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國中的劉禪,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他有大智慧?

提問達人魔力俠


最近有點忙,沒時間答題。

劉禪(公元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後主,又稱“劉後主”。蜀漢彰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作為正室甘夫人所生嫡長子繼任蜀漢帝位。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公元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

《三國演義》對劉禪的描寫與《三國志·後主傳》基本一致,陳壽評曰: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司馬昭也把蜀漢滅亡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劉禪的昬闇。劉禪投降後,舉家遷往洛陽,司馬昭設宴款待於他,席間表演蜀漢歌舞。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記載了這個歷史細節,說宴席上的蜀漢臣子都感到很悲愴,唯獨劉禪喜笑自若。司馬昭見了,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後來,司馬昭問劉禪: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啊?劉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聽到劉禪這句話,立即求見劉禪,告訴他:如果司馬昭再問,你就應當聲淚俱下地回答“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等到司馬昭再問的時候,劉禪果然按照郤正的話回答。司馬昭調侃道:你說的話怎麼這麼像郤正講的呢?劉禪很驚奇的看著司馬昭,說:確實就是你說的這樣。

這段記載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來歷,劉禪也因此成為昬闇無能的“扶不起的阿斗”。

縱觀歷史評價,比較一致的認為劉禪懦弱無能,即便是諸葛亮、姜維也能抗衡曹魏,但劉禪不能如先帝那樣制約他們,窮兵黷武導致蜀漢“內無疏附之謀,外無爪牙之將。”蜀漢在三國鼎立時期,實力最弱,與劉禪不務朝政,大權旁落諸葛亮、姜維這樣的權臣,以及信任黃皓、譙周之類的宵小有很大的關係。諸葛亮雖然才能卓越,但劉禪不能像他父親那樣,制衡孔明,連年征戰,致使國力消耗過大,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經其野民有菜色”。

當鄧艾大軍壓境,孔明之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趙雲次子趙廣不甘亡國之恥先後戰死,北地王劉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然後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元初詩人陳世崇抨擊後主道:“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但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稱劉禪有大智慧,理由就是在“此間樂,不思蜀”而保全了性命,亡國之後還快樂的生活了八年。如果劉禪告訴司馬昭很思念蜀漢,想回到成都去,恐怕就要被殺頭了。

劉禪的大智慧消除了司馬昭的戒備之心,使他活了下來,且得封安樂縣公,保他安享富貴。這並不是大智慧,而是劉禪內心的求生活命本能。人能急中生智,劉禪雖然沒有大智慧,但畢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小聰明還是有的。因為有諸葛亮、姜維、費禕、蔣琬等人的輔佐,劉禪逐漸放棄對朝政的把控,對江山社稷的責任,成為一個沒有責任心的無情之人。所以,也難怪司馬昭說他“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三國時期風起雲湧,英雄輩出,如劉禪這樣的無用無能之人極為少見。為了活命,不惜裝傻充愣,一點骨氣也沒有,這樣的大智慧很是悲哀。

劉禪的闇弱無能也是其性格所致,這樣的人本不應該做亂世帝王的。不過,也是因為劉禪的懦弱,面對敵兵壓境沒有做過多的抵抗便開城投降,避免了更多的殺戮,也可以說是造福了蜀漢百姓。原本不足百萬人口的蜀漢,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消耗中早已不堪重負。劉禪沒有像歷史學家們講的那樣,“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解除了蜀漢長期戰亂之苦,也算是一件功德。而且,劉禪“實無桀、紂之酷”。從這幾點來看,稱劉禪的大智慧,或許更加恰當。


綠野萍蹤01


關於劉禪,瞭解三國的朋友或許還對這個人有一些情感,但民間有一句話卻比他的名字更有知名度,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作為建立蜀國的三國梟雄劉備的兒子,這個劉禪的確有幾分談資。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以上是對劉禪簡單的介紹,這個人有他的特殊性,為何?

一、身為劉備之子

劉備是三國梟雄,哪怕在今天劉備的大名也一樣不輸於娛樂圈的哪個明星,拋開歷史年代來說,劉備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故事,從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到最後成為三國時代的一方霸主,本身就很勵志,在他的身上那種面對挫折迎難而上的堅韌品質,千百年來都為人們所欽佩和學習,而劉禪作為他的兒子顯然是揹負著太多的期待和眼光,作為曝光的角度來說,劉表天生就被太多人所關注,這也是拼爹的一種形式。

二、天生愚鈍?

劉禪作為後三國時代的領導人之一,相比東吳孫權和魏國曹氏繼承人,他的確有些另類。比不上孫權的少年老成,深謀遠慮;曹丕的厚黑謀略也甩他幾條街,再加上蜀國中後期基本是諸葛亮在指手畫腳,劉禪的角色就越顯得尷尬了,雖然後世有“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的緋聞,但僅憑這兩句話就斷定劉禪是弱智也是不可取的,從史實可以看出劉禪並非天生愚鈍,從他後來對諸葛亮的態度上,這個事就是劉禪生前並沒有為後來死後的諸葛亮立碑,說明他內心深處對於諸葛亮是有複雜的情感的,這樣的人你說他傻說不過去。

三、亂世活出生活的真諦

劉禪自蜀國投降後做了魏國俘虜,一直到死他基本是安樂的,後世也稱他為安樂公的確有講究。在魏國強盛的背景下最後選擇投降,劉禪或許也是一個知天命的人,在三國那個亂世紛爭的年底,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並且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這也是一種智慧。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活的精彩才是王道。劉禪作為一位佛系的君主,這種浪漫主義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也是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


品歷史春秋


劉禪之所以被人認為有大智慧,是典型的以現代觀點來看古人。始作俑者應該是唯流量、唯眼球是論的某些自媒體人。

其實對於劉禪的評價,幾千年來都很穩定。評價低一點的人直接罵劉禪昏愚闇弱。評價稍高一點也不過是中人之姿。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裴松之: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

之所以有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大致有兩個論據。

一是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後,蜀漢政權還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263年才滅亡。

於是有人認為諸葛亮在世時,也不過輔佐了劉禪十一年,沒有了諸葛亮,劉禪依然可以延續漢室三十年之久,以此說明劉禪大智若愚。

二是劉禪能明哲保身,還能安境保民。理由是劉禪在面對鄧艾奇兵突出之時,並沒有竭盡全力的抵抗,而是直接投降,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讓蜀地百姓減免了戰亂之苦。

而且把劉禪“樂不思蜀”的典故也引申為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典範。




其實只要認真瞭解過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劉禪根本不可能有傳說中的“大智若愚”,上面這兩點差不多都是某些流量作者硬生生塞到劉禪頭上的所謂證據。下面且聽以史為鑑給大家挨個分析。

一,蜀漢政權的存亡

自從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政權從積極主動進取開始轉變為保守的防禦狀態。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所在地區因為地理原因易守難攻。而且自從諸葛亮病逝後,曹魏政權失去了大敵,從此鬆了一口氣,魏明帝曹叡也開始從諸葛亮的壓力下解脫,開始了荒淫無度的生涯,不到幾年就早早背酒色掏空了身體而亡故。

曹叡早早去世,並沒有子嗣留存,於是曹叡的養子曹芳繼位後,曹魏政權內部就陷入內部權勢爭鬥,司馬氏開始上位。整個曹魏政權並沒有太多的精力用來對外鬥爭。這一點也是蜀漢政權得以存續的重要外部原因。

就蜀漢內部而言,劉禪雖然重用太監黃皓,但整個蜀漢政權的核心團隊依然是諸葛亮指定的費禕、蔣琬團隊。雖然這兩位才華都比不過諸葛亮,但是這兩位也算做到了延續諸葛亮的對內政策。蜀漢內部還算穩定。

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比較穩定,這才是蜀漢政權存續的根本原因,而且蜀漢內部團隊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所指定的團隊,可以說是諸葛亮的親信。



二、劉禪的存亡

劉禪在面臨鄧艾奇兵突出的時候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堅守成都,等待姜維等勤王大軍的包抄,選擇這一條路,鄧艾所率領的兩萬疲兵必定會被全部殲滅,但是蜀地百姓也會受到兵災。

但是面對鄧艾的兩萬疲兵,劉禪直接聽了譙周的話乾脆利落的投降了。於是許多人認為劉禪保全了百姓性命。

但是根據記載,鄧艾、鍾會大軍佔據蜀漢之後,開始了大肆報復。龐德的後代龐會要替龐德報仇,殺光了關羽的後代家屬。

鍾會叛亂之時,蜀地百姓也沒好到哪裡。劉禪宮中的嬪妃婢女都被鍾會分給手下將校。劉禪的妃子之一李昭儀不堪受辱自殺而亡。

史官評論劉禪的投降氣節不僅比不過蜀地戰鬥而亡的士兵,連李昭儀這樣的女性都不如。



而拿劉禪在洛陽的“樂不思蜀”典故來說劉禪大智若愚就更沒有道理了。

首先漢獻帝禪讓後被封為山陽公,活的還算自在;曹魏的高貴鄉公退位後,也在封地中過的還算自在。除了劉禪,後來被晉所滅的吳主孫皓,哪怕多次不給司馬家面子,也活的挺好。

可以說當時不殺投降的帝王是默認的規則。既然不殺,劉禪大智若愚裝不思蜀又有什麼意思?

所以說劉禪這種早就蓋棺定論的平庸之輩,在如今自媒體時代為了博眼球,倒成了明哲保身的存在也是醉了。如果朋友間開個玩笑也就罷了,把這段子當做真的的人真的需要多看看史書啊。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三國時期的後主劉禪到底是大智還是大愚?怎樣解讀樂不思蜀?

世人對劉禪的評說,一直是兩個極端。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劉禪,(207- 271)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即蜀漢懷帝,在位四十年有餘(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長子。母親,昭烈皇后,劉備原配,正房夫人甘氏。幼年時,因處於劉備早期打拼天下的艱辛,曾兩次遭遇危難,幸得劉備的忠誠大將趙雲兩番全力營救,方倖免於難,保全了劉備的龍脈。與趙子龍感情非同一般。

劉備入蜀後,蜀漢建立,立為太子。劉備為與關羽報仇,與東吳大戰失敗之後,一病不起,不久駕崩。劉禪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即位。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支持伐魏興漢。諸葛亮為感先帝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全力輔佐後主,最終戰死五丈原。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遭魏將鄧艾奇蹟般突破天塹,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直逼天子。劉禪為保百姓免遭戰難之苦,率全體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蜀漢滅亡,鄧艾與劉禪以禮交結投降事亦,城中百姓,無一傷害。後被遷至洛陽,受封安樂公。於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終年64歲。

那麼歷史上的劉禪到底是愚是智?從下面幾點可以來判斷。

(一),劉禪在位期間,蜀國國內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皇室沒有奪權之亂,劉備的後代,即劉禪的手足兄弟沒有殺戮相殘。

反觀吳,魏,皇室明爭暗鬥,腥風血雨。“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計。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就是生動的事例。

(二),三國時期,魏,蜀,吳,哪位皇帝的皇位坐的最穩最長。

如果劉禪如民間所說愚鈍昏庸,懦弱無能,豈能如此安然。即使得亦於諸葛亮輔佐,那也是劉禪的明智之舉,重用之功。

(三),自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將丞相之權力一分為三,將政權緊緊的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四),就是後人常常嘲笑的“樂不思蜀”。恰恰就是劉禪裝糊塗裝得以假亂真的絕妙之地。成功的把自己包裝得若愚若鈍,惟妙惟肖的騙過了司馬昭。不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隨他一起入洛陽的一大群臣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沒有被任何人看破。

且看原文如下: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傖,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佐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日,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其實與樂不思蜀同出一轍的劇情還有煮灑論英雄。劉禪不過是學習模仿父親劉備,其目的都是想迷惑對方來保全自己,只不過同樣是演戲,劉備被世人稱之為梟雄,而劉禪卻得個呆愚之名。為什麼會是這樣截然不同的結論呢,無非是劉備的光環遮擋了劉禪的智慧而已。

青梅煮酒論英雄,當時是,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聞之大驚失箸。正好在這時,雷雨大作,劉備裝著非常膽小,作恐懼雷電之樣,並說自己從小就很怕雷電,以此掩飾自己為無能之輩。其當時是曹操本來就是以試探來投宴的。劉備誠惶誠恐,生怕曹操懷疑自己。且看原文:

一日,關,張不在,玄德正在後園澆菜,許褚,張遼引數人入園中曰:"丞相有命,請使君便行。”玄德驚問曰:“有甚緊事?”許褚曰:“不知。只教我來相請。”玄德只得隨二人入府見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玄德面如土色。操執玄德手,直至後園,曰:“玄德學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無事消遣耳。“操曰:”適見枝頭梅子青青......

恰值煮酒正熟,二人暢言當今天下英雄,正說得興起。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後人有詩讚道:

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好個“青梅煮酒論英雄”的隨機應變,使得劉備被世人美其名曰“梟雄”。同出一轍的“樂不思蜀”使得劉禪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究其原因,只因劉備乃開國君主,光芒萬丈,而劉禪則是大樹底下乘涼,智慧被籠罩。

後主劉禪,終其一生,登基之後,對自己的手足有仁慈之愛,在戰敗亡國,投降之時,對自己的子民有惻隱之心,在相父諸葛亮病逝之後,就有人趁機告狀汙衊諸葛丞相,被劉禪當即立斬。之後為諸葛丞相修建祠堂廟宇。等等這些,試問,是一個愚鈍之人做得到的嗎。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歷史長河中,不乏能伸能屈的君主。向唐高宗李世民,能受胯下之辱,沒人嘲笑他懦弱無能,反而稱讚為大丈夫。明太祖朱元璋早年乞討,出家,沒人定性他是無能草根。漢高祖劉邦,地道農民,卻不事農活,也沒人諷刺他是痞子。早年尋雍齒報仇,找項羽借兵時,屈膝雙跪哀求項羽,只借兵五千。終於趕走雍齒,報仇雪恨,奪回沛縣。等等這些歷朝君主故事,反給他們增添異彩。

縱觀歷史,我反倒覺得,唯劉禪,因“樂不思蜀”之故,和其父劉備因“青梅煮酒論英雄”的隨機應變,應該是歷代皇帝君主中,情商最高的兩位了。


酒琬澄


劉禪是昏庸君主的典型代表,翻不了案。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在位四十一年,庸庸碌碌,無所作為。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寵信侍中陳衹、宦官黃皓,閉塞視聽。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不聞不問,致使姜維避禍沓中屯田。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靠“跳大神”等巫蠱之術來決定國策,致使鄧艾偷渡陰平,長驅直入。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貪圖享樂,數十年不問朝政。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至於鄧艾兵臨城下,不做抵抗,開城投降。兒子北地王有辱國亡,自殺身死。

如果他有智慧,就不會讓蜀地“民有菜色”,亡國時僅“男女九十萬口”。

說劉禪“大智若愚”的人都是不讀史書,不求甚解的歷史小白,為了標新立異,引人耳目而已。如果真的瞭解了劉禪的生平,就不會說出劉禪“大智若愚”的話來。


九尾讀正史


劉禪其實並不傻

王朝時代,平民大多沒機會識字,也沒途徑獲取資訊,於是很容易人云亦云,中了御用仕官的愚民套路。比如,仁君恤民,老百姓肯定擁戴擁的,但為什麼鄧艾三千兵臨成都,劉禪降了,免生靈塗炭就被誤為扶不起的阿斗呢?

第一,在外姜維大軍遠在閬中,遠水不解近渴,他倚仗的駙馬諸葛瞻(孔明之子)及其子尚已戰死劍閣,成都無險可守,兵臨城下太速,第二,孔明丶姜維連連北伐窮兵黷武,九十萬平民怨聲載道,第三,蜀川士聯派已不再支持劉禪,荊州派孔明病逝不足以支撐朝堂,第四,蜀漢勢盡,劉禪順命而降,還可保宗廟延續。

劉禪亡於公元27|年,壽六十四,在位四:十年,諸葛亮逝去後,其政權們存續一十九,諡號仁皇帝,可見劉禪並不窩囊。

第一丶諸葛亮死,劉禪派人詢問如何安排其子孫,可見劉禪防著孔明兒孫繼續專權;

第二丶孔明去後,劉禪不再設益州牧,而改為益州刺史,分丞相權為二,政丶軍大權分治,可見政治魄力;

第三丶孔明亡後,劉禪禁止百官弔唁,只封孔明為最小的亭侯(鄉侯都不是),不設廟祭,可見劉禪對皇權傀儡不滿,事後又聽黃皓之言,查抄孔府,可見其心;

第四丶孔明逝不久,川蜀派立上言力奏孔明之過,劉禪立馬誅殺,可見其平衡朝廷之術,絕不讓一方獨大;

第五、‘’此間樂,不思蜀‘’,劉禪裝傻得善終,而中國多少亡國斷頭皇帝,劉禪能存活,足見其智;

第六,劉備四子,封丶禪丶治丶理,以劉備之識人之明,其亡時,四子俱大或成人,不會將一手辛苦掙下江山,託付給一個無能的兒子。

可見劉禪仁且有智,他借孔明之力穩定朝局,大事並不糊塗。反到是諸葛亮把持軍政,派費禕丶董允乾的皇宮,將趙雲丶陳到等羽林護衛調至孔明親信向寵手下,劉禪四十八歲仍不能親政,他是口服心不服的,所似孔明殺黃皓。劉禪要護著身也太監。

劉禪,並不窩囊,孔明也不聖明,時也。勢也!




風正一帆懸214


本人認為,劉禪具有大智慧。諸葛亮當權時,私自開府視事,是蔑視皇權第一步,劉禪沒作聲。當諸葛亮北伐時,寫下巜出師表》指責劉禪時,劉禪不動聲色寫下了詔書,姑稱劉禪詔。隱晦的維護了皇帝的權威,逼得諸葛亮全力北伐,不敢懈怠,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當諸葛亮死後,劉禪把丞相廢去,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自己對政權的控制。當魏軍兵臨城下時,譙周一勸便投降,使人民免於兵戈。再者,劉禪知道蜀國的實力,遲早被魏統一,不如早降。此乃大智慧也。

當劉禪被押送到洛陽時,司馬昭為試探他席間演奏蜀樂時,劉禪如果流露悲傷之色,可能有不測之禍。所以只能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還有一點,魏吳二國均發生權臣獨掌朝綱,欺凌皇權之事。而劉禪坐皇位四十二年,沒見其朝綱失亂。這不是大智慧嗎。扶不起的阿斗,是後人加的。劉禪乃三國第一聰明人。


高蘭i柱


諸葛亮,其實是個很有才能又很有控制慾的人,張昭向孫權推薦諸葛亮,但諸葛亮不願意留在吳國,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太平御覽》載諸葛孔明語云:“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低昻。”可見,諸葛亮要選擇能“盡亮”之人,作為人主,要有容人之“度”,也是不容易的,而劉備父子都有知人之明,容人之度,這才使得諸葛亮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發揮。

作為劉備的嫡長子,阿斗受過良好的教育,諸葛亮曾稱讚阿斗:“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可見阿斗並不傻,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阿斗只是個聰明的懶人,他只是巧妙的偷懶,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諸葛亮的能力又太強悍,他選擇了倚重信任諸葛亮,自己縱情享受。生活中勤快的媽媽常養出懶兒子,一樣的道理,你想呀,什麼事你都幹完了,那我自然樂得享受了。但這也不好,養出很多啃老族,而阿斗也胸無大志,亳無進取之心,只求歲月靜好!

諸葛亮去世後,阿斗“自攝國事”,均衡各方勢力,繼續做了29年皇帝,蜀國也沒出現魏吳兩國那樣的宮廷動亂,由此可見,阿斗並不傻!



筱原123


《老子》第四十五章說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再擺一個客觀事實: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

所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即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劉備白帝託孤,諸葛相父輔佐劉禪。劉禪自知資質平庸,才能有限,於是讓權於相父。

同樣一件事,你看其他世子是如何做的。魏國曹丕篡漢自立,欲殺親兄弟曹植,更別說放權給大臣。吳國孫權後期昏庸,因“二宮之亂”屠戮陸遜等大量建國功臣。

所謂大辯若訥,即“此間樂,不思蜀”,其實是劉禪知統一大勢,想明哲保身、庇佑自己的子孫罷了。


歲暮易生愁


說劉禪有大智慧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譁眾取寵的小丑為了標新立異而說些大家沒聽過的。另一種是和劉禪一樣懦弱無能的人他們對劉禪感同身受所以容忍度特別高。但是劉禪在位寵信宦官,國家政事全部交給臣子,最後又畏戰投降真的是乾的太差了。如果他真的愛惜百姓那他可以一開始就向晉稱臣投降,哪樣即可以保護百姓他的結果也會比城下投降要好很多。都說他活了64歲是善終,但不妨看看他投降後的結果,兒子自殺孫子被殺,老婆被賞賜給打下成都的有功之臣。自己一個老頭孤零零活在危險的環境下假裝自己很快樂。我不覺得這樣是有智慧的人活著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