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殺了韓信等功臣,張良也因此隱居,為何劉邦會放過蕭何?

韓謿


不知道有沒有發覺,劉邦除掉的那些人都是武將,而沒有動文官。張良和蕭何都屬於文官,且張良又全身而退。劉邦將蕭何殺了,那麼西漢估計就沒有幾個人肯為劉邦賣命了。因為在劉邦眼裡,武官掌握軍權,對皇權的威脅最大,所以他並沒有將文官除掉,這也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如果,劉邦文武大臣都被除掉了,那誰來為漢朝出謀劃策?劉邦自然知道這一點,只要把幾個武官除掉就可以了,何必要將文官也一併除掉呢?劉邦當初被圍困白登山,要不是陳平獻計,估計早就掛掉了。所以,劉邦還是需要這麼一批人,他再糊塗,也沒有糊塗到這種地步是吧!

漢朝建立以後,朝廷存在三方勢力。第一種就是“功臣”,第二種就是“宗室”,第三種就是“外戚”。我們先來說“功臣”,漢初最大的幾個功臣都封王了,次一點的都封侯。封王的七個異性諸侯王的勢力最強,不僅僅擁有土地,還掌握兵權。要知道,這些異性諸侯王,曾經將項羽都打敗了,如果某天聯合起來攻打劉邦,劉邦自然心裡不踏實。所以,他首先要滅掉的就是七個異性諸侯王。像,張良、蕭何、陳平這些只不過是封侯罷了,又沒有兵權,所以不在劉邦剷除的名單之中。

劉邦在撤銷七個異性諸侯王以後,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也就是非劉姓不封王。我猜測,劉邦廢異性諸侯王,多半是在幾個謀士的謀劃下進行的,不是張良就是蕭何。雖然我們不知道是誰,但是絕對有高人為他指點。其實,劉邦也害怕異性王造反,他除掉異性王后,就將自己的兒子都封了王,以鞏固劉氏宗族的家族勢力。當然,封王有利有弊,總的來說是利大於弊。封王可以鎮守邊境城市,穩定各地區的安寧。比起異性王,劉邦要放心得多。但是,他也沒有想到,一家人也會出現爭奪皇位的情況。不過一家人造反,總比外人造反要好是吧!所以,劉邦沒有考慮那麼多,先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先封王再說,身後的事情他也管不了。

最後是外戚勢力,外戚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存在,怎麼也無法消除。其實,呂后能一手遮天,就是依靠了他的家族勢力。比如呂氏家族,像呂澤、呂產、呂祿,還有妹夫樊噲都是掌握了實權的人。呂后作為一個女人,沒有外戚勢力撐腰,絕對不敢專權。如果,呂后沒有兄弟姐妹,她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廢掉皇帝。所以,外戚勢力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當初劉邦就該搞掉外戚勢力。不過,在劉邦病重的時候,也的確像搞掉外戚,比如樊噲。但是,當時劉邦已經不行了,所以什麼都晚了。


謀士說


韓信、張良和蕭何是漢初三傑,劉邦建立漢朝他們三人居功至偉。但是後來韓信被殺,張良也隱居了,為什麼蕭何卻能得到善終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這裡先不談蕭何功勞如何如何大,因為劉邦要殺的就是功勞大的功臣,你功勞不大劉邦還懶得殺你。所以我認為蕭何得以善終是因為以下四個原因:

一:蕭何和劉邦是同鄉,兩人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關係就很鐵,劉邦在當泗水亭長時,蕭何是沛縣功曹,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蕭何都給了劉邦很大的幫助,同鄉夥伴的感情是最純真的,何況古人有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二:蕭何對劉邦很忠心。從劉邦起兵開始,蕭何一直死心塌地地跟著劉邦,默默地為劉邦做事,即使劉邦的事業陷入低潮,蕭何也從來沒有三心二意過。蕭何只比劉邦小一歲,但是蕭何對劉邦卻像對待自己的父兄一樣尊敬。劉邦對此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十分感動。

三:蕭何精通律令,熟讀春秋,深知歷代君主擔憂和猜忌之所在。因此蕭何雖然全面掌握朝廷的事務,但他從來不抓軍權,知道君王最忌諱的就是軍權,劉邦因此對他也特別放心。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四:雖然蕭何如此忠心耿耿和小心翼翼,但是劉邦對他還是有所猜忌,所以蕭何最後還被迫採取了“自汙”的辦法,就是儘量貶低和醜化自己的名聲。這招很有效,因為大家都是聰明人,劉邦不是因為看到蕭何自汙而不猜忌他,而是劉邦看到了蕭何自汙背後的心酸、無奈和苦心。

聰明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歡迎留言評論。


未鳴讀史



路遙lgy


蕭何為漢初三傑之一,在劉邦建國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稱為開國第一功,毫不客氣的說沒有蕭何就沒有劉邦的今天,蕭何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樣樣很到位,多次挽救劉邦於危難之中,攻佔咸陽後,他首先封了秦國的府庫,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這充分體現了蕭何的高瞻遠矚。



後來楚漢相爭,蕭何負責大後方,源源不斷的將糧餉和兵員輸送到戰鬥的第一線保證了楚漢戰爭中劉邦集團的最終勝利,再就是舉薦韓信,擊敗各地殘餘勢力,並通過十面埋伏最終在垓下一戰中全殲項羽軍隊 ,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巨大貢獻,後來,韓信謀反,蕭何又設計幫助劉邦除掉韓信,所以劉邦很感激蕭何。

在劉邦大舉誅殺功臣的時候,蕭何看到連劉邦最親信的盧綰也被迫遠走匈奴,他退縮了,為了消除劉邦的懷疑,讓人告他貪汙,這才消除了劉邦對他的疑慮,最終得以善終,蕭何能善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不動軍權,他知道劉邦對此很忌憚,韓信、陳郗和英布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蕭何得以善終。


司馬遷曾評價說:“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鑰,因民之疾奉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髃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由此可見蕭何在漢朝居功甚高,能夠功成身退,可稱千古完人。


大飛哥愛歷史


應該說,劉邦誅殺或趕跑了所有異姓王。

其他的功臣,基本沒動。

誅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是要建立中央集權的大漢帝國,一切對此有威脅的勢力都將被清掃。

當然,漢朝並非純官員制度,除了太子外,對於其他兒子,還是封了王的。而且,在誅殺完異姓王之後,還留 下一條“非劉姓子孫不可稱王,否則,天下共誅之”的遺訓。

蕭何自汙,或是張良隱居,無論從態度上,還是自身所擁有的實力給大漢政權帶來的威脅,都是很有限的。

蕭何,一直擔任後勤供應,管理後方根據地,無帶兵經驗,且無不臣的任何表現。

張良,雖然是千古謀聖,咱得摸著自己的良心說:“這個謀聖,雖然是謀士中的最強大腦,但打仗說實話,真不行!”後來,張聖人自己主動卸下軍師之職,再次退居幕後,做起劉邦的智囊團秘書長。從始至終,張聖人根本不碰軍隊的控制權,來的清楚,走的明白,不拿劉邦一針一線。劉邦何必難為人家?


反觀韓信,其實,劉邦也是有意讓他做個富家翁。可是韓信不願意啊。

淮陰侯不好嗎?非要稱王。覺得削去王位沒面子?

人家張良、蕭何都沒有稱王,這不丟人。

說韓信對造反一點不動心,兩個問題就給他問懵逼了。

一,為什麼私藏鍾離昧?有鍾離昧從旁協助,是不是造反的把握會更大啊?你再怎麼解釋,至少也是動過這個念頭,將造反作為備選方案吧。

二、參與陳豨造反。無論你參與還是沒有參與。韓信與陳豨相見,這應該是事實。好,即使你又拒絕了與其共同謀反,關鍵,說出來有人信嗎?別人懷疑你,真的很冤枉嗎?

本來人家就已經懷疑你不是好人了,你還天天和二流子聚會,即使你和二流子一塊上街扶老太太過馬路,請問,人家信嗎?

人家信嗎?


壹棵稻草


蕭何能善終自有他的道理,作為劉邦集團中的老黃牛,他忙裡忙外了一輩子,管司法,管後勤,管財稅,攻下大城市別人都在搶奪金銀財寶,只有他有戰略頭腦保護檔案資料,戶籍地圖,為劉邦下一步行動提供參考。



劉邦在掃平天下後,論功蕭何排在在第一,賜他上朝可以穿鞋帶劍,不比拘於常禮。這只是一種政治待遇,蕭何心裡明白得很,皇帝嘴上意思意思,那也千萬別當真,保持原來的本色,即便是做給皇帝看,那也是相當有必要的,這一方面蕭何十分明智。

沒聽說過蕭何杵逆劉邦夫妻,也沒聽說過劉邦夫妻猜忌過蕭何,蕭何總是性格溫順,辦事也是早請示晚彙報,總讓人感到安全放心,即使有委屈也咽肚子裡求全算了,甚至和呂后同謀合夥滅了當年他在月亮底下追過的韓信。



蕭何自以為能盡心盡責效忠皇帝,全心全意對待老百姓,上有忠臣的美名,下有賢良的讚譽,就能心安理得享受太平日子。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贏得了國家上下的人心,就會失去劉邦的信任,讓皇帝害怕身邊出了一個耀眼奪目,眾望所歸的人物。所以歷來皇帝默認權臣貪財,你的貪腐恰好證明了自己不覬覦皇權。

蕭何雖然開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還算從善如流,在門客的勸導下幡然醒悟。自己撈些錢財,置辦點土地,搞一些三產,放些高利債給別人,向劉邦提供私產作為軍費。讓劉邦放心自己只是想過安逸日子,沒有其它非份之想。



蕭何也不容易,在亂世中先是找對了主子,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等一切塵埃落定還得任勞任怨,辦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為保全自己用心良苦,沒辦法,伴君如伴虎啊。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蕭何在秦朝時期任秦朝沛縣縣吏,劉邦任沛縣境內的泗水亭亭長,劉邦當時官階比蕭何低。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才出縣境不遠,便逃跑了許多人。劉邦既無法追趕,又鎮壓不住。當行至豐鄉大澤時,劉邦索性把所有囚犯都解了縛,叫他們逃生,自己則與10多個死心塌地願與他生死相隨的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蟄居避難。沛縣縣令得知後,拘拿劉邦妻子呂雉入獄,後由蕭何與曹參二人保釋出獄。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傑雲集響應,此時天下大亂。 這個時候的蕭何仍在沛縣當功曹,他和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並暗中與在芒碭山中的劉邦保持著聯繫。

劉邦受各地起義影響,先是攻陷了沛縣,殺掉縣令,在沛縣也舉起了義旗,劉邦舉義後,蕭何幫助劉邦出謀劃策,收攏人心,他們二人之間也保持著神秘的距離,在劉邦證道稱帝的路上,蕭何功不可沒,劉邦在前線與敵戰鬥,蕭何在後方解決劉邦的所有後顧之憂。

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於劉邦掃平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之言蕭何乃是開國第一功臣,隨即並封他為候,這個時候的蕭何認為自己終是熬出了頭,也被封侯,被漢帝劉邦稱為開國第一功臣,不免有些飄飄然,行事風格也與以往不同,劉邦其實為了自己的天下能夠長治久安已起了一點點殺心了。

後來一次蕭何大宴賓客,在席中,突然闖進來一個人,他直言不諱的說你蕭何即將命不久矣,蕭何一開始非常憤怒,不一會他自己卻冷靜了下來,想到了韓信身死,張良隱居,他的後背一陣發涼。從這以後,蕭何在劉邦面前處處謹慎,讓自己不再出風頭,辦事也比較拖拉,讓劉邦以為蕭何老也,對自己的天下沒有什麼威脅了。

蕭何也並不是不知道功高主忌的道理,只是一開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後來自己想通了,在後面的工作中,表現就沒有那麼積極了,使得劉邦也消除了對他的戒心,雖然對他的工作有些不滿,但是蕭何免了殺身之禍,成為眾多開國功臣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雨中墨竹


劉邦還在中陽裡當亭長時就與蕭何私交深,蕭何是劉亭長的頂頭上司,很多事情都保著劉亭長。蕭何對劉邦的脾氣秉性瞭如指掌,可以說劉邦想放什麼屁,蕭何都非常清楚。蕭何是文官,沒有劉邦身上的匪氣和野性,畢竟蕭何是縣吏,俸祿多,娶妻生子,衣食無憂,性格柔和,當官名聲在外。劉邦的亭長,相當於現在的保安隊隊長,俸祿少,娶媳婦困難,40多歲沒娶上媳婦,與寡婦私通。劉邦的野性也是來自底層百姓的呻吟,生活混不下去,只能光腳不怕穿鞋的。在一次押解犯人路上,犯人都跑光了,劉邦沒法交差,索性造反,一咬牙一跺腳,但這樣造反沒氣魄,走在路上見路邊一條白蛇,殺之。當時到處動亂,造反死人天天發生。陳平周勃也是靠為死人舉辦喪葬謀生,盧綰樊噲也是混跡市井。沒想到劉邦造反,蕭何很支持,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還推薦劉邦當上沛公。之後的東征西戰,蕭何唯劉邦命令是從,指哪打哪,讓做什麼做什麼!

劉邦滅項羽,建漢朝後,疑心非我劉姓,其心必異,擔心諸侯要造反奪他皇位,為決後患他殺韓信、英布、彭越,臧荼,盧綰,也想殺樊噲,蕭何。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蕭何深諳黃老之道,韜晦保身。

蕭何深知劉邦忌憚異姓王,協助劉邦剷除他們。劉邦在封侯時蕭何位居首位,封侯拜相。蕭何不敢居功,婉拒封賞,自散家財助劉邦誅殺異己。蕭何又協助呂后騙來韓信,用瓦片誅殺韓信,靠近呂后,堅定不移支持劉盈為太子,甚得呂后倚重,劉邦拿蕭何下大獄要殺之,是呂后從中調和,才倖免釋放。

蕭何也是伴君如伴虎,時刻注意自己的位置,善終。




沸月聲野史



蕭何自汙名節透露出的古代官場用人悖論

衣賜履按:今天講蕭何。從史書記錄來看,蕭何簡直是宰相的範本,其忠誠、識見、能力,都是當世無雙,再參考楊立新的扮相,顏值似乎也還說得過去,可謂“完人”。然而,對這個完人,劉邦卻五次三翻加以試探,甚至最後乾脆扔大獄裡去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從蕭何身上,來探究一下,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前193年,秋季,七月初五,蕭何去世。

衣賜履說:回顧蕭何的一生,基本上是忠誠守義的一生,是謙虛謹慎的一生,是鞠躬盡瘁的一生,套用老人家的話說,蕭何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他的人生。

蕭何是沛縣豐邑人,劉邦的親老鄉之一。蕭何從小就是學霸級的人物,秦行法制,倡導以吏為師,人民群眾都跟著官吏學法,蕭何學習能力極強,很年輕時就通曉法律,無人能及,然後,在沛縣縣令手下謀了個差事,做主吏(輔佐縣令的低級官員)。

你要以為蕭何只是個會學習的書呆子,那你就錯了,他還一名出色的公務人員。秦政府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時,發現蕭何處理公事有條有理,清楚明白,在郡公務考核中,又是名列第一(可能有點象現在的後備幹部)。御史非常看好蕭何,打算回咸陽後向上級申請,調蕭何到朝裡為官,然而,蕭何似乎沒有什麼遠大理想,就喜歡在家鄉待著,一再向御史辭謝,才沒有被調走。

你要以為蕭何只是一個合格的公務員,那你又錯了,他還非常善於人際交往。劉邦在當泗水亭長之前,經常惹禍,蕭何多次憑著官吏的職權保護他。劉邦當了亭長之後,蕭何也經常罩著他。後來,劉邦以官吏的身分到咸陽服役,官員們都奉送他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他五百錢。

衣賜履說:蕭何恐怕就算是張居正口中的“循吏”,與劉邦的交往,一方面顯示出蕭何的識人能力(包括後來識韓信),另一方面說明,蕭何維繫關係的能力也是槓槓的。

劉邦起事後,蕭何督辦公務。前207年,劉邦入咸陽,手下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府庫,分取金帛財物,唯獨蕭何首先進入秦宮室,將秦朝宰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妥善收藏保管,這些都是劉邦瞭解天下形勢及後來治理天下的寶貴的信息庫。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任命蕭何為宰相。

衣賜履說:蕭何有著無與倫比的政治遠見。漢朝能夠很快進入軌道,蕭何保留的這些資料至關重要。所謂漢襲秦制,大體從此而來。

前205年,劉邦率軍出關,與項羽爭霸天下,蕭何留守關中,輔佐太子,治理大後方。蕭何從不越權行事,他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總是先稟報劉邦,得到同意後才施行;如果事情緊急,來不及稟報,有些事就酌情處理,等劉邦回來後及時彙報。蕭何在關中管理戶籍人口,徵集糧草運送給前方軍隊。劉邦經常被項羽打得找不著北,落荒而逃,部隊潰散,全靠蕭何徵發關中士卒,補充軍隊的缺額。

衣賜履說:綜上,蕭何當得忠誠、幹練,有遠見、視野寬,然而,劉邦卻對他並不甚放心,時常敲打。

前204年,劉邦與項羽對峙於京縣、索城之間(河南省滎陽市一帶),仗打得艱苦,但劉邦卻時不時派遣使者慰勞蕭何。有個鮑先生對蕭何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危機重重,卻老是派使者來慰勞您,那是對您不放心啊,我覺得,不如派遣您家族中能打仗的人到前方軍營中效力,漢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蕭何依計行事,劉邦龍顏大悅。

前202年,天下一統,劉邦稱帝,封賞功臣,蕭何位列功臣榜榜首。

前196年,因參與到陽夏侯陳豨(讀如希)謀反事中,淮陰侯韓信被呂后誘殺(詳見拙文《韓信非死不可,因為他是嘗過鮮血的獅子》)。此時,劉邦親征陳豨尚未回來,聽說韓信已死,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相國和丞相都大略相當於宰相,相國比丞相地位高一些),加封五千戶,並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衛隊。許多人都來祝賀,唯獨故秦朝東陵侯召平(召讀如邵)表示哀悼。

召平說,相國大人啊,大禍臨頭啦!

蕭何笑了,說,老召啊,我是嚇大的嗎?

召平說,你不是嚇大的,我是。你想啊,皇上統軍在外,風吹日曬,既危險又辛勞,而你留守朝中,不用擔心戰事之險,他反而增加你的封邑,還派五百人的衛隊來保護你,這是什麼意思啊?

蕭何說,什麼意思呢?

召平說,這是因為淮陰侯趁皇上不在京城時謀反,皇上對你也有所懷疑了。設置衛隊是保護你嗎?那是監視你啊!

蕭何大驚,說,那怎麼辦?

召平說,也好辦,你直接辭讓封賞不受,然後把你的家產拿出來,捐助軍隊,皇上心裡就踏實了。

蕭何依計行事,劉邦龍顏大悅。

衣賜履說:此時,英布、彭越還沒有反,如果蕭何做他們的內應,還真是不好說。如果單純賞賜蕭何五千戶,尚可理解,因為,除掉韓信畢竟是蕭何的計謀。但加五百人的衛隊,則十分古怪。似乎讀史至今,還沒聽說過類似的事情。

前196年,七月,英布反,劉邦再次親征。前方戰事吃緊,劉邦卻隔三差五派人回來詢問蕭相國在做什麼。蕭何能幹什麼?不就是在後方安撫百姓、處理政務嗎?而且,再次蒐羅家產捐助軍隊。

有個賓客對蕭何說,相國大人啊,你就要滅族啦!

饒是蕭何脾氣好,氣也不打一處來,說,我特麼是嚇大的啊!

賓客說,你不是嚇大的,我是。聽我說哈,你是當朝相國,功勳第一,你的功還能再加嗎?

蕭何說,不能了。

賓客說,你當初一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有十多年了吧?人民群眾都說你好。你都這把年紀了,別人都享受人生去了,你老人家還是那麼勤勉地做事,你是想幹嘛呢?你如此受百姓的愛戴,你想把皇上往哪兒擱?皇上之所以屢次詢問你的情況,那是怕你震撼關中。

蕭何聽罷,也是一震,問了一句劉邦最愛說的話,如之奈何?

賓客說,也沒啥,只是不知你捨得錢財,卻舍不捨得名聲?

蕭何說,此話怎講?

賓客說,皇上擔心百姓愛戴你,就是說你的名聲太好了,你只需要做點欺男霸女的噁心事兒,把名聲搞臭就行了。

蕭何說,欺男霸女?有點那個,我做不來。

賓客說,要不這樣吧,你搞點強買強賣的事兒,放點高利貸什麼的,只要能敗壞名聲,皇上就會安心。

蕭何雖然覺得不爽,但還是依計行事,果然,劉邦又龍顏大悅。

衣賜履說:這三次龍顏大悅,得來不易啊。

劉邦滅了英布回來,有老百姓攔路告御狀,狀告蕭何低價強買百姓田地、房屋,數量還很多。劉邦大喜,心說,蕭何啊蕭何,想不到你也是貪利之人啊!回到宮裡,蕭何晉見。劉邦笑著說,好你個蕭相國,有你這麼為人民謀福祉的嗎?

說著把老百姓的告狀信遞給蕭何,又說,你自己看著辦吧!

誰知蕭何看了告狀信後,竟然沒太當回事兒,話鋒一轉,對劉邦說,老大,長安一帶土地狹窄,而上林苑(皇家花園)中有很多空地,已經廢棄荒蕪,希望讓百姓們進去耕種糧食,收完糧食,留下的禾稈正好可以作為禽獸的飼料。

劉邦大怒,說,蕭何!你特麼收了奸商們多少錢財,居然為他們要霸佔我的上林苑!

說完,讓人把蕭何關起來,交給廷尉(司法部長)審理。過了幾天,王衛尉(皇城保安司令,姓王,名不詳)問劉邦,相國犯了什麼大罪,陛下把他關起來?

劉邦說,我聽說李斯輔佐嬴政的時候,有了成績歸主上,出了差錯自己承擔。如今蕭何這傢伙,大量地收受奸商錢財而為他們請求佔用我的上林苑,以此向百姓討好,所以把他銬起來治罪。

衛尉說,為百姓請命,這是宰相的職責,陛下怎麼懷疑相國收受商人錢財呢?況且陛下與項羽對陣數年,陳豨、英布反叛時,陛下又親自帶兵前往平叛,當時相國留守關中,他只要動一動腳,那麼函谷關以西的地盤就不是陛下的了。蕭相國不趁著這個時機為己謀利,現在卻貪圖商人的錢財,這沒道理啊。再說,秦始皇正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錯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擔過錯,又哪裡值得效法呢?陛下懷疑相國,似乎有些淺薄!

衣賜履說:劉邦本來就是隨便捏了個罪名懲罰一下蕭何,結果被這個衛尉專門點破,心裡十分不爽。

劉邦聽了這話,心裡這個氣啊。不過,還是於當天派人放了蕭何。蕭何年紀也不小了,一向謙恭謹慎,入見劉邦,赤腳步行謝罪。

劉邦耍起無賴,說,相國大人,算了吧!你是為人民群眾才算計我的上林苑,我沒有答應,我就是夏桀、商紂那樣的惡棍,而你則是賢明的蕭相國。我所以把你用鐐銬拘禁起來,就是要告訴老百姓,特麼的都是我的錯。

衣賜履說:大家看到沒有,從劉項爭霸時起,劉邦就開始敲打蕭何,然後蕭何不斷認錯,連著出現三次“蕭何依計行事,劉邦龍顏大悅”,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照理,蕭何又忠誠又能幹,劉邦完全可以高枕而臥,但為什麼總是跟蕭何過不去呢?要說蕭何功高震主,也不至於,劉邦是馬上皇帝,大漢建立之後,平韓王韓信、平陳豨、平英布,都是御駕親征,蕭何再怎麼也震不了主啊。要說蕭何謀反,在劉項爭霸時,這麼說還有點道理,但是天下一統之後,韓信、彭越、英布這樣能帶百萬之眾的諸侯王都紛紛謝幕,一個文官出身,一仗沒打過的蕭何,他反個什麼勁呢?這樣的完美相國,劉邦為什麼就跟他過不去呢?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以致昨天卡在這裡,公號都沒有更新。晚上隱隱約約做了一夢,似乎是劉邦一邊喝酒一邊罵人,我把大意記錄下來。

劉邦獨白:我靠!蕭何,你特麼想幹嘛?你是德智體美勞,樣樣都第一啊!這本來就讓人不爽,現在還動不動為老百姓請命。好不容易發現,你小子也與民爭利,強取豪奪百姓田產房屋,老子剛高興了沒幾分鐘,原來又是你小子跟老子耍詭計,還是要為老百姓請命!是可忍孰不可忍!少客氣,先關起來再說!特麼的還不能殺了你,名聲太好,殺了你顯得老子真的是夏桀、商紂之流了!特麼的殺殺你的威風再說。我靠,還沒咋地呢,那個什麼衛尉就冒出來了,還特麼說你跺跺腳,關中就是你的了,我靠!我看你老小子出來怎麼辦?如果你跟我叫板,質問我憑什麼抓你,老子就再修理你。不成想,你特麼就像塊海綿,見了面就磕頭下跪說自己有罪,你特麼什麼人啊!罷了罷了,去吧去吧,在你面前,老子就承認是夏桀、商紂吧!靠!趕緊滾!

劉邦這段獨白,似乎有點道理。我猜,當一個臣子過於完美,沒有瑕疵時,做帝王的恐怕就不大放心了,至少是相當不爽。西漢末年,出了一個王莽,到時我們會講到他,就是道德真君,一點毛病沒有,全天下的人都說他好,結果,這個道德真君奪了漢家天下,把大漢朝攔腰斬去十來年。

劉邦為什麼不放心?因為,只要有缺點的臣下,都可以收拾,但蕭何這樣的完人,想收拾他,硬是沒有抓手。

從蕭何的遭遇,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官場之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用人法則,帝王駕馭臣子,怎麼駕馭?就是要找有缺陷的臣子。這些缺陷,我不想收拾你時,就沒毛病;我想收拾你時,不但可以要你的命,而且可以夷你三族。也就是說,公開聲明的,不是實際用人的標準;實際用人的標準,絕不公開出去。所以,當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時,在士人圈子裡,彷彿一聲驚雷,引起巨大的喧譁和騷動。這種表面與實際的嚴重分歧,我稱之為古代官場用人悖論。

蕭何生前購置田地房宅,必定選位於窮鄉僻壤的;他主持家政,也從不起建高牆大屋。他說,如果我的後代賢德,就學我的儉樸;如果後代不賢,這些劣房差地也不會被權勢之家搶奪。

衣賜履說:這樣的人,你能奈何他?

附一個小故事,挺能說明問題。因為沒找到出處,請大家自行參詳。

宇文泰蘇綽問對

北周開國皇帝宇文泰問大臣蘇綽,國何以立?

蘇綽答,具官(配備官員)。

宇又問,何以具官?

蘇綽答,用貪官,反貪官。

宇又問,貪官何以用?

蘇綽答,對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臣下的忠誠。臣下忠誠,皇帝安心,社會就穩定。無利則臣不忠,官多財寡,奈何?予其權,以權謀財,官必喜。

宇又問,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蘇綽答,官之利,乃君權所授。權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須維護你給官員的權力,你的統治不就牢固了嗎?沒有貪官保護你的皇權,你怎麼鞏固統治?

宇文泰消化了半天,又問,貪官既用,又罷棄之,何故?

蘇綽答,貪官必用,又必棄之,此乃權術之髓也。千古帝王之術就是:用貪官培植死黨以結其忠,除貪官以清除異己,殺大貪官以平民憤收買人心,沒收貪官財富以充宮用、自用。

之後,蘇綽又解釋了一下為什麼不能用清官。因為清官自認為有道德優越感,做什麼事有自己的見解,如果皇帝做的事他不同意,他就會出來叫板,搞得皇帝沒脾氣。想懲治他吧,還沒什麼藉口,如果殺了他吧,老百姓就會認為皇帝是昏君,所以,不論從哪個方面考慮,都不能用清官。


衣賜履和金大妞


誠邀,漢三年前204年,劉邦與項羽的軍隊在京縣,對峙,劉邦多次派人回關中慰勞蕭何,有個叫鮑生的人,就對蕭何說“漢王在前方打仗,那麼辛苦,卻多次派人回來慰勞你,這是對你有懷疑啊,為你著想,不如將你的子孫兄弟能打仗的都派到軍中效力,蕭何聽從了鮑生的計策,劉邦果然很高興。漢十一年,劉邦在外平亂,蕭何和呂后殺了韓信,劉邦知道後,就派使者任命蕭何為丞相,並下令賞賜五百名士兵,


許多人都來道賀,只有召平表示哀悼之情,召平對蕭何說“你的禍患就要來了,皇上在外風餐露宿,你負責留守朝中,從來沒什麼危險的事,反而封賞你,還給你加衛隊保護你,這並不是皇上寵信你,希望你不要接受封賞,將自己的私財都捐出資助軍隊,這樣皇上心裡就會高興,蕭何聽從了建議,劉邦果然很高興,漢十二年,鯨布叛亂,劉邦去討伐,多次派人詢問蕭何在幹什麼事情,有一個門客勸說蕭何說“距離你滅族的日子不遠了,你現在高居相位,功勞排第一,你的地位功勞還能在增加嗎?當初你入關中,一直深得民心,都十幾年了,百姓都親近依附你,而你仍然勤勤懇懇地做每一件事,受到百姓愛戴,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詢問你在做什麼,就是擔心你威鎮關中,現在你為什麼不自汙名節,敗壞自己的聲譽,只有這樣皇上才能放心,於是蕭何聽從了這人的建議,


劉邦心裡很高興。後來劉邦班師回朝,民眾攔在路上上書給皇帝,說蕭何低價強買數千萬百姓的房屋,劉邦將蕭何下獄,幾天後一個姓王的侍衛在伺候劉邦的時候說“蕭相國犯了什麼大錯,陛下突然將他下獄,劉邦就說“蕭何貪財等等,王侍衛說,蕭丞相怎麼可能貪財,要貪早貪了,陛下去打仗,蕭丞相留守,只需動動手指那函谷關以西的地盤,都不屬於陛下所有了,相國那時候沒有為自己謀利益,現在又怎麼會貪圖錢財,劉邦當天就把蕭何放了。蕭何因為得意謹慎小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最終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