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麼死的?

藻樂子


魏延被殺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34年魏延逃到漢中北門外,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魏延大叫:“誰敢殺我?”結果人頭落地,馬岱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魏延三族被誅滅。

一,平步青雲,四面樹敵

魏延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他是三國時期一個小草根,遇到伯樂劉備提點,又因屢立戰功被劉備當成軍中之寶,蜀國的財富。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戰功赫赫被劉備升為牙門將軍。219年,劉備稱漢中王,把治所遷往成都,急需一位重要將領來鎮守漢川。此時劉備心中已有人選,但大家的心願是選張飛。劉備毅然任命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劉備心知大家不服,在一次宴會上就魏延的任職問題讓魏延發表講話,魏延情緒激昂大聲說:“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

魏延的這番大話劉備非常滿意,但是下面的官員只好表面附和劉備,心裡對魏延不滿,感覺他鋒芒太露,口吐狂言。

魏延不負劉備厚望鎮守漢中10年,治軍有方,守衛得當,使得曹魏不敢窺視漢中。之後魏延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他既善於養兵,又善用兵,成為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屢次被委以重任。

二,猛將遇到小人

楊儀是個搞部署管糧草的文官,軍中禮節制度,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辦事挺利索得到諸葛亮的賞識。但他是個詭計多端的小人。諸葛亮評價他性情急躁狹隘,孫權評價他:“牧豎小人也”。


魏延的性格自大高傲,史書上描述魏延與人吵架的地方也不少,他一言不合,就想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逼死人的節奏。當時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惟有楊儀對他不服,魏延對楊儀也十分仇恨,幾次都想拿刀砍花他的老臉,兩人關係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魏延在和諸葛亮合作時,諸葛亮不採納他的觀點,他就會當眾大發牢騷,不考慮大局。諸葛亮把他駕馭的很好,充分利用他的才能給屢次他升職加薪,並不希望魏楊關係鬧僵。魏延提出個“偏師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奇招,諸葛亮因風險太大堅決不同意,引來他的牢騷不滿。


三,諸葛亮死後內鬥更加激烈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積勞成疾躺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在病榻上召開一個沒有魏延參加的臨終會議,他說,他死之後,停止北伐,軍隊全部撤回蜀國,撤退時讓魏廷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只管行動。

諸葛亮安排好就病逝了。秘不發喪,楊儀卻不懷好意令費禕傳達了丞相的命令並試探魏延意圖。魏延直言道,丞相死就死唄,還有我呢,不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 讓我受楊儀擺佈,去斷後,做夢去吧。他還同費禕說出下一步行動北伐,要求費禕在文告上聯名告訴手下各位將領。結果費禕騙他說:我得把這個建議反應給楊長史,長史是文官,不懂軍事,他肯定會同意的。費禕飛馬而去,魏延立刻反應過來,知道是楊儀的圈套,想到楊儀一定會向劉禪告發自己謀反,但追他又來不及。


大軍隨楊儀退兵,魏延氣憤不已,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及二人誰是誰非,結果眾人都擔保楊毅忠心,說魏延反叛。

魏延為了自保早點辯解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王平大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結果被殺。可惜一代猛將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卻冤死在內部小人的暗算之下。

魏延忠於蜀漢,他始終支持北伐反曹,只要是打曹操他就興奮想當急先鋒。對於他的是否謀反《三國志》上面已明確給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說明魏延的死只是不滿楊儀不繼續北伐,他與魏國作戰心切,想除掉楊儀,代替諸葛亮北伐。

他的死完全是被楊儀誣陷,楊儀違背諸葛亮的遺言,鑽空子公報私仇,試探誣告魏延謀反,當馬岱把魏延的頭顱交給楊儀時,他用腳踐踏,口出惡言,可見平時他對魏延的恨有多深,人品也夠垃圾。

建興十三年(235年),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誹謗犯罪,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


小姐姐講史


問題問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國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撲朔迷離,我在這裡就講一講『三國志』和『魏略』分別是怎麼說的。

魏延是後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也是長期以來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員將領。其實劉備時期,對魏延已經非常的器重了,當時劉備剛剛經過和曹操的殊死爭奪,拿下東川漢中,掌握了西蜀的門戶,本來大家都以為劉備會任命張飛來守漢中,但是劉備卻任命了魏延。當時可謂是一軍皆驚。

魏延也雄姿勃發的對劉備許諾: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後來,魏延也確實把漢中打造的固若金湯,後來的繼任者王平、姜維都得益於魏延建立的防守體系。

關於魏延的死因,其實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兩種說法的。

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諸葛亮死後留下遺言,讓楊儀、姜維節制蜀軍退兵,同時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願意走,就讓魏延留下,姜維和楊儀先走。結果魏延果然不願意撤軍,認為諸葛亮去世之後,應該由自己統軍繼續北伐。聽說了諸葛亮的安排之後,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領軍隊搶在楊儀和姜維的前頭佔領了南谷口,還燒絕了撤軍的棧道。

於是可熱鬧了,楊儀和魏延分別派人給劉禪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禪也摸不清楚情況,就問侍中董允和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這兩個人都覺得楊儀不會反,應該不怎麼會反,但是魏延不好說。

為什麼這倆人都向著楊儀呢?一方面當然因為楊儀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將,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魏延這個人平日裡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在關鍵時刻,沒有人在朝中給他說話。

於是劉禪就命令蔣琬率領宿衛營向北去考察這『互相告對方謀反』怎麼回事。蔣琬還沒有到,魏延已經開始進攻楊儀和姜維了。這一進攻,魏延就丟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剛剛去世,你魏延怎麼就敢做自相殘殺的事情呢? 諸葛亮在蜀軍中的威望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王平這麼一詐唬,魏延的軍隊知道自己不佔理,於是一鬨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兒子們往自己的地盤——也就是漢中跑。楊儀看自己佔了上風,就派馬岱追殺,終於在漢中城外虎頭橋斬殺了魏延。在今天的漢中,還有“馬岱斬魏延處”。

所以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這就是蜀軍的一場內訌,魏延和楊儀都沒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負上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因為倆人即便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都互相看不對眼,現在諸葛一死,上頭沒有壓制他們的人了,以前積壓的矛盾就開始爆發了。『三國演義』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國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諸葛亮遺計馬岱斬魏延的情節。但是需要聲明的是,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走投無路的時候流露出投魏的傾向,這在正史裡面是沒有的,魏延至死也沒有想過去投奔魏國。

如果說三國志魏延傳裡面的描述只是讓人惋惜的話,另一本同時代的史書『魏略』裡面描述的就更加讓人扼腕長嘆了。

根據魏略的說法,諸葛亮臨終前把軍務託付給魏延,魏延就率領著蜀軍緩緩後撤。因為楊儀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權,楊儀很害怕,於是就在軍中造謠,說魏延要謀反,要去投降魏國,然後率領手下人馬突然發難,進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倉卒之間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漢中,結果被楊儀派馬岱追趕上殺死,然後把內訌的罪責栽贓給了魏延,同時還誅滅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說的是真的,那麼魏延同樣是死於內訌,但是責任完全在楊儀。

上面就是『三國志』和『魏略』上對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點是死於內訌,不同之處在於楊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覺得哪一種更可信呢?無論是哪一種,對於風雨飄搖的蜀漢來說,都是禍不單行,本來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軍隊裡職務最高、戰功最顯赫的就是魏延了,本來魏延最有希望繼承諸葛遺志,統帥蜀國的軍務,而他在漢中的赫赫功勳也證明他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可惜在內訌中丟了性命,蜀國又喪失了一員大將。漢中虎頭橋遺址,除了碑文之外,還有一幅對聯:

虎橋往事明月知,漢水長流太守名

或許就是在表達對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經史通義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羅貫中如此刻畫他,感覺就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英明偉大。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從出場開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strong>

在小說中,魏延的出場是在第四十一回,話說曹操命夏侯惇率軍隊攻打劉備所佔據的新野。

劉備手下士兵太少,不得不帶著百姓跑到樊城。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打算到襄陽躲避,於是又帶著新野和樊城的百姓跑到襄陽。但是,劉表之子劉琮拒而不出,劉備又不忍奪劉氏宗親的城池。

這時候,劉琮手下的大將魏延出現了,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打算請劉備進城。但是,劉備沒有答應,帶領士兵百姓前往江陵。

魏延與劉琮手下大將文聘交戰,後來手下士卒幾乎全部陣亡,只好去投長沙太守韓玄。

後來,關羽攻打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魏延見自己得不到韓玄重用,於是殺掉了韓玄,歸順劉備。劉備開始想殺掉魏延,覺得他反反覆覆,是個禍害。但是,由於重將領勸阻,尤其是黃忠求情,魏延才保住了性命。

從以上的情節來看,魏延完全是一個小人,不斷背叛自己的主公。

小說中的魏延之死:導致諸葛亮逝世的罪魁禍首,被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所殺

到了諸葛亮快逝世的時候,魏延的又開始有了反叛之心。諸葛亮五次北伐之時,因勞累成疾,知道自己來日無多。

諸葛亮死前,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歸位)救自己的命,在軍帳裡面放上了七盞大燈,四十九盞小燈,如果七日不滅,自己的生命還可以延長。
這完全是傳統小說裡面的神話故事(四大名著都有神話情節)。結果,有一次曹魏偷襲,魏延慌忙跑進帳篷,風吹滅了蠟燭。諸葛亮於是直到,自己死期已到。

羅貫中加這個情節,完全是將魏延看成是致諸葛亮死亡的罪魁禍首。由此,為後面魏延反叛埋下伏筆。

諸葛亮於是留下遺言,讓楊儀帶兵撤回蜀國,魏延斷後,這令魏延非常不滿。於是決定反叛蜀國。

後來,楊儀挑釁魏延,魏延在馬上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身後詐降的馬岱(諸葛亮生前安排的)手起刀落,砍死了魏延。

這再次證明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道魏延必反無疑。諸葛亮死了死了,還留下妙計。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能征善戰,恃才傲物,深得劉備的歡心

其實,真實的歷史中,魏延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在《三國志·魏延傳》裡面,作者陳壽壓根就沒寫魏延是從襄陽反叛的,也沒寫殺掉韓玄投靠的劉備,更不會有劉備要殺他的情節。

相反,劉備還很器重魏延。

《三國志》記載,劉備讓魏延做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防守漢中。劉備在一次宴會上問魏延,能守得住麼?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見其口氣!

劉備聽了非常高興,眾將領也紛紛稱讚。

這個用意很明顯,劉備之所以在宴會上說,其實就是想樹立魏延的權威,讓眾將領對他心服口服。劉備雖然重用諸葛亮,其實處處都在防著他。諸

葛亮也當然知道,所以一輩子謹小慎微。估計是這個原因,他一直重用魏延。

但魏延對諸葛亮非常不滿意,覺得諸葛亮膽子太小,不能讓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

真實的魏延,其實是個能征善戰的將領,一心只想北伐,消滅曹魏。

魏延究竟為何抗命?一心想要攻打曹魏

《三國演義》裡面所說,諸葛亮在死的時候,命令楊儀為先鋒往回撤,命令魏延斷後是真實的。

為什麼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其實,根本不是怕魏延會帶著大軍投奔曹魏,恰恰相反,是怕他帶著大軍出兵打擊曹魏。

魏延曾經提出過一個“子午谷奇謀”,就是建議諸葛亮兵出“子午谷”,從那裡直接殺進長安,擒賊先擒王。但是,諸葛亮覺得這招太冒險,而且用偷襲的方式,實在不光明磊落。

<strong>
因此,諸葛亮拒絕了這個建議。但是,魏延恨恨不平,一直還想帶軍打擊曹魏。

魏延聽到楊儀統帥大軍回撤,自然心生不滿。本來,兩個人就有很大的矛盾,水火不容。史料記載,魏延、楊儀就不能坐到一起,坐到一起,魏延就拿出刀,邊比劃邊斥責楊儀。楊儀就一書生,就在旁邊哭個不停。

每次都是長史費禕從中調停,拉開爭吵的兩個人。

魏延決定,先帶軍後撤,而且還把路上的橋樑、道路都毀壞了。楊儀自然也很生氣,於是兩個人都給後主劉禪上表,斥責對方是叛逆。

劉禪就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這倆人誰說得對。倆人都說楊儀說得對,於是魏延就成了叛徒,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再為其賣命,最終魏延被馬岱斬殺(馬岱沒有投降魏延,同時,也沒有說三句“誰敢殺我”。)魏延還被誅滅了三族。<strong>

蔣琬等人誣陷魏延,費禕給楊儀打小報告:全部都是為了手中的權力

這裡還有個問題,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等人為什麼要支持楊儀?因為諸葛亮死後,接替諸葛亮軍師職位的是蔣琬。

蔣琬知道,魏延這個人是恃才傲物,比較有主見,蔣琬怕魏延當了主帥之後,會大權獨攬,自己的地位不保。<strong>
那麼,楊儀又是怎麼死的呢?

是被拉架的費禕害死的。話說楊儀回到成都之後,由於蔣琬當了軍師,自己就被掛了起來。有一次,他跟蔣琬發牢騷,說早知道如此,當年就該跟隨魏延。

好朋友費禕立即跟劉禪舉報了,於是楊儀被廢為民,後來自殺。

好朋友費禕為什麼舉報?當年,費禕可是堅定的站在楊儀一邊,甚至還自己跑到魏延大營,冒著生命危險試探魏延是否要反。

其實,費禕背後捅刀子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費禕接替了蔣琬的職位,手中有了大權。他自然得想辦法置楊儀於死地,免除自己的後患。<strong>


<strong>

由此可見,劉禪時代,蜀國內部權力鬥爭有多厲害。

這也為蜀國滅亡埋下了伏筆。


兮兮說事兒



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魏延是三國後期蜀漢重臣,屢次隨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後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奇襲長安。因風險太大,被諸葛亮果斷拒絕。234年,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戰,積勞成疾,於五丈原病入膏肓。

諸葛亮便秘令楊儀、姜維安排退軍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肯服從命令,大軍即刻開拔,不必理會魏延。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卻被馬岱斬殺,並被楊儀以謀反的名義,誅滅三族。魏延究竟怎麼死的?以下依據《三國志》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逝世後,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舉動,以及如何被殺。諸葛亮病逝後,楊儀、姜維等秘不發喪,按照孔明的計劃,瞞過司馬懿,再循序漸進的撤回漢中。為了提防魏延,楊儀令費禕前去魏延軍營中打探,以此來試探魏延是否願意遵循遺命,撤回漢中。

魏延聽後勃然大怒,不但不願意撤回漢中,還要繼續北伐。聲稱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北伐大業,並且指責楊儀,不過一介參軍,三軍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費禕記下軍事部署,為了穩定魏延,費禕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楊儀已經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率軍撤回漢中。魏延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率軍搶先在楊儀前面,燒燬棧道橋樑,設置障礙,阻止楊儀等撤回。楊儀也是很憤怒,於是魏延、楊儀紛紛上表劉禪,彈劾對方謀反。因楊儀是遵循諸葛亮的遺命,劉禪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後來魏延就搶先佔領了褒谷口,憑險據守,迎擊楊儀。


楊儀派遣何平前去應戰,何平大罵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虧,各四散逃命,魏延攜帶親自和兒子逃往漢中。楊儀命馬岱率軍追趕,併成功斬殺魏延。楊儀見到魏延的首級之後。扔在地上,用腳踩踏,大罵魏延十個頑劣的奴才,並以謀反的名義夷其三族。《三國志》中曾這樣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往,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層原因。

其一諸葛亮因擔心蜀國的國運,對魏延並不放心。魏延本為韓玄的部下,後斬殺其主投靠劉備,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況且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為鎮遠將軍,都亭侯。他在北伐的軍隊中,除了諸葛亮無人可比,可謂是北伐的二當家。無論是戰功,還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連姜維也要看魏延的臉色。因此諸葛亮怕魏延帶來禍患,才讓楊儀、姜維等提防魏延,並且沒有把軍隊交給魏延。


諸葛亮所顧慮者,有三點。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漢,畢竟魏延曾經就斬殺其主,被認為是腦後有反骨。萬一魏延謀反,蜀軍將會萬劫不復。二者魏延傭兵自重,不聽從指揮。即使魏延不謀反,他一但擁兵自重,獨立為王,也是無人能夠制服,畢竟魏延手握重兵,這樣蜀軍也會面臨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經威望很高,除了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對手,楊儀雖然不服魏延,但他也無法與魏延抗衡,魏延以後很有可能位極人臣,對蜀國不利。

諸葛亮正是對魏延有些顧慮,這才召集楊儀等提防魏延,並沒有把大權交給魏延,甚至向劉禪舉薦魏延官職。魏延因其性格特點,遭受排擠,這是他被殺的一大原因。


其二魏延與楊儀素來不和。無論在朝中還是北伐,魏延和楊儀經常爭的面紅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楊儀曾多次與魏延鬧矛盾,魏延曾用劍指著楊儀大罵,為此楊儀只能求助諸葛亮,孔明也只能儘量從中調和他們的矛盾。

諸葛亮逝世後,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勁敵,更有權利的爭奪。楊儀因有諸葛亮的旨意才佔有上風,但魏延怎麼會服從楊儀的安排。這才出現了魏延阻礙楊儀等撤軍的一幕,只不過魏延此舉理虧,再加上楊儀痛恨魏延,才讓馬岱追殺魏延。


而楊儀以謀反的罪名,誅殺魏延三族,這是有些過分了。依據魏延的舉動,他並不想謀反,否則他也不會往南撤軍,擋在楊儀前面,而是應該率軍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測,魏延迅速南下,阻礙楊儀撤軍,可能是為了斬殺楊儀。《魏略》中也曾這樣記載:

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軍行事,懼為所害,乃張延欲舉重被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魏延其實並沒有被歷史所醜化,史書上的所記載的魏延還算是較為正面的,陳壽所著《三國志》裡的魏延是較為客觀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醜化,還是因為諸多演義小說的宣揚,尤其是《三國演義》所刻畫的“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讓其民間形象低到了谷底。

還是來看下歷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具體出生年齡不詳,他第一次在史書上露臉,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劉璋腦子一發熱,不顧劉備先前的“劣跡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請劉備帶著軍隊入蜀,幫“兄弟一把”,以抵禦近鄰張魯的騷擾。

魏延當時將劉備看成了績優股,就帶著私人部隊,投靠了劉備,一起入蜀,後跟著劉備駐防在葭萌關。

第二年,劉備與劉璋“兄弟倆”,說翻臉就翻臉比起翻書還來得快,兩劉軍隊開打。

魏延與膺、黃忠被劉備派去與劉璋軍隊作戰,在攻佔涪城、廣漢郡的過程中,戰績不錯,因戰功升為牙門將軍。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隨劉備攻佔了雒城,並且還參與了圍攻成都的戰役。

劉備對魏延還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將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規定,必須得留一位大將來鎮守漢中,當時很多人認為,漢中太守的這個位置,絕對是預留給張飛的,其他人都沒有這個資格,就連張飛都認為,漢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穩當。

然而地,然而,讓大家都失望了,最後劉備直接提拔了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先前的牙門將軍也就此升為了鎮遠將軍。

這個指派,當時可以說是,引得“全軍譁然”。

為了“服眾”,劉備還特地舉行了一場會議,他召集了群臣,並把魏延喊來。

劉備問魏延:“現在委派了你這個職務,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魏延說得很豪邁:“如果曹操率領全國大軍來入侵漢中,我為大王您抵禦住他,如果只是一個將領帶著十萬軍隊來,我為大王您吞併了他。”

魏延的這些話,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認為他很是有“英雄氣概”,劉備對他也是很認同。

事實上,魏延說的話確實有點大,然而,從表現上來看,魏延駐守漢中的這幾年,還是沒有讓曹操軍隊佔到便宜的,可以說是獨當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劉備的賞識。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正式稱帝,建立了史上所稱的蜀漢政權,魏延由此晉升為鎮北將軍。

等到劉備去世,劉禪繼位,魏延也還混得不錯。

建興元年(223年),劉禪一上位,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北伐做準備,將軍隊開進到漢中,魏延升任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在諸葛亮手下,幹得還是很賣力,也有不俗表現。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軍隊攻入漢中,魏延被指派反擊,攻入屬於曹魏的涼州。魏延軍隊行軍途中正巧遇上曹魏軍的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兩軍交戰,魏延軍隊獲勝。

之後,魏延被提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同時,他還被授予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成為亮點所在,表現可圈可點。他曾經向諸葛亮提議,給自己上萬人馬,走另外一條路,攻入關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給自己五千人馬,取道子午谷攻取長安。

因為魏延認為,當時長安城的守將夏侯楙不上檔次,蜀軍一到,就會丟棄城池逃跑。諸葛亮以為這個計謀,太懸又危險而棄用了。

建議屢次不能採用後,魏延在背後對諸葛亮頗有怨言,他認為諸葛亮有些膽小,常常說自己的才能不能盡情發揮。

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戰場上作戰,確實是十分勇猛,他所訓練出來的兵士也十分厲害,魏延本人卻是極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較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爭鋒。

魏延先前就和劉琰有過過節,是諸葛亮的維護,才和劉琰化解。另外地,魏延與蜀漢大臣楊儀也是很不對付,兩人經常性作對,有幾次爭論得厲害了,魏延還做出拔刀做掉楊儀的氣勢,因而與楊儀結下了很深的樑子,從而也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事後,還是諸葛亮從中調停,緩和了兩人的關係。

諸葛亮在世時,兩人還能夠表面上過得去,真沒到激化不可調解的程度,等到諸葛亮去世,魏延就沒好果子吃了。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臨死之前,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託付後事,命令魏延斷後,大軍慢慢退回。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隊遵從諸葛亮遺令,退回到蜀地。

當時,魏延堅決不同意,認為即使諸葛亮死了,還有自己在呢,不能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將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會聽從楊儀的指令,任由楊儀擺佈,去做斷後的任務。

蜀軍開始撤退後,魏延發飆了,他帶著部隊趕在楊儀大軍前面,燒掉閣道,制止大軍撤回。魏延同時上表劉禪,楊儀有謀反舉動。

楊儀也不甘示弱,向劉禪上表,舉報魏延謀反。

劉禪看到表章,不確定兩人哪個有貓膩,就喊來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這兩位還是跟楊儀較為親近,因為認為魏延有謀反的嫌疑。

與此同時,魏延的軍隊與楊儀大軍交戰起來。

楊儀派了王平去和魏延軍隊作戰,王平個人能力上比起魏延還是欠缺了那麼一點點,但他還是挺具有說服能力。

見到魏延軍隊,王平劈頭就說:“諸葛丞相才剛剛去世呢,你們這些人就鬧騰起來,像什麼樣子!”

諸葛亮在蜀軍中的威信還是很高,魏延軍隊都覺得魏延這次做得有些過分了,就都散了。

這時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幾個兵了,他帶著兒子以及其他幾個親信逃亡到了漢中。

楊儀派了馬岱去追殺魏延,馬岱斬下了魏延的頭顱,獻給了楊儀。同時,魏延三族也被誅滅了。

後來的史學家們,對於魏延的評論,大多數認為,魏延並沒有反叛的舉動,被殺純屬是被冤枉了,主要還是因為與楊儀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實上,這些評論還是較為中肯的。

而眾多有關魏延之死的評論中,最為到位的,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所作出的論斷:

“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不管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魏延都是被馬岱所殺,區別在於:

正史中魏延是在逃奔漢中路上被馬岱追殺,三國演義中魏延是被馬岱從背後一刀砍死,即所謂的武侯妙計。

魏延和楊儀兵權之爭的真相

魏延和楊儀兵權之爭有兩個版本,一是成王敗寇的蜀漢版,一是民間傳聞的曹魏版。

成王敗寇的蜀漢版:

1、諸葛亮秘密與楊儀、費禕、姜維商定自己死後退軍事項,以魏延斷後;若魏延不從命,就自行退軍,不管魏延。

2、楊儀派遣費禕問魏延對諸葛亮安排讓魏延斷後的意見,魏延和費禕聯名下令準備進軍攻擊。

3、費禕以報告楊儀為由脫離魏延。

4、楊儀以魏延不從命,按照諸葛亮的遺囑準備退軍事項,不理會魏延。

5、魏延知道後,在楊儀沒有開始退軍行動前,帥不下先走,並燒燬閣道。

6、魏延和楊儀同時指責對方反叛,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二人都保楊儀不反。

7、魏延在南谷口抗拒楊儀班師,被王平指責背叛導致魏延軍潰,魏延逃回漢中;

8、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父子。


民間傳聞的曹魏版:

1、諸葛亮死前叮囑魏延自守,並讓魏延代諸葛亮掌握兵權,秘不發喪。

2、魏延按照諸葛亮遺囑退師,直到褒口才發喪。

3、楊儀因為與魏延不和,加上魏延代諸葛亮掌握兵權,於是散播流言說魏延要率軍投降曹魏,率領因此不滿的蜀漢軍攻打魏延。

4、魏延不想蜀漢自相殘殺,於是沒有對抗楊儀而走回漢中,但被楊儀派遣馬岱所殺。

蜀漢版和曹魏版的爭議核心是:

1、諸葛亮是讓楊儀掌軍,還是魏延?

2、是魏延不聽命令,還是楊儀造謠叛亂?

3、魏延之敗是部下離心,還是不忍自相殘殺?

蜀漢版的缺陷:

1、若說諸葛亮讓楊儀掌握兵權,諸葛亮為什麼在指定將琬繼任丞相的情況下,讓性格隘狹、不能容人的楊儀掌握兵權呢?既然知道楊儀不能容人,就預料到楊儀和魏延必然爆發衝突。

2、楊儀在殺魏延回到蜀中後,蔣琬出任尚書令,統領蜀漢軍政,而楊儀只得到一箇中軍軍師這樣一個並無實權的職位。這側面說明蜀漢對於楊儀殺魏延非常不滿,但出於穩定又不能殺楊儀,否則何至於給一個深受諸葛亮遺囑的人一個不痛不癢的職位。

3、楊儀回到蜀中後,和費禕不和,最後被費禕告密,被廢為庶人。這側面說明費禕在魏延軍中時,未必是被魏延逼迫,相反是回到楊儀處時被楊儀逼迫。簡而言之,費禕是諸葛亮究竟安排楊儀還是魏延代理兵權的知情人。

因此,不能排除是楊儀和費禕、姜維等人合謀驅逐魏延而奪權:

楊儀想以諸葛亮遺囑人的身份出任尚書令,取代將琬;

費禕回到蜀中後成為輔佐蔣琬的軍師,從司馬晉升軍師;

姜維回到蜀中後成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從護軍晉升右監軍。

三人除了楊儀被廢自殺之外,費禕、姜維都依附蔣琬先後成為蜀漢的支柱。

陰謀論角度而言,魏延被殺的真相是:諸葛亮讓魏延代理兵權——沒有理由讓一個沒有軍功的長史而不讓前將軍掌軍,楊儀、費禕、姜維三人造謠奪取魏延兵權,魏延死後,費禕、姜維背棄楊儀,投奔諸葛亮明言制定的繼任者蔣琬,架空楊儀。

4、蜀漢版中支持楊儀的蔣琬、董允、費禕、姜維四人都如意高升,成為蜀漢的支柱,只有楊儀一人美夢成空。但不管怎麼樣,這四人既然先前支持了楊儀,即便知道是諸葛亮讓魏延代理兵權,也只能堅持自己的說法。成王敗寇,四人不可能為了一個死了魏延而犧牲自己的前程。



曹魏版的缺陷:

1、曹魏是蜀漢敵國,目的很有可能是挑撥離間,當然也可能是最真實的發生;

2、曹魏的說法,是屬於流傳說法,但最主要是還是來自諸葛亮病死、撤軍過程中曹魏百姓的聽聞,難以瞭解事情全貌。即屬於第三方的說法。蜀漢版,只是蔣琬、費禕、姜維等得益派的說法。但相比之下,沒有利益關係的第三方說法有可能更客觀。

導致魏延和楊儀兵權之爭,並引發魏延、楊儀先後而死的是諸葛亮的秘不發喪

秘不發喪導致軍隊各將對於諸葛亮死後誰代理兵權產生困惑。

秘不發喪,雖然可以讓蜀漢軍沒有發生叛變、騷亂,但卻讓蜀漢失去魏延這個軍事支柱,可以說這是諸葛亮的錯: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就是諸葛亮這種後世安排不足的貽害。

諸葛亮安排後事,只有楊儀、費禕、姜維、魏延等有限幾個人知道,其他將士都不得知。當魏延和楊儀爭奪兵權時,無論是蜀漢大軍,還是後方的劉禪君臣都是一無所知,都不知道哪個人才是諸葛亮真正安排的人。

即:魏延被殺,完全是諸葛亮的錯!

魏延之死導致蜀漢再無大將

不管諸葛亮是讓魏延,還是楊儀代理兵權,魏延的死和曹魏張郃的死,都是對蜀漢、曹魏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

張郃的死,讓曹魏失去了對抗司馬氏的大將,給了司馬氏取代曹魏的機會和時間。

魏延的死,導致蜀漢沒有大將,致使有將才但無帥才的姜維成為了諸葛亮北伐的繼承人,最後導致蜀漢因此滅亡。

諸葛亮之後的蔣琬、費禕、董允三人都是文臣,因此在他們主政期間,雖然擔任大將軍之職,但都沒用發動北伐戰爭,而是讓蜀漢修養生息,修正因諸葛亮北伐而給蜀漢帶來的困頓。

從諸葛亮死的234年,到費禕被刺殺死的253年,蜀漢得到了19年的休養。從234年到263年這29年裡,姜維發動了6次北伐,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

更關鍵的是,姜維改變了魏延防守漢中的實兵諸圍策略,採取堅守險隘、放縱魏軍進入的消極防守策略,導致關鍵險隘一被攻陷、一投降,最終失去漢中,不得不退守劍閣,把陰平丟給了鄧艾,讓鄧艾得以學習魏延的子午谷策略,大膽進入蜀中滅蜀漢。

綜述

諸葛亮秘不發喪,導致了魏延之死,蜀漢連續失去兩大支柱,後續無人。

魏延在211年以劉備私兵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到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僅僅用了8年時間,就從以一個私兵,成為鎮守一方的五虎大將,超越了和劉備關係良好的張飛。這足以說明魏延大將的能力。

以魏延的能力,出任蜀漢大將軍一職完全沒有問題。

因此從資格、資歷、軍功,魏延比楊儀更有理由成為諸葛亮遺囑中的兵權代理人。曹魏版更接近魏延被殺的真相。

說魏延有反骨、想要投降曹魏等說法,不過是楊儀等人的造謠。《三國志》的陳壽認為魏延只是想殺楊儀,從沒有背叛蜀漢的想法。

魏延和楊儀爭奪兵權的真相,現在難以知道。但以下卻是事實:

1、魏延不死,蔣琬、費禕、姜維都沒有機會擔任大將軍,因此三人是魏延之死的最大得益者,蜀漢版主要還是他們三人的說法,特別是費禕這個絕對知情人;

2、魏國百姓看到的是魏延率領蜀漢軍撤退,到了南谷口才發生魏延楊儀之爭,並非蜀漢版的楊儀率軍撤軍,這是曹魏版的基礎;

3、魏延是劉備親自提拔重用的大將,連諸葛亮都不敢輕視,在諸葛亮死後,一旦擔任大將軍,蔣琬、董允、費禕、姜維等人難以對抗魏延。這或許是四人支持楊儀而反對魏延的原因。

當然,即使魏延如同諸葛亮一樣專權蜀漢,因為家世卑微和劉備提拔的原因,不能像士族大家司馬氏取得曹魏一樣取代蜀漢。

如果魏延能夠出任大將軍一職,相比於謹慎小心的諸葛亮,作風大膽冒進的魏延,能夠以“勇略”二字奪取關中嗎?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魏延,死亡時間: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死亡原因:鈍器擊打。犯罪方式:團伙作案,直接梟首,手段極其殘忍。犯罪嫌疑人:楊儀、馬岱等。作案動機:內鬥。 作為在三國演義中被黑的體無完膚、面目全非的人物,不知文長同志泉下若見到羅貫中是否會用孟婆湯潑他一臉。正史之中的魏延,是一位極具才能的將領。以劉備的手段,當然不可能憑一段慷慨激昂的陳詞就將漢中託付,看中的自然還是魏延的能力。魏延也沒辜負老闆,守護蜀國邊陲十五年。若真是演義中腦後有反骨,造反是人生追求,不用等到諸葛亮死那麼久,劉備夷陵大敗時就可以了。 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魏延同志的優點很突出,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性格高傲,脾氣也壞,還衝動,管不住嘴,經常滿嘴跑火車,什麼都敢說,和同事搞不好關係。犯罪嫌疑人楊儀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之一,經常鬧矛盾。諸葛亮活著時,尚能居中調解,讓二人互相牽制。諸葛亮拜拜了以後,問題就出來了。魏延先是滿嘴跑火車:他諸葛亮死了有我魏延在,怕甚?並揚言要幹掉楊儀;且不論到底諸葛亮身後交兵權於誰,大軍既已撤退,魏延爆發了小宇宙,還大肆破壞公共設施;本身自己沒有幹部群眾基礎,還去告狀,最後都說會反叛的是他;也不管最終是隻逃不戰,還是手下集體反水導致逃跑,最終的結局都是死的很窩囊…… 所以,魏延之死,不是死於反叛,而是死於認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更摸不清形勢……


雪中一頭哈


史書中對魏延之死的記載是非常明確的,《三國志》和《魏略》都有,可以很容易查到,雖然細節方面有出處,但結果是一樣的。

魏延究竟死於先謀反再被殺?還是死於被逼反再又冤殺?這一點已經無從考證了,《三國志》有些傾向於前者,但根據當時的情況看魏延不具備謀反的任何動機。

那麼,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什麼只能一死?他還有沒有其它道路可供選擇呢?熱愛蜀漢的人當然希望有新的出路,但可悲的是,這條路是不存在的。

應該說,諸葛亮並不認為魏延會造反,否則早就把魏延解決了,以諸葛亮當時的地位和權威,解決魏延還是輕而易舉的事,在這種事關全局的大問題上,諸葛亮不會投鼠忌器,更不會養虎為患。

魏延有“反骨”的話更不可信,那純粹是造謠。在諸葛亮生前,魏延不僅忠心耿耿地效忠蜀漢,也忠心耿耿地事奉諸葛亮,諸葛亮對魏延也給予了充分信任和重視,魏延的軍職一再升遷,劉琰回成都後,在五丈原前線魏延是蜀軍的“二把手”。

但是,蜀軍內部並不團結,存在嚴重的派系之爭,這一點很要命,這是蜀漢的傳統,或者說是益州的傳統,劉備沒有解決內部派系問題,諸葛亮也沒有完全解決。魏延是一派,楊儀是一派,二人針鋒相對,互不肯讓,這讓諸葛亮非常為難。

楊儀背後是荊襄文士集團,同時也得到姜維、馬岱等將領的支持,魏延背後有什麼人不詳,但魏延獨自鎮邊多年,手下想必也有不少心腹,諸葛亮北伐來到漢中,魏延一些老部下的的權力地位可能受到一定影響,這是魏延與楊儀等人明爭暗鬥的原因。

諸葛亮一時消滅不了內鬥,為了大局,只得做兩邊的工作,希望他們和平相處。但不幸的是,歷史沒有給諸葛亮太多的時間,在五丈原上,諸葛亮已來日無多。

諸葛亮臨終前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各個候選人都不是很成熟,如果再培養幾年也許情況會更好,但已經沒有時間了,諸葛亮選擇了蔣琬和費禕,他們都出生身於荊襄文士集團,這樣以來魏延的處境一下子不妙起來。

諸葛亮不認為魏延會謀反,但必須犧牲魏延,因為諸葛亮這時不可能選魏延從而犧牲荊襄文士集團,諸葛亮本人就出身於荊襄文士集團,即便他大公無私,主動與荊襄文士集團切割,他也不能選魏延。

這是因為,魏延在蜀漢政治格局中勢力太單薄,除了軍中個別將領支持他,在蜀漢朝廷和丞相府內魏延幾乎沒有勢力,諸葛亮把蜀漢的未來如果交給魏延,風險太大了。

應該說,諸葛亮臨終前曾為此痛苦不已,但他沒有更好的辦法,諸葛亮是非常矛盾的。正是因為有這種矛盾,所以史書就有了充滿矛盾的記載:想說魏延本來就有反心,但怎麼看都沒有說服力;想說魏延是完全被冤殺的,又覺得諸葛亮不可能這麼“厚黑”。

其實,不在於冤不冤枉,也不在於有沒有黑幕,關鍵在於當時的形勢,形勢如此,有人只能成為犧牲品,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至於是怎麼“犧牲”的,反倒沒那麼重要了。


南門太守


正史之中,魏延被馬岱所殺,又被楊儀誅滅三族。當然,魏延的死因和羅貫中羅大大的《三國演義》中的原因不同。說白了,魏延是死於政治內鬥,這其中有魏延本人原因,也有諸葛亮的原因,最終導致了魏延身死族滅。下面我分別闡述一下,個人觀點,僅供娛樂。

一、情商不夠格的魏文長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今河南桐柏)。魏延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被提拔為督漢中的鎮遠將軍,並擔任漢中太守,驚掉了一地眼珠子,眾人原來以為會讓張飛來擔當此任呢。由此可見魏延的能力是相當出眾的。

魏延雖然能力出眾,但矜功自傲,屬於驕兵悍將的典型代表,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能力有多大,脾氣就有多大,做人太高調,不知收斂,頂撞上司,私下裡對同事發領導牢騷,而且還什麼事兒擺在臉上,直來直去。總之一句話,魏延情商太低。

諸葛亮幾次兵出祁山時,魏延屢次建議分奇兵從子午谷突襲長安,卻沒被採納。魏延常常感嘆諸葛亮太膽小,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這樣的下屬,誰會喜歡,於是,魏延為自己的悲催下場,親自挖了一個大坑。

二、玩兒平衡的諸葛丞相

楊儀是一個幹練聰敏之人,善於謀劃調度,但同時又是一個恃才傲物,心胸狹窄的主兒。他和魏延互相看不對眼兒,二人分屬文武,卻嫌隙日深,勢同水火。

諸葛亮想充分利用二人的長處,每次出兵都帶著兩個人卻又不調合二人之間矛盾。他在二人之間玩兒平衡,卻不知天不假年,終於玩崩了。

沒有想到他自己會在五丈原隕落,留下的文武兩個精團的頭目不合,自毀長城。當然,也可能算無遺策的諸葛丞相是在為自己的衣缽傳人姜維鋪平道路,細思恐極啊!

三、魏延之死

武侯死前,向身邊近臣交代後事,也就是楊儀、費褘、姜維之流。請注意,沒有魏延,誰讓他對老大不恭敬呢!

楊儀和費褘利用信息不對稱,陰了魏延一把。等魏延醒悟過來也晚了,只好撤軍,路上氣不過,又準備攻擊楊儀,被人三言兩語之下,引入套中,軍心煥散,只好回逃成都。

楊儀派馬岱追擊,斬了魏延,並把他的腦袋當球踢,順便誅滅魏延三族。可憐,可嘆,可悲。

當然,楊儀也沒好下場,為人辛苦為人忙,最終也人頭落地。蔣琬當政,姜維順利掌軍。

所以,我們要謹記,人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氣,做人要低調,謹防禍從口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阿呆當年在漢中上班的時候,單位在石馬坡下,上班的路上要經過一個石碑:“馬岱斬魏延處”。所以對魏延之死也頗為感慨。現在這碑子還在,只是被框進了一棟大樓,在漢中中心廣場的西邊。

阿呆在看過相關史料後認為,魏延是被諸葛亮殺的,諸葛亮借了楊儀的手馬岱的刀,殺了魏延。魏延死得很冤屈。

這裡面要理清幾個關係。

第一、 劉備與魏延的關係。

第二、 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

第三、 楊儀與魏延的關係。

咱們先了解一下魏延:魏延(?-234年), 今河南桐柏人。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魏延能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漢中是門戶要衝戰略要地,魏延實際與荊州太守關羽是一個級別的,而高於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足可見劉備對魏延的賞識和信任。也就是說,魏延是劉備在軍事上的一個重要依靠。

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共15年。諸葛亮是丞相,又駐紮在漢中大營,建立北伐根據地。一個是中央領導一個是地方一把手,魏延還是北伐的前線總指揮。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沒有魏延的支持,他一次都搞不成。所以說,諸葛亮與魏延在業務上合作是默契的。儘管三國演義中一直強調兩人的矛盾,但事實上沒啥衝突,配合還是默契的。

楊儀作為諸葛亮的秘書,在漢中呆了9年。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楊儀:楊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啥意思呢,說楊儀很愛顯擺,又嫌貧愛富,是個十足的小人。既然是丞相的秘書,面對地方大員魏延的時候,就感覺高一等。

《三國志》 中記載:“魏延既善於養兵,又勇猛過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當時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惟有楊儀對他不寬容讓步,魏延對此十分仇恨,兩人關係有如水火。”

那麼,大家都有個問題:諸葛亮為啥要殺了魏延?

這是因為:魏延是個刺頭,他的刺會戳破諸葛亮和蜀國的一個謊言,一個美麗的肥皂泡。

諸葛亮給劉禪和蜀國畫了個餅,吹了個肥皂泡:“北定中原”

這個肥皂泡是蜀國能夠存活下去的關鍵。

其實,諸葛亮比誰都清楚,這個夢想是實現不了的,自從關羽的樊城之戰開始,這個夢想就破滅了的。

但是,要想讓蜀國活下去,就必須北伐。北伐的目的不是打敗曹操,而是讓曹軍不能主動進攻,是一個以攻為守的策略。這個策略能否貫徹,決定了蜀國能存在多久。果然,後來的蔣琬、姜維等人,貫徹了這個策略,才使得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又存活了29年。

魏延的軍事才能那是一流的,但是缺少政治思想和戰略眼光,他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個非常好的戰術,也是能取得成功的。但是,這會戳破“北定中原”的肥皂泡。一城一池的勝利,改變不了大的格局,相反會加劇魏蜀兩國的爭鬥。以蜀國的力量,是經不起大規模正面交戰的,只能以有限的力量跟魏國相持,騷擾魏國而已。

魏延的進攻戰做法就違背了諸葛亮的騷擾和拖延的做法,會讓蜀國儘快滅亡的。這就是諸葛亮要魏延死的根本原因。諸葛亮一死,北方的重任自熱而然落在了魏延肩膀上,這是諸葛亮不想看到的。

所以,諸葛亮在臨終前,設計了一個連環套,讓魏延鑽進去,落了個叛逆的罪名,滿門抄斬,實在是太可惜,太冤屈了。

阿呆個人看法,歡迎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