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編者說:月中的時候寫過,一篇關於地產人危機的文章。很多人都覺得不錯。

但其實不止是地產,各行各業都會有中年危機。到處都在幹掉平庸員工。

而如何更好的對面這一切,下面的文章會給你答案。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寫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首先給你一錘的是,中年危機。

2018年1月份,一則視頻刷爆了朋友圈。

河北省唐山市取消了外環路上的收費站,被遣散的收費員組團去公司討說法。

一個小姐姐很氣憤的說:“ 我現在啥也不會,你說裁員就裁員,讓我怎麼辦?我們來的時候都很年輕,現在36了,人家都要30以內的,一聽我36了,對不起,我們不要你,我們把青春都耗在這裡,我們學東西也學不了,比20多歲的都慢了,也都不方便了,都不喜歡我們這樣的勞動力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你說開裁員就裁員,你讓我怎麼辦?”

當時大家是把這件事當笑話看的,不少人嘲笑了他們,

關係戶,起點低,懶,混吃等死。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誰也別笑話誰。到了年底,中產和高知人群也有了同樣的困擾,金融互聯網公司大規模裁員,一篇《百萬年薪38歲清華男被離職》又刷爆了水木論壇。

寒冬突然就來了。這次裁員的主要對象,除去還沒過試用期最便宜的那批,35歲以上的老員工首當其中。

緊接著,趕在2019年除夕前,網易嚴選優化30%員工又給了高知人群一錘,趁著春節前裁員,正好省了年終獎。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1.

從小一直聽說,體制內是最好的避風港,穩定還能管你到老,所以每年看著大家烏央烏央的國考。咱高知人群擅長考試不是,失業了考公務員某個飯碗吧,發現年齡要求都是35週歲以下。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這兩年35歲已經變成了一條分割線。辭退超齡員工是好多企業心照不宣的秘密。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別說白頭,很多人剛剛禿頭,就已經在公司平均年齡上拖了後腿。

職場兩條線,橫線是職務的天花板,豎線是年齡的天花板。在多數企業,一旦碰到天花板,又不能展現超常的價值,離滾蛋就不太遠了。

前兩天一個央企小哥在講。

年底人員調整,隔壁部門分過來一個70後的老哥,從二級部副總變成普通員工,年紀比上面三層領導都大,也是蠻尷尬的。

人口紅利變成了人力包袱,這麼多70後80後老師怎麼處置以後會是個大買賣。

降職留用其實算不錯的結局了。多數人根本沒辦法在一個企業做到老。

大家從小受的教育是一技傍身走天下,學個一技之長,一輩子不愁沒飯吃。可技能點哪兒那麼容易get,多數人工作以後的技能無非就是PPT,Word,Excel。以前工地搬磚,現在寫字樓搬磚,新人培訓3-5個月,隨時上崗。

拋開傳統行業,新興行業裡風頭最勁的是互聯網,這些年行業大發展帶來的紅利和高收入讓不少借東風的程序員有了幻覺,總以為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沒辦法接受自己就是大公司流水線做苦力搬磚的平庸員工,開口閉口就是技術大牛在哪兒不好混,看看阿里的行痴,谷歌的羅布派克。

等到了三十歲,突然發現華為在34歲勸退,IBM在40歲裁員,中興就更慘了點,45歲跳樓了,就連做教育培訓的新東方都準備放棄平庸員工了。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總有人告訴你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確實任何時候都有幸運兒和特例。

但作為普通人,打雞血時候還是要服從統計學規律。

Linkedin《職場人轉折點報告》有個數據,人生可能遇到的轉折點從23歲開始,27~30歲達到小高峰,31~35歲達到大高峰。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人生任何時候都存在可能性”是不假,畢竟褚時健75歲還創業成功了。

不過對於普通人,發生幾率肯定是有高有低的。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說的是那些行業大牛,之前積累了強大資源的,或者在公司進入高級管理層,有股權的那部分人。

這部分是百分之十的幸運兒,所有人都知道他們的選擇比較多。

剩下的那百分之九十,也就是大多數人的命運,是完全不同的。

國內兩大高收入群體分佈在金融和互聯網,先不說年齡歧視,說說行業紅利褪去或者工作強度。

金融業去槓桿有多難受,去年一年大家都有體會,遍地哀嚎。

互聯網行業,按他們的工作強度,基本都是996。35歲的高齡,多少人能熬得住,吃得消。家庭平衡不好怎麼辦呢?公司也說了,你可以選擇離婚。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走到管理層就安全了麼?手下的兄弟們天天996加班,你自己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還沒等老闆開你,下面人的唾沫星子就要淹死你了。

不過這個現象並不是我們國家獨有,在老美那邊也差不多,越生猛的公司,員工的平均年紀越小,雖然沒人敢像國內這麼明目張膽的把年齡歧視說出來,但它們都是這麼做的。

2016年,亞馬遜員工平均31歲,谷歌員工均齡30歲,臉書員工均齡28歲。

均齡38歲的老牌公司IBM,不久前被ProPublica 報道,2017年這家公司採用各種辦法裁減40歲以上的員工。

在有贊這種公司,85年之前的員工已經是高齡了,招聘全部都要CEO特批,有的部門90年之前都要CEO審批了。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這種狀況以後在會成為常態,畢竟互聯網經歷了十年的快速發展增長空間越來越小,連三四線滲透都快飽和了。增長放緩了,高薪崗位肯定就少了。每年又有大量畢業生,便宜的新鮮血液注入,可以替代又貴又不愛加班的高齡員工,我們稱之為工程師紅利。

很多年以前,大批70,80後的父母在一個企業生根發芽,尤其是那種有食堂,學校幼兒園的大國企,幾乎進去就是一輩子。

童年留下的印象太深,很多人以為,最不濟,也能找個公司安安穩穩混到退休,現在這種事兒早就不復存在了。這些長幼有序溫馨無比的公司,如果沒有壟斷資源,都一個個悄無聲息的倒閉了。

如果你去過HR群,會發現下面的對話是常態。

“中層以下,35歲肯定不要,30歲以上最好也別要,除非帶資源,帶流量,帶可估量的收益”。

“25歲+的女員工,一定問清楚婚育計劃,已婚的暗示她兩年內不能要孩子”。

“30歲以上的應聘者,看簡歷基本上能看出人性的選擇,跳槽喜歡從高往低走的,多半是圖個高薪舒服養老的,這種人不能要”。

“面中層,瞄準86年-91年,團隊主管最好是87年、88年的”。

“中層管理者年輕化,條件差不多,選年輕的”。

工作越來越像職業運動員,28歲到達巔峰,35歲必須退役。你以為你做的是腦力勞動,其實你就是個做體力勞動搬磚的。

不用說一般的上班族,就連現在的演藝圈,都沒人用老戲骨了。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不光濮存昕,孫紅雷都自曝3年沒接到什麼好劇本了,只好天天忙著參加綜藝節目。

女演員有資源的,30多歲還能演青春偶像劇。沒資源的,40不到就在演帶孫子的婆婆了。畢竟小鮮肉流量明星培養起來速度驚人,粉絲也捨得花錢。這個不行,資本就燒錢再換一個。

2.

同樣,現代企業體系中,尤其是資源福利體系完善,培訓系統完備的公司,把一個剛剛畢業的行業小白培養成熟手,慢的話,也不過三四年的時間。

他們精力充沛,能適應高強度工作,性價比還高。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有一種活在10年前的吹逼是,“35歲以上還要找工作也太失敗了吧,混到這個年紀誰不是靠內推。”

現在哪有那麼多崗位給你內推,在一個正常公司,一般人的天花板就是中層,也就是所謂的總監級。

普通人沒有特別的際遇很難突破這個層級,總監級正常的死亡年限在45歲,後面還有20年時間才到退休。

不說業績壓力和每年與時俱進的KPI,單單是後面二十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人事鬥爭,你能堅持下來麼?你的嫡系領導倒了怎麼辦?

去年底開始,很多行業的死亡線進一步下行到40歲,超過40歲要特批。30多歲當上總監,春風得意,抬頭一看,離死亡線基本沒兩年,轉了管理也就判了個緩刑罷了。

大公司總監可不像理髮店tony老師這種總監,雖然只是箇中層門檻,但上位也沒那麼容易,不是光智商情商具備,還需要一點運氣,一點機遇。

對這個級別,老闆也越來越沒有耐心,可以發你百萬年薪,但要是半年不出成績,對不起,要變臉了。其實能忍半年的算好老闆了,有的不過2、3個月耐心。

還有一種吹逼是,掌握核心競爭力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Naive,大公司不可能讓你不可或缺,每個人都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離開平臺你啥也不是;一般的小公司你又能學到什麼核心競爭力。

能熬到退休,收入越來越高的行業,怕是隻有醫生、律師、手藝人這種吃資歷的行業了。

有句雞湯告訴你說,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事實上,人不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3.

只說問題,不說解決方案,那是賣焦慮,但這個問題確實無解,你越覺得離不開這個崗位會被淘汰,最後你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身邊比較成功的,都是早早未雨綢繆開始準備的,又或者是把自身多年積累發揮到極致的。

你25歲和35歲的人有同樣的水平,你是公司性價比最高的資源,你35歲還只能做30歲的事兒,那你就是公司性價比最低的人力成本。作為成本的多數中年人,最後都被公司當做用過的紙巾扔掉了。

大部分人,不在體制內的,職業生涯都是無法善終的。什麼努力提升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這種雞湯只能騙騙二十歲的年輕人。很多TOP級的巨頭企業,管理層被裁以後找不到出路的太多了。

身邊有個大哥,是個外資公司的中國區首席代表,奔五的高齡拿著200萬的年薪,每天過的顫顫巍巍,亞洲區已經是集團唯一業績有增長的市場了,可去年年初依然被裁了,因為公司整體增速不過關,CEO需要找一個替罪羊,他年紀最大又最貴,首當其衝。被裁後也求過職,年薪打個五折都找不到同級工作,最後無奈創業了。

社會上出現的一批突然被迫“被動創業”的高收入高學歷人群大概經歷都和這大哥差不多,人到中年失業以後,發現這個社會已經不再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就業機會,沒辦法只能自己幹了。這還是已經熬到中層以上的人群,還有熬來熬去都公司底層的呢,替代起來更容易。

寫在2019的開始

裡面我曾經講過,這世上沒啥東西是能一輩子穩定的。過去十年的穩定,在每十年的社會變革中都會被劇烈衝擊,居安思危往前走才是正道。這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時代如颶風,歲月靜好從來都不存在。要學會滾自己的的雪球,尋求投入小,邊際槓桿大的東西。

一個可行的小建議是,不管是上班還是準備創業,都該用業餘時間培養自己的副業,利用自己的技能資源或者工作經驗,做一些可積累的事兒,越早積累越好,越早積累越容易出效果。

改變是勝利者的通行證,安逸是淘汰者的墓誌銘。

既然中年危機是必然的,就要早點開始準備,不要把青春全部壓在職場上。

舉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紙媒這兩年都在走下坡路,這兩年倒閉關門的報紙雜誌不計其數,可是這幾年從紙媒出來的創業者也不計其數,寫公號不過是他們以前的副業,後面很多人都過上了比過去瀟灑的多的生活。

2013年,還在《外灘畫報》做總編的徐滬生已經是當時上海灘薪水最高的總編了,也就是那時起,他意識到紙媒要完了,體制的框架無法突破,大家越來越不愛看了,他開始籌備“一條”。

2015年5月,做了8年時政記者報道國家大事,之後又進入《南都娛樂》成為首席的方夷敏撕下記者標籤,化身買神教主,開始專職打理自己以前業餘時間寫的公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在那篇《六年,公號改變命運》裡,曾經對她有個描述。

35歲生日那天,我被裁了

類似經歷的還有何君,2013年她還在一家門戶網站負責娛樂,和搭檔陳執雄註冊了毒舌電影,打出幹掉爛片,只說真話的slogan。通過對《富春山居圖》不遺餘力的吐槽積累了第一批粉絲,2014年門戶網站式微,11月,倆人開始全職運營“毒舌電影”。

空餘時間好好琢磨一下副業,花點心思在上面,說不定最後還會變成和副業認識的夥伴們一起創業。

同樣是初創公司,可比不知道哪兒冒出來一家公司高薪、期權來挖你的,來得靠譜得多。

人的發展說破天也就縱向和橫向倆方向,努力也就這兩個突破口。

縱向就是工作上著手,努力升職,這個方向辛苦一點。不但領導崗位數量有限,天花板也比較難突破,到了企業中層也會面臨到年紀滾蛋的問題。

橫向就是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資源發展副業,就像上面幾個記者一樣,儘量做投入小邊際槓桿大的東西,尤其開始的試錯成本一定要小。這個做好了賺點錢真不難。

另一個小建議是,早點學會理財和投資,能幫你提升被動收入。但要注意別臨時抱佛腳貿然投資理財,人們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突然去理財,財給了你一個左勾拳,一記右勾拳,打的滿地找牙叫爸爸,看你還敢不敢再理財。 這兩年連續暴雷的數字貨幣,P2P都是一樣的道理,好多人傾家蕩產返貧,說到底是一群沒常識的吃瓜群眾做起了發財夢。

還有就是不要亂買保險,因為基本都是智商稅。

以上正文來自飯爺

LIFESTYLE PROPER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