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為何張作霖知道後勃然大怒呢?

gaodaf21


1924年10月22日深夜,“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率領部隊快速向北京進發。


沒開一槍一炮,馮玉祥的部隊包圍了總統府,將大總統曹錕監禁起來,並且解除了直係軍閥二號人物吳佩孚的所有職務。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北京警備司令鹿鍾麟率領部隊荷槍實彈,包圍了紫禁城。遵照馮玉祥命令,鹿鍾麟要將溥儀從紫禁城中驅趕出去。

此時的馮玉祥非常痛恨封建帝制,革命態度堅定不移,他親自進入紫禁城督促驅逐工作。

儘管有多人前來奉勸馮玉祥暫停將溥儀驅逐出宮,但是,馮玉祥決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要把象徵封建帝制的溥儀從紫禁城中驅趕出去。

溥儀向馮玉祥央求,按照條約、降低俸祿,准許他繼續在紫禁城中生活。馮玉祥果斷拒絕,並且說:如果賴著不走,就用大炮轟炸紫禁城。

馮玉祥命令部下迅速將470多名太監、100多名宮女遣散;然後用6輛卡車,把溥儀及其妃嬪裝運到什剎海的醇王府。醇王府中住著溥儀父親一家人。

馮玉祥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的消息,傳到張作霖那裡時,張作霖卻勃然大怒。

張作霖之所以對馮玉祥驅逐溥儀十分惱火、並且立即採取軍事行動,是有深刻原因的。

原因一:馮玉祥搶佔先機、妄想獨大,很可能會使張作霖統治全國的企圖化為烏有。

很長時間以來,馮玉祥都受到吳佩孚的排擠、打壓,也得不到曹錕的幫助和扶持。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夕,馮玉祥才會主動與張作霖約定,雙方聯合夾擊吳佩孚。

正當吳佩孚與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激烈戰鬥時,馮玉祥卻放棄了對關隘的把守,拱手讓奉軍進入關內。

馮玉祥自己率領軍隊快速進佔北京,囚禁了曹錕、進駐了紫禁城。馮玉祥這一招大獲全勝,既徹底摧毀了政敵吳佩孚;又使自己搶佔了先機、為自己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馮玉祥趁張作霖沒到之前,命令軍隊快速把河北、北平、天津統統佔為己有,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地盤。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展示自己堅定革命決心,樹立革命馮玉祥的形象,目的之一是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贏得北洋元老的支持、贏得真正革命志士的支持。

馮玉祥的偉大志向,張作霖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張作霖當然非常惱火。

於是,張作霖不顧與馮玉祥曾經簽訂的“奉軍不得入關”的協定,把奉軍主力部隊直接開進關內,目標正是控制北京。

為了能將馮玉祥趕出北京城,張作霖與段祺瑞勾結起來,聯合對付馮玉祥。

當時部下給馮玉祥獻上一計:把張作霖父子請到北京,趁著只有少量警衛人員時,把他們兩人槍殺了。後來,這一計策沒有機會實施。

原因二:張作霖擔心溥儀一旦被日本人控制、利用,自己很早就謀劃好的利用溥儀的一盤大棋就會無“帥”可保。

經營東北多年的張作霖,對東北形勢瞭如指掌。

東北地區滿蒙勢力比較強大,而且復辟的願望也很強烈。

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對東北虎視眈眈,並且總是在尋找機會、甚至是盡力製造機會,從而利用滿清勢力。

於是張作霖便想到拉攏溥儀,希望藉助溥儀在滿蒙貴族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為自己奪取整個東北造勢。

在這種現實面前,張作霖希望控制溥儀、或者討好溥儀,利用溥儀的名號,真正稱霸東北、進而統治全國。

張作霖一直在努力。

張作霖曾經給過溥儀爸爸一筆很大數額的金錢,幫助他們一家人維持生活。溥儀及其爸爸對張作霖都有好感。

現在,馮玉祥把溥儀從紫禁城趕出去了,對於張作霖來說非常危險!

因為現在的張作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溥儀,也沒有把握控制溥儀。所以,張作霖對馮玉祥驅趕溥儀非常惱火。

如果滿清復辟勢力控制溥儀,就可以打著溥儀的旗號正式復辟滿清帝國;

如果溥儀投靠了日本人,那就更麻煩了。日本人扶植溥儀在東北當皇帝,溥儀傀儡政權一旦成立,整個東北地區就被日本人霸佔、成為殖民地了。

權衡復辟與傀儡的利弊、比較滿清與日本的實力,張作霖更怕溥儀投靠日本人。

當張作霖知道溥儀被驅逐的時候,他就在最短的時間內、派人跟馮玉祥談判,請求不要為難溥儀及其父親一家人。

同時,張作霖也派人趕到醇王府,想找到溥儀,當面告訴他,張作霖會保護他的。

年輕氣盛的溥儀,這時候志向高遠,他很想找一座靠山,實現東山再起的願望。

在溥儀最苦悶的時候,日本人幾次到醇王府與他聯絡。1924年11月29日,溥儀沒讓父親知道,悄悄逃進了日本使館。而且,日本公使高調對外宣佈容留溥儀。

張作霖幾次派人到日本使館聯繫溥儀,都被拒之門外。

1925年2月,溥儀在日本人護送下、轉移到天津租界張園。張作霖求見溥儀,溥儀應允。

看見溥儀的時候,張作霖畢恭畢敬跪到地上,向溥儀磕了三個頭,和前清大臣向皇帝跪拜一模一樣。溥儀挺高興。

張作霖對溥儀說:我之所以到北京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你。你現在跑進日本租界裡,我真是很為難啊!

溥儀相信了張作霖的話,開始大倒苦水,之所以住進外國租界,都是被馮玉祥等人逼的。

自從進駐北京之後,張作霖一直忙於自己的政治佈局。1925年,奉軍進入上海,勢力達到鼎盛。1926年,“安國軍”組成,張作霖擔任總司令。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中華民國最高統治者。

當自己的權勢越來越大的時候,當自己不需要扶植傀儡的時候,張作霖也就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理會溥儀了。

從1925年到1932年,溥儀都在天津生活。他在積極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他拉攏過軍閥、他收買過政客、也任用過客卿,但是沒有人幫助他。

只有日本人支持他,所以,日本人在溥儀心中位置最為重要。

很顯然,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張作霖之所以勃然大怒,根本原因就是擔心自己失去政治上的優勢。一是害怕馮玉祥的力量超過自己;二是害怕溥儀成為日本人的傀儡,從而導致東北、甚至整個中國成為日本人的勢力範圍。

馮玉祥將溥儀從紫禁城中驅逐出去,自有他的理由;張作霖勃然大怒也不是沒有道理。

軍閥、政客的正義與否,常常是由他們力量對比、以及博弈結果來確定的。

你怎麼看待張作霖的勃然大怒呢?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宣統皇帝被馮玉祥驅逐出皇宮後,張作霖確實非常生氣。不過張作霖並不是因為溥儀受欺負了而生氣。要搞清楚張作霖為何要為馮玉祥驅逐溥儀而勃然大怒,就要先搞清楚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


民國十三年九月(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這場大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張作霖統領的十五萬奉軍和由吳佩孚統領的二十萬直軍。

當時直軍的實力要強一點,奉軍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張作霖在出兵前,就提前拉攏了直系的重要將領馮玉祥,讓馮玉祥在關鍵時候倒戈一擊,與自己夾擊吳佩孚。

那麼,馮玉祥身為直系將領,為什麼會被對方的張作霖策反呢?這是因為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後,直系大哥曹錕因為當總統的問題跟直系的二當家吳佩孚起了矛盾。馮玉祥因為支持曹錕,被吳佩孚所嫉恨,把他整得很慘。

當時吳佩孚堅決反對大哥曹錕當總統,因為他認為與其把錢浪費在選總統上面,還不如利用這筆錢去買軍火,擴充武裝,為日後統一全國打基礎。但是曹錕堅決要當總統,於是吳佩孚和曹錕就鬧掰了。

後來吳佩孚一怒之下就回了洛陽大本營,讓曹錕很沒有面子。就在這個時候,原本只是直系邊緣人物的馮玉祥站了出來,他對曹錕大獻殷勤,為了能讓曹錕當選總統,他忙前忙後,大肆張羅,最終贏得了大哥曹錕對他的信任。

曹錕當選總統後,馮玉祥一飛登天,吳佩孚反倒很沒有面子了。為了這件事,吳佩孚和馮玉祥結了仇,身為直系二當家的吳佩孚沒少擠兌馮玉祥。

然而,馮玉祥也不是吃素的,他見吳佩孚容不下自己,便在暗中策劃搞倒吳佩孚,然後連曹錕也一併搞倒,然後他當老大。

於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夕,馮玉祥就主動派人去聯絡張作霖,然後雙方一拍即合,為達成了聯合攻擊吳佩孚的計劃。



時間來到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瞅準了吳佩孚和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激戰時,臨陣倒戈,打開古北口關隘,放奉軍入關。然後馮玉祥為了搶奪勝利果實,連夜帶兵殺回了北京城,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當年被他捧上了總統寶座的曹錕。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軟禁總統曹錕的消息傳到前線後,吳佩孚大驚失色。他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就讓直軍主力繼續死守長城,他自己帶一支精銳殺回北京,想趁馮玉祥立足未穩,一舉擊敗他,穩住後方。

結果吳佩孚失算了,他部署在長城防線的直軍聽說吳佩孚“跑了”,瞬間軍心渙散,被奉軍打的丟盔棄甲。而吳佩孚在回援北京的路上也被馮玉祥所阻擋,未能回援北京。

最終,從山海關殺到的奉軍聯合北京的馮玉祥部隊南北夾擊,將吳佩孚在華北的十多萬主力全部消滅。此戰後,吳佩孚變成了光桿司令,只得隻身逃亡湖北。

吳佩孚敗亡後,看見死對頭覆滅的張作霖原本很高興,但是很快他就高興不起來了。



當時的情況一片混亂,直軍紛紛潰逃,北京和天津變成了三不管地帶。馮玉祥派兵趕在張作霖之前,大搶地盤,把河北和平津三地全部攬入了自己的手中。搶到地盤後,馮玉祥決心幹一件大事情。

到了11月5日,也就是吳佩孚兵敗逃亡後的第三天。馮玉祥讓部將鹿鍾麟帶兵,進宮把溥儀給趕出了紫禁城。

關於馮玉祥為什麼要驅逐溥儀,按照官方的說法:馮玉祥一向追求革命,驅逐溥儀是為了完成辛亥革命沒有趕走皇帝的遺憾,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

然而實際上,馮玉祥的動機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雖然馮玉祥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先霸佔了北京。但是他的實力弱於張作霖,北京的實力派都不支持他,都在等張作霖進了北京後,向張作霖獻殷勤。這對於馮玉祥來說就尷尬了。


他如果不想在日後被張作霖欺負,就要趕在張作霖沒來之前,搶先發展自己的實力,讓北京人都支持他。然而,他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從天津小站出來的北洋嫡系。別人不可能支持他。

於是馮玉祥就走了一個偏門,他進城之後給樹立了一個新形象:進城之前是軍閥馮玉祥,進城之後是革命者馮玉祥。然後用革命者的形象拉攏革命志士支持他。

既然自稱是革命者,那自然要幹一些激進的事情。否則那些真正的革命者憑什麼相信他是革命者?

那麼當時在北京城,幹什麼事情是最激進的事情呢?自然是以掃滅封建殘餘的名義,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出去了咯。於是,溥儀小朋友就成了馮玉祥改頭換臉的犧牲品。

另外,馮玉祥當時缺軍費,他趕溥儀出宮的目的,也存在進宮收刮財寶,用紫禁城裡的財寶補貼軍費的嫌疑。(這一點並非空穴來風,後來馮玉祥的心腹鹿鍾麟也說過,如果不是靠變賣紫禁城財寶,國民軍也撐不到後來的北伐戰爭)

總之就是,馮玉祥靠驅逐溥儀,積攢了巨大的聲望,同時還弄到了軍費。



聽說馮玉祥驅逐了溥儀之後,張作霖當時就怒了。他之所以會勃然大怒,倒不是因為馮玉祥藉著剷除封建餘孽的名義,揹著他搶寶貝,吃獨食(張作霖不缺那點零花錢)。他真正動怒的原因,是他一直想利用溥儀,想把溥拉到自己一方。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要拉攏溥儀的呢?這說來可就話長了。

袁世凱死後,張作霖一直想當東北王。但是東北的滿蒙復辟勢力很大,經常在東北搞一些復辟運動,這些人的背後還有日本人的支持,讓張作霖很是苦惱。

於是張作霖便想到拉攏溥儀,希望藉助溥儀在滿蒙貴族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為自己奪取整個東北造勢。

為了討溥儀的歡心,張作霖平時沒少在他身上砸錢。比如民國八年,張作霖給溥儀的爸爸載灃匯了一筆鉅款,以資助溥儀的日常開銷。那時候正是紫禁城比較苦難的時期,開支全靠民國政府的施捨,或偷偷盜賣文物國寶度日。張作霖在這個時候資助溥儀,讓溥儀對他頓時起了好感。

之後張作霖又派自己的拜把兄弟張景惠進京巴結溥儀,又讓溥儀對他非常感激。當時民間甚至有傳聞,認為張作霖會支持溥儀在東北登基繼位,這讓張作霖在東北的滿蒙貴族眼裡,博得了很深的好感。

後來張作霖好不容易佔領東四省,但是東北的形勢依然很嚴峻。滿清復辟勢力繼續在東北策劃獨立,日本人對此蠢蠢欲動,而這兩派人共同要拉攏的目標就是溥儀。(因為滿清復辟勢力得到溥儀,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搞復辟;日本人得到溥儀,也可以順理成章的扶持他,在東北扶持傀儡政權)

當時在張作霖的眼裡,溥儀就好比是東漢末年的漢獻帝。雖然只是個傀儡,但是不管誰得到了他,立馬在東北就有正統性。

因此,溥儀對於張作霖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棋子。張作霖需要穩住溥儀,向溥儀不斷的示好。最起碼的,不能讓溥儀跑到日本人那邊去。因為溥儀一旦被日本控制,那麼張作霖在東北的統治就有被顛覆威脅。

結果溥儀這麼重要的一顆棋子,卻被馮玉祥一腳給踢跑了。張作霖豈能不惱火?



事後,張作霖害怕溥儀被日本人控制,便派人跟馮玉祥交涉,讓他撤走駐紮在醇親王府外的軍隊。然後找人去跟溥儀疏通,表示這事是馮玉祥乾的,跟他沒關係,讓溥儀不要擔心。然而溥儀並不信任他,還是派人去日本使館,秘密接觸了日方代表。

當張作霖聽說溥儀溥儀潛往日本使館後,立馬慌了。他趕緊找人跟溥儀搭線,但前兩次都被拒絕,然而張作霖並沒有放棄(這種事情不能放棄),仍然要求面見。最後溥儀答應了,兩人約在天津曹園見了一面。這才讓張作霖大舒了一口氣。

到了見面的那一天,張作霖也不含糊,他走到溥儀面前,毫不猶豫的趴在地上就磕了一個響頭,然後畢恭畢敬的給溥儀行了一個大禮,就像前清官員給皇帝行的大禮一樣,很給溥儀面子。

隨後張作霖大罵馮玉祥,說馮玉祥是為了拿宮中的寶貝才趕溥儀出宮,而他張作霖是個十分留意維護國寶文物的人,他不光把奉天的宮廷維護得極好,並且把北京的一套四庫全書也要弄去,贏得了溥儀對他誇讚。

然後,張作霖話題一轉,對溥儀直言說:皇上你不該在我帶兵到了北京之後,還往日本使館裡跑,我是有滿足力氣維護你的(張作霖要搞清楚溥儀為什麼要派人潛入日本大使館,他最擔心溥儀被日本人利用)。

溥儀聽後,連忙解釋說:說當時馮玉祥的軍隊還在,他是不得已才進日本使館的。

聽溥儀這麼一說,張作霖立刻接道:皇上要是願意,到咱奉天去。就住在宮廷裡,只要有我在,怎樣都行。(主要還是為了控制住溥儀)

溥儀平時最愛聽這種奉承話,因此在張作霖這次表態後,他也就不再跟日本人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接觸。一直到孫殿英盜掘東陵之後,溥儀才又開始與日本接觸。



綜上所述,馮玉祥驅逐溥儀後,張作霖很是惱火。但他惱火的原因,並不是他關心溥儀的死活,他只是害怕溥儀會被日本利用,成為日本的棋子,影響他在東北的統治。對於張作霖來說,他為了穩住溥儀,不僅砸了巨資,還每次都表現的很卑微,堂堂的東北王每次都要在遜位皇帝面前三拜九叩,他圖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能用最小的成本圈住溥儀,不讓溥儀跑到日本那邊去。

結果,革命者馮玉祥沽名釣譽,瞞著他把溥儀趕走了,讓他在溥儀面前很沒有面子。並且更關鍵的是,溥儀不知道去哪了,他也不知道溥儀在想什麼。想到這些,張作霖勃然大怒是輕的,沒有發兵跟馮玉祥火拼,就算好的了。

所以說,馮玉祥驅逐溥儀這件事,其實幹的很不理智。驅逐就驅逐嘛,不讓住皇宮,可以請他去住大牢,為什麼要放他走呢?


Mer86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他有法律依據;但這個舉措是大錯,造成十分惡劣的後果!

一,為什麼說馮玉祥有法律依據呢?

民國政府是有優待清室的條約,紫禁城是溥儀的“封地”,他可以繼續留在皇宮生活。

但是,溥儀犯下大錯:他聽從軍閥張勳的慫恿,武力奪權,實行復闢!近代史上“張勳復辟”就是張勳以武力擁戴溥儀重新做皇帝!

溥儀是罪魁禍首,他單方面撕毀“遜位條約”,復辟帝位,就是奪權,篡位,造反!

當時段祺瑞等人鎮壓了張勳,就可以處理溥儀了。但段祺瑞是清朝軍官過來的人,心知清朝對他不薄,不忍心把老主子整慘。再說,你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如何安置他?這是個大問題!

所以,溥儀復辟失敗後,就依然留在宮裡生活。

二,馮玉祥趕走溥儀闖下大禍。

不管馮玉祥趕走溥儀的動機是什麼,但造成十分惡劣的後果!

這清朝廢帝溥儀本身是塊招牌!他去天津後,就被日本人盯上,隨後拉溥儀去長春,建立滿洲國!

這還得了啊!日本人攻佔東三省,就拿溥儀做幌子,實行“滿洲自治”,要從民國版圖中分割出去!

日本一下子就將矛頭轉移到溥儀身上:中國的女士們先生們,看清楚了,這是你們以前的宣統皇上統治滿洲國,滿洲是清朝王室的老巢,溥儀做滿洲國皇上,你們還有啥意見?日本軍方是大力支持溥儀建立滿洲國的!

看懂了吧,這就是當時溥儀的價值!他在中國沒人要(但決不能扔出去),日本人早就想利用他,成立一個滿洲國偽政權,以達到霸佔東三省地盤的目的!

所以日本人一直在狡辯:不是日本軍隊要侵佔東三省,是溥儀三番五次要求日本軍方協助他建立滿洲國!日本是在幫助溥儀實現他的“復國大業”!

這就是馮玉祥趕溥儀出宮造成的嚴重後果!他太沖動了,一個草包將軍看不到長遠。

袁世凱為何要制定善待清室條約呢?每年還給溥儀幾百萬兩銀子揮霍,是有很深遠意義的:①以袁世凱為首的民國政府是繼承大清國的全部領土和權力!(就是全盤移交給民國政府,是經過清朝政府授權移交的)

②袁世凱把紫禁城留給溥儀專用,其實就是軟禁溥儀,禁絕他與外界不法分子勾結作亂!簡單地說,紫禁城是溥儀的“封地”,也是他的“監獄”。

袁世凱就怕溥儀被外國勢力利用、操控!這是為國家安全著想的大事!

有一點要指出:袁世凱以前在朝鮮搞外交工作的,他懂得國際通用法則!

日本人侵佔東三省,本來是一清二楚不容抵賴的事實!但溥儀去了長春做皇上,這事情一下就複雜化了!

二戰結束後,在東京審訊日本戰犯,日本人就用溥儀做擋箭牌為自己辯護!

張作霖當然領會袁世凱的深謀遠慮,他知道溥儀這塊招牌的價值:絕對不能被外國勢力劫持溥儀去做分裂國家的事情!所以他知道馮玉祥蠻幹亂來,就發怒了!

那時候,估計不止張作霖發怒,所有看得清楚利害關係的軍閥、政客、讀書人,都會憤怒!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溥儀雖然宣佈遜位,結束了清朝的統治,但在滿清遺老乃至普通百姓心中溥儀依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袁世凱為了順利出任大總統,在逼迫溥儀退位時還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允許溥儀繼續居住在紫禁城裡,並承諾每年都會撥款保證其生活品質。

張作霖也明白溥儀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滿清發祥地的東北,得到溥儀的支持,自己才能真正坐穩東北王的位置。

因而,張作霖對遜帝溥儀是十分巴結,即使溥儀已經宣佈退位蝸居紫禁城,張作霖已是手握重兵的軍閥之主,在見到溥儀後,張作霖毫不猶豫的按照大清的禮儀向溥儀跪拜說了一句:“皇上好”。

把溥儀感動得熱淚盈眶,說了一句上將軍免禮,對張作霖的好感油然而生。

可以說,張作霖作為一箇舊式軍閥,自身有封建皇權的思想影響,另一方面對溥儀的政治價值還是看得比較清楚的。

張作霖費盡心思與溥儀建立的友好關係,全都毀在了馮玉祥的手上,大帥怎麼能不生氣呢?

事情要從第二次直奉大戰說起,雖然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吃虧後一直厲兵秣馬,但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當時直系的老大曹錕搜刮大量錢財,但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不肯充作軍餉,吳佩孚遲遲發不出軍餉,直系部隊消極應戰,尤其是與吳佩孚有過節的馮玉祥,更是揚言不發軍餉就不出兵。

張作霖看準時機,帶著三百萬銀元約見了馮玉祥,想要馮玉祥在大戰打響時倒戈,與奉軍一起滅了吳佩孚。馮玉祥是位倒戈專家,素與吳佩孚不和,又有心做直系老大,二人見面心照不宣,一拍即合。

1924年10月23日,張作霖與吳佩孚作戰進入了膠著狀態,馮玉祥如約倒戈,為奉軍打開了入關的隘口。隨後馮玉祥連夜殺回北京,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級大總統曹錕,要取而代之。

吳佩孚是曹錕的鐵桿兒,聽到這個消息立馬回援曹錕,而與奉軍對峙的直系部隊不知就裡,聽說吳佩孚跑了,軍心渙散,被奉軍打的節節敗退。

這次大戰,以吳佩孚在華北的十萬主力全部被消滅,吳佩孚逃亡湖北而宣告結束,奉軍取得了北京的控制權。

然而張作霖還沒來得及慶功,就聽聞馮玉祥搶先帶兵進了北京城,還把溥儀給轟出了紫禁城。

馮玉祥此舉目的很明顯,他深知自己雖然早張作霖一步進京,但實力懸殊並不是張作霖的對手,必須儘快壯大自己的力量,然而他資歷淺,又不是北洋嫡系出身,這次還把直系給出賣了,根本得不到北洋力量的支持,於是劍走偏鋒打起了拉攏革命派的主意。

怎樣才能平地驚雷般引起革命派的注意,證明自己的革命熱情呢?答案呼之欲出,肅清滿清封建餘孽,將末代皇帝趕出紫禁城。

既能得到革命派的支持,又能趁此機會搜刮皇宮裡的錢財,壯大自己的軍隊。

這面馮玉祥掙得盆滿缽滿,那邊張作霖氣的血壓都高了。前面就已經講到東北的形勢複雜,滿清殘餘勢力經常搞一些復辟活動,尤其是日本人還想要通過扶植復辟力量對東北進行殖民,溥儀成了張作霖與日本博弈的重要棋子。

為了贏得溥儀的青睞,張作霖是又揮重金收買,又裝孫子巴結,好不容易贏得了滿蒙貴族的認同,馮玉祥來這麼一下,溥儀把賬都記在了他老張頭上,轉身進了日本人的大營,老張都恨不得把馮玉祥生吞活剝了。

此處可有一比,溥儀就好比那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張作霖一心想做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萬萬沒想到馮玉祥這小子背後捅他一刀,生生把天子逼到了敵營,張作霖眼看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怎麼能不勃然大怒呢?


史論縱橫


1.首先是利益問題,張作霖屬於奉系,有實力和莫略,當時馮張兩人私底下有過約定攻守同盟,結果馮玉祥不作任何解釋直接撕毀了之前袁世凱和清皇室簽訂的協議,打破了張作霖的計劃,

2.其次是張作霖本身就是希望有溥儀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主要是張作霖所控制的地區屬於滿蒙地區,這個屬於清朝的起源地,因此他需要有一個傀儡皇帝協助他控制民眾

3.日本,張作霖向來還是頭腦清醒的,不會和外人一起同流合汙,尤其是日本人,但當時日本人對東北是虎視眈眈,他怕把溥儀趕出去後被日本人或者其他人利用,結果後來也就是應驗了他之前的擔心

所以綜上所述,張作霖肯定是大罵馮玉祥的


lijunlove123456


這是肯定的,就算張作霖心裡覺得無所謂,那他也要裝作出一個樣子來,因為他同張勳一樣,也是想擁立溥儀復辟重登帝位,然後此後也能夠搏取利益。

在清廷逐漸走向沒落而行將就木的同時,張作霖則扶搖直上,受到清廷的封賞與重用。甚至,溥儀還賞賜過張作霖龍袍一件,可見對張作霖有多麼的器重。並且,在溥儀即將退位的時候,張作霖就聯合一些武將向袁世凱發電:

”革命軍釀成民亂,無視君主,徒逞其私利私憤,其行為殆與盜賊無異。朝廷只汲汲於大局之和平,雖有議和之議,但如斯缺乏誠意之和平,殊無講求之必要,吾人所可取之途徑,惟有武力而已。東三省與內地各省不同,軍隊部署既定,且勤王之心亦厚。勁旅數萬,一旦有命,即可取道山東南下,誓當剿滅革命軍,以區區微忠,盡瘁朝廷……”



這一切都被清廷看在眼裡,更是將張作霖看作是耿直忠臣,越發的信任於他。所以,溥儀自小就耳濡張作霖的“耿耿忠心”,對他的印象也還不錯。

在張勳復辟之時,張作霖表示願意支持,並且派遣副官長趙錫嘏代表自己參加了張勳在徐州召開的策劃復辟會議。在1917年溥儀重登帝位之後,張作霖又表示自己重新用宣統年號,並且給溥儀獻上賀表。不過又在沒多久後,復辟召到全國討伐,張勳出走,溥儀又退位了,而這個時候張作霖審時度勢,則選擇避其鋒芒,並且向段祺瑞示好。

不過,這個時候溥儀還是很小,不懂的政治家們的精明,仍然過著自己的日子,直到被趕出了紫禁城。

離開紫禁城後,溥儀就想方設法來到了天津,並且開始接觸日本人。而這個時候,張作霖也來到了天津,並且請溥儀去他那裡商討一些事情。當溥儀來到張作霖處時,張作霖便向溥儀行跪拜之禮,大大滿足了溥儀丟失已久面子。這個時候,張作霖便開始痛罵馮玉祥如何的過分,說馮玉祥趕溥儀出宮是為了看中了紫禁城內的寶物,而自己則只想保護這些文化財寶,並且極力勸誡溥儀去奉天,由張作霖負責溥儀的安全。

不過,因為茲事體大,溥儀並沒有當場就答應,而是選擇考慮之後再說。不過這個時候張作霖在溥儀心中的地位卻是高了許多。畢竟張作霖能夠推心置腹的請自己奉天,正如同雪中送炭一般,更是燃起了溥儀心中恢復祖業的雄心。



不過,張作霖自然也是有著他自己的小算盤。雖然他能夠節制東三省,割據一方。但是此時的東三省也面臨的重大的隱患,張作霖的地盤畢竟是以蒙滿為主,不太服從張作霖的管制,而且還有日本人虎視眈眈,所以張作霖所看中溥儀的,就是他的身份。

雖然溥儀已經退位,但是作為滿清的宣統皇帝,他在滿蒙地區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所以,張作霖需要用溥儀“宣統皇帝”的身份來給自己的統治造勢,穩固張作霖在東北三省的統治地位。

當然,因為日本人同張作霖打著一樣的算盤,看中了溥儀的價值,所以先人一步將溥儀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而東北三省最終也被日本人給奪了去。


妙齡老翁談歷史


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推翻了清王朝267年的專制腐朽統治,讓中國走向了“共和”的時代。溥儀雖然退位,但北洋政府給予了清朝皇室最豐厚的優待,保證溥儀在紫禁城中衣食無憂,奉祖宗先廟。可以說,從1911年到1924年,溥儀依然是紫禁城的皇帝,在紫禁城中度過了他幸福的青少年時光。

然而,在1924年,馮玉祥的部隊開進了北京,驅逐溥儀出宮,溥儀從此成為了一隻“喪家之犬”,沒有了光環,也沒有了貴族生活的必需品。

馮玉祥為何臨陣倒戈?

這一年,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和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為了奪得最高統治權而展開了一場大廝殺。

馮玉祥原本是一個草莽軍閥,並不是北洋的嫡系。為了獲得最大的物資支持,他投靠了曹錕,並且在曹錕賄選總統時給予了曹錕支持。

然而,直系的另外一位“二當家”吳佩孚卻極其不支持曹錕的做法,認為他花費大量金錢搞一個虛頭巴腦的頭銜得不償失,還不如把這些錢拿出來購買裝備,畢竟有了足夠的軍事實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吳佩孚對馮玉祥的諂媚行為極為痛恨,在後來沒少給馮玉祥使絆子,馮玉祥也因此和直系有了隔閡。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的時候,曹錕封馮玉祥為“討逆軍總司令”,令其駐守古北口。馮玉祥因之前與奉系的矛盾,就秘密聯繫張作霖,為倒戈做準備。

在直奉雙方戰鬥的最激烈的時候,馮玉祥突然揮師入京,殺了曹錕一個措手不及,不但將曹錕軟禁,吳佩孚也兵敗從海上逃往了湖北,奉系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馮玉祥為何要驅逐溥儀?

按照馮玉祥的說法,他是一名革命軍人,將革命進行到底是他作為軍人的職責,民國都13年,怎麼還能容許一個末代皇帝住在紫禁城耀武揚威,糟蹋人民的血汗錢呢?

早在張勳復辟時,馮玉祥就曾率軍攻入過北京,在那時起,他就認為溥儀是個“禍害”,有他在,肯定還會有一大批滿清的遺老遺少做著“復辟”的美夢。不過當時他的這一想法被段祺瑞給制止了,只是修改了《優待皇室條例》,降低了給溥儀的資助。

馮玉祥其實最真實的想法,他知道張作霖早晚要揮師入關,自己的實力又不如奉系,自己雖然早一步進入北京,但不一定能守住。為了樹立自己光輝的形象,贏得北京百姓的支持,他只能把溥儀作為犧牲品。


張作霖為何勃然大怒?

張作霖的勃然大怒倒不是因為馮玉祥和他在搶地盤,而是因為他知道,溥儀絕不能流落民間。

溥儀在紫禁城中,名為供養,實為軟禁,讓一幫做著復辟夢的人沒有獲得溥儀這杆大旗的機會,況且東北是大清的“龍興之地”,本來當地對張作霖的統治就極為不配合,萬一溥儀到了東北,豈不是要威脅自己的地位!

而且,此時日本人也蠢蠢欲動,他們一直想拉攏溥儀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這麼做無疑是給了日本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口實。


因此,張作霖入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溥儀,三叩九拜之後,痛斥馮玉祥的卑劣行為,並且訴說這並不是自己的本意,希望溥儀能夠諒解,還資助了溥儀一大筆生活開銷,邀請溥儀到奉天居住被溥儀婉拒。

因此,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實則是壞了張作霖的“大事”,張作霖想通過控制溥儀來加強自己在東北的統治,結果被馮玉祥這麼一鬧騰,使得自己的計劃完全被打亂,萬一溥儀被日本人和舊勢力利用,和自己爭奪東北,自己豈不是要陷入被動的境地,所以張作霖才會對馮玉祥的“不理智”做法極為震怒。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1924年,馮玉祥動用武力連恐嚇帶威脅,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表面看是根除了溥儀復辟的大本營,實則是後患無窮。溥儀退位與民國政府簽有退位協議,馮玉祥這樣做顯然把民國政府至於不仁不義之地,讓政府的信譽蕩然無存。滿人號稱中國五大民族之一,有千萬人之多,把溥儀趕出紫禁城,無異於把滿人推到了民國政府的對立面,為國家埋下動盪的隱患。馮玉祥此舉實屬一步臭棋,說明他缺少政治家的眼光。



東北王張作霖聽說後,勃然大怒 ,大罵馮玉祥。不單單因為他是清朝的舊臣,念及前朝的舊恩,出來做做樣子這麼簡單,張作霖這樣過有三層含義。


一:張作霖統治的東北地區,是滿蒙集中居住地,又是清朝龍興之處。如果張作霖對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事無動於衷,這裡滿人、蒙古人就會把這筆賬算到他張作霖頭上,從而動搖他在東北統治的根基。因此,張作霖必須站出來大罵馮玉祥,罵的越狠,越能贏得滿人、蒙古人的心

二:日本人對東北領土覬覦已久,這次肯定會對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事件大做文章,以此籠絡滿人、蒙古人,從而達到它最終吞併東北的野心。張作霖這時後站出來發聲,就是要告訴日本人,民國政府沒有拋棄溥儀,還會履行退位協議,奉勸日本人不要對東北領土抱任何幻想,這是我們家事,莫要插足。



三:段祺瑞、曹錕、孫傳芳、孫中山對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或默不作聲,或冷眼旁觀。張作霖這樣做,旨在向國內外表明:他才是中華民國正統的維護者、傳承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他欲定鼎中原,一統天下。

不管張作霖出於何種目的大罵馮玉祥,此舉顯然贏得了清朝遺老遺少的支持,贏得了滿人、蒙古人對中華民國的認可,對國家的穩定起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皇宮後,張作霖確實非常生氣。不過生氣分為兩種,一種是真生氣,一種則是基於當時形勢的生氣。真生氣時馮玉祥的做法,而基於形勢的生氣是張作霖見到溥儀的時候。



溥儀被趕出皇宮時,正處於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當時直系內部的勢力產生了嚴重的分化,馮玉祥和吳佩孚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雙方都想把對方致於死地。

為此,身為直系二把手的吳佩孚派遣馮玉祥出古北口,趨赤峰迎戰奉軍。任誰也明白,這一路基本上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吳佩孚的本意就是借奉軍的刀消滅馮玉祥的勢力。當然吳佩孚還留了一手,因為害怕馮玉祥叛變,所以命令胡景翼緊緊跟隨馮玉祥,如果馮玉祥臨陣倒戈,或者是按兵不動,就地正法。



馮玉祥這個人玩的更高。他在直奉戰爭爆發前就已經叛變直系,並且暗中聯絡了奉系,和張作霖約定好了推翻直系。

另外他已經拉攏了直系內部的胡景翼和孫嶽一起反曹錕和吳佩孚,因此吳佩孚陷害馮玉祥的計策全部被馮玉祥得知。

當然,馮玉祥也並不信任張作霖,所以為了制衡即將入關搶地盤的張作霖,他還聯絡了身處南方的孫中山。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臨陣倒戈,連夜殺回了北京,囚禁了總統曹錕,吳佩孚也因此敗於張作霖的奉軍之手,由天津乘船逃往了南方。



馮玉祥進京之前,由於缺乏聲望,所以把自己的軍隊改名為了“國民軍”。進京之後,馮玉祥迅速組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內閣,掌管了整個北京的軍政大權。

馮玉祥當時的實力弱小,考慮到張作霖入京之後,大部分權力必然會轉移到張作霖的奉系手中,所以馮玉祥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積累一定的財富。這期間,馮玉祥做了一些好事,懲辦了一些大貪官,比如曹錕的弟弟曹銳等人,當然他們貪汙的財富都成了馮玉祥的軍費。

11月5日,馮玉祥瞄準了紫禁城,派遣了鹿鍾麟帶兵驅趕溥儀離宮。以馮玉祥的說法是痛恨封建殘餘,力圖從根本上消滅封建帝制。



但實際上,溥儀被規定兩個小時內必須離開皇宮,因此宮內的大部分珍寶都留了下來。這些珍寶去哪兒了呢?根據馮玉祥心腹鹿鍾麟的說法,是被馮玉祥變賣成為軍費了,後來的南口大戰就是靠著變賣寶物的錢支撐下來的。

說到這裡可以看出,在張作霖的眼裡,馮玉祥是藉著革命的名義霸佔了皇宮內的珍寶。而馮玉祥這一做法,對於當時野心勃勃,已經把北京看成了自己的地盤的張作霖而言,無異於虎口奪食,張作霖豈能不生氣。



當然除了這點錢之外,張作霖更生氣的是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

按理說,兩人在直奉大戰期間屬於合作關係,馮玉祥的重大舉動應該和張作霖商量一下。但馮玉祥從始至終都沒有通知張作霖,嚴重摺了張作霖的臉面。

另外,張作霖起於東北,而東北地區有很多滿蒙貴族,這些人不斷在東北地區搞事情,甚至策劃獨立。張作霖面對這些滿蒙貴族也是非常頭痛,希望藉助溥儀的影響力穩定他們,畢竟溥儀也算是一塊金字招牌。為此張作霖也曾經給予了溥儀很多好處,眼看就要得到溥儀了,結果馮玉祥搞砸了。

溥儀離開皇宮後,馮玉祥竟然沒有對溥儀的行動加以限制,溥儀也因此成了一個自由人,後來還到了日租界,給了日本人利用溥儀侵佔東北絕好機會。

綜合來說,張作霖對馮玉祥做的事是真生氣,不僅折了自己的面子,而且還奪走了自己的利益。最關鍵的是破壞了自己的計劃,讓日本人利用了溥儀。



張作霖得知情況後,也盡力去挽救,並且在日租界見到了溥儀。當時張作霖還畢恭畢敬的給溥儀行了一個大禮,說了很多阿諛奉承的話。談及馮玉祥的問題時,張作霖表現的非常憤怒,不過此時已經是基於當時的形勢,為了穩定溥儀和東北地區滿蒙貴族的心情而已。


我是越關


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簡單點說,張作霖和馮玉祥雖然為了對抗直係軍閥,暫時形成了同盟關係,但這樣的同盟,只是為了擴大影響力罷了。馮玉祥的北京政變完全打破了政治平衡,給張作霖帶來了一個比直係軍閥更強悍的對手,這是張作霖無法接受的現實。

但要說清楚,就得要先捋一捋當時的社會情況。為了更清晰一點,我們從清朝末代皇帝退位開始說起。

袁世凱和三大軍閥

宣統皇帝退位後,中國分成了兩個部分,以長江為界限,長江以北為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所有,長江以南則以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所有。

這樣的南北對峙時間,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孫中山不想,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出現,他選擇讓步,自願放棄大總統的職位,使得北洋軍閥的控制範圍急劇膨脹,革命黨除了發源地兩廣,以及唐繼堯的雲南軍閥(他是親近革命黨的)以外,幾乎沒有了立足之地。

袁世凱當上皇帝之後,孫中山、唐繼堯等人先後從兩廣,雲南發兵,組織一次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可是,革命黨以兩廣以及半個雲南(唐繼堯當時未能完全統一雲南),根本無法抵抗袁世凱的大軍,反而險些讓袁世凱反殺。

從這以後,北洋軍閥成了中國的代名詞,而國民政府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這個階段,是北洋軍閥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幾乎接受了清朝留下來的所有疆域。

這樣的統一,只是曇花一現,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分裂,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在外國人的授意下,開始瓜分中國,其中,皖系軍閥控制了北京,直隸一帶,聽從於皖系軍閥的省份有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份。

皖系軍閥是以段祺瑞為首要人物,手下有很多能人猛將,總體而言,這樣的軍閥,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但很多軍閥在自己的統轄時間內,也有過過人的建樹,其中就包括段祺瑞手下的悍將徐樹錚,他率軍收復蒙古,這樣的功績絕非等閒人可比。

如果從政治上來看,皖系軍閥控制北京,完全可以算是北洋軍閥的嫡系,因此,皖系軍閥可以算作是北洋軍閥的一種延續。處於相對正統的地位。

除了皖系軍閥以外,還有兩個軍閥,也具有問鼎中原的實力,那就是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奉系軍閥的首要人物是張作霖,統治者東北三省,他統治的區域,因為遠離了軍閥混戰的核心區域,所以,他的疆域,相對而言,十分穩定。軍事力量也十分彪悍。

直係軍閥,相對而言統治的區域就少了很多,這支軍閥的根基在河北,當時是直隸,北部控制了內蒙的一部分,當時叫熱河,南方,服從直係軍閥的省份有江蘇,武漢,江西等省份。

直系的首要人物也是大有名氣,他是相聲演員馮鞏的爺爺,馮國璋。還有一些,後來非常出名的人物,吳佩孚、曹錕,以及馮玉祥,而馮玉祥和曹錕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北京政變的發生。

除了這三大軍閥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軍閥,這些軍閥,有的以首要人物的老家命名,有的以控制省份的簡稱命名,因此,在中國大地上,除了三巨頭以外,還有晉系,滇系、桂系、等多個軍閥武裝。但這些和題目無關,就一筆帶過了。

在袁世凱死後,具備問鼎中原實力的,就屬直、奉、皖,三大巨頭,這三大軍閥,圍繞著北洋軍閥的首都,北京,開始了輪流坐莊的時代。

皖系直系的明爭暗鬥

首先坐莊的是皖系軍閥的首腦人物段祺瑞,在袁世凱死後,也就是1916年,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段祺瑞成為總理,但事實上,段祺瑞的皖系力量,已經控制了北京,成了北洋軍閥的實際統治者,他控制北洋軍閥四年裡,先後重用手下悍將徐樹錚鎮壓張勳復辟,拉攏直系勢力,收復外蒙古,讓皖系軍閥的勢力大漲。

但,皖系勢力大漲之後,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直系和奉系兩大巨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於是直係軍閥開始通過獲得大總統的位置,來限制皖系的勢力,於是,在1917年,因為張勳復辟,黎元洪下臺,取而代之的是馮國璋,雖然當時段祺瑞還是總理,但大總統卻換成了直係軍閥的首腦人物,這對段祺瑞是一個重大打擊。

直係軍閥的坐莊,讓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勢力很是被動,因為他們雖然派系不同,卻還不至於到大打出手的時候,就像直系通過選舉,把自己的首要人物馮國璋推選為大總統一樣,皖系軍閥,也開始爭奪大總統的寶座。

可以說,與直奉之間的刀兵相見不同,皖直兩個軍閥的鬥爭,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進行的。於是在一年後,皖系軍閥再度上位,推舉徐世昌為大總統。

但這次選擇,卻讓皖系軍閥發生了嚴重內耗,首先,徐世昌當了大總統之後,通過自己的手段,讓段祺瑞失去了總理的職位,換上了一個叫靳雲鵬的人。這引起了段祺瑞,以及他手下的悍將徐樹錚的嚴重不滿,皖系軍閥內部離心離德,於是,皖直戰爭爆發。

雖然皖系軍閥有徐樹錚一類的名將,但依然失敗,從此,皖系軍閥推出了北洋軍閥的核心,徐樹錚在福建,浙江,武漢等省份,發展自己的勢力。於是直係軍閥,成了贏家。

直系奉系大火拼,鴨子卻飛了

皖系軍閥的失敗,讓徐世昌失去了根基,最高興的是直係軍閥,這時候,直係軍閥的核心是曹錕,於是,在徐世昌擔任大總統三年後,曹錕如願以償的坐上大總統的寶座,開始了直係軍閥的統治局面。

一直觀望的奉系軍閥,一直沉默的注視著皖直之間的爭鬥,直到皖系勢力退出北洋政府。張作霖開始想要入主中原,因為從實力上看,直系遠不如皖系強大,在皖系軍閥當政時,有徐樹錚這樣的猛將,即使強大如張作霖,也難言必勝,但對於直系而言,張作霖有必勝的把握。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張作霖還必須先解決一個人。那就是馮玉祥。

如果說徐樹錚是皖系第一悍將,那麼,馮玉祥就是直系第一悍將。如果馮玉祥在,事情會很難辦,因此,張作霖想要問鼎中原,首要任務就是解決馮玉祥。沒等張作霖想好怎麼解決馮玉祥,直係軍閥內部也發生了內訌。

原因在於,曹錕比較信任的將領是吳佩孚,所以,對於馮玉祥顯得很冷漠,甚至開始排擠馮玉祥。要論起戰功,馮玉祥不再吳佩孚等人之下,這口氣,馮玉祥怎麼能受得了?

馮玉祥也在等待著機會,直到1924年,奉系的張作霖和直系的曹錕終於撕破臉,開始真刀真槍的幹仗,曹錕的悍將吳佩孚也被調到了山海關前線,早已積怨已久的馮玉祥,暗自和張作霖取得了聯繫,這才出現了北京政變。

事情變化的太快,張作霖還沒來得及高興,已經七竅生煙

北京政變發生後,最高興的莫過於張作霖,馮玉祥倒戈,曹錕下臺,吳佩孚便沒了根基,土崩瓦解,吳佩孚本人也逃到了武漢。正當張作霖準備打破山海關,問鼎中原。令張作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馮玉祥控制北京後,做了三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第一件事,囚禁曹錕,把末代皇帝趕出紫禁城;

第二件事,邀請段祺瑞執政;

第三件事,邀請孫中山共商國是。

這三件事,徹底打破了直系,奉系,皖系輪流坐莊的局面,甚至動搖了北洋政府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張作霖入主中原的夢想徹底破滅,實力強悍的馮玉祥,根基深厚的段祺瑞,再加上國民革命軍的精神領袖孫中山,強強聯手,已經不是張作霖所可以撼動的。

這怎麼能不讓張作霖大發雷霆。至於說張作霖因為末代皇帝被趕出紫禁城發怒,倒不如說,自己的如意算盤被打破而發怒,畢竟,對於所有軍閥而言,一個過了氣的皇帝,不值得如此憤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