有用:二女兒呱呱墜地,身份證、戶口需要名字,筆者與內人一商量,從140多個魯迅筆名裡找出一個,三分鐘搞定:宋它音。因為便於讀與記,如今三歲半的小女“知名度”已經高於“三耳老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