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諸葛亮是怎樣“自我營銷”的?

金牌提問者


“臥龍風雛,二得其一,可安天下”,三國時,諸葛亮、龐統二人,“產品”品質一致,起步一致,影響力一致,但因採取的營銷戰略不同,受重用的程度也就不同。

諸葛亮的營銷策略以客戶(劉備)為中心,他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步步深入,不斷給劉備提供信息,不斷吊起劉備的期望值,最後通過《隆中對》完成致命一擊。

人們常說,劉備以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但細細品味這其中的細節,不難發現一絲“陰謀”的氣息。


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這點很奇怪,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既然他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自然不可能不知會諸葛亮,這樣一來,於情於理,諸葛亮都不應該安排較大的出遊活動,除非他不想輔助劉備。

可諸葛亮常自比於管仲、樂毅,於是,這恰逢不在家,就值得人們去思考了。

第一次拜訪諸葛亮,劉關張三人先是見著一群農耕之人,他們所吟唱之歌皆為諸葛亮所作,歌詞中多體現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這就給劉備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在茅廬中,劉備遇上了諸葛亮的童子,一問一答間,童子顯得十分冷淡,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主人的授意,一個小小的僕從竟敢這樣和客人對話。


二顧茅廬,劉備冒著大雪去拜訪諸葛亮,卻依舊沒能見著本尊,但卻從童子口中得知,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在孫權處當幕賓,這就讓劉備對諸葛亮之才給予了更大的希望。

前兩次雖沒能見到諸葛亮,卻讓劉備在心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越來越高,用句通俗點的話講,就是諸葛亮升值了。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凡勃倫效應”,說的是有些商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反而就越強,就像同樣一件衣服,地攤上賣20,專賣店裡賣500,但很多人更願意去購買專賣店裡的。

換句話說,越難得到的,人們往往越會去珍惜。


像龐統,才能並不遜色於諸葛亮,但他是主動去投靠劉備的。

且在證明自己能力方面,兩人所採取的方法也不同,諸葛亮以《隆中對》,告訴劉備現在天下大勢如何,該怎麼做,一舉博得劉備的青睞,他是以劉備中心。

反觀龐統,他證明自己的方式,先是積壓三個月的案件,等張飛來了,他就在半日內處理好,這雖讓張飛對他刮目相待,但卻沒給劉備留下什麼特別的感受。

人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卻忽略了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把金子埋在地底下,即便你再亮,也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你;還有,等上幾十上百年,即便到時你的才華受到賞識,也與你無關,所以說,學點營銷,對個人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金兔歷史


關於諸葛亮如何營銷自己,我應該寫過好多篇回答了,這次再說一下我的觀點:諸葛亮營銷自己,可以說調動了整個荊襄集團的力量。但是諸葛亮做出最重要的決定卻不是營銷自己,而是做出選擇。



一、打造超級IP:臥龍

諸葛亮出身於琅琊諸葛氏,因為父親病故及戰亂,一家跟隨叔父南遷來到荊州劉表治下。

在三國時期,一個家族想要在某地立足,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和當地大家族聯姻。諸葛家族也不例外。


我們在史書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當地的蒯家、龐家,自己娶了黃家的女兒。諸葛家族通過聯姻一下子和荊襄四大豪門:龐、蔡、蒯、黃家族成為一體。

在這樣便利的條件下,諸葛亮交往的俱是一時豪傑。年長一輩的有大儒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年輕一輩有龐家的龐統、三公崔家的後人崔州平,還有非常有才華的徐庶、石廣元、孟公威。

諸葛亮通過自己的學識和家世,成功的在掌握話語權的儒家弟子中得到儒家大佬的認可,和年輕儒生的認同。

於是經過平輩的宣傳和大佬的認定,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才華橫溢的隱居形象一下子就推廣開來。成功打造了響徹荊襄的超級IP:臥龍。

二、亂世擇主秘籍:不能太主動

諸葛亮打造成功臥龍這個IP之後,下一步便是要把這個IP賣個好價格。

但是當時條件下袁紹、袁術早早退出歷史舞臺;呂布就擒;劉表年紀太大;劉璋、張魯不適合創業。天底下能選擇的豪強勢力無外乎平定北方的曹操、佔據江東的孫權。

但是曹操麾下戰將如雲,謀士如雨,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加入這樣的大團隊,按資歷的話充其量就是一個部門經理。

孫權的團隊也是非常穩定,江東張氏、陸氏等等都已經瓜分了勢力範圍,諸葛亮加入孫權的團隊發揮空間也不大。

這樣一來,諸葛亮的選擇面就極窄了,這時候屢戰屢敗的劉備為了躲避曹操,來到荊州。


於是諸葛亮看到機會,選擇主動出擊。先是通過荊襄士族龐大的關係網掌握了劉備的一舉一動。然後讓徐庶半真半假去投靠劉備近距離觀察。再通過龐德公、司馬徽這樣當世大儒的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給劉備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通過這樣的運作,讓劉備主動找上門來,前兩次不見更是加深了劉備的求賢若渴精神。第三次隆中對的面試讓劉備大開眼界,一下子就聘任諸葛亮為劉氏集團的CEO兼總經理。


諸葛而且經過這樣一番運作亮大權在握,終於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而且經過這樣一番運作,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相得,這才湧現了中國歷史上都少有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託孤故事。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諸葛亮堪稱三國營銷第一人。

在人才濟濟、暗流湧動的荊州,諸葛亮是怎麼讓老江湖劉備看上的呢?我們看看荊州的局勢。

當時,劉表是荊州老大,他把荊州搞的不錯,儼然一個世外桃源,人才學者都來到這裡避禍。雖然荊州形勢一片大好,但劉表清楚,自己是個外來戶,能夠穩坐荊州,靠的是當地世家大族的支持,為了安撫土著大戶的心,劉表對於任用外鄉人很謹慎,除了極少數有名聲的人,大多數外來世族都被排除出荊州官員編制。

諸葛亮就是個外來戶,他是琅琊人,他的“隆中四友”也都是待業閒散人員:石韜石廣元(潁川人)、孟建孟公威(汝南人)、崔鈞崔州平(冀州人)、徐庶徐元直(潁川人)。因為沒有收入,後來諸葛亮在襄陽都待不下去了,只能移居隆中這樣的城鄉結合部。

為了出人頭地,諸葛亮發揮自己聰明的特長,開始編織人脈網,他學習了劉表的生存策略——“聯姻”。劉表剛來荊州時,為了獲得土著人的支持,娶了蔡瑁的姐姐蔡氏,這是個特別有效的方法,因為蔡家在荊州樹大根深,與蒯家、黃家、龐家等土著大族都有是親家。這幾家互相也是親家,黃承彥娶了蔡瑁的姐姐,蔡瑁娶了黃承彥的姐姐。

所以當黃承彥感嘆,誰來娶俺家的醜女兒啊!諸葛亮嗅到了一絲成功的味道,馬上表示“娶妻重賢”,火速向黃承彥提親。黃承彥大喜,帥小夥娶俺家醜女,立刻答應了婚事。諸葛亮不僅自己娶了黃家之女,幾個姐姐也都嫁給了大戶:大姐嫁給蒯良的兒子蒯祺,二姐嫁給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

通過一系列的聯姻操作,諸葛亮終於能夠在荊州政壇立足了。

大姐的公公是主持荊州政務的蒯良;二姐的公公是民間領袖隱士龐德公;自己的岳父是荊州名士黃承彥;自己的妻舅是荊州軍事一把手蔡瑁。另外,劉表一下成了諸葛亮的姨父。

在這層基礎上,通過岳父黃承彥,諸葛亮認識了司馬徽,司馬徽可不是凡人,被譽為“水鏡先生”,在當時以善於識人著名,他等於就是定職稱的,通過他的嘴說諸葛亮是“臥龍”,那就算獲得了專業認證。

可想而知,當劉備來到荊州時,通過跟司馬徽聊天,知道了一個外號“臥龍”的年輕人,經過一頓吹,諸葛連儼然管仲再世,於是劉備動了心思,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通過一系列連環計,終於把自己推銷了出去,而且這個過程毫無生拉硬拽的違和感,完全體現了一個詞:水到渠成。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我想大家都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裡面的英雄人物很多,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雄懷大才,最聰明最智慧的人物當屬諸葛亮了。他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許多故事流傳至今,依然被人所敬仰。


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萬象更新,經濟政治軍事皆有成績。為他以後六出祁山,三渡不毛之地打下了好的基礎。他事事俱細,親歷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最好的丞相,可惜的是,他六出祈山攻打北魏,也沒有幫助劉備恢復大汗江山社稷,沒能統一華夏,實現宏偉大業。倒是他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因為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死在了五丈源。終年五十四歲。


在諸葛亮沒當上劉備的軍師之前,也就是他還未出山之前。他就是一個營銷高手,自我宣傳有獨特的一套。諸葛亮在隆中隱身時,當時的時局是天下大亂,風起雲湧,群雄爭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孫權佔據江東,威震一時,劉備是皇室成員,大漢天子的叔叔。諸葛亮時刻在觀察時局研究時局的發展,他縱有滿腹經綸,也想找個明主投靠。


因為只有找個好主公,自己往後的事業才能蒸蒸日上飛黃滕達。現在的大學生也是這樣,即使你有文化有才幹,你也得找家好公司好老闆,這樣你的才能可以施展,本事才能展現,日後你才能發展的更好,。良禽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試。誰都會為自己前途考慮。


蜀國雖然偏安一隅,但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劉備也是一位仁義的明主。他為了招覽天下可用之才,可謂費盡心血。他讓諸葛亮施展了才華,獲得了成就。諸葛亮的膽識謀略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他通過水鏡先生來宣傳自已,使自己有了良好的名聲,未出山便有了很好的評價"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劉備正是聽聞了水鏡先生及徐元直對諸葛亮的評價,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不得不說諸葛亮是推銷的高手,達到專業的水準。為了璋顯自己的身價,諸葛亮等劉備第三次邀請時才出山,前兩次他都不見劉備,"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也許是真的不見,也許是巧合吧。


而徐元直更是直接諸葛亮給劉備,說"以謀比之,猶如駕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此番言論更讓劉備相信,諸葛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


諸葛亮的自我營銷取得了成功,他剛出山就小試了一下身手。獻計用火攻而大敗曹操,火燒博望坡大勝,燒了曹軍的十萬人馬。這一仗充分展現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原先瞧不起他的關羽張飛徹底折服,一舉奠定了蜀國軍師的地位,也印正了得臥龍得天下的評價。


諸葛亮還在蜀國興修火利,發展農耕。實行休士勸農軍屯耕戰的政策,經濟好了,百姓們安居樂業。國庫糧餉也充足了,為以後出兵伐魏打下了基礎。他還評定了少數民的叛亂,七擒孟獲就是他的傑作,很好的維護了蜀國社會的治安。


在諸葛亮親自指揮下,軍事上也取的了許多勝利,草船借箭,空城記等等吧,另外他囗才伶俐,在吳國舌戰群儒,以三寸不爛之舌,說的吳國大臣啞口無言。再一次推銷了自己,最聰明最具智慧的人就是諸葛亮。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為前方輸送糧草補濟,節省了人才財力。在那個時代,諸葛亮是最厲害的人。他的英雄故事至今都廣為流傳,為世人所敬仰,說他是最智慧最聰明的人一點也沒錯。


憶江南598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非常熟悉諸葛亮,他在當時可以算得上那個時代的名人。有這樣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得天下”。所以有這句話,說明了諸葛亮當時的實力,當然,這於他的營銷自己是分不開的。

首先,諸葛亮家世關係比較複雜,而且他家親戚都是當時的有名望的人家。他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當地的蒯家、龐家,自己娶了黃家的女兒。諸葛家族通過聯姻一下子和荊襄四大豪門:龐、蔡、蒯、黃家族成為一體。他的朋友,年長一輩的有大儒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年輕一輩有龐家的龐統、三公崔家的後人崔州平,還有非常有才華的徐庶、石廣元、孟公威。

諸葛亮為了更好的營銷自己,有南陽臥龍之稱,另外在加上劉備三顧茅廬,所以諸葛亮早已名聲顯赫。不過說到這,人家是有真本事的。

想到這裡,我們年輕一代也要懂的去營銷自己,不要只懂的悶聲幹活,不是發大財!多學習如何營銷自己。謝謝大家在底下評論。


偉人雜談


如果說連“雲別傳”都能稱為“歷史”,那我就更相信《魏略》對諸葛亮的記述;說諸葛亮使自己去找劉備的情節更真實,更符合邏輯,更符合劉備的一貫性格。何況此說並非只有魏略記述,還有《九州春秋》作為旁證;

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我們看劉備第一次得到徐州的時候,陳登為他謀劃的戰略遠景,是多麼的吸引人。可劉備卻棄之如敝履,寧願讓張飛守徐州,結果雞飛蛋打。而諸葛亮在當時毫無名氣,讓劉備“三顧臣與草廬之中”,純屬諸葛亮把持朝政後的自吹自擂之詞。不設史官,剛好能掩蓋他的這一點私心!裴松之說;“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他有什麼證據能證明;諸葛亮存檔的“出師表”,就沒有被他自己後來改動過?在看劉備,戰場上從來不用諸葛亮,為什麼辛辛苦苦,那麼艱難請出來的諸葛亮,卻把他晾在一邊不用?這些根本無法解釋的通!所謂的“自我營銷”,我認為是事後的篡改而已!應該是《魏略》的記述,才最接近事實!


傲視蒼穹39


無知小丑才會提這種險惡的問題來否認劉備的三顧茅廬,易中天之流滿嘴噴糞


背鍋大王孔孟之道


諸葛亮的營銷策略。 啊,首先他要攢本錢。這裡的本錢是學習儘可能多的東西。叫博覽群書,曉之世界。 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為大家所認可。他不知不覺就出名了。諸葛亮是以守為攻。劉關張三顧茅廬。諸葛亮不急於推銷自己,還要明白把自己賣給什麼人。對他未來的事業能否達到一定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說,諸葛亮是用高科技推銷自己,你買我還不賣給你,就像那個光刻機。如果你一點能力沒有一點價值沒有,就是破爛貨白給都不要,你還推銷啥呀?


大海lzd


三國演義,早期英雄背出,諸葛亮把自己隱藏得深,所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三顧茅廬,孔明的莫測高深,諸葛亮出山,平他的膽識,才智,謀略,毫無疑問為當時絕無有的,貫用火功,火燒夏候惇,一舉成名。


卿烈鋒1


找個好老師,有些好同學,找個好媳婦,有個好丈人,找些好朋友,家有好兄弟,心存好志向,打磨好學問,積累好見識,形成好名聲,在耐心等待好時機,出山成就好功業,在古代這叫養望,養望有成,眾人敬仰 ,仕途也就一帆風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