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馬愛國

舅舅的坎坷人生

馬愛國

說起我的舅舅劉力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介休縣連福公社張良村那可算的上大名鼎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這倒不是他有多大的能耐,或者是在村裡當過什麼幹部,之所以大名鼎鼎,有賴於他的大名和與之相匹配的那句口號“劉力岱抗拒從嚴不交代”,由於“岱”和“代”同音,呼起口號來十分順口押韻,舅舅便成了那個年代每次鬥爭大會上的“保留人物”,打倒其他“地富反壞牛鬼蛇神”的口號不順口,所以全村革命群眾即使記不住其他“四類分子”的名字,也忘不了他。忘了交代了,舅舅當時戴著“歷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

要說這個“歷史反革命分子”舅舅,就不得不仔細說說他的“歷史”。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一)

舅舅出生於1925年冬,那一年是農曆虎年,鄉下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臘月的虎滿山遊”,意思是說寒冬臘月冰封雪蓋,連老虎也難尋食物,餓得滿山轉游,預示著虎年寒冬臘月出生的人也像滿山遊的老虎,一生坎坷,不少人也知道這是不靠譜的事,是老婆舌頭,迷信!可在我舅舅這裡卻甚是靈驗。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的中國,積貧積弱,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於個人,你想能有什麼好果子吃?況且是窮鄉僻壤的張良村。姥爺一家幾乎是赤貧。姥爺兄弟五個,在家排行老五,幾畝薄田,趕上老天爺高興,還湊合著能填飽全家上下十幾口人的肚子。姥爺娶妻生子,老劉家五個兒子全部成家,大家一分為五,長子不出門,老人便隨大兒子住在老宅,其餘四個兒子各顯神通。姥爺帶著老婆兒子一家三口另立門戶了。另立門戶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住房就是個問題,那時候可不是現在的什麼三臥一廳,用姥姥的話說“叫花回來也沒有個立棍子的地方”。經族人協調,姥爺一家住進了位於東頭村外的劉家祠堂。一邊給劉家祖宗打掃庭堂一邊也算有了個立叫花棍子的地方了。好在姥爺年輕體壯,再加分家時給的幾畝薄田,被他營務得有條有理。舅舅在這樣的家庭中度過了相對穩定的童年,隨後又有幾個妹妹出生,人口的增加,全家的日月就漸漸緊張甚至恓惶起來。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舅舅是姥爺的唯一兒子,得子當然高興,起個乳名叫“啟壽”或許是“起首”,反正也不識字,起這個名我想其中肯定融含著美好的祝願,或者是健康長壽,或者是平安快樂,或者是開啟明智,或者是將來出人頭地。舅舅雖然出身寒門,卻腦瓜子活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聰明伶俐,儘管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讀書認字,但在拾柴挱結烙、收秋拾夏之餘也在村小學的門外偷偷的聽過幾次,他也善於尋找機會和同齡上學的孩子求教謀搜,所以斗大的字也認識幾麻袋。

不管是快樂還是愁苦,人的童年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一晃而過了。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三十年代的中國最讓人不能忘記的就是日本人的入侵,一九三八年日本人侵入介休時,舅舅十三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何況是國難當頭,村裡一把把的幾個男孩子有的參加了兒童團,有的乾脆跟上大一點的男人上山當民兵打鬼子去了,舅舅也有這個心思,可難耐姥爺就這一個寶貝兒子,看的緊守,整天帶著出地務農修理地球,單怕有點閃失,日子一長,舅舅也就死了當民兵的心,一心一意和他老子營務莊稼地了。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儘管日本人也在張良村西頭火燒過春秋樓,打死過老百姓,抓走了抗屬,狼狗咬死過東頭抗日英雄“跌皮三家哥”,鐵絲穿死過地下共產黨員張炳貞,活埋過——,但對於姥爺一家“順民”來說,也就只是躲過幾次日本人,有幾次是躲到村東一里的靳家墳塌墓裡,有幾次是躲到馬家墳大坡下的橋橋底下,最遠一次是躲到離村二十多里地的南山上北坡村。除此而外也就是照例的窮苦日子,緊吧不力再加擔驚受怕。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在這緊吧不力、擔驚受怕的煎熬中,日本人走了,“二戰區”來了,其實“二戰區”是抗戰時國民政府把山西劃為第二戰區,由山西省長閻錫山任司令長官,抗擊日本人,是一個地理區域概念,但當時老百姓不知道這些,只知道“二戰區”是勾子軍,所以老百姓就誤把地理區域概念偷換成“人群”的概念,當然偷換概念也不是老百姓明知故犯,只是人云亦云也就叫習慣了,也就知道是指什麼意思了。反正,日本人投降後,“二戰區”就迅速佔領了張良村的西頭,離張良村七里之遙的義安鎮設制了“二戰區”家的鎮公所。張良村西頭五道大門(兩個西門)有“二戰區”站崗,據說駐紮著一個排的敵人。義安鎮公所,是半軍事半行政的機構,駐紮著更多的敵人,究竟多少人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止一個排。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舅舅的厄運就從二戰區在義安鎮的鎮公所開始了,眾所周知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拋出假和平政策,共產黨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也力舉成立聯合政府,可重慶談判也沒有達成實質性的關於聯合政府的條款。山西境內的上黨戰役也是在邊談中邊打的,山西閻錫山扮演了反革命急先鋒的角色,介休當然是在老閻的領導下的二戰區,義安鎮公所也就不在例外了,國共內戰爆發解放戰爭開始。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一九四六年春,在晉中境內,八路軍(實際已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老百姓習慣這樣叫)和勾子軍的人數相比還不佔優勢,八路軍充其量也就是民兵及由民兵組建的地方武裝,力量處於劣勢,在介休境內的八路軍主要駐紮在南山上,二戰區經常出來徵糧徵物,有時出發還到半山甚至掃蕩後山。

是年春的一天,舅舅和姥爺二人在東崖號(地名)自家地裡砍地,不料從夏莊頭方向跑來十幾個帶槍的勾子軍,不知是他們徵糧不順還是運氣不好碰上了八路軍的襲擊,反正是灰頭土臉的從東南方向向西北方向跑了過來,看到這父子兩人二話不說,拿根繩子捆個結實,就捎帶回義安鎮公所,在路上他們幾個趕著給定了個罪名,說是“私通八路”,好傢伙,這罪名可是不小,可諒父子二人“老百姓遇上匪”有理說不清,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就被關在鎮公所的監房裡。好在東崖號地裡還有勞做者離的遠沒被逮走,向姥姥家裡報了信,總算知道了趕黑還不回來吃飯的老漢和兒子的下落。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第二天小腳姥姥拄著根棍子跌跌撞撞地去義安求人保人去了,結果“二戰區”說“私通八路”理當重處,看在小腳女人的份上,低押取保吧,老的一擔小米,後生兩擔小米,恰好三舅(舅舅大伯的三兒子)的妻姑姑是義安,鎮公所就設在她家裡院,他們被遷出外院,這下算是有救了,有叔伯姑表親家做保。人在裡頭不太受制,趕緊回村籌糧保人吧。三擔小米不是小數目,三姑六親左鄰右舍只籌到一擔多,先送下義安去看看能不能先放人。不行,好說歹說先讓走一個,當然是兒子重要,老漢抱著頭圪蹴在監房,磕頭禱告總算先把嚇白臉的兒子保出來了,又折了幾天毛禁頭,告借求貸向地主劉炳瑞借足三擔米才將兩個人完全保釋回家。通過這次變故,全家人一致認為“二戰區家”也不是好惹的,何況咱還沒有惹人家,同時從心底裡產生了對“二戰區的憎恨”。姥爺在返回張良的半路上罵了句“好鬼子的二戰區”。

馬愛國,筆名老馬。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山西晉中介休市教育科技局教研室主任。曾獲“全國優秀教研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學方法創新實驗與研究”優秀課題指導專家、晉中市與介休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另外有多篇論文獲得國家和省地級獎,其中《淺談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三項作用》獲“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論壇”徵稿一等獎,並收入由人民日報社、中國教育報刊社培訓中心等合編的《現代教育管理理論與指導全書》。

舅舅的坎坷人生(一)|马爱国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