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是怎麼看郭德綱的?

九月晴天



周阿繁


首先我不是北京人,但我經常去北京出差,所以我和北京人常常聊天,在他們的嘴裡對郭德綱大多是沒有什麼貶義的,我想是因為他們所瞭解的郭德綱也是已經開始成名後的郭德綱。畢竟第一印象就是一個相聲名角兒,所以後來出現的那些風波也好,傳聞也好,是很難改變這個第一印象的,況且那些和個人又沒有什麼實際關係。

記得有一次在北京打車,路途比較遙遠,路上路過了一個德雲社的分部從外表看起來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幾層小樓,上面掛著大大的招牌是寫著德雲社,沒有想象中那麼富麗堂皇。車上的司機說郭德綱的藝術貼近於老百姓,比如北京隔幾天也有名角唱京劇,但是他自己也承認自己實在欣賞不了那種藝術。而郭德綱就不同,聽郭德綱有一種非常解氣,非常解乏的作用。他還說了一個聽來的傳聞,那就是郭德綱從來不喝別人送的水,只喝自己帶的那一杯。可以想象,老郭是非常謹慎小心的,也可以從反面印證社會是多麼的兇險。老郭發的那些牢騷也並不都是他個人臆想出來的,這種互相傾軋在各個行業都是存在的。

作為一個從郭德綱開始紅的時候就聽他相聲的人,我認為郭德綱的相聲當然是非常牛逼的,他並不是只會說一些俗段子,只是他知道如今說那種傳統相聲是沒有多少人去聽的。他在他的自傳中也非常坦誠說他的這些新段子也是用舊段子老段子稍作改變以後而形成的,只不過一般人對相聲沒有那麼痴迷,不願意從這方面下苦功。

王玥波曾經說,郭德綱和他在小茶館裡共同演出的那一小段時間裡,有的時候演出還沒有開始,郭德綱就在他們茶樓對面的書店裡翻書,翻1到2個小時,一會兒上臺以後郭德綱就能拿這些閱讀來的內容編成段子,在臺上說。可見老郭當然是非常聰明的人,而且非常勤奮,是真的愛相聲。

郭德綱的個人經歷可以說印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亙古不變的做人之難。郭德綱當然不是什麼高尚的人,但他也不像他的同行對手們所說的那麼不堪。當然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尖酸非常強勢強硬的人。他不喜歡也不去主動編織龐大的人際關係網,因為他知道只要有一天這些網與他的個人追求有衝突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撕碎這些網。

郭德綱畢竟出身底層,在他的訪談節目中雖然笑聲不斷,段子迭出,但是可以看出他和這些上流社會的人是有一些格格不入的,他拋出的話經常讓對方無法接言。也常常能從他對面坐著的嘉賓眼中看出些許無奈和不屑。

我也不認為郭德綱的那些對立面們都是什麼壞人庸人俗人,因為這些人常年出現在北京臺的一些電視訪談節目當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是一些樸實平和,真誠的人。由於年齡的關係,他們大都經歷了一些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家庭方面的變故。他們的父輩都是非常榮光的,比如侯寶林先生本人就和毛主席面對面坐著喝茶。可以想象這類家族的榮光給後輩們以多大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他們這輩人當中的藝術成就大都趕不上自己的父親,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做人不行。從觀眾的角度講,只是關注他們的一些槽點,但實際上從各個側面的資料和節目當中來看,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是喜歡助人為樂的,比如李金斗,雖然某些方面名聲不佳,但是說他好的人大有人在。比方說李金斗的週末相聲俱樂部,多年以來只保持著讓人匪夷所思的低廉票價。他的徒弟們比如說方清平說起他童年時師傅對他的好來也是令人感動。他們早已功成名就,有相當的級別,有相當廣泛的社會人脈,連他們的徒弟也許都早就不靠說相聲為生了,所以他們並不是一種純粹靠賣藝為生的人,他們是屬於相聲貴族。

郭德綱本來就是一個異類,很難想象在當年相聲如此頹廢的時候,他願意始終堅持這項傳統藝術,這才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即使如今郭德綱仍然沒有成名,只要他還能租一個簡陋的場所,比方說在前門大街繼續說相聲,小有名氣,在自媒體小視頻上小火了一把,那麼他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古史今讀


大學時就用mp3聽郭德綱的相聲,後來路過天橋德雲社,但是也沒有去聽過,可是愛聽相聲這事,越來越上癮。一直是用手機聽相聲,那些西征夢、羊上樹、我要幸福,幾乎能倒背了,喜歡隔著屏幕接話茬的感覺,幫我打發了很多無聊時間和睡不著的夜晚!

郭德綱跟很多來北京想出人頭地的人一樣艱辛過,如今他成功了,是一種幸運,更是多年堅持得到了回報。

雖然他睚眥必報,但是想想他經歷過的事,這些反應也就能理解了。

不管怎麼說,經歷那麼多磨難,如今沒有害人心,能繼續給粉絲說相聲,說評書,這樣的人生就是一種正能量,能鼓勵很多正在埋頭苦幹的人。老郭挺好的!


多彩觀歷史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德雲社在北京的小劇場還是很多的,郭德綱會在不同的小劇場演出,如果去小劇場花幾百塊票,那天正巧遇到郭德綱攢底,這張票就賺大了!相聲在小劇場生根發芽,十分火爆。小劇場都是很多年輕演員,其實每一個演員的選擇也都是深思熟慮的。德雲社的紅火是有道理的。有了德雲社,不管開在哪裡,對周邊的相聲愛好者來說,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現場聽相聲,而且年輕演員在臺上真的是非常賣力,德雲社的演員風氣其實是挺正的,規規矩矩,憑本事吃飯,而且不能說高臺教化,但是也是勸人向善。我看郭德綱其實無非是比當初更紅了,在這個高位上,可以說是德藝雙馨,眾多弟子都心甘情願的跟隨,合同的事當然是另一回事了。

我個人是很喜歡郭德綱的,因為他的相聲唱唸做打,每一樣都嫩拿的出手,一點都不空洞。臺上他兢兢業業,臺下他勤勤懇懇的鑽研相聲,終於成為了一代宗師。一路坎坷,可以說對我的人生都有了激勵作用,這樣一個曾經身無分文的人,如今也同樣能有所成就,這讓我也為他高興。非常喜歡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主持人也都能應對大多的場面,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頭溝的角兒。

然後,我是很愛看郭德綱德雲社的八卦新聞的。最近再看郭德綱小舅子寫的一本書,叫《我眼中的德雲社》,我覺得非常不錯,推薦給大家。書中講述到,郭德綱對自己的妻子王惠是非常愛護,我為他們這段愛情而動容。王惠曾經為了郭德綱的事業,賣了父親送給自己的愛車,首飾也都被典當。而郭德綱成名成腕之後,把所有財務都給了王惠處理,郭德綱半年兜裡揣一萬塊錢都花不了,老郭從苦日子中來,也還保持著一個窮書生的生活態度,這點就實屬不易。而郭德綱基本上很少在外面過夜,幾個小時的路程也都要回家,因為王惠心臟不好,他只要每天看到王惠,心裡才放心。于謙對郭德綱也是莫逆之交,兩人都沒發生過爭執,而且也都盼望能有一天郭德綱還頂這白色的桃心,于謙頂著喜洋洋的頭,後臺吃著花生喝著小酒,給徒弟們說活教育弟子,有機會上臺繼續給大家說相聲,我覺得這種感情,是讓人非常羨慕的。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我不是北京人,但是在北京工作生活。也是一名郭德綱的相聲愛好者,先拋開德雲社相聲不談,就郭德綱本人而言他的人生就是勵志的人生,剛來北京的時候郭德綱還是無名小卒,絞盡腦汁的想進入主流相聲圈。奈何別人不給機會,正眼都瞧不上。想給別人當一條狗別人都不要,最後被硬生生逼成了一頭狼。最困難的時候為了吃飯把bb機都賣了,最重要的有一個站在身後默默支持的好妻子。



現在是紅了,有名了也有錢了。說明了他的相聲迎合了當下人的需求,你喜歡三俗相聲?有!喜歡京評梆?有!喜歡抽菸喝酒燙頭?隨身必備,德雲一姐。喜歡小鮮肉?張雲雷也有。相聲其實也算是一種商品,郭德綱把相聲賣出去了就說明了個人的實力和管理的能力,就是有時候管不住嘴。小劇場裡的插科打諢帶到大熒幕的時候就愛吐嚕嘴因此也招來了不少惡評。

近幾年德雲社商演不斷,看效果真是爆滿啊。力捧的幾個角都能撐起一片,現在也是門生眾多,雲鶴九霄,現在已經排到霄子輩了,就連岳雲鵬也開始收徒弟了。希望德雲社越來越好,多出新的作品!



鬼谷先生4862859


老北京人,都是懂相聲,特愛相聲,甚至聊起相聲來不比哪些個專業演員懂得少。誰的貫口說的好,誰的柳活兒唱的地道,大多數都如數家珍。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相聲是誕生在北京的一門藝術,北京人骨子裡的幽默,北京人常有的詼諧都融入了相聲這門藝術的血液裡! 記得郭老師剛出名的時候,很老北京人都等著聽郭德綱的相聲,一時間街頭巷尾,茶餘飯後,北京城彷彿無人不知郭德綱的。當年,很多北京人談到郭德綱的相聲都會說一句:“耐聽”!這不是什麼網絡流行語,確實是真的“耐”聽!也就是北京人嘴裡長說的:有滋味兒,經得起咂麼,有嚼頭兒!



曾幾何時,郭德綱的相聲是聽多少遍不煩,還依舊可以笑出聲的! 這些年過去了,現在,老北京人在聊起郭德綱的相聲。卻常常是這樣說的:“嗨,聽個樂呵得了!”畢竟如今的郭德綱,主持,評委,嘉賓。在也聽不到當年的經典相聲了!


一壺清酒度此生


我現在就在琉璃廠附近,郭德綱在北京說相聲的起點就是在琉璃廠附近的京味茶館。

現在這個京味茶館在琉璃廠附近已經找不到了,在地圖上顯示的一個京味茶館在大興應該有一個。

儘管我身在相聲界一流人物的一個龍興之地,但是我並沒有跟這兒的本地人做過調查,因為我發現街上下象棋的老大爺都是一口地方方言。

京味茶館已經不在了,老北京城裡也未必能遇到幾個老北京。

從琉璃廠穿過八大胡同就是大柵欄,德雲社三慶園和廣德樓都在那邊,我偶爾去那裡遛彎。

上次去的那裡一個書店買書,聽著街上很多商家大喇叭放的不是流行歌曲,不是街歌,而是郭德綱的相聲。所以可以看出來很多北京的店鋪喜歡郭德綱的相聲的。

而來北京旅遊的,到大柵欄感受北京文化的,大多數衝著德雲社聽一聽相聲去的。

不能說所有人都喜歡郭德綱,就像網上一樣,有人捧也有人黑,甚至有人恨。

但凡關注相聲這個話題的,大部分是北京天津這一帶的人。喜歡或者不喜歡,這個比例北京人裡面應該是和網上看到的是差不多的。

我所在的那家書店老闆,聽到街上郭德綱的相聲,暗暗的嘀咕了一句,有什麼好聽的,沒文化!

我花了九十塊錢在他書店買了六本書。

我心裡不由得一絲尷尬,有文化的書店老闆,你這單生意是沒文化的人給你帶來的。


草野泥塗


這幾天都有邀請我回答關於郭德綱的問題,寫了好幾個,點擊量都一天之內破萬,確實有熱度,我的觀點是否定郭德綱的,在評論裡就有了兩個極端,頂我的多,罵我的也有,但就那麼一兩個,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把郭德綱的演出劃為相聲還是值得商榷的。

但看問題要一分為二,郭德綱廣收門徒,以相聲為主軸.再添加民間兩人轉啊,鬧花燈啊,街頭雜耍啊,天橋段子等元素,把個德雲社搞的好不紅火。講一些老百姓街頭巷尾討論的段子,確實貼近生活,自然喜歡的人不少,有些以此為樂,自然成了綱粉,有了市場就有了金錢,有了金錢,德雲社自然得到了大的發展,一下一就窗戶口吹喇叭,名聲在外。

有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迎合了低收入,低文化程度的人群市場,那麼正宗的相聲界人員就會出來說三道四,因為你這畢竟是打著相聲的牌子出演的卻是不倫不類的江湖雜耍啊。所以兩派現在還是爭論不休,也不可能有結果的,我在此總結把郭德綱歸為成功的商人應該最恰當

至於北京人怎麼看郭德綱,這就牽涉到上面的兩種群體了,有人喜歡又有人排斥,排斥的多於喜歡的,這是事實,不然郭德綱就會成為范冰冰那樣的暴發戶。好比上海的周立波,上海人不喜歡的自然佔多數,但那不重要啊,兩千萬上海人有兩百萬喜歡周立波那就不得了啦,由此類比郭德綱,郭德綱也自然無比自豪的




廣宏投資


郭德綱的口碑處在兩極化,喜歡的人不分北京上海,討厭的人不說東南西。


而北京是德雲社的大本營,個人覺得既然郭德綱選擇在這裡紮根,畢然有他的所在的道理,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郭德綱的,畢竟是他的相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項傳統藝術。

這時候有人會質疑,郭德綱不是天津人嗎?為什麼捨近求遠跑到北京發展,可以這麼說當初在天津的郭德綱遭受了很多重創,所以選擇北上發展,然而皇城根下好做事,這麼多年的苦日子讓郭德綱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北京人對於郭德綱的看法或許和其他地區的人一樣“真材實料,堅持本心,總會出頭”。



郭德綱出生於1973年的天津,6歲開始就投身藝術,評書、京劇、相聲等等各種表演,可以說他的藝術細胞與生俱來,時常自娛自樂的他在天津也算是混的不錯,雖然在天津打混學藝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現在的郭德綱也算功成名就,初始於北京成名於北京。


有些人一再強調郭德綱的相聲是“三俗”而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姜昆卻總在“反三俗”,無論到哪裡都會有這樣對比的聲音出現,但是個人認為只要對相聲好,沒有什麼俗不俗的,俗和雅只是自己的推脫之法,所以看不看好一個人跟地區沒關係,郭德綱出生於天津,那天津的人照樣瞧不上郭德綱,所以不在北京生長起來的郭德綱依舊過得灑脫。


娛樂昕說


先說答案,很多北京人看郭德綱就是兩個字:愛過!

我是在北漂的時候喜歡上郭德綱的,雖然我不算北京人,但多少了解一些北京人對郭德綱看法的變化。

首先說,郭德綱就是北京人給捧起來的!從我瞭解的情況看,2002年廣德樓時期開始,德雲社開始逐漸成型,在廣德樓全靠一些喜歡鼓曲和傳統相聲的老北京支撐。到了華聲天橋增加了一些外地民工,但是看小劇場的主力仍然是老北京。

再往後,一些新北京人開始加入,這就是後來的媒體,從開心茶館大鵬到袁鴻水晶他們,媒體的宣傳開始讓天橋劇場逐漸滿起來。郭德綱開始說滿坑滿谷我很欣慰就是那個時候。

最早的綱絲就是鋼絲窩窩,他們幾乎全是老北京人,只要老郭演出必定到場。現在名聲大噪的老和部隊那時候什麼都不是,因為他們幾乎全是聽網絡免費相聲的。所以後來還出現了鋼絲窩窩阻攔老和部隊獻花的事情。

事情從高峰那裡開始起了變化。

第一件事是高峰諷刺北京國安隊,不管外地人怎麼罵,國安隊在北京城的影響力要比德雲社大得多,雖然高峰最終道歉,但是也讓德雲社在北京人的心目中形象第一次受損。

第二件事就是侯耀文去世。在那之後,德雲社的相聲開始走下三路路線,屎尿屁倫理哏這些以前很少的玩意兒增多,老郭自己的一些相聲水準也下滑。鐵桿的鋼絲窩窩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人員逐漸脫粉。

第三件事就是李鶴彪打人事件,德雲社和北京衛視代表的京圈媒體撕破臉。這一次事件之後,鋼絲窩窩幾乎陷入停滯。代表著最早把德雲社捧起來的那幫人大部分都脫粉了。

等岳雲鵬燒餅張鶴倫他們走紅的時候,那些曾經脫粉的老北京人老綱絲不轉黑就不錯了。

所以,我說很多北京人對郭德綱的態度是,愛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