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偵察兵是如何做到準確為炮群提供打擊目標座標參數的?

冰雹藍天


炮兵偵查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和修正打擊目標的位置。傳統戰爭中,一般每個炮陣地,都建立前方觀察所,是火炮的眼睛,所以炮兵前方觀察所往往是交戰雙方重點攻擊的目標,一旦觀察所癱瘓,炮兵陣地或者說炮兵火力就失去了作用。失去火力打擊,無論對進攻還是防守,都是致命的缺陷,必輸無疑,所以炮兵偵查在完成任務同時,因為和敵方處於近距離態勢,偽裝和隱蔽非常重要。拿一個炮兵連隊來舉例,一般設置一個指揮排或班,主要配備光學定位器材,通過加密通訊工具和後方指揮所或者說炮陣地建立聯繫。一般副職在前方偵查觀察所指揮,正職在後方炮陣地指揮。現代戰爭,炮兵偵查除採用傳統手段外,衛星和激光等技術手段的發展,炮兵偵查大量運用新的科技,對地理座標,目標定位更準確,測距更精準,對炮兵偵查人員科技素質要求更高了。最後介紹一下傳統炮兵偵查的主要工具炮隊鏡:炮隊鏡是用於觀察和測角度的光學儀器。主要是用於觀察戰場,搜索目標、偵察地形、觀察射擊效果。同時與方向盤配合,測定炮陣地、觀察所、目標座標。測定我方炸點偏差量。所以精確打擊目標座標主要是靠炮隊鏡測量的。剛剛玩頭條的老兵,多關注!





我若閒庭信步


還是看看真實的戰例吧,80年代的中越老山之戰,我軍湧現出眾多的英雄。比如著名的前線英雄姬明仁,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姬明仁在老山前線守衛的A8前出步兵防禦陣地,三面環敵,視野開闊,可以對越軍實施多方面的觀察,同時也受到越軍多種火器的直接威脅,是越軍直瞄武器標定射擊的重點目標。而同時,這裡也是我軍扼制越軍特工滲透的重點關卡。

A8觀察哨由三人組成,兩人擔任炮兵觀察員,姬明仁負責直接向團步兵作戰室提供情況。三人晝夜值班,姬明仁總是主動值晚班,用微光夜視儀主動觀察。據統計,姬明仁向團作戰室報告敵情達450次,每10天寫一份敵情綜合分析,為上級指揮作戰提供了重要依據。觀察哨因而遭到越軍各種武器的輪番轟擊。最多的一天,A8觀察哨落下越軍迫擊炮彈40多枚。姬明仁曾兩次被炮彈震昏過去。

姬明仁曾潛伏在越軍陣地前僅十幾米處,整整觀察了45分鐘,發現了越軍隱藏極深的一個加農炮陣地和一個重機槍火力點。團裡將這兩個重點火力壓制目標標在作戰地圖上,並將其命名為“姬氏標定點”。老山前線堅守這樣前突陣地的官兵,一般是3個月一輪換。而姬明仁在那裡堅持了4個多月。接替他的戰友上了陣地之後,姬明仁發現觀察口前面的茅草長得一人多高,阻擋了觀察視線。他不顧危險,半夜悄悄出去,在越軍的眼皮子底下砍光了那片茅草。

姬明仁在A8陣地上,不止一次救了其他戰友的命。因為A8陣地距離越軍只有30多米,其他陣地的經驗在這裡不一定管用,而姬明仁是在這裡堅守時間最長的人,有最豐富的A8陣地經驗。曾有一個新上來的戰友,一句話聲音高了些,驚動了越軍。直覺敏銳的姬明仁馬上將戰友的頭按下,自己撲在戰友身上。果然,幾乎瞬間,越軍的四零火箭彈打了過來,打在離觀察口不足4米的地方,彈片飛進觀察口,石壁上火星四濺。

還有一次,一個新戰友走到洞口,想活動一下手腳,被越軍發現。越軍的一枚六零迫擊炮彈轟然在半坡炸響。姬明仁一聽不好,飛快將戰友往洞裡一推。前腳剛進洞,一枚迫擊炮彈就在戰友剛才站立的地方炸響。事後戰友打趣——這次咱倆要是死了傷了,準能評上英雄。姬明仁則笑道——這點事,還能當英雄?

1987年11月14日,姬明仁有又一次潛伏到距越軍闇火力點只有十幾米的地方觀察。沒想到,兩名越軍從火力點走出,向姬明仁潛伏的方向走來。雙方距離僅9米時,已經無法隱蔽的姬明仁毅然先敵開火,用衝鋒槍將兩名越軍全部擊斃。然而,越軍側翼火力點射來的一枚槍榴彈卻擊中了他。姬明仁倒下時,又壓響了一枚地雷。

彌留之際的姬明仁從血泊中醒來,竟然拖著沉重的軀體又往回爬了二十多米,最終在我軍陣地前壯烈犧牲。他成為了真正的英雄,讓我們永遠記住英雄的名字。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對越戰爭優秀影片《閃電行動》!

一般來說炮兵偵察兵為炮兵陣地提供準確目標參數的手段有兩種。

一是在通過前方觀察哨和雷達搜索目標發現敵炮群,然後用激光測距儀測出距離報告炮兵陣地。如果是在測距儀失靈的情況之下,採用手工作業的方法,通過目測計算出目標距離在報告炮兵陣地。


但是這種觀測方式有時會受到地形地貌和不良天氣的影響,那麼最後就不得以採取派出小股偵察分隊深入敵後進行實地偵察!

電影《閃電行動》是一個發生在對越作戰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對於炮兵偵察兵是如何為炮群提供準確座標參數就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說明。

影片一開始,我方坦克帶著隆隆的轟鳴聲衝向敵人的陣地,緊隨後面的我方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奮不顧身的向敵人陣地發起衝鋒。

當參謀長向師長報告已經突破了敵人第一道防線的喜訊時,從敵人陣地方向發射來了大口徑火炮的打擊。

我軍遭此突然重炮打擊所造成的傷亡不小。


師長見狀立即果斷地發出命令:各觀察哨注意,立即搜索敵隱蔽重炮陣地!

搜索雷達立即開機,炮兵各觀察哨位立刻展開搜索。

緊接著傳來了“山高霧大、透視度不良,無法發現敵重炮陣地”回答聲!

於是師長果斷的命令:部隊暫停進攻,調整一下!

隨後轉身問參謀長:劉凱華在哪兒!

為了一舉打掉敵人的重炮陣地,徹底消除對我軍的不利影響,師部派出了以劉凱華為首的特種偵察小分隊,深入敵後找到敵人的隱蔽重炮群!


這個偵察小組由七人組成,分別是足智多謀的劉凱華、作戰經驗豐富慣打游擊戰的老手姜元,作戰勇猛的梁國柱、排雷能手林小亮、大學高材生方永平、步話員李久明和劉的助手高天虎!

出發之前,師長曾問方永平:如果在戰鬥中你的觀測儀突然失靈了,你怎麼辦?

方永平舉起右手展示了一下回答:靠目測,可以確定距離和方位!

劉凱華隨後緊接著說:這個辦法小分隊都學會了!

我軍特種偵察小分隊在經過了一番艱難的跋涉和付出了傷亡代價之後,終於按時到達了敵人隱蔽重炮群的藏身之地655高地一帶。

當敵人的隱蔽重炮群出現之後,負責觀察的測距員方永平身受重傷,其它各名隊員都在奮力的阻擊敵人的進攻。

劉凱華在消滅了越南特工隊長以後,利用這一難得的時機站在山頭、抬手向敵重炮陣地水平方向一舉,測出自己與敵重炮陣地的距離,然後又向我炮兵陣地方向一舉,測出自己與我炮兵陣地的距離,後又計算出敵重炮陣地與我炮兵陣地的距離。

劉凱華在把敵炮兵陣地的高度、方位和距離精確測算之後,用步話機報告師指揮部、再通過師指揮部傳達給我炮兵陣地。

炮兵陣地指揮員隨後命令:八發急速射!

大口徑炮彈準確無誤的落在敵人的重炮陣地中!

在消滅了敵人的重炮陣地之後,我方指戰員在坦克的掩護下衝向敵人陣地,一舉收復了我被敵人佔領的神聖領土!


東方中華不敗


炮兵偵察兵是根據我們學過的三角函數主測覌交會,通過計算兵計算交繪目標的距離方位,然後通過通信兵從觀察所傳遞給炮陣地指揮員,各炮瞄準發射的。

如何“精準”提供座標參數?戰地報道員海馬曾在老山前線深入一線炮兵觀察所,講過有此情節的故事,記憶猶新,現分享於後,供研究者參考:

炮兵旅“一號觀察所”是全旅最靠前沿的觀察所,離前沿陣地最近。守在觀察所的是與我一同入伍的同鄉戰友高鎮,他直接受旅首長領導。觀察所設在一個不大的突兀的山頂邊沿,山的周圍有墨綠色的說不出名的十多種植被十分繁茂,仔細看觀察所的位置後,我十分佩服選定觀察所人的聰明和智慧。正面向越方陣地的方向,開有隻能伸出觀察器材的一個小通孔, 裡面大小隻能容納三、四人。通向觀察所的唯一通道是條只供一人獨行的便道,上下很陡峭,上山幾乎是爬坡而行。我氣喘吁吁地爬上去後,高鎮向我介紹,一號觀察所周圍曾落過越軍無數的炮彈,但每發炮彈打高了,就翻山而過,打低了,炮彈便落在半山腰上,三年多時間裡,一號觀察所始終未被發現。高鎮正興致勃勃給我介紹情況時,突然,從觀察所裡發現活動目標出現。我急忙伸首到另一具近一人高的望遠鏡裡觀看。望遠鏡裡清晰的看見敵人。原來,對面越軍陣地的山坡上,一溜走下約二十多名越軍。高鎮忙抓起旁邊的電話搖響二營炮陣地報告了對面的距離方位。瞬間,敵群裡炸起一團白煙,敵人四處逃散。一發炮彈落地,敵人誤認為我軍再不會發射炮彈,又從草叢中爬出來急速下山。高鎮修正表尺數據後,又一次從電話裡向二營報告了情況,兩個連8門炮隨著口令聲,齊聲怒吼,8發炮彈呼嘯著飛向敵陣,人群中一大團濃煙瀰漫,越方丟下七、八具屍首,紛紛逃竄。望遠鏡裡對方衣服上鈕釦都看得很清楚。這是我有生以來近距離的觀看實戰的場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炮兵指揮觀察所愈是潛出隱蔽、靠近觀測,愈能提供準確的打擊目標座標參數。軍中稱他們為“千里眼”。

(圖1為炮兵偵察兵高鎮在前沿觀察所;圖2為炮兵偵察英雄馮中江烈士在前沿簡易觀察所戰鬥場景)





蒼龍牛子


炮兵偵察兵可做不到說打哪兒就一定能打中的程度,除非預先標定了射擊諸元,否則他們只能儘可能提供牢靠的參數,但怎麼打、打多少、具體數據怎麼調,都需要一整套炮兵班子精誠團結,完成得一絲不苟才行。

不過事先說明一下,老王說的東西都是老掉牙的人肉打炮法,並不一定適應現代戰爭。

偵察兵是炮擊報位的前線“眼睛”,他們需要建立觀察所來完成自己的任務。所謂的“觀察所”,可以是工事,也可以是不顯眼的隱藏處,沒有硬性要求,但要求一定得視野開闊,明晰敵情。在必要的情況下,最好還能做到隱蔽、便於撤退的地段。最好不要將自己置於敵方的炮火籠罩下。

除了基本觀察所,按照一般章程,還應該根據所處地形,在側方300-500米設置同等的側方觀察所。這個側方觀察所一方面可以補充基本觀察所的信息和視野,形成對地形、空間的三維解讀,避免死角和偵察誤差。一方面它也是基本觀察所的備份,確保在前者暴露或出現狀況時,側方觀察所能頂上。

基本觀察所其實就是炮兵偵察兵的“指揮主基地”,側方觀察所是“副基地”,此外還有前進觀察點、隱匿觀察點、特務觀察點、敵後觀察點等等,各種信息綜合給基本觀察所,然後這個小型的觀測指揮所會將信息整合歸攏,交給觀察站的指揮員。


一般這個指揮員應該起碼是個炮兵連長擔任,營長往上走的也多的是。他負責根據戰場觀察點回饋的情況,直接下達攻擊命令。或者根據前方其他部隊或上級的支援呼叫進行援助。

當然這種火力支援並非電影中炮兵連長小紅旗一揮“放!”然後就千軍萬炮咚咚咚狂噴一氣。其實炮兵偵察兵傳來的數據還做不得數,得炮兵指揮官進行策略制定和方案研究後才能決定。採用何種方式的射擊、接前線呼號是試射還是直接覆蓋、何處的炮群冒著暴露的下場進行效力射等等,都有相當的講究。

一句話,前線偵察兵查完了不算,得指揮官對應有效的炮火射擊,才能最終確保準確有效打擊目標。

上圖就是一張炮兵的火力覆蓋圖,屬於步炮合一的推進彈幕延伸射擊,炮擊點被規劃為線段,中間進行數值分隔。參數被計算好後炮兵按照這個格子打,再加上炮擊的節奏,炮火就能以相應的線段持續推進。

這些工作都需要計算兵的參與,所謂“計算兵”,其實就是炮兵的人肉計算器。這種人必須是數學尖子,在接受到偵察站的分劃信息後,得迅速的完成射擊諸元的計算。他的計算結果直接關係到炮兵群的火力打擊情況,爬錯一個格子,炮彈也許就砸自己人頭上了。

偵察兵取得數據也不是電影裡那樣,拿張地圖,打個電話:“呼叫呼叫呼叫!馬上攻擊B點!攻擊B點!”炮火馬上就來了。實際要取得詳盡的數據,幾個大件可不能少,第一大件就是上圖的測角方向盤。

測角方向盤其實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測量用望遠鏡,它一般架設在觀察所和炮兵陣地上。觀察所的這臺用於測角,它能進行高低、平面座標的測角和定向。通常使用前需要用指北針確定北磁場,再計算磁偏角得到正北方,繼而通過地圖和方向盤來測量目標與己方的角度。而炮兵陣地那臺用於假定目標方向,併為各門不同位置的火炮製定射擊諸元,確保炮彈的準確性。

這第二大件玩WOT的估計都熟,炮隊鏡嘛!加視野的,得停車使用。

這...其實炮隊鏡的確是用來當望遠鏡、潛望鏡偵察戰場的,它就是前沿偵察兵們鬼鬼祟祟的眼睛。從偵察目標到觀察轟炸效果,都少不了炮隊鏡的幫忙。不過實在沒這條件其實也不強求,雙筒望遠鏡一樣能完成相關工作。

只是炮隊鏡本身也帶有高低和方位測角工具,同時能分開增加調整視距的鏡頭可以像3D電影那樣增加遠處物體的立體感,彌補人眼的遠距離立體視覺,能更好的分辨遠近、高低、凹凸。

再就是一米測距機了,顧名思義就是測距離用的。這個東西其實和炮隊鏡差不多,軍艦上也有類似的測距機構,有幾米就叫幾米測距機。步兵的一般是一米三米這些,它的倍數大,能補足望遠鏡的不足,但重量大,測距限制條件多,現在已經是最先被閒置落灰的裝備,沒人敢說淘汰,但現在是誰都不用了。激光測距儀滴一聲的事情沒必要整那麼複雜。

然後最恐怖的東西來了,這個是計算盤,給計算兵用的。 具體不多說,大家大致看了也明白是什麼,然後是老王的吐槽:這其實是個計算器有木有!這玩意兒也講指法的有木有!這東西配套還有個射表有木有!

總之那些玩坦克世界的炸比同學們記住了,當你在急火焚心的怒罵自己的SPG縮圈慢如狗的時候,別忘了背後有一群苦逼的計算兵在拼命轉盤子計算彈著點和散步率。

最後,搭配上一張詳盡的帶有分劃座標的炮兵地圖,那就萬事俱備了。

炮兵能不能把炮打中,並不是偵察兵一個人的事,炮兵實際是個整體,是一整臺精密的機器,中間任何一個齒輪出錯都會影響到炮擊的精度。

不過像電視裡那樣三呼兩叫的打炮也沒毛病,老王說的都是老掉牙的人肉打炮法,現代炮兵早用上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C4I數據鏈、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儀、衛星\\無人機偵察等等,可以做到前方隨呼隨到,叫哪打哪兒,工作量簡直就只剩下肌肉與裝填了。

瞧這小哥,趕上了好時候,屏幕盯著,小風吹著,小鍵盤打得叭叭的。


王司徒老百科


炮兵偵察兵是炮兵的眼睛,人稱千里眼!偵察兵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敏銳細緻的眼睛,二是勤于思考的腦子,三是不怕犧牲的意志!理論跟戰場有不同之處在於千變萬化,善於從細微處著手,刻苦不懈的努力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炮兵偵察在當年的老山戰場屢戰屢勇,為掌握戰場主動權立下大功。炮兵偵察步驟,首先佔領有利地形,視野開闊便於偽裝的巖洞,大樹洞等,架設觀偵器材,方向盤,經緯儀,拿出作戰地圖通常是1比2萬5和l比5萬,找出自己觀察所準確座標,然後在敵方尋找參照物並標出具體座標,發現目標後,首先用激光測距儀測出距離,在地圖上標出,然後計算出橫豎座標用有線或無線通知炮兵指揮所,後指示計算兵測出射擊諸元,裝填炮彈試射,如不能準確命中目標,偵察員進行測算誤差給後方指揮所進行修正,修正後進行炮火準備,一般為2o分鐘,基本上能清除目標,運氣好時一發能命中。炮兵偵察受氣候,風向聲光等諸多因素影響,炮兵就是一個系統的合成工程,互相配合才能成為戰爭之神!


永恆的記憶黃永兵


炮兵偵察兵與步兵偵察兵在概念上屬於不同的範疇,前者以技術偵察為主,後者以戰鬥偵察為主。炮兵偵察兵分為地面偵察、航空偵察、測地和氣象等科目,其中地面偵察最主要的任務是為炮兵作戰集群提供目標信息,航空偵察可與地面偵察進行配合、也可對彈著點進行監測和校正,測地勤務負責測量地域範圍內的座標、方位和高程,氣象勤務負責監測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執行作戰任務(在惡劣氣象條件情況下,火炮的射程和精度都會下降)。

在執行任務時,首先由測地勤務使用技術設備對炮兵集群自身所在區域和目標所在區域進行地理情況測繪,以確定基本的射擊和觀測方向、建立座標系以確立集群內各單位以及敵方目標的座標方位;隨後,由地面偵察部隊需要機動到目標附近對目標使用技術手段進行偵測、由航空器對目標進行航空偵察,以確定目標在座標系中的具體座標、並針對目標的具體情況確立初步的打擊計劃。

在現代化偵察手段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上述偵察行動可以通過連接到戰區局域網絡內的器材自動完成信息的彙總和上傳,並由炮兵集群的計算機系統進行解算,解算後的目標方位數據可以直接傳給作戰部隊的信息終端。

而尚未普及自動化指揮系統的炮兵集群,則需要由各個偵察單位將目標數據回報後由參謀人員在座標系下進行計算、並向炮兵作戰部隊提供具體目標參數。炮兵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除了需要精確的測繪和偵察外,對於計算更是絲毫馬虎不得,這也是出錯率遠低於人工計算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對炮兵作用關鍵的主要原因。


軍機圖


炮兵現在都是間接瞄準射擊,就是現在電影或者電視裡邊,這邊報各種參數,操炮的把炮搖起來,使炮管成多少角度,然後裝填,拉火。

指揮炮兵的指揮所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前方觀察所,還有就是基本指揮所,,基本指揮所是和炮陣地部署在一起,什麼標圖計算都是這裡,觀察所則是炮兵的眼睛。

炮兵觀察所一般包括目視觀察,就是什麼方向盤,炮隊鏡,望遠鏡什麼的都是目視觀察設備,除了目視觀察設備還包括聲測設備,就是利用火炮發射時的聲音來進行觀測。一般炮兵觀察所會沿著本方的前沿陣地部署3個以上,通過觀察所對於同一個目標進行觀測,利用三角法來確定目標的具體方位,在地圖上標出,並計算出相應的射擊諸元,提供給火炮。

觀察所和指揮所之間一般是通過有線和無線的通訊設備聯繫,無線設備通訊聯繫迅速,但是保密性差,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有線通信架設線路的時間長,但是保密性好,所以通常這兩種通訊方式都保留。

前方觀察所的數據報回指揮所以後,一般會有一個計算兵計算各種數據,據原來的一個軍旅作家回憶,一般計算兵都是城市兵,文化比較紮實,數學學的比較好,而像假設有線線路的活都是原來的農村兵兵幹,他們比較能跑。計算兵通過計算盤和計算尺計算,現在有的開始使用計算機,由於計算彈道的參數比較多,一般的計算器根本不能勝任,所以還是會設計一些計算盤和計算尺來幹這個事,現在的確是開始使用計算機了,但是電子計算機有可能會出各種故障,所以計算盤和計算尺的操作還是一項必須的技能。計算兵如果算錯了,那炮彈肯定是打不準目標了,要麼打遠了,要麼打到自己陣地上了。

不過在射擊之前,炮兵通常會進行試射,如果是第一發你打近,第二發打遠,這種情況叫做跨射,第三發就會直接命中目標了。對於在前方觀察所目視觀察範圍以外的目標,通常由炮兵校射飛機進行校射,現在也可以用無人機來進行校射。

而做到這些事情的一個前提是有一張非常準確的地圖,沒有準確的地圖,前方的準確觀察後方的精確計算都是沒用的,原來解放軍就發生過由於地圖的誤差,炮火打到了自己人頭上的事情。


有痰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偵察兵一個訓練科目:確定目標點座標(高程),就是對於一個無法到達的點,如何確定座標(可以到達的,叫做確定站立點)。如何具體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極距法(已知自己座標,可以獲得現地方位以及到目標點的距離)、交會法(需要側方觀察所配合,分別測量到目標點的方位,利用三角運算得出結果,不需要測距器材)等。數學原理不難,難的是測量和計算的速度以及精度。


小遊說說


現代炮兵信息化系統:天上衛星指示目標座標,炮用計算機自動計算射擊諸元,衛星適時修正目標座標!九十年代初美軍己有一個營的自行火炮能遂行全球作戰任務!簡單一點說就是包打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