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擁有50萬鐵騎,1500萬民兵的大秦會滅亡?

談文論史


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統一的朝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而這個開創者秦始皇也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但短短15年間這個龐大的帝國就凋零磨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那?



秦滅六國後,建立影響後世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開發南疆。這些制度使得國家空前的強盛。但是卻忽略民生,繁重的徭役;苛刻的賦稅;修長城,修陵墓;修建繁華的阿房宮;甚至焚書坑儒、推行嚴苛的法制,這一系列措施,讓本來就在心理上沒有完全臣服的六國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再加上秦統一後直接忽視了原來六國貴族的存在,一系列的改革並沒有顧及到原來六國舊臣的利益,也沒有給他們區別於平民的待遇,而是直截了當地剝奪了他們的貴族特權。這直接使得他們並不甘心並心存報復,一直等著復國的時機。



而後面始皇帝死後,趙高和李斯狼狽為奸,修改遺照害死本來登基的扶蘇,立胡亥為帝,最後被趙高控制成了傀儡皇帝,趙高在手握重權之後,大肆破壞秦始皇建立起來的基業,頓時起義四起,短短三年,基業毀於一旦。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的《阿房宮賦》完美的解釋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並不全是秦二世胡亥的原因,只能說在秦始皇時期天下之人只是不敢言而敢怒,直到胡亥上位,趙高亂政,這時群雄四起而擊之。


勤勞的阿開


不過,說大秦有50萬鐵騎,1500萬民兵。這也太誇張了……

王翦破楚的60萬大軍,已經是秦國全部的力量了。對此王翦評價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

50萬騎兵,秦帝國真的拿不出來啊!

至於秦帝國為啥會亡

一個原因是對民力用得太狠了

另一個原因是胡亥那個秦二世太能作了


首先,在實現天下統一之後,大秦並沒有就此沉寂而是繼續四處出擊。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秦帝國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對內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整備馳道、直道。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帝國曾經動員七十萬人,一部分用來修建阿房宮,一部分用來修建驪山陵。至於馳道、直道,沒有具體的數字。

而根據最新的研究,從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建阿房宮起,直到二世元年周文軍抵達驪山陵為止的四年間,阿房宮和驪山陵的工地上,常年有七十萬人勞作。七十萬人的糧食供應,都要從函谷關外的關東地區轉運。

古代社會,生產工具簡陋,一切依靠人力畜力,遠距離運輸的效率極為低下。根據史料推斷,以運送距離六百公里計,要維持一個人的糧食供應,需要十五個人專職負責運輸,效率僅為6.7%。關中有渭河連接黃河漕運,距離短效率高。假設以20%的高效率論,要維持一個工人的糧食供應,也要五人專門負責,七十萬人的糧食供應,需要動用三百五十萬人作後勤轉運。

秦帝國時代,一個家庭大致有五口人,阿房宮、驪山陵的七十萬工人,又關聯到全國各地二百八十萬人的生活生計。三百五十萬專職運輸者的勞作,又影響到一千四百萬人的生活生計。

對此,司馬遷非常感慨,:“我到北疆考察,由直道歸還長安,沿途觀看蒙恬所修築的長城亭障,斷山填谷所開通的直道通途,痛感秦之酷使民力。”


另外,始皇帝派遣大軍攻擊匈奴,連接長城,三十萬戍卒常年屯駐北邊,又派遣大軍攻擊南越,十多二十萬戍卒常年鎮守嶺南。分佈在帝國南北兩疆的幾十萬軍隊,後勤供應要由內郡遠距離轉運,動員的人力,按照最高效率計,要四百萬人專門負責。八十萬軍人,涉及三百二十萬家屬;四百萬轉運勞工,涉及一千六百萬家屬。

而當時,秦帝國的人口,估計在四千萬左右,根據上述的計算,僅阿房宮、驪山陵、長城、南越兩疆的人力動員,數量已在九百萬,連累家屬,已經超過四千萬。


也就是說,當時秦帝國所有人口都被軍事或工程所波及,這樣透支民力,必然會導致社會動盪。

其次,秦二世胡亥太能作了。

秦二世登基後依靠趙高和李斯,而趙高出的主意是”實行嚴峻的法律和殘酷的刑罰,把犯法的和受的牽連的人統統殺死,直至滅族,殺死當朝大臣,而疏遠您的骨肉兄弟,讓原來貧窮的人富有起來,讓原來卑賤的人高貴起來。全部剷除先帝的舊臣,重新任命您信任的人並讓他們在您的身邊。這樣就使他們從心底對您感恩戴德,根除了禍害而杜絕了奸謀,群臣上下沒有人不得到您的恩澤,承受您的厚德,陛下您就可以高枕無憂,縱情享受了。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結果,秦二世毫不猶豫的採納了趙高的意見,將自己的兄弟姐妹統統屠戮,將在前朝功勞顯著的蒙氏兄弟盡數屠戮,在古代往往對一個政治人物的清洗是擴大化的,不但會對其本人進行清洗,也會對其的部下進行相應的處理,無論是王室公子公主還是蒙氏兄弟,對他們的清洗都會在政治鬥爭中清洗掉一大批與之相關的官員,而這對於秦朝來講是極為致命的,蒙氏兄弟的故吏遍及軍中政府,而諸公子幕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才。這樣清洗的結果自然是嚴重損害了秦朝的根基。

李斯則上書秦二世,認為君王應該使用“督責”。所謂督責就是以嚴刑峻法來控制天下,使天下敢怒不敢言。秦二世看了非常高興。於是更加嚴厲地實行督責,向百姓收稅越多越是賢明的官吏,而殺人越多的越是忠臣。

這兩個原因共同作用,社會各界都必然要反對秦王室的統治,即“天下苦秦久矣。”

秦帝國就算真有50萬鐵騎,1500萬民兵,也得亡國。


冷兵器研究所


秦國剛滅六國,國家剛剛統一,國土一下子變得很大,超出秦國原有國土很多,軍役政策沒有變,導致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軍是一批要到邊關服兵役的後備軍,距離太遠,加上路程難走,糧食需要自己供應,讓非原秦國故地的人受不了。導致兵變。漢朝建立後,改變了服兵役制度。

秦滅六國,只把一部分被滅國的貴族遷到秦國都,有不少被滅國的貴族依然呆在原地,這些人復國之心很大,也由於秦國是武力統一,各個貴族家庭成員及普通百姓家多有傷亡,仇恨沒有消除,不願服從秦國之治。

秦國是一個法家制度,為了統治國家法制嚴厲,刑法死板,屬於暴政,由於連年戰爭,剛統一的國家本來民生就是問題,秦始皇聽信讒言,發動數十萬民役修長城,為己私建阿房宮,導致民生更是問題。國家經濟十分脆弱。


無法言語的失落


研究一個政權的滅亡這種大問題,可以養出不少教授的,既然是在這裡,秉著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之概念,就要簡單化列出最根本原因。如下:

秦統一六國後,竭盡了國家行政力量所獲取的財政仍不足以養活國家機器。

秦自商鞅變法後,一躍而成當時制度最先進、最能解放勞動者生產力、最能集中財政力量的政權。就是說秦國的社會財富集中掌握在政府手裡。

反觀六國呢,此時,社會財富多分散於眾多貴族卿大夫手裡。我們知道,這些貴族卿大夫其實是為大秦保存財富,一等秦始皇的耕戰雙強的虎狼之師來到,會全部被徵用。

於是,秦始皇的十年統一之戰從財政來說是盈餘的,藉著戰爭把全天下的社會財富集中到了秦政府手中。

但是,統一之後,秦始皇這裡犯了一個大錯誤,當然,我們這裡也是事後諸葛亮,秦始皇如果統一之後,還是維持軍政府體制,但是此軍政府不能也沒有地方去收穫戰利品了呀。幸虧有盈餘,這戰爭徵收來的社會財富支撐秦始皇的軍政府花錢痛快了十幾年。

其時,秦帝國虎狼之師失去了六國這個敵人,此50萬鐵騎的虎狼之師對於秦帝國來說就是財政消耗單位了,早已不是征戰天下時候的財政創收單位了。

天下征戰之時,官兵勇猛皆有升爵分田之利,利之所在誰不奮力?然,戰後,官兵皆是免費役使,無升爵之望,缺敵國之田分配,恐怕家中還要上交繁重賦稅的。碌碌求活而已。為甚要去戰鬥呢?

不要說秦二世不行,扶蘇不自殺也難有回天之力,秦始皇不死也只能是多撐幾年而已。

其時,軍心早已渙散,民力已經疲憊,國家機器已經運轉不暢了。

軍政府體制終究不是幹生產搞經濟的料子。一個國家政權不幹生產不搞經濟,就和一個人不上班一樣不可以生存的。


張李化


政治制度不改革,不能與時俱進,大戰過後還不能與民休息,這是秦帝國迅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