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大將軍後,如果收斂認錯,雍正還會殺他嗎?

李瑜林


年羹堯這個人的確是幫了雍正不少的忙,據說年羹堯在雍正奪位的時候幫了不少的忙,因此雍正登基之後,年羹堯立馬升為撫遠大將軍,在雍正剛剛登基的時候,年羹堯為其立下汗馬功勞,可惜的是年羹堯這個人有權有勢之後,越來越膨脹一切都不放在眼裡,即便是雍正的命令,有時候他都不給面子。

有人說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大將軍之後,他要是知道收斂一點,或許雍正也就不殺他了,實際上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雍正貶他就是要殺他,之所以沒有直接殺他,是因為在朝中年羹堯的勢力太大了,直接殺年羹堯,一個不小心可能年羹堯等人可能要造反的,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時間,雍正三年五月年羹堯被革去一切職位,十月年羹堯定罪被殺。

這五個月的時間,雍正可是做了不少的事,將年羹堯的勢力一個一個的消滅,等到確定辦年羹堯不會引起連鎖反應的時候,雍正便下手了,因此雍正將年羹堯貶為杭州大將軍,說白了就是一個緩衝而已,年羹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死的。

首先第一點就是年羹堯這個人功高蓋主,不懂收斂,將人家皇帝的軍隊都快養成了自己的私人軍隊,這可就犯了皇帝的大忌,其次年羹堯知道太多雍正的事情,九子奪嫡的時候他兩可是無比的親近,雍正一切不光彩的事情他都知道,這樣的人能活嗎?

雍正登基之後,年羹堯這個人不知道為啥又和八王爺交好,這就讓雍正有點不舒服了。實際上即使沒有這些原因,當時朝中想除掉他的人可不少,因為他仗著自己的權勢,得罪了不少人,想除掉他的何止雍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受電視劇《雍正王朝》誤導的朋友,總以為雍正帝仁厚寬和。在我們印象中,對於年羹堯,他更是心慈手軟,“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完全是年氏自己太作,逼人太甚,雍正才被迫“揮淚斬馬謖”的。

實際上,稍稔清史者,都會知道,雍正治臣理民,是有名的高壓,是完全以奴視之使之的。他本人性情,也有歷史上有名的強表演性人格,心狠手辣的同時,吃齋唸佛,做事待人喜歡惺惺作態。

所以,後世論史者,也很容易被他的一些表面文章所迷惑。


可以說,年羹堯之於冷血又愛作戲的雍正,始終不過作為一隻“功狗”蓄之而已。

雍正寵幸他也好,屠宰他也好,都是從主人的利益作盤算的。你有用,就給你加官進爵。一旦年“狗”不討歡心,功高震主,甚至膽敢冒犯,機會又成熟,磨刀霍霍,是絲毫不會手軟的。年羹堯真有叛變之心麼,沒有!雍正不瞭解年羹堯的心思嗎,肯定不是!但他為殺年羹堯真後悔過嗎,從來沒有!

雍正向來沒有婦人之仁,他不會因為豢養的寵物狗搖尾乞憐、收斂認錯,就會放他一馬。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大將軍,不過就是一個程序步驟,先讓他解甲落馬,束手就擒,然後方便後續絞殺而已。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燙屁股位置,歷朝歷代都不是誰都坐得穩的,可惜了一代年大將軍!加上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他雖位極人臣,卻也沒參透,就讓他更加速死了。


我們若只看《雍正王朝》,總以為年羹堯是雍正一手栽培起來的,其實並非如此。嚴格地講,他都算不上雍正的“心腹”。

實際上,早在康熙朝,年氏就已是封疆大吏。年羹堯公元1679年即康熙十八年出生,被處死在1726年即雍正四年,活了53歲,他的榮華富貴幾乎都是康熙時期所得。 雍正不過上位前幾年,地位未穩,順水推舟,錦上添花,巧加籠絡利用罷了。他受到雍正的寵幸,算起時間,並沒有幾年光景。

從正史看,籍在安徽懷遠的年羹堯,確實是滿清王朝不可多得的人才,可謂允文允武,才智兼備。他後來雖以武將名身,其實開始走的是文人仕途。康熙三十九年,他還是21歲小青年,就高中了進士,入翰林院。


康熙是非常器重他的。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堯入翰林還不到10年,論齡還不到而立,康熙就認定他有會有非常作為,破格讓他做了四川省的巡撫,那是封疆大吏。他至蜀,是立地見效,興利除弊,史稱“甘心淡泊,以絕徇庇”,是一方好官。

那時,靠近四川的邊區一帶多事,年羹堯才以一文官涉及武事,請旨管理軍務,並最終以軍功聞名,地位更加穩固,名聲也更加顯赫。康熙六十年,年羹堯42歲,進京入覲,康熙帝御賜弓矢,並升其為川陝總督,年羹堯一躍而為西陲的重臣要員,已是位極人臣。

所以說,年羹堯論發跡履歷,與其說他是雍正的貼身走狗,不如說是康熙一手豢養起來的奴才。


到了雍正繼位,年羹堯更是倍受倚重,與隆科多並稱皇帝的左膀右臂。是雍正格外賞識他麼,也未必見的全是如此。以當時的政治情勢而論,雍正也不得不重用他。

以利益關係而言,他們是互為需要。甚至某種程度上,當時的雍正,雖為九五之尊,卻似乎更亟需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年羹堯表態支持。是的,表面上,以年羹堯性情之狂悖,雍正還能優容禮遇,容人之量非前代帝王所及。其實,拋開《雍正王朝》戲說干擾,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不過就是“帝王術”的利用而已。

雍正即位之初,皇帝寶座並不安穩,是岌岌可危的。對內,他忙於兄弟間的政鬥,很擔心隨時被自家人推翻;對外,當時的西南一代非常不平穩。此時,他太需要年羹堯的戰隊、表態、支持,並且真正搞出實績來了。

他寵信年羹堯,目的就是在“收編”他。而更為重要的功用,是借年羹堯的顯赫軍功,可以讓自己的帝位合法性得到鞏固,進而讓天下百姓看到他的“英明”,以成績堵住悠悠眾口。


是以,在上位的前三四年,雍正帝對於年羹堯,可謂皇恩浩蕩,是前所未有的恩寵。

本來,年羹堯已經是難有人及的股肱大員,雍正覺得遠遠不夠,讓他的官職一路飆升,什麼“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川陝總督”,跟送套餐話費似的,能予即予,從不吝嗇。

不但如此,一貫冷血的雍正帝,還表現出極大的、罕有的人情味來。看《文獻叢編》第一輯《年羹堯奏摺》,雍正帝似乎根本沒把年氏當臣子看,不僅大量送宮中的新鮮玩意,還宣稱說“不必拘君臣之分”,要“念做千古榜樣人物也”。

至少,表面上,雍正帝對於年羹堯,真是推心置腹,關懷的力道是無微不至了。


我自己以為,問題的癥結,恰恰出現在這裡:年羹堯太老實,某種程度上信以為真了。

主奴永遠是主奴,主人可以示恩,但奴才豈能恃寵而驕,顛倒上下。實際上,當初的雍正,拋開皇家秩序禮法,發出這樣言辭的硃諭,而年羹堯竟然沒有“深刻領會”時,已經預示他的必死之局。跟他後來認錯與否,已經關係不大了。主子一旦被你冒犯,或者猜忌到你,你以為下跪磕頭,就可以開釋所有嫌疑,免罪祛死?任你翻遍24史,均無此等美事!

很明顯,當一個智商極高、心術極深、手段極辣的主子或老闆,如此熱心地跟你說“我們不是主奴是哥們”時,與其說他是寵信你,不如說他是在試探你、迷惑你、懷疑你、警告你。這是一個帶血的信號。

年羹堯竟然並無察覺。他似乎一生都太順遂,才幹超群,當功高震主之際,在志得意滿之時,竟然始終不能領會主子深意,甚至進而招搖自大,做出了很多超越本分的事情來了。最終,招致雍正全面的警覺與忌恨,導致家破人亡。

年羹堯這樣的行事,其實碰上任何智商稍微在線的皇帝主人,都無法容忍的。更何況,他面對的,是歷史上有名的苛酷陰毒的雍正? 是以,事情走到了這一步,年羹堯饒是在如何“認錯”,都是沒有可以挽回的空間了。


公元1725年即雍正三年正月,雍正對於年羹堯的不滿,開始一反常態,不惜公開化。

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原因倒是簡單的。一者,此時,雍正已經用了非常手段,讓內部的反對聲音平息了,幾個兄弟先後都被他迫害致死,他的王位已經基本安穩如山;其二,於外,隨著1724年即雍正二年,青海等地邊區亂局的平定,西南一帶穩定,外患大體不在了。此時,年羹堯的問題正式擺上案頭,他可以從容處置,並且有能力有需要去部署了。

這種情況,更明白一點來說,就是:一,年羹堯的可利用性已經到頂了,再用不用他已經無關緊要;二,年羹堯長期主導西南軍務,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其三,更為重要的是,你年羹堯不過就是皇家一條狗,竟然真的以為自己是皇帝老兒親哥們,屢屢犯忌。

雖然,我明白你不至於謀反,但此情此狀,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不示威開殺戒,今後又何以駑下?


雍正二年11月,年羹堯陛見回任。那時,雍正可能還是給他留有一線生機的,可惜年羹堯翰林出身,竟然也不能領會。

那時,雍正帝曾“發函”給他,表面上言不及義,扯了一番莫名其妙的大道理,什麼“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云云。這已經是明顯很直露的提示和警醒了,年羹堯竟然還矇在鼓裡,不為所動,沒有收斂。年羹堯之為年羹堯,而不能為曾國藩,情商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以雍正多疑猜忌的性情,連親兄弟都要一一殘忍弄死,事已至此,年羹堯再如何表現,都無法挽回小命了。是以,一年後,時機成熟,雍正直接動手了。幾乎一夜之間,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年氏家族被徹底一杆擼到底。

據蕭奭《永憲錄》,連汪景祺《西征隨筆》這樣一本拍馬書,都成為雍正的突破口,成為年羹堯“大逆五罪”一條,並最終強拉硬扯,隨便上綱,開列出他92款大罪,立正典刑。對於我們而言,年羹堯是一代名將,落此地步,未免唏噓。但對於“大清”而言,什麼名臣名將,一條不聽話的狗而已。

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叱吒朝野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局面謝幕。年羹堯活著,是以“有功則賞”示眾;其死,也可以“自立主見”以儆效尤。雍正用了三四年時間,借用年羹堯為道具,自導自演了一出絕妙好戲。

而大清臣子,經此一番教訓,倒也更加戰戰兢兢,樂於為奴了。


讀史,總讓人心情沉重。我總覺得,年羹堯究竟是一個粗人,做事不懂分寸,一味作死,終於下場不佳。而帝王之心思更真是翻雲覆雨,你怎麼做都不對。

過去,我翻汪景祺《西征隨筆》裡,見裡面還附有許寶蘅的一篇前言,記得開首就說,“君子其亦知所鑑乎!”,這話這事,終究還是有益的提醒。

畢竟,年羹堯之死,是死於權術,而非死於心術。是以他的後來,無論怎麼做,都只是在作死法的選擇,終歸不能不死。

2019,4,1,晚,幾句閒談


劉愚愚


雍正心中對年羹堯產生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正是四個方面層層推進,才促成了雍正最終下定了賜死年羹堯的決心。

一是江夏鎮事件。根據胤禛的設定,年羹堯此行的任務是抓捕任任伯安、劉八女,帶回《百官行述》。可不曾想年羹堯見財起意,洗劫了幾百萬兩銀子不算,還來了一場殺人滅口。


二是回京述職上躥下跳巴結權貴。年羹堯之所以能得到陝甘總督的位置,全在於四爺胤禛與十四阿哥胤禵達成的政治協議。然而年羹堯回到京城,不先到正經主子胤禛跟前謝恩,反而頻繁出入十四爺、八爺等權貴府門,大有離心傾向。

三是西北征戰歸來上演的一出“卸甲事件”。平定西北羅布藏丹增與阿拉布坦的戰役,是年羹堯與雍正合作最融洽的蜜月期。可是年羹堯剛一凱旋歸來,就發生了讓雍正下不來臺的“卸甲事件”,並且還神補刀得說了一句“只知軍令,不知道有皇上”的大逆不道之話。氣得雍正回到後宮,大呼小叫得卸了年大將軍妹妹的“甲”。

四是年羹堯殺孫嘉誠。孫嘉誠是雍正派往西北執行朝廷火耗歸公新政的官員,同時也是安插在年羹堯身邊起監視作用的眼線。俗話說打狗還要看主人,年羹堯不配合孫嘉誠的工作倒也罷了,做法更絕的是他竟然隨便找了個藉口把孫嘉誠給殺了。


這四件事情,表明年羹堯根本沒有擺正自己與雍正之間的位置,私吞黑錢、貪汙受賄是經濟犯罪,或許雍正還能夠網開一面,可是殺孫嘉誠抵制朝廷的火耗歸公新政,就屬於根雍正對立的政治鬥爭了。

年羹堯的政治目標,是通過構建官場關係網,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然而雍正所努力的方向,恰恰與年羹堯相反。

雍正要施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行政,前提是要有一個聽指揮、高執行力的政府。這就要求整個清政府的權力要高度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反面,是皇權之外政治勢力的活躍。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大背景催生了太子黨、八爺黨、佟國維、大阿哥等政治派系,整個朝局被攪和得錯終複雜。康熙有心整頓吏治,可落實到清理國庫虧空、清理刑部冤獄等具體事務上,往往橫生枝節、投鼠忌器,不能做徹底的變革。

雍正繼位後,致力於打壓八爺黨、清流、士紳階層、八旗親貴等政治勢力,目的就是要突出塑造皇權的權威,打造一個臣服於皇帝、聽使喚的高效廉潔政府。


而年羹堯呢?貪汙受賄、拉幫結派,與雍正中央集權的思想背道而馳,殺孫嘉誠帶頭抵制朝廷的新政,搞“年選”擾亂正常的官僚制度體系。可以說,他的所作所為與雍正期待的政治理想,早已分道揚鑣。

雍正一級級貶低年羹堯的官位,只不過是在形式上減少殺功臣的罵名。由清流、張廷玉等勢力表態上書請殺年羹堯,也是為了分擔賜死年羹堯的政治影響力。


竹山清溪澗


我們先從正史上面說雍正對年羹堯的處理,雍正三年正月開始,年羹堯讓陝西巡撫胡期恆彈劾陝西驛道金南瑛,雍正不準,年羹堯又彈劾四川巡撫蔡珽,雍正並不將蔡珽治罪,而將他升為左都御史。

三月份,出現了五星聯珠的祥瑞,年羹堯上表稱頌,但是奏表中把“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雍正就借題發揮,說年羹堯是故意這樣做的,是在損自己,所以他也對年羹堯說,你的西北之功,我同樣也可以不許。

雍正接著把甘肅巡撫胡期恆和四川提督納泰都換掉,然後在四月將年羹堯的川陝總督和撫遠大將軍都革掉,調杭州將軍。

大臣們看到雍正調任年羹堯之後,就紛紛上書彈劾年羹堯,在十二月的時候,朝廷的議政大臣最後給了九十二條大罪,其中死罪就達三十多條,雍正認為年羹堯還是有功的,所以就賜年羹堯在獄中自盡,就像嘉慶帝賜和珅自盡一樣。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人,隆科多,隆科多是在雍正五年十月被定了四十一條大罪,然後將其幽禁 ,並在雍正六年六月病死。

那為什麼隆科多和年羹堯的結果不一樣呢?原因也很簡單,隆科多的家世地位比較高,佟家世代都是皇親國戚,比如佟國維是康熙的舅舅,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但是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雍正要除掉的人。

所以,年羹堯被調任為杭州將軍的時候,只是第一步,這時候不管年羹堯怎麼做,都是沒有用的,後面的都是緊接著就來了,這只是一個信號而已,就像秦朝的時候,呂不韋被秦始皇貶到巴蜀的時候,他也知道這也是第一步,所以就自盡了。

但如果是《雍正王朝》裡面的話,那還是有可能的,比如年羹堯最後被貶為一個不入流的守門人,如果他不拿出黃馬褂的話,那麼他就能活下去,可是,這個不是年羹堯這個年大將軍的風格了,他情願站著死。


歷史簡單說


年羹堯,中國清朝名將。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兩任皇帝的當朝重臣。年羹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以進士出身,到後來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高官爵位集於一身。年羹堯具有不俗的軍事才能,他運籌帷幄,馳騁沙場。立下戰功無數。因為如此,年羹堯得到雍正帝特殊寵信,雍正曾一度稱呼年羹堯為恩人。



位極人臣的年羹堯最後由於居功自傲,恃寵而驕,雖然是戎馬半生、建功無數,最後卻被雍正賜了一丈白綾,自縊身亡。其實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大將軍的時侯,雍正已有殺他之心,如果年羹堯肯收斂認錯,雍正還會殺他嗎?小編認為年羹堯終究難逃一死的,原因如下。



1.雍正帝即位後,年羹堯的地位和權勢進一步迅速上升。因年羹堯平定青海叛亂有功,晉一等公,這時雍正帝對年羹堯的寵信,年羹堯的地位、權勢,都達到了頂點。 但是與此同時,年羹堯也利用巡撫、總督職權侵蝕軍需、私佔鹽窩、販鹽賣茶等不擇手段地貪財謀利。十餘年間,他聚集起巨大的財富。以至於後來被貶杭州時,心知大事不妙的年羹堯急忙轉移財產,也就有了“用載重一千三百斤的騾車二百三十三輛裝滿財物”一說,可見年羹堯貪慾之盛。這是雍正帝即位後大力整頓吏治、懲辦貪汙而所不能容忍的。



2. 隨著恩寵日盛,年羹堯也開始恃功生驕。出入擺排場,耍威風。不但如此,年羹堯還豢養著靜一些道人和術士 ,宣稱白己住房上有“王氣“出現,還放出狂言:“如果天下大亂,自己兵強馬壯,是無人可擋的。”這樣已經不是狂妄那麼簡單了,完全可以說是謀為不軌,判個謀反大罪也不會冤枉。一個手握兵權的大將軍說出這等話,這已經是對雍正帝的皇權產生了威脅,雍正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3.在雍正爭奪皇位年間,皇十四子允禵也就是十四阿哥,雍正成功登上皇位後,念在和允禵一母同胞,雖對他嚴加防範,但究竟是同母兄弟,雍正帝不但對其從輕發落,還對其寄以期望。而年羹堯為了迎合、投機,用陰謀詭計對允禵編造罪狀,最後在事實面前,雍正不得不憋屈的將允禵治罪。後來,雍正帝給了年羹堯一個“動機不純”的總評。可想而知,身為皇帝的雍正連自己的親兄弟都不能保護,其心裡的憋屈程度可想而知,在這件事上心裡對年羹堯不記恨那是假的。



4.雍正對年羹堯種種叛逆行為早有所聞,考察過後也證明傳言不虛。既然皇權已受到了威脅,那麼年羹堯問題的必須要解決。不過因為年羹堯作為大將軍,年羹堯有權調動八旗官兵。作為川陝總督,年羹堯經營川陝已十餘年,可以調動川陝等地十餘萬清軍精銳。 為了對付年羹堯,雍正帝造輿論,故意從多個方面找藉口諭責年羹堯辦事不力,向全國傳達一個信息:年羹堯已經失寵,風向變了。 雍正傳遞的信息就是年羹堯深負朕恩,爾等當遠離之。這樣,雍正慢慢地削去年羹堯的權力,將他遷移清朝的權力中心。到後來年羹堯被貶到杭州做將軍,年羹堯也是扭怩不肯去就任,雍正不但利用眾多大臣給他施壓,還說他“其心可誅”,令得年羹堯不得不屈服。



5.分析年羹堯失寵獲罪的原因,大概就是擅作威福、自恃功高,驕橫跋扈,野心勃勃,嚴重威脅到了皇權。而雍正帝對此是絕不能容忍的,必需除之而後快,將年羹堯貶去杭州也是雍正徐徐圖之的一環,並不是打算饒了他,而是為了更好操控,更好治他的罪。對於一個有反心的人挑戰皇權的人,就算求饒結果也是於事無補的。風水轉流轉,年羹堯被調職後,他的政敵大臣們便看清了形勢,紛紛落井下石揭發其罪狀。雍正以附群臣所請的名義,下令緝拿年羹堯歸案候審。其後,雍正羅列了年羹堯92條大罪,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於是表示格外開恩,賜其獄中自裁。 公元1726年,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瀚海說史


不會殺!

其實雍正一直並不想殺年羹堯,可是年羹堯自作孽不可活。如果被貶為杭州將軍後,年羹堯但凡收斂一點,低個頭,認個錯,雍正都不會殺他。畢竟,年羹堯是雍正樹立起來的君臣一心的典型,而且,雍正視年羹堯為國家的恩人。作為一個領導,隨隨便便把自己樹立的典型給殺了,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嘛!

但是,雍正還是把年羹堯賜死了,這是為什麼呢!有以下幾個原因,從《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端倪。

一,奢侈不改。已經被貶為杭州將軍了,可是年羹堯依然不改奢侈之風。吃白菜只吃裡面的嫩芽,小豬必須活活打死,這一點,從他的廚子的話裡可見一斑。而雍正正在整頓吏治,提倡節儉,這不是給領導上眼藥嗎!

二,僭越依舊。已經不是大將軍了,可他駱駝死了不倒架,竟然效仿皇上,晚上小妾陪睡,還搞翻牌子這一套!這在古代,是僭越大罪,是要殺頭滅族的。這就純屬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三,藐視皇威。電視劇有一個鏡頭,被貶後,他應該上摺子謝恩。可是,年羹堯寧死不屈,僕人哭著求他低個頭上一個謝恩折。領導本來是殺殺他的威風而已,他不但不知悔改,還明顯表示不服,哪個領導能容這樣的下屬?

四,打臉領導。讓雍正下定決心殺他,並不是有多少大臣上奏摺,而是張廷玉轉奏李冹的一句話“他穿著黃馬褂守城門,傲然踞坐,招搖於鬧市居心何在!”。這是很明顯啊,年羹堯這是跟領導叫板,我這麼大功勞,領導卻兔死狗烹,全天下的老百姓看看,雍正到底是一個什麼人!如此打領導的臉,領導能不殺他嗎?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關注本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年羹堯是清朝名將,起初深得雍正帝寵愛,他曾經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還率軍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立下了赫赫戰功。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作為一個漢人能得到雍正帝如此重用實屬不易。然而年羹堯跟歷史上許多功高震主的武將一樣不懂收斂,持寵而嬌,囂揚跋扈,很快引起雍正的不滿。在年羹堯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回京後不久,雍正就把年羹堯貶為杭州大將軍,並準備殺了這個為大清立下大功的人。那如果年羹堯在被貶為杭州大將軍後懂得收斂認錯了,雍正帝還會殺他嗎?

答案是肯定要殺。雍正帝在把年羹堯貶職之時就下定決心要殺他,所謂的貶職只是殺年羹堯之前的一個緩衝階段罷了,畢竟殺這麼一個大將需要時間收集證據羅列罪狀。那雍正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呢?年羹堯年紀輕輕就坐上了川陝總督的位置,在九子奪嫡中又堅決站在四爺一邊,明明已經贏得了雍正的信任和重用,可為何還是被殺了?

年羹堯要是一直對雍正忠心耿耿,小心謹慎行事也就罷了,可他如果有點別的心思雍正帝怎麼可能放過他。畢竟年羹堯知道雍正帝太多事情,作為幫助雍正登基的大將,肯定知道外人不知道的東西,也許雍正帝的一些秘密也被他所知。這樣的人如果心生二心,那對雍正是個很大的威脅。而且在雍正帝登基後年羹堯還經常出入廉親王(就是八爺)的府邸,這更加引起了雍正的懷疑。

在年羹堯得到盛寵後入朝覲見時,直隸總督、各地巡撫居然都爭相跪地迎送,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年羹堯這是僭越了,在古代等級制度和禮儀制度如此森嚴的情況下,僭越實屬大逆不道。年羹堯不僅不知收斂,還越發囂張,似乎連雍正都不放在眼裡。也因此得罪了不少的達官貴人,就算雍正帝不殺他,在年羹堯失寵後想殺他的人也有的是。

最終,雍正三年十二月年羹堯被削官奪爵,羅列了年羹堯九十二條大罪,其中就有五條是大逆不道的罪狀。雍正四年年羹堯被賜自盡,家人也都被流放,雍正帝終於把這根眼中釘肉中刺拔了。


風塵講歷史


應該不會了。

年羹堯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雍正對他是恩寵有加,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這些東西,尋常人根本就得不到,年羹堯就一邊偷著樂吧。<strong>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人大都討厭鋒芒畢露的人,哪怕你真的有經天緯地,經綸濟世之才。

但是年羹堯是一個人,不是神仙,自然有缺點,久而久之,他驕傲自滿,狂妄自大。

進京參見的時候,他竟然騎在馬上進城,按照禮節,是要下馬的,可他年羹堯覺得自己特殊啊。歡迎的百官裡有不少大員,他們心裡肯定想,你tm誰啊,算哪根蔥,真把自己當皇上了,我們都恭恭敬敬的,你憑啥可以搞特殊,早晚弄你。

雍正聽了這事肯定也不高興,tm的誇你胖你還喘上了,老子才能有的待遇,你配和我一樣,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不看你有大功,打死你。

有人肯定覺得這幫大員真壞,人家礙著你什麼了。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人和事也很常見,你不要不以為然,你們公司裡肯定也有這樣的同事吧。

我公司裡反正有個,他整天就搞自己的小生意,根本不把公司的事放在心上,活經常撂給別人,做點工作還老是出錯,不是算錯錢,就是搞錯文案。人家還挺理直氣壯,說我幹生意呢,錯了正常。各種違規,明目張膽的玩,員工都學他,我們公司小,老闆也是不作為,由著他來,如果換個負責任的,能留他?

官員到地方赴任的時候,要宣讀皇上的聖諭,還得三跪九叩,表示天威浩蕩。但是他年羹堯偏不跪,覺得我和皇上關係那是非比尋常,我有功,我做那麼多大事,搞下特殊,怎麼了,不是應該的嗎。

年羹堯結黨營私,到處認仁兄弟。普通人這樣是沒問題的。但是你是大官,那麼這些仁兄弟肯定也是當官的,到時候皇帝有什麼事,要打擊哪個了,互相通一下氣,沒事了,這不影響司法公正,挑戰皇權?皇帝知道了,他怎麼想,老子想幹的事,你們tm都給我兜著了,早晚讓你們吃不了兜著走。

這些事小嗎,不小,年羹堯居功自傲,無視皇帝。那些老說皇帝殺功臣的,我想問,你們有沒有當老闆的,你的下屬仗著為公司做點貢獻,胡作非為,不遵守公司規定,不聽你命令,還挪用公司錢財,你tm會留這樣的人?留這樣的人,讓那些勤勤懇懇的員工怎麼想。

別老覺得帝王無情,雍正的十三弟不是例子嗎,人家貴為親王,卻低調的一逼,雍正多次封賞,增加排場,他都給拒絕了,他越是這樣,雍正越是覺得虧了他,一直善待他,最後還破例恢復老十三名字裡的胤。

<strong>

我有個朋友也是一樣,很能幹,不拍老闆馬屁,也不強求什麼,老闆雖然沒給他加薪,但是很待見他。

要不說年羹堯就是作,他被貶了之後做事還是很高調,僭越禮儀,閒的蛋疼跟皇帝叫板,這不是自尋死路?


西堤君


看到這個問題,莫名其妙地想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庇爾的一句名言:“路易必須死,因為共和國必須生。”

年羹堯必須死,倒不是因為雍正必須生,而是雍正必須採用這種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名聲。

很多人認為年羹堯死於功高蓋主,桀驁不馴,這自是他的取死之道。但是,真正導致年羹堯敗亡的,是他沒有順從雍正的意願,在西寧殺了九阿哥允禟。

雍正即位以來,對於昔日的政敵亦即自己的兄弟們毫不手軟。允禟被髮至西寧軍中效力,由年羹堯看管,看來還算不錯,實際上是借刀殺人之計——允禟必須死,而雍正不想溼手,是以交給年羹堯處理。

這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之事,以年羹堯對雍正的瞭解,不可能不知道主子的真實意圖。可是年羹堯卻在偏偏在這件事上犯了渾,遲遲不對允禟動手,甚至聽從幕僚的建議,對允禟禮遇有加。雍正一急之下,暗示變成明示,給年羹堯下了一道密旨,大意是青海用兵,是先帝生前最後一件大事,如果不是徹底平息叛亂,不足以告慰先帝。年羹堯受命料理此事,任重道遠,必須充分授權。倘若軍前有人作亂,不問身份,便宜處置,可先斬後奏。

話說到這個份上,年羹堯仍然不理會雍正的深意。他或許考慮允禟畢竟是先帝之子,如果對允禟下手,只需安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然而普天之下,都知道是他殺了允禟。作為一介外臣,他又何必這樣介入雍正的兄弟之爭,落個惡人之名呢?更現實一點說,萬一雍正去世得早(實際上也沒活太長),他也不必因為殺了允禟,而招致宗室的怨恨。不管出於什麼考慮,總之年羹堯始終沒有動允禟一根毫毛,上報給雍正的奏摺,也沒有說允禟的壞話。而且,雍正給他的那道密旨,他倒是收得好好的,也沒有繳回之意。這就相當於把雍正的把柄抓在手裡了。雍正對於這樣一位不懂事的手下,說實話,早就起了殺心。再派人到西寧軍中打探,發現年羹堯的部下,大多對允禟心懷好感,這自然是“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如果不是年羹堯對允禟好,以他的治軍之嚴,部下又何至於此?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雍正得到密報,基本上已經判了年羹堯死刑,至於貶他為杭州將軍,只不過是政治上的凌遲之術,就算年羹堯幡然醒悟,收斂認錯,又於事何補?


龍鎮


如果就雍正本人而言,也許會留有餘地!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看年羹堯自己能不能端正自己,以及評估年羹堯以外其他官方勢力的力量,很可惜雍正沒有看到這一天,最後也只能選擇痛下殺手。

雖然年羹堯的囂張跋扈讓雍正一人再忍,無可忍後處理年羹堯不斷削其官位時也是雷厲風行,但雍正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是留有餘地,希望這個老部下能夠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很可惜這個時候年羹堯的思想都已經發生了改變,他已經不是早年那個順聽順從的奴才,甚至可能還在想著如何讓雍正知難而退,可惜他全忘了!兩人的關係是皇上和臣子,而不是對等身份。



雍正繼承皇位後,隨即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過程中也得罪了太多的地方勢力,所以雍正也迫切的希望自己在短期之內能夠迅速建立自己的政績,來對抗各方的反對力量,年羹堯在西北的軍功恰恰完成了這一點,所以一時間年羹堯受獎無數,位極人臣!可偏偏也在這一刻,雍正卻發現年羹堯似乎逐漸成為了最大的反對派。

西北變成了年羹堯獨立的軍事王國,全國的官員選拔竟然變成了“年選”,年羹堯和他的集團越來越脫離了雍正的控制,在雍正多次警告無效的情況下,雍正自然要選擇下狠手,以削弱自己力量為代價來打擊年羹堯集團,但這一刻的雍正未必願意下死手,畢竟此時剛是即位初期,各方反對力量還未平定,反倒先對自己人開刀,這樣的損失對自己來說也未必承受的了,所以雍正並沒有選擇徹底下死手,安排年羹堯前往江浙重地擔任杭州將軍,這一時期雍正並沒有選擇放棄。



但這一刻也有太多雍正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作為雍正繼位期間所樹立的最大招牌,年羹堯過於自信的認為自己這個形象代言人不會輕易被雍正自砸招牌,即便從西北被打壓到杭州,也拒絕向雍正認錯,同一時間也過於自信的高估了自己建立的王國,和低估其他反對雍正的力量,自己原有的勢力見年羹堯大事不妙紛紛起身反水,早先反對雍正的各方勢力更是趁機向年羹堯發起攻擊,在遭到幾乎全國官方勢力的集體攻擊之下,即便對年羹堯保留一絲餘地的雍正也難以再有所保留,為了平衡各方勢力,最終選擇痛下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