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只有一次,進軍社交領域,今日頭條真的準備好了麼?

1月9日,今日頭條CEO陳林在悟空問答等平臺上提問:中國的社交領域已經到終局了嗎?未來,社交領域可能會有哪些發展和創新?問題一出,即成為互聯網領域關注的熱點,不禁讓業內浮想聯翩:難道今日頭條要進軍社交領域?

在筆者看來,今日頭條進軍社交,應該已成箭在弦上之勢,現在考量的,肯定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產品形態呈現出來的問題。

機會只有一次,進軍社交領域,今日頭條真的準備好了麼?

如今,字節跳動旗下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等已經幾乎壟斷了內容市場的大半流量,而想突破現有商業格局,首先就需要在發展方向上有所突破。作為一家志在成為BAT級別的公司,擺在今日頭條面前的方向其實並不多,大體只有數字內容、實體商品、電商和社交這四類。

1.數字內容:包括文章、視頻、音樂、圖書、課程、遊戲等等。今日頭條作為內容分發平臺,本身相對中立,如果過於深入到數字內容自制或版權自持,那麼必然會影響其內容推薦的公平性,所以在這個方向上,今日頭條是可能拓展數字內容品類的,但發力的空間其實並不大。

2.實體商品:想象一下今日頭條將自己的品牌衍生為一個類似小米的實體商品體系是否可能?目前來看,互聯網巨頭做硬件,大多隻是玩票性質,小度在家、360手錶、叮咚音箱、天貓魔盒,都是不錯的東西,但比起雷軍純粹的實體商品創業,其專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一定會有極大差距。也許今日頭條推出智能音箱是可能的,但做空氣淨化器或平衡車這些產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3.電商:對於今日頭條轉型做電商,似乎是能夠產生一定聯想空間的,畢竟從內容推薦分發到商品推薦分發,今日頭條的技術優勢應該是能夠派得上用場的。但實際上,今日頭條已經將這一技術優勢,用在了基於信息流的精準廣告上,而廣告也成為了目前今日頭條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轉型電商,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會與其廣告業務形成左右互搏,所以這條路其實並不好走,有可能電商轉型不順,而原有的廣告業務根基也受到了動搖。

4.社交:今日頭條作為目前最重要的廣告投放平臺之一,自然非常清楚社交對於廣告的意義。遠有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公司,廣告收入佔其全部收入的95%以上;近有騰訊的社交廣告收入,藉助朋友圈和小程序,其季度增長率近兩年來持續超過50%,遠高於其它業務單元。可以說,廣告與社交,兩者是具有天然聯繫並能夠互相促進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騰訊作為一家社交公司,相比facebook,其在遊戲領域的高收入佔比和其在社交廣告領域的低收入佔比,似乎是給今日頭條留下了一個突破的缺口;而騰訊在社交廣告領域相對較弱的市場經驗和技術儲備,應該也是今日頭條看得到的趕超機會,但前提是,今日頭條需要先有自己的社交平臺。

所以分析下來不難看出,社交已成為今日頭條想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唯一候選方向。至於金融這個更加賺錢的領域,其會受益於今日頭條在其它方向上的突破,但很難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撐起今日頭條未來的方向。

機會只有一次,進軍社交領域,今日頭條真的準備好了麼?

不過,我們在這裡不是要探討今日頭條該如何做自己的社交平臺,也不會去妄言今日頭條做社交到底是成是敗,而是要默默地說一聲,今日頭條可以做社交,但機會可能真的只有一次!

在互聯網領域,不乏連續創業者,或者持續創新的公司。但幾乎所有最終成功的互聯網連續創業者或最終獲得重大突破的互聯網公司,沒有死磕同一個產品的,尤其是大眾社交領域,更是如此,產品被做死了,就再也不會活過來。

開心網和人人網,已經成了一些人的回憶,失敗之後再未翻身。

米聊被微信超越了,於是小米再沒給米聊投入過多資源。

丁磊期望易信成為微信的備胎,但當他發現微信根本不會爆胎的時候,也果斷放棄了,選擇在電商領域為網易尋找第二春。

陌陌和探探都曾風光一時,廣告都曾在電梯間霸屏,但即便兩者合併了,也只能另選直播賽道求生存。

巨頭阿里,也只在“來往”上真正嘗試過一把社交,其餘無論旺旺,或是釘釘,都只是具備一定社交功能的工具軟件而已。

中國移動飛信也曾曇花一現,曾經那麼接近完美,而現在留給市場的,卻只有每次幾千萬的項目招投標消息,可產品在哪裡很多人已經沒感覺了。

至於錘子的子彈短信,則是徹徹底底的一日遊。

機會只有一次,進軍社交領域,今日頭條真的準備好了麼?

那麼,基於以上的一些血淋淋的事實,是否更應該得出做“做社交必死”這個結論呢?這倒未必,畢竟有微信打敗QQ的案例在那裡。

但也許有人說,微信打敗QQ,是因為QQ為微信做了大量用戶導入,只是騰訊內部對QQ的主動犧牲。但換個角度來看,微信最初的成功並脫穎而出,恰恰不一定在於產品本身,而是在於有大量用戶通過QQ被導入進來。

所以試想一下,如果此時的今日頭條入場當時的移動社交,例如讓今日頭條來運營米聊。那時的米聊,是否可能因為有足夠的來自今日頭條的用戶導入,而能夠與微信一戰,保持先發優勢並最終勝出呢?

因此,相比“做社交必死”這個論斷,我們更傾向於認為,“做社交的機會只有一次”或者保守一些說,某個公司在10年內“做社交的機會只有一次”。

因為今日頭條這種量級的公司,一旦做社交,必會在產品成熟後,開展瘋狂的推廣,期望在短時間內,構建具備一定用戶規模的基礎社交關係,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具備一定影響力的種子用戶。

而大眾社交這類應用,不同於其它應用,包括不同於那些有招聘和找商機屬性的商務社交應用,如領英或脈脈等。種子用戶們把親朋好友拉進一款社交應用,是要付出一定的人際關係成本的,因此,他們不會允許自己在同一款產品上犯兩次錯誤。

所以種子用戶是一把雙刃劍,成也種子用戶,敗也種子用戶。一旦這批種子用戶對這個新社交產品投了“反對票”,那麼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後遺症。

一方面,一旦他們給這款產品打了負分,那麼很可能用完即拋,再不會回頭,並帶走大量用戶,即便以後產品做了極大的改進,但再想把他們重新集結起來體驗一次,首先非常困難,其次他們已經先入為主,也不會輕易去改變自己的第一印象了。

另一方面,互聯網上勇於嚐鮮的種子用戶,其實規模並不大,在這批人“失效”以後,想再另找一批足夠量級的種子用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許要等到10年以後,等到零零後甚至是一零後成長起來,才能逐漸消除這一代社交產品失敗的陰影,並重新聚集起足夠規模的新一代種子用戶了。

所以,總的來說,基於今日頭條(字節跳動)的企業現狀以及市場現狀,切入社交領域,應該說是正確的選擇,但機遇與風險並存。以今日頭條目前的情況來看,做社交產品的時間窗口很長,但機會卻只有一次。微信既然已經有10億用戶了,社交領域的用戶紅利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幹脆就踏踏實實地做好產品打磨,準備時間長些不怕,一旦出來的就必須是個爆品才行。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微信公眾號ID:kejiwuyoucom),如轉載請附出處。認知互聯網,解讀新科技,助力創業創新及傳統企業轉型,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