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起源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起源

作者簡介:李玉濱,黑龍江省郵政公司退休幹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哈夏”,讓哈爾濱在音樂聲中美名遠播——1961年7月,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以高水平的演出和廣泛性的音樂藝術活動轟動全國,與羊城音樂花會、上海之春音樂會並稱為中國三大音樂盛會。此後,憑藉數十年紮實的藝術積澱,使哈夏音樂會漸漸獨領風騷,成為音樂人才的搖籃、高雅音樂的殿堂。1996年,“哈夏”提檔升級,由地方性的音樂活動變成全國性的音樂節,成為由文化部和哈爾濱市政府共同舉辦的音樂盛會,為她輝煌的歷史樹起了新的里程碑。

“哈夏”,讓哈爾濱得以站在一個更高更廣的平臺上與世界對話,成為呈現給世界浪漫的名片。舞臺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帶來的是異域風情,打開的是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化之窗,從這扇窗裡走出的,滿是這座城市裡懷有音樂夢想的人,德國鋼琴演奏家拜諾夫感慨,哈爾濱看似沒有太多音樂的痕跡,原來,音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裡。維也納新城市文化局局長弗朗茨·賓左裡說,哈爾濱是維也納的兄弟之城。

“哈夏”,讓哈爾濱的空氣都浸染在音樂中,從劇場延伸到廣場,從廣場延伸到居民庭院,入夏的哈爾濱,處處流淌著歡樂的歌,每晚,市民走出家門,踏歌而行……

毋庸置疑,歷經半個世紀的錘鍊,哈夏音樂會以其高雅的品位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寶貴的品牌,為我國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注入勃勃生機,營造了哈爾濱人的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氛圍,豐富了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

訴說著“哈夏”為這座城市凝結的記憶。《烏蘇里江》、《烏蘇裡船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大頂子山高又高》、《我愛你,塞北的雪》、《新貨郎》、《越走越亮堂》……“哈夏”唱響的歌曲流傳全國……

城市因文化而立,更因文化而興,在這座城市與發達地區經濟實力仍有距離的現狀下,用文化來提升城市整體實力,鍛造勇往直前的城市靈魂,更具戰略意義。

旋律永恆,音樂魅力無極限。人們相信,乘著歌聲的翅膀這座城市讓人更加期待與嚮往。

故事要從1958年大躍進說起。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寧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毛澤把1956年“反冒進”說成是“右傾”、“促退”,進而提出了“大躍進”概念。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毛澤東重申要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內趕上或超過英國的口號。

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的工作會議繼續批評1956年的“反冒進”,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肯定了當時已經出現的大躍進形勢,認為這標誌著我國正經歷著“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代。

“大躍進”運動是1958年5月16日中國共產黨召開八大二次會議以後才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起來的,而在此之前,哈爾濱作為一座在國家“一五”計劃期間崛起的工業城市從年初就開始“大躍進”了,哈爾濱文藝界也掀起文藝大躍進的熱潮。

在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文化局以及各市屬專業文藝演出團體和市群眾藝術館、各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工廠企業、機關、學校以及郊區的各個人民公社都紛紛組織起自己的業餘文藝演出團體和創作小組。於是哈爾濱城鄉群眾業餘文藝演出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活躍了哈爾濱的文化市場,鍛鍊了哈爾濱群眾文藝隊伍。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大批修建,各大工廠、企業、大專院校俱樂部相繼建成,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哈爾濱境內已有文化娛樂場所78家。

早在1956年7月,哈爾濱市文化局就把市文化局群眾文化科、音樂工作組、市工人業餘藝術學校、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文藝組四個單位合為一體,成立了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

在組織輔導全市業餘文藝創作方面成績顯著,先後為40多個工廠、企業、商服業、幼兒園等單位培訓了一批文藝骨幹,還組織音樂、戲劇、曲藝、舞蹈、美術等業餘創作骨幹開展創作活動,編輯出版《哈爾濱演唱》、《哈爾濱藝術》等刊物和演唱材料。在近2000個基層單位開展文藝活動,湧現出一批文藝活動先進群體。

“大躍進”運動開展以後,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緊跟形勢,及時地以“大躍進”運動中出現的新生事物為題材輔導編排文藝節目。比如說,1958年春,為保證鞍鋼大齒輪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哈爾濱機聯機械廠的廣大職工在無大廠房、無大吊車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反覆研究,大膽革新,用小機床組裝成了一臺組合式活動機床,用它來加工大齒輪,由此誕生了中國第一臺積木式機床。

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全國機械工業戰線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運用積木式機床製造大設備的經驗;黨和國家領導人陳雲、安子文和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等同志曾先後蒞臨該廠視察,對積木式機床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很快就輔導編排演出了雙簧《萬能積木式機床》,這個節目參加1958年全國職工業餘匯演,獲一等獎,並在懷仁堂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等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稱讚。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看後讚揚:“一個節目救活一個曲藝形式。”

1958年哈爾濱市總工會在工人文化宮組建市工人業餘藝術團,以藝術團為骨幹隊伍。工人業餘藝術團有270名隊員,下設合唱隊、曲藝隊、管絃樂隊、民樂隊、話劇隊、舞蹈隊、創作組。各大企業都將本單位的生產勞動成果及突出事蹟,編成多種形式的文藝節目,不僅在本單位的俱樂部演出,而且還到工人文化宮參加匯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1958年6月12日哈爾濱市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大會在工人文化宮開幕,有5千餘名業餘演員參加(連續演出三天)。

1958年“大躍進”開始以後,全國範圍內,所有國營和民間職業藝術團體,普遍掀起了上山、下鄉、下廠礦、下連隊、“把好戲送上門”,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的熱潮。哈爾濱的各個文藝演出團體都經常組織精幹的演出小組下鄉、下廠演出,把文藝節目送到田間、工地、車間等地方。各大劇院不僅為城裡的工農兵觀眾演出,還到外地巡迴演出,把戲送給邊遠地區的廣大群眾。

各個劇團都打掉了所謂的“官氣”、“闊氣”、“暮氣”、“嬌氣”、“驕氣”,不僅經常組織演員深入到基層去演出,同時也經常深入到群眾當中去體驗生活,積累和收集新的素材,並以最快的速度創作並演出歌頌這個時代的新作品。

1958年,城裡、鄉下都在大搞“報捷文藝”,城裡各行各業也都下鄉支援農業,哈爾濱第一百貨商店組織售貨員用手推車裝滿鋼筆、鉛筆、保溫瓶、圍脖、靴子、秋衣、秋褲、鐮刀、手套等農民需要的貨物,主動下鄉送到農民的家門口。郭頌和李秀田跟著售貨員一起推著車到哈爾濱郊區的農村去體驗生活。終於創作出一首有人物對話、有故事情節、有生活氣息的新歌《新貨郎》。

僅市屬歌舞劇院、話劇院、評劇院、京劇院和雜技團,就有210多名演員深入農村演出各種節目100餘場,並對千餘名業餘劇團的演員進行了輔導。哈爾濱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移山造河》、《養豬標兵祝有英》、《為農業備上鋼牛鐵馬》等直接反映農業“三化”的新聞影片15部。

1958年6月,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來哈爾濱視察工作的時候,恰好哈爾濱市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大會正在進行,他在當時的兒童影院(兆麟電影院)觀看了一場業餘文藝匯演,得到了沈老較高的評價。

6月19日由阿諾索夫團長和,樂團總指揮、蘇聯人民演員康斯坦丁·伊萬諾夫率領的蘇聯國家交響樂團116人抵達哈爾濱。

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大部分成員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很多人擁有“人民演員”、“功勳演員”稱號,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在市工人文化宮劇場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演出,這一場精美絕倫的音樂盛宴讓哈爾濱的觀眾如痴如醉,欣喜若狂。

哈爾濱市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大會的圓滿成功與蘇聯國家交響樂團的精彩演出的魅力讓哈爾濱的有關領導和文化藝術界專家萌生了由哈爾濱人舉辦具有自己品牌性質的大型文藝活動的動議吳宏毅是哈爾濱市副市長,主管文化教育等工作。是他第一個向市委提出,我們哈爾濱應該每年夏天搞一次有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參加的大型文藝節慶活動,就叫“哈爾濱之夏”這一建議得到了文化藝術界專家們的贊同和支持。因此吳宏毅副市長是提出開展“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建議的第一人。

1958年7月9日,我們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及各區委等20多個單位開會,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在當年夏天舉辦一次“有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參加的大型節慶活動”,就冠名“哈爾濱之夏”,但是不能叫音樂會,因為“音樂活動”限定了活動的內容只能是音樂作品,就會影響群眾參與的廣泛性,所以會議決定當年8月1日開始在全市範圍內舉辦哈爾濱之夏“群眾文藝活動月。活動月的宗旨、內容和形式要求是“廣泛群眾性文化藝術工作大檢閱,使哈爾濱的夏季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百花爭豔的美麗季節。開展以戲劇為主,生動活潑、短小精悍的短劇、歌舞、說唱、戲曲、器樂演奏等創作和演出。提倡充分發揮群眾的創造性,形式多樣化。”

當年8月1日,在道外八區體育場舉辦有10萬人參加的、聲勢規模宏大的“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開幕式。一共演出了三臺歌劇,一臺音樂舞蹈節目。

“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節目之豐富,都創造了全國紀錄。她好比是一個新生兒,雖然誕生在1958年,但是已經在哈爾濱文藝事業的母體中孕育多年了。只不過是她誕生在群眾性“報捷文藝”演出的那個時代。1958年8月結束以後,在8月和10月間,文化部先後在安徽、鄭州召開了省、市、自治區文化局長會議和全國文化行政會議,部署了文化工作的“大躍進”。會議提出群眾文化活動要做到:人人能讀書,人人能寫會算,人人看電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繪畫,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創作。還要求文藝創作要“行行放衛星,處處放衛星,層層放衛星”。

隨著1959年“繼續躍進”的熱潮,繼續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業餘文藝演出活動。

根據中央“文教衛生事業也要大躍進”的指示,1959年1月5日哈爾濱市委成立了“哈爾濱市人民大搞文藝運動委員會”,市委書記鄭依平任主任,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振球、副部長章子岡和牛乃文任副主任。要求堅持“專業”與“業餘”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在哈爾濱掀起“大搞文藝運動”的熱潮。

1959年10月,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10週年大慶,哈爾濱話劇院奉調攜《以革命的名義》和《樂觀的悲劇》兩部劇目進京參加演出,受到首都人民的熱烈歡迎。

建國十年來,全市已有幾千人的專業隊伍,9個專業劇團,10座劇場,20座電影院,10個曲藝社和1處市辦圖書館,各區均設有書店門市部。電影製片廠和藝術學院也在1958年誕生。1959年專業文藝創作達1000餘件,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達2683件。群眾文藝大普及,全市有鄉辦文化館62處,文化站883處,農村俱樂部3148處,業餘創作組1298個,業餘合唱隊1273個,電影放映點已普及全市。

為了壯大哈爾濱的文藝隊伍,提升各個文藝團體的整體實力和藝術水平,一直堅持實施“廣招賢才”和“自助培育”相結合的人才戰略。在1957年“反右派鬥爭”結束以後的第二年,哈爾濱市文化局又開始實施“招賢不避右”的策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打造哈爾濱文藝之輝煌的法寶。

一、“廣招賢才”就是廣開門路,招了文藝精英加盟哈爾濱的各個文藝演出團體繁榮哈爾濱的文藝事業,要有一大批優秀的專業編劇、導演、畫家、音樂家、演奏家、歌唱家、表演藝術家做骨幹。

音樂家沙青、歌唱家李書年、話劇導演李默林都是在“大躍進”時期引進的精英和骨幹,京劇名角雲燕銘、趙鳴華、高世壽、孫榮惠、翟西園、任志林、王味書、王清乾等也都先後被調入哈爾濱市京劇團,演員陣容進一步得以完善,並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出風格。

哈爾濱藝術學院成立後,為了組建一流的師資隊伍,分別從瀋陽、上海調來一批專業音樂、美術教師。還從北京邀請著名琵琶演奏家李廷松來校任教。還多次派人事幹部前往北大荒墾區,相繼從東北農墾總局所屬農場調來一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來哈爾濱藝術學院任教。

二、實施“招賢不避‘右’”的人才戰略。就是在“招賢”的過程中,只要是文藝精英,就不計較他頭上的“右派分子”的帽子,只要他本人不反黨、不反社會主義,都會以寬容的態度把他們調入哈爾濱的文藝演出團體,讓他們正常工作絕不歧視。

1958的文藝大躍進開始以後,我認為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把一些屬於內部矛盾的、僅因為幾句不當言論就被劃為“右派分子”的文藝界精英引進哈爾濱,這樣一來可以一舉兩得,對於被逐出京城的名角來說,能落到哈爾濱市也算得上是不幸中的萬幸。對於哈爾濱的文藝團來說,恰好可以利用這些落配的“鳳凰”來豐富哈爾濱市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提高哈爾濱的文藝水平和藝術品味。這個意見得到了任仲夷書記、呂其恩市長和主管文教的鄭依平書記的一致同意。

北京中央實驗歌劇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張權與其丈夫都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她的丈夫莫桂新送到北大荒接受勞動改造,1958年病死在那裡,1961年張權本人將被髮配到北大荒。哈爾濱歌舞劇院,由於缺少像張權這樣的歌唱家做臺柱子,還不具備獨立排演西洋歌劇實力。1960年5月上海推出了“上海之春”音樂會,哈爾濱也計劃在1961年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所以沙青院長提出了把張權調來的要求。

1961年3月18日,在張權被髮配“北大荒”墾區途徑哈爾濱的途中把張權攔截下來,張權就這樣被調入了哈爾濱市歌舞劇院,擔任歌唱演員兼聲樂教師。此時距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僅有三個多月的時間,也就是說為了實現1961年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才調入了張權,而不是聽到張權的建議才決定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因為3個月的時間是根本來不及籌備這樣的大型群眾性文藝活動的。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起源

圖片來源:東北酸菜/女高音歌唱家張權和丈夫莫桂新

本來,1958年6月的“哈爾濱市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大會”、8月的“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獲得了巨大成功以後,乘著1959年“大搞文藝活動”的熱潮,“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至少應該在1960年問世,可是副市長吳宏毅個人命運的突變和一場發生於1959年末的哈爾濱“政壇大地震”遲滯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腳步。

副市長吳宏毅因腐化墮落被市委停止了工作,1959年10月,被定為壞分子,不但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而且還被送去接受長期勞動教養,1981年才為吳宏毅平反。

上海音協的代表返回上海後便模仿“哈爾濱市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大會”和“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的做法,開始籌劃1959年“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廣州代表提出回廣州後辦“羊城音樂花會”。

1961年5月市文聯召開了會議,會上省、市文化局,省、市音協的領導們認真地研究了由市音協唐乃智牽頭起草的第一屆“音樂會”方案,最終確定沿用1958年“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的名稱,本屆音樂會就叫“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於1961年7月5日~15日舉行,共8臺節目10場演出。開幕式在哈爾濱青年宮劇場,包括閉幕式在內的其餘9場演出,均在哈鐵文化宮後院露天劇場舉行。

這屆音樂會的宗旨是:進一步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檢閱文藝隊伍的成長情況和創作成績,促進文藝事業的發展。

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歷時9天。哈爾濱歌舞劇院、哈爾濱藝術學院、黑龍江省廣播文工團、哈爾濱市吹奏樂隊、哈鐵文工團等音樂團體和職工、兒童業餘演出團隊近700人參加演出,共演出8臺9場107個節目,觀眾近2萬人次。

其中,除了《黑龍江大合唱》等少數幾個節目是專門為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創作的新節目以外,絕大多數的節目都是從文藝大躍進以來開展的“報捷文藝”活動、“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和“大搞文藝”活動中選拔出來的優秀節目。

因此,“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才成為融高雅藝術和群眾文化活動為一體的高水平的音樂盛會。

首屆“哈夏”音樂會不僅對我市音樂事業的發展,音樂人才的培養和音樂創作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全國音樂活動的繁榮與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