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墓葬在哪裡?

小林林的想法


朱允炆的墓葬在哪裡?

這個問題,不如問,朱允炆有墓嘛?

燕軍攻入南京之後,皇城大火,滅火後,有三具燒焦的屍體,經太監辨認,是皇帝、皇后、太子

那麼爭議就在建文帝是不是去世了?

第一,建文帝沒有去世

朱棣登基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臣子,剝皮、下油鍋,他們的女眷罰做官妓,並且實行‘轉營’(輪流送到軍營),一個女人一天要被二十多個人凌辱,還有專人時刻給朱棣彙報,死了的下聖旨餵狗

這TM就是變態,對無辜的女人都這麼殘忍,建文帝要是落朱棣手裡,結果不言而喻

如果,建文帝隱姓埋名,最多的傳聞就是做了和尚,不管他做了什麼,失去皇位之後,終其一生別說奪回皇位,就是小一點動亂也跟他沒關係,很明顯他就算沒死,也只是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的墓葬,幾百年了,誰知道在哪

第二,建文帝確實去世了

一般情況,王朝更替,新建立的王朝都會對前朝尊重有加,修繕陵墓的事數不勝數,更別說是本朝的皇帝

可是,朱棣不僅沒有尊重他這位侄子皇帝,甚至抹除他的存在,將洪武三十二年延長至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三十二年為建文元年,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多活了四年,估計挺開心的),並且更改歷史,刪除建文帝一切記錄,還謊稱自己是馬皇后親生

1595年10月,萬曆皇帝,恢復建文帝的年號

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定朱允炆廟號‘慧宗’,諡號‘讓皇帝’

人都不存在,怎麼會有墓?

最早知道朱允炆還是小時候看徐崢、張庭主演的《穿越時空的愛戀》,小呆瓜和小丸子,當時跟姐姐一起看,還為朱允炆失去帝位憤憤不平,而姐姐只關心朱棣的扮演者長的很帥,轉眼已各自成家,童真不在

希望看到這個回答的小夥伴告訴我,還記得朱元璋的老夥計是什麼嘛?









飛哥講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墓葬在何方至今沒有確切答案,全國“自稱”是朱允炆墓的有五十多個,但可以確切的是,這些墳墓都不是朱允炆真正的葬身之地,想知道答案還得從朱元璋駕崩說起。

公元1398年6月,南京正是酷暑,朱元璋病倒了,到了24日,這位開創一代先河的皇帝駕崩了,臨終前,他將皇位傳給了心愛的孫子朱允炆,六後,朱允炆據登上了皇位,後世稱之為建文帝,朱元璋這一做法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他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的親叔叔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一位貢妃所生,有野史記載,他的母親是蒙古的一位公主,或許是遺傳了遊牧民族的基因,朱棣天生好戰,在明朝各位將領的教導下,他成為了一名有勇有謀的勇士,徐達對他照顧有加,所以年長後他娶徐達的女兒為妻。

朱棣年長後,一直戍守邊疆,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朱元璋所有兒子當中,燕王朱棣是戰功最大的一個,可是朱元璋覺得他有些目中無人,並沒有得到青睞,他更加喜歡長子朱標,朱標為人善良,待人溫和,又飽讀經書,按照古人繼承製度,立嫡長子為太子無可厚非,朱棣雖有些不甘,但他此時也是心服口服。

可沒曾想,太子朱標年僅37歲就病逝,朱元璋很是震驚,朱棣此時也很興奮,太子病逝,那麼他就成為那個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人,可是朱元璋還是不喜歡朱棣,臨終前將朱允炆立為接班人,這引起朱棣強烈不滿。

論打仗能力,論學識,論膽量,乳臭未乾的朱允炆都不及朱棣,所以他的不滿很正常,朱元璋這麼做,朱棣的心中就種下了造反的種子。

朱允炆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登基後,他沒有正確分析形勢,朱允炆只是覺得自己的權力太小了,於是他就幹了一件蠢事,在政權還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就對諸王進行削藩,但是削藩要怎麼削呢?

有人就建議了,先削最強的燕王,也就是朱棣,他擁有十多萬強兵,威脅很大,但又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燕王有功,也沒有犯過錯,這樣做難以服眾,爭來爭去,他們決定取中間的來削,那就是周王,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幹掉周王,燕王的實力就會大減。

沒過多久,周王的兒子就把自己的老爸給告了,說他有造反的意圖,於是周王全家被貶為庶人,遷至雲南居住,隨後建文帝又削了齊、湘、代三位親王,全部貶為庶人,這些全部在三個月內發生,削藩的理由也是漏洞百出,建文帝這麼一鬧,諸王們都惶惶不得終日,加上建文帝又大肆貶低武官,抬高文官的地位,導致宮中大量的官員被貶,武將們因此對皇帝產生不滿。

朱棣看到侄子鬧這麼一出,知道自己被削是早晚的事,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也沒辦法確保自己能夠一直不犯錯,於是他一邊裝病爭取時間,一邊讓兒子去為戰爭做準備。

造反需要理由,朱棣想了很久,終於從《皇明祖訓》中找到藉口,號稱清君側,朱棣對外稱建文帝被身邊的皇親國戚威脅了,所以才做出如此多荒唐的事蹟,這些禍害需要剷除,所以稱自己的舉動是為國“靖難”,甚至還正大光明地上書建文帝,告訴皇帝:“我要起兵幫你平定國難了”,這場謀反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開始只有十萬士兵,建文帝至少有四十萬精兵,可朱棣是個籠絡人心的高手,在他的鼓舞下,所有將士全心戰鬥,而建文帝呢?他身邊親信大多是文官,對管理朝政還有點用,可打起仗來,都是亂提歪點子了,很快,建文帝就潰不成軍。

朱棣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帶兵打進了金陵城,從此江山易主,靖難之役也到此結束,那麼,朱允炆最終的命運又如何呢?

朱棣提出“清君側”的口令,也並非全是藉口,對於自己的這個侄子,朱棣還是有感情的,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對朱棣很好,念及舊情,他還沒有要殺掉親侄子的想法,可是朱允炆看到江山易主,就一把火燒了皇宮,最終下落不明,朱棣進宮後,為朱允炆自焚而哭泣,並按天子的禮儀為朱允炆修建了衣冠冢,並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的消息,可是建文帝真的死了嗎?他又去了哪裡?

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這,建文帝的傳說在民間一直興盛不衰,但是在我國的西南一帶,關於建文帝的傳說是最多的,在今貴州廣順一帶的石壁上,題有一首詩: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貴州紅巖天書,疑似朱允炆所留

這看似很符合朱允炆的身份,可這永遠無法證實,其實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我想這可能永遠沒有答案,原因很簡單,朱允炆如果沒有死,無論他去了哪裡,註定只能當個普通人,等他去世後,墓碑也不敢刻上自己的真實姓名,而普通人入土的方式都很簡單,不會像皇家那樣修建皇陵,而普通人的屍骨,幾百年過去了,早就化為黃土了。

但還是希望有天證據能浮出水面,為我們揭曉這一歷史疑案。


曉雨歷史觀


有人說成祖朱棣派鄭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成祖孫子派的)是找建文帝,這絕對胡說。鄭和下西洋,是宣揚國威,朱棣的皇帝來路不太正,有點李世民。通過威加海內外,萬國來朝,顯示正統加以補救。

鄭和原姓馬,回民,元朝雲南色目人,從小跟有錢的父親到麥加朝聖,是個伊斯蘭。10歲藍玉徵雲南,被俘成了小太監(明朝將俘虜的兒童全部變太監,是個傳統)。在南京被朱棣,姚廣孝帶到北京,後成了親兵,獲戰功無數!朱允炆真在南洋一帶,早被鄭和下西洋那個陣仗嚇跑了,上那兒找?朱棣,姚廣孝,鄭和都是人精,這樣找豈不弱智?再說朱允炆一文弱皇帝,要坐船,到語言都不通的異國他鄉,就不怕海盜搶了?就不怕海里喂王八?所以朱允炆就在國內,我通過明史及有關資料分析,建文帝就在閩浙邊界,活了49歲。

這結論從何而來?我有推論也有事實。一、當時朱棣靖難打到南京在內奸的幫助下攻入內城,停止進攻等侄兒朱允炆死,突然皇宮火起,建文帝不見了。二、心腹大臣齊泰,在朱棣過淮河時就到東南募兵,實際是考查退路,已將錢兩佈於相關寺院。三、朱棣登基後一直安排一心腹在長江流域找朱允炆,此人叫胡英(廣),找人要秘密進行,打槍的不要。胡名義上是替皇帝找仙人張三丰。張三丰什麼人,那是宋朝得道成仙的人,道教老祖之一,傳說得道成仙了。他老人家如活到明朝,應該三百多歲了,胡代表皇帝找張三丰,屬於上墳燒報紙,呼弄鬼的!胡找仙人,不去道觀,也不上武當山,偏偏一個接著一個的寺廟轉!這個工作很辛苦的,胡二十多年沒在家過一個春節,到永樂十年,朱棣看他辛苦,召回京師封了個禮部左待郎(第一副部),但工作性質不變,繼續找。找到沒有?還真找到了。請看明史:在朱棣去世的前幾個月,當時有一個人拼命趕往北京,恰巧朱棣最後一次出征,出長城在宣化打仗。這人到北京後又不怕疲勞,又快馬趕到宣化。這人就是在外找張三丰的胡英,有什麼事這麼急,一定是有又急又大的事,甚至超過軍情。找著張三丰了,肯定不是;有緊急軍情,胡廣不管打仗的事;莫不是找著建文帝了?應該是,胡英到了朱棣的野戰帳篷,把朱棣從夢中吵醒,正要發火,一看是胡廣,朱棣立馬冒冷汗!這個不用多想,失蹤二十多年的侄兒找到了,不然胡英多大膽,敢夜闖皇帝大帳。他們談了什麼,這個明史無記錄,但明史記載君臣一直談到天亮,以後胡沒有再去找張三丰了,而是回禮部上班了。史上記載此後朱棣異常高興,可能是一塊石頭落了地,一下放鬆了幾十年的緊張神經,皇帝病了,並且一病不起,不久就找老爸朱元璋報到去了。如果你還要問,他們到底談什麼了,我真的不知道。但根據情況分析至少應有以下對話:建文帝要胡英傳話,請轉告四叔(朱棣),四叔皇帝做的不錯,我也年老體衰,出家幾十年,對皇位已無興趣!請四叔安心做皇帝吧。朱棣:胡愛卿以後多注意吾侄允炆的消息,死後悄悄安葬,在多地多搞幾個墳。記住:此事只你我君臣知道。胡當即叩頭:我替朱允炆謝謝萬歲!這是分析得來的,信不信由你。一年不到,胡又出差閩浙交界處,這時的皇帝已是朱高熾,出差了半年!應該是安葬朱允炆!這樣推算建文帝49歲。朱高熾下旨,解放了包括朱允炆兒子(仍被隔離)在內的有罪(其實無罪)大臣,包括滅十族的方孝孺

從此胡英沒再出差,也不用出差了。


書華36


一說福建寧德,一說湖南


昨夜閒潭1973


在明太宗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