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不取西川,荊州還會丟了嗎?

歷史熱點縱橫


題主的意思是:劉備不取益州,專心發展鞏固荊州,荊州還會不會丟了?

恩,這樣的話,暫時是不會丟的,長遠來看,荊州會不會丟,得看劉備如何發展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拿下了荊州四郡,後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劉備共佔有荊州五郡之地: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五郡之地,是無法抗衡曹操與孫權的,必須要發展,劉備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進一步向外發展。



北面,是曹操佔據的南陽郡,原荊州治所襄陽也在曹操的控制之中,向北面發展,就勢必與曹操產生軍事衝突,當然不是不能發展,發展難度極大。

西北面,是上庸、房陵、西城郡,也是曹操的勢力的範圍,也可以向西北發展。

東北面,是江夏郡,原荊州的江夏郡,現已經一分為二,分別被曹操和孫權佔領,各佔一半,孫權這個時候是盟友,東北面劉備要發展,還得打曹操。



西面,是西川,也就是益州,題目說了不取,那就不做考慮,但西面是長江的上游,劉備如果要穩守荊州,就必須時刻防備來自益州及長江上游的敵對勢力。

東面,是孫權佔據的江東,因為是盟友,暫時也不做向東面發展的考慮。

南面,是交州,人煙稀少,劉表主政荊州時,曾經多次對交州用兵,但最終也沒有拿下,劉備如果要發展,南面的交州應該是主要方向,並且那個時候孫權還沒有對交州用兵,可搶在孫權出兵前拿下交州。



劉備如果僅僅只有荊州五郡之地,肯定是坐以待斃,無法與曹操和孫權相抗衡,但劉備不取益州可以騰出時間來做下一步的發展,我認為劉備只要戰略正確,用人得當,荊州不會丟,劉備仍會成為一方勢力,與曹魏、東吳鼎足而立。

劉備的戰略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是向南發展,全取交州。這一路阻力應該不是太大,應該速戰速決拿下交州,並且委派官員管理,為第二步的發展做準備,交州爭取在210年內完成。

第二步:攻取襄陽,與曹魏劃漢水而治。公元211年,劉備在拿下交州,再經過半年的準備,發荊州之兵進攻襄陽,水陸並進,目的只是襄陽,不進攻漢水北岸,只拿下漢水南岸的襄陽,曹操要救援襄陽,必須要渡過漢水,渡過漢水要船,要水軍,這方面,劉備強於曹操,只要不進攻漢水北岸的樊城,把戰爭控制在自已需要的範圍,曹操仍然守不住襄陽,也拿劉備沒有辦法,如此,劉備就打通了南郡到襄陽的道路,可水陸運兵運糧,為下一步的戰略做好準備。



第三步:奪取上庸、房陵、西城三郡。接下來劉備可以在取得襄陽的同時發兵上庸三郡,曹魏在上庸的兵力並不強大,而且這三郡在漢水南岸,劉備可用水軍封鎖漢水,阻止曹操的援兵南下救援上庸,那麼上庸三郡曹操也守不住。

第四步:從上庸三郡進入漢中,攻擊張魯,奪取漢中,同時打通漢水。劉備在接連奪取襄陽及上庸三郡後,接下來就要準備進入漢中,在經過一年的準備,公元213年,劉備聯絡遼東的公孫淵,鮮卑軻比能,西涼馬超,江東孫權共同響應,出不出兵無所謂,只要有這個聲勢就行,讓這些勢力在曹魏邊上做做樣子,然後劉備全力兵分兩路,一路從上庸三郡沿陸路進入漢中,另一路從漢水逆水向西進入漢中,攻擊張魯,張魯無法抵擋,向北逃竄投降曹操,劉備用半年時間,佔據整個漢中。



完成這四步後,劉備的勢力橫跨荊州、交州、漢中及上庸三郡,可完成獨立建國,有與曹魏、東吳相抗衡的實力,但劉備的形勢也是比較嚴峻的。

劉備的北邊與曹魏沿漢水對峙,必須時刻警惕曹魏的南下,劉備的地盤已經對益州形成半包圍,益州這片地盤的勢力對劉備來說,非常重要,絕對不能讓曹魏佔領,漢中必須死死的守住,而上庸三郡就成為劉備的戰略要地,東聯荊州,西接漢中,必須重兵把守,容不得閃失。

至於這個地盤能撐多久,就看諸葛亮及今後蜀漢當權者的行為了,至少這樣,荊州是不會丟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劉備不取西川,一味困守荊州,最後必然失敗。

第一,荊州一州之地,根本不可能與曹魏、東吳抗衡。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收取了荊州長江以南的幾個郡。後來又向孫權借了江北的南郡(不包括曹軍佔領區)。這樣,劉備基本佔領了荊州大部分地區。


包括,江夏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的大片地盤。實力相當強悍。

但是,僅憑荊州,劉備與曹操的實力對比顯然出於絕對劣勢。而且荊州多是平原曠野,無險可守,如果曹魏與東吳聯合,劉備分分鐘就會覆滅。

第二,劉備不取西川,曹操必然奪取。

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在曹操眼裡,就是待宰的羔羊。消滅他們易如反掌。



如果劉備不抓緊時間奪取益州。曹操必然西出關中,奪取漢中和西川,從而對劉備形成戰略包圍!

到那時,劉備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為了生存,劉備必須向西發展,奪取益州。


上將噯福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該首先看看,劉備取西川之前在荊州的實力。先從地盤上來看,劉備從劉琦那裡,合法繼承江夏郡。自赤壁勝利以來從曹操那裡奪取了南郡的一部分,又分別派大將奪取了荊南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那劉備就有“五個半郡”的地盤相當於今天一個半湖南省。然後我們再來看荊州的人口具漢順帝時統計 南陽(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陽)人口243萬 南郡(江陵、秭歸、當陽、華容、白帝城、襄陽、夷陵都在該郡,人口74萬 江夏人口26萬 零陵人口100萬 桂陽人口55萬 武陵人口25萬 長沙,人口105萬。我們把這些人口加上大概是348萬(除開南陽,南郡人口按一半算),加之年年征戰人口銳減就按是十之存一二來統計到了東漢末年人口大致在52萬左右,知道了人口我們也可以算出劉備的大概兵力,眾所周知,魏蜀吳三國,魏國最強大,總人口四百多萬,總兵力達到四十多萬,地盤大,人口多,兵馬多,吳國次之,而蜀漢最弱,蜀漢滅亡時總人口才九十四萬,總兵力不到十萬,可見士兵數量大約是人口的十分之一。因此當時劉備在荊州的兵力大概是5,6萬人。

好了我們對當時劉備在荊州的實力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後,再來分析劉備周邊的實力。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西有劉璋,劉璋闇弱不足為懼但曹操時刻想著統一天下,當時曹操既便赤壁兵敗也有著30幾萬軍隊 。而東邊的孫權軍隊大概也有15萬左右,從合肥之戰中可以看出孫權出動了十萬大軍,“孫十萬”怎麼也得有幾萬部隊看家吧。劉備周邊環境沒有一個善茬,劉備要保住荊州也只有兩條路聯吳抗曹,和聯曹抗吳(就本論題來說攻打劉璋可以排除)。第二條“聯曹”也可以排除劉備打的旗號就是共除國賊興復漢室,怎回去聯合曹操呢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和曹操聯合無異於與虎謀皮,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傻子才會去做。那劉備按著第一條路線“聯吳”可行嗎?孫劉聯盟起赤壁之戰,那時候為了對抗曹操臨時建立起來,內部還有很大的問題。東吳只認為劉備在荊州本來就是借住的,早晚要還。只是劉備推脫要取益州後再還,現在如果劉備死待在荊州不走。我想東吳會讓劉備長久待下去?孫劉兩家有共同的大敵不假,可這也不妨礙孫劉兩家開戰。關羽失荊州,彝陵之戰就是證明。因此孫劉聯盟早晚必然破裂!

看似劉備也只有去攻打曹操爭取更多的地盤一條路了,可大家想想關羽是如何失敗的,就是攻打曹操被孫權後面捅了一刀。劉備那5,6萬人最多拿出去3萬進攻曹操就不錯了,還要時刻提防孫權,這樣如何進取。

在我看來劉備待在荊州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那必是坐以待斃。所以即便劉備,臥龍鳳雛,關張趙等猛將在荊州也是守不住的。


小x樹s林l


“如果劉備不取西川,荊州還會丟了嗎?”這個雖然是假設,但從劉備的發展次序看,是有可能形成這種態勢的。如果不是劉璋鬼迷心竅,劉備即使後來一樣會伐蜀,也未必能打下西川。看看劉備取西川的路線就清楚了;

劉備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劉璋給了他最佳的進攻態勢——從西川裡面向心攻擊;從葭萌關騙來了白水督楊懷、高沛,兵不血刃就奪下了最北的白水關。說實話,龐統的計策下流,劉備的做法也不君子。之後趁虛迅速向南取得了涪水關。以至劉備從成都派出增援涪水關的吳懿、劉璝、泠苞、張任、鄧賢還在半路,涪水關就丟了。令吳懿等五將,只能在涪水關至綿竹之間,與劉備展開攻防戰。此戰是“反客為主”的態勢,川中五將被打敗。吳懿因敗,還乾脆的率部投降了劉備。四將只好退守綿竹,劉璋雖然及時又派出了李嚴、費觀為主將,去都督綿竹各將及各處的防務。結果,這兩人又率軍投靠了劉備。這樣,劉璝、張任只好後退至雒城。正史從此處不再提泠苞、鄧賢二人,肯定是戰死了。劉備又輕易得到了綿竹和大量的軍隊,實力陡增!分兵輕易就平定了下面郡縣,大片的地域已經掌握在了劉備手中。軍需問題也已經解決了。直接就到了雒城城下,龐統的死,以我的看法跟戰役進行的太順利有關;攻擊雒城時出現了阻礙,急於求成的龐統親上前線指揮,而且離的過近,結果被流矢射死。龐統雖死,西蜀卻也改變不了什麼,還有法正呢。最終雒城還是被攻破,張任也束手就擒被殺。

荊州是在西川的東面,從荊州取川應該是從東向西攻擊。而劉璋卻是讓劉備獲得了深入到了西川的腹地,從北面向南攻擊的極佳位置。劉備取得關鍵勝利後,此時劉璋的東面防務,僅存一個老將嚴顏在支撐,幾乎已經已經形同虛設了。劉備知道成都已經是囊中之物了,此時是用得上諸葛亮治國特長的時候了。才命諸葛亮、張飛從東向西入川,並同時分兵繞道成都的側後包圍成都。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從建安十七年底跟劉璋反目,直到十九年的秋天才取得成都。如果不是馬超來降,什麼時候才能拿下成都,還真是個未知數呢。

再看看西川的人才;楊懷、高沛是川中名將,劉備入川起他們就反對,並極力勸說劉璋遣返劉備回荊州。劉璝、泠苞、張任、鄧賢也是一開始就反對劉備入川,並時刻防著劉備。嚴顏聽說請劉備入川就仰天長嘆,說劉璋是“招虎自衛”。黃權、劉巴、王累等更是一直在反對、力諫。還有鄭度的“堅壁清野”的妙計,足見這些人都是才智之士,而且除了張松、法正、孟達等寥寥數人之外,都是極其忠誠。放在任何一國來說,這些人都是佼佼者。並不像諸葛亮說的“(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是劉璋昏了頭,才會給劉備造成這樣的機會!

所以,如果劉備從荊州一開始就大張旗鼓的伐蜀,未必能攻得進去。我們看看劉備以往的戰績;第一次得徐州,是陶謙讓的。第二次得徐州,是藉著曹操命他阻截袁術的名義,突然反目殺了車胄得到的。新野、樊城兩縣是劉表給他的,夏口是劉琦給他的,荊南四郡也是劉琦幫他收回的,南郡是用劉琦的江夏部分換的。白水關是用龐統下三爛的詭計騙來的,葭萌關是劉璋給的,綿竹是李嚴送的。也就是說;直至戰雒城之前為止,他的地盤全都是別人“送”給他的,沒有一個地方是他自己憑實力打下來的。關、張、黃、趙、陳的野戰能力或許是很強,可攻堅和防守的能力卻都不怎麼樣。魏延在荊州時還只是個部曲兵,劉封也沒有具體表現,關平是關羽的兒子、私將,還不如劉封。霍峻守強,攻擊力是未知數。卓膺入川表現平平,其他的馮習、張南、傅肜、陳式、高翔等等都還未成氣候。以這樣的實力,要想奪得西川?我還真不敢看好!

所以,在劉璋主西川的時候,劉備攻不進,只能分兵死守荊州。因為襄陽孤懸於漢水南岸,最多能把襄陽奪過來。孫權想奪西川只能是笑話,劉備不會笨到借道與他。那就100%西川會落入曹操之手。這樣再看看地圖態勢;荊州就像一個楔子一樣楔在了曹操與孫權之間,真正的四面受敵。尤其對孫權來說;劉備在荊州,就像一把刀擱在孫權的脖子上。是關乎到東吳生死的,這樣的態勢下;劉備對孫權的威脅遠比曹操大得多。孫權絕不可能容忍。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東吳一定會和曹操聯手,全力先對付劉備。這樣一來,荊州還能夠保得住嗎?


傲視蒼穹39


還會丟,只不過不一定會丟給東吳。

孫權之所以同意把南郡借給劉備,正是為了讓劉備分擔來自北面曹操的壓力。如果劉備不取西川,沒有獲得其他地盤,孫權一時半會兒是不會命人偷襲荊州的。

如果劉備固守荊州發展,事實上他也只勉強佔據五郡的地盤,包括南郡、零陵、武陵、長沙(部分)、桂陽。按照當時的發展水平,除了南郡比較富庶之外,其餘四郡發展水平不高,人力物力有限,這也是關羽為什麼南郡一丟,武陵零陵基本沒有怎麼抵抗就被東吳佔領的原因。如果不取西川,而東面是孫劉聯盟對象,理論上劉備的發展方向只能向北,那麼依照當時的地盤和兵力,劉備有可能北取襄樊,攻佔宛洛嗎?從圖上可以看出,雙方懸殊太大,毫無可能。那如果聯合孫權一起進攻呢?那更是異想天開,孫劉聯盟的目標只是抵抗曹操,實現自保,從來沒想過要滅亡曹操的事兒。

如果劉備不取西川,西川會怎樣呢?要麼姓曹,要麼姓孫。

西川當時的主人是劉璋,昏庸闇弱,而當時曹操已佔據漢中,可以說,如果時間稍微一拖,曹軍贏得喘息之機,曹操必定揮師南下,依照劉璋的性格,也一定會納土歸降。

即使曹操不拿,東吳方面已經準備奪取益州,當時,孫權已經封周泰為奮威將軍,漢中太守,計劃好拿下益州後留周泰守漢中,只是因為周瑜的病逝未能成行。所以如果劉備不取,孫權肯定要取西川。

那麼曹操的贏面大,還是孫權的贏面大?

我覺得是曹操。畢竟益州與曹操的關中地區相連接,特別是張魯投降的話,益州就門戶洞開;而孫權要跨越劉備的地盤去征討益州,可以說是犯了兵家大忌,一旦有失的話就會進退失據,腹背受敵。

可是無論曹操奪得益州,還是孫權奪得益州,我相信他們下一個進攻方向都是荊州。

曹操如果拿下益州,那麼他可以從襄樊和益州方向兩面夾擊,全據荊州,進而實現統一天下的抱負。如果孫權拿下益州,他也會東西夾擊,消滅劉備,實現魯肅兩分天下的戰略。所以,做為弱者,固步自封等於慢性自殺,這是劉備為何以六十餘歲的高齡還要御駕親征東吳的原因,也是諸葛亮明知不可為仍要矢志北伐的原因。


靖遠0204


其實我之前也已經有過一些想法,就是劉備在奪取益州後立馬回軍荊州鎮守,或者直接就不取益州,保護住荊州的話,那是不是就能成功呢?

可隨著對三國的瞭解加深,這種想法也就蕩然無存了。

劉備不取益州只有等死

這基本可以說就是個死循環,如果劉備不取益州,那也會有別人去取。赤壁之戰後,周瑜其實已經帶著軍隊,浩浩蕩蕩地向益州開去了,是因為有劉備的攔阻才作罷,他當時的心思就是自己拿下整個益州。就算劉備真的看重所謂的同宗情義而不去爭奪益州,難道還不讓別人去取?哪有這麼霸道的人啊!再說了,他能阻止孫權,還能阻止得了曹操嗎?

在四十年後的魏滅蜀之戰中,司馬昭就曾說過:“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依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滅東吳”。還有夷陵之戰時,陸遜最忌憚的就是劉備大軍從巴蜀水陸順流而下,只是後來劉備棄舟上岸,這才給了陸遜可趁之機。由此可見益州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北可依險據守,萬夫莫開、東可順流而下,席捲荊楚、吳越。

如果劉備真的不去取益州的話,那益州遲早會因內亂易主,或者被漢中張魯、北方曹操吞併。到時等待劉備和孫權的就是死路一條了。而孫權是絕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要是被江東搶先奪下了益州,那劉備就真正處於四面楚歌之地。別說北伐了,提前結束三足鼎立的局勢都有可能。

劉備取益州則保護不了荊州

劉備在公元214拿下了整個益州,四年後就和曹操爆發了漢中之戰。所謂無漢中則無蜀中,當年曹操拿下漢中的時候,成都是“一日數十驚”,劉備親自動手斬殺逃將,都還穩定不住軍心。漢中是也是必爭之地,只有拿下了漢中,才能保護住益州。

可也是因為這樣,導致了劉備一直不能騰出手來解決荊州的問題。劉備和孫權曾有過約定:“得益州還荊州”,可劉備得到了益州之後又不捨得把荊州還回去,而是給了孫權一句“方得涼州,再還荊州”的空話,惹惱了孫權。雙方差點都在荊州開戰了,最後還是因為曹操奪下了漢中,威脅到了成都,劉備才急忙忙地割讓三郡給孫權,雙方罷兵。

也是因為荊州局勢的微妙(原屬劉表,後屬劉備,劉備是名義上的荊州牧,可治所南郡卻是向江東借的,曹操控制荊北,伺機南下),三大勢力都認為對荊州具有法律歸屬權。荊州問題直到關羽戰死都還沒有完全處理好。

而劉備奪取益州也很不容易,光雒縣就打了一年之久,損兵折將不說,連軍師龐統都戰死了。整個益州戾氣太重,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這時候的劉備也就不敢輕易離開益州了。從公元214年奪下了益州,直到218年發動漢中之戰,劉備在益州坐鎮了四年之久,才敢讓諸葛亮負責益州後方。更不用說奪取益州後立馬回師荊州鎮守了。

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死局,不奪益州則成為魚肉,奪取益州則不能處理好荊州問題。劉備要麼等死,要麼拼一下,看看能不能衝破這個死局,沒有第三條路可選了。


狐史首丘


劉備不取西川

荊州地理位置可以說非常好,但是對於劉備勢力來說,非常的不好!

  1. 北方已經統一:曹操滅了袁紹和馬騰後,北方基本已經統一;心懷大志想一統三國的曹操,早就看上了江東這塊兒肥肉,荊州地理位置就在曹操南征的必經之路上!

  2. 江東孫氏:江東早就被孫氏統一,荊州難面和東面都是孫氏地盤,同時荊州是江東向西擴張的必經之路!

  3. 西邊是劉璋,劉璋雖然不厲害,但是劉璋的兒子劉循還是很厲害的,再加上西川有很多能人,假如劉備不取西川,那劉循上位以後開始搞事情,那荊州就四面臨敵。

荊州一定守不住

  1. 人口不足 :荊州再大,也抵不上孫權和曹操,所以更不要說軍隊和人口了;打仗打的就是人口,沒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做支撐,再厲害的軍師和武將也無能為力!

  2. 地形不好:荊州地形平坦,適合修生養息,但是極其不利於防守,在上一個所述條件之下,荊州基本上防守不住!

  3. “孫曹聯軍”:首先荊州本來就是孫氏的,佔著不還,於理不通;再加上荊州是孫氏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收復了才能安心。其次曹操本來就是要滅劉備,劉備只是依附在孫氏才沒有被滅掉,如果孫氏要收荊州,那麼兩方夾攻劉備死無葬身之地!

當然歷史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三國鼎立也是史實,所以假設的問題也是隻供討論啦!我非常喜歡歷史,喜歡的朋友多多關注哦!

Hardy


首先說明一下,就算張松,法正等不找劉備,諸葛亮,龐統也會讓劉備圖謀四川的,四川天府之國,最適合做根據地。而且,劉璋闇弱,就連周瑜都建議孫權早圖,只是周瑜因去世而沒有入蜀。但是,孫權後來的意思很明白,要和劉備一起分了巴蜀之地,劉備急忙一邊為劉璋說話,一邊讓諸葛亮,關,張一起控制了荊州入蜀的要道,孫權只好作罷。



所以,劉備在荊州,控制了荊南五郡,要進一步發展,肯定是要先弱後強的。總不能向南發展,奪取交廣,背離中原?更不能向東發展,找孫權麻煩,一個是給人家借地了,不好意思再攻打人家地盤,還有一個是實力未必能壓過東吳。東吳都未必打得過,更不要說向北發展,攻打襄樊或者北江夏的曹魏地盤了。攻打曹魏不是不可以,但是北江夏由文聘拒守,這傢伙從劉表時代就在此地當太守,還易守難攻的,關羽幾次都沒拿下來。那麼,最好就是攻打襄樊一路了,一旦打通,曹魏的南陽,河南腹地就暴露了。所以,一旦劉備大軍提前北伐,曹魏必拼死來救,這就提前形成決戰,實力對比,對劉備不利。

當然,有朋友說可以讓孫權幫忙決戰呀,孫權會心甘情願嗎?對東吳的利益來說,最好的莫過於謀取淮南,直通淮水了。但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就在淮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製作輕舟,訓練水軍,還把合肥建成前線基地《三國志.武帝紀》。所以,合肥輕易不可卒取,那麼其次就是荊州了,孫權大可以利用劉備主力在襄樊決戰之機,偷襲了荊州,如偷襲關羽故事。孫權偷襲荊州的對東吳的利益和意義不言而喻,關鍵是還符合東吳本土士人的利益,即便孫權不想,陸遜等人也不會死心的。



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劉備乾脆不開拓疆土了,就待在荊州五郡,發展經濟,磨合人才,訓練士兵,東吳就沒辦法偷襲了吧?是的,問題是反而讓曹魏加速統一的腳步,正史上,劉備入蜀後還和曹操會戰漢中,更何況劉備不入蜀,益州簡直就是曹操的。到時曹魏從襄陽和巴蜀同時進攻江陵,劉備的處境更加不妙。因為江陵除了西面屏障夷陵,幾乎無險可守,江陵一失,荊南四郡更是沒法守了。更要命的是,劉備除了抵抗曹魏,還得對孫權“卑躬屈膝”,因為害怕孫權和曹魏一旦夾攻,劉備就得滅了。



由此可見,劉備一入蜀,又控制荊州上游,孫權得叫劉備“大爺”,曹操也得忌憚。劉備不入蜀,只想守住荊州,那劉備得叫孫權“大爺”了。劉備不入蜀,待在荊州,孫權無法偷襲,荊州不會丟。只是軍事上,曹魏的壓力都是劉備承受,人家還可以兩路夾擊劉備。當然,荊州也未必會丟,孫權也會拼命來救。只不過,劉備必須繼續在孫權面前裝一輩子孫子,直到滅亡。


大飛熊騎士


首先,如果劉備不取西川,那麼他的領地就只有荊州之地,而且,還不是完整的荊州,只是大部分荊州而已。如果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荊州就停滯不前,那麼《隆中對》計策就無法實施,劉備的一窩子人就只能龜縮在荊州這個地方。

雖然荊州土地廣袤,人員眾多,並且良田還算肥沃,但是奈何荊州四面皆空,南方受制於孫吳,北方受制於曹操。西邊受制於劉璋。

如果劉備不取益州,那麼曹操將會以更快的速度降服張魯,而後從漢中直下,直取成都,並且劉璋懼怕曹操,根本不會抵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是四面受敵,只會加快滅亡。

當然,劉備還是有很多家底的,畢竟五虎上將還是很牛的。但是隻在一個小地方,沒有防守地形,這些人再厲害也防不住曹操,也防不住一心想要回荊州的孫權。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雖然荊州一定會丟,但是如果人員堆積,戰鬥力比重翻倍,那麼荊州失陷的時間會推遲很多年,也許到225年之後,也許更晚,比如劉關張正常死亡,後輩後繼無力。

所以,在我看來,即使劉備不取西川,荊州也會因為戰略原因丟失。只不過晚幾年罷了。


古都愛記事


關羽荊州之失,個人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劉孫聯盟己瓦解。由孫劉聯盟,北拒曹操變成關羽要對付兩個強手。孫劉聯盟以孫尚香嫁劉備和回江東體現了,誰破壞這聯盟?是題外事了,關羽在沿江建烽火臺就是防止東吳偷襲。

二,雙方力量太懸殊。曹操為攻打荊州,作了一年多的準備,任命了曹仁為徵南將軍,調動了司馬懿,于禁,張郃,徐晃等名將和各路大軍。軍力強於關羽數倍。

三,關羽得不到支援。在曹操如此長的準備和調動中,在荊州如此殘酷的戰鬥中,身在旁邊的諸葛亮(當時他確實在益州)怎麼可能會不知道?怎麼不派一兵一卒去支援?如果他及時調動身邊的馬謖,張飛,劉封支援的話結果可能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