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打算遷都西安,對於明朝,西安、北京、南京哪個更適合做國都?

笑看人生144186695


《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時候明太祖曾經打算遷都西安,於是派太子去巡視西北,一副說走就走的樣子。可是為什麼後來沒有遷都成功呢?西安究竟適不適合做明朝的國都呢?聽筆者娓娓道來。

太子一路西去,本是已經成功的拿到了西北的邊關防護圖,順便借力打壓了秦王朱樉。可是天運不濟,太子在巡視西北之後便身染重病重疾而亡了。這件事讓本就已經有一些年歲的朱元璋受到了深重的打擊,本是一場遷都鎮壓之行,卻讓朱元璋失去了自己最看重的兒子。這直接導致遷都的打算告一段落,但並不能說明西安不適合做明朝的都城。(明史的記載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並不完全)<strong>

題目問的非常好,對於明朝來說西安、北京、南京確實是非常適合定都的三個城市。南京一開始並不是明太祖想要的都城,但由於南京富庶,行政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有利於政令上傳下達,所以在開國之初朱元璋無奈之下為了先穩定下來,就先把都城定在了南京。

縱觀明朝的邊境防禦圖,南京的位置並不是非常有利於國防的掌控,這也就是朱元璋憂心的問題。屯兵在南京周圍,邊境就會被蠻夷所襲擾,而把軍隊都調到邊防,京城的守衛就會很空虛,更何況當時的沿海地區平原居多,北方遊牧民族一旦突破山海關,便會直搗南京都城,任誰是皇帝都會擔憂吧。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到了明清時期,無論是漕運還是海運,糧食的運力都直線上升,皇帝不用守著江南糧倉定都了。這就出現了天子守國門的策略,北京和西安都是不錯的選擇。皇帝依仗的軍隊可以直接擺在都城周圍,既抵禦了外敵,又防止了內部空虛。

到了朱棣當上皇帝便把國都遷到了北京。在北京修築了高大的城牆,隨時準備守在抵抗侵略的第一線。但劣勢也顯而易見,對江南和西北的控制力不足,明末陝西各種起義,直接影響了明朝的統治。

在筆者這裡認為西安才是最好的明朝定都之處,朱元璋作為一代明君,他的想法有很多可取之處。文章開頭就提到了朱元璋曾經想定都西安,並派遣太子前去巡視。作為一座候選都城,西安不僅擁有了完善的水利,便利的交通,還是天下糧錢富庶之地,這不就是人家有的我也有,人家沒有的我還有嗎?可明朝偏偏就是沒有定都西安,可能也有朱元璋心中的一些憂慮吧。

最後西安還有一大優勢,就是清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力會大大增強,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很有幫助,還可能使明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

如果在北京和西安之間選擇的話,西安會比北京好一些,朱棣遷都北京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朱棣原來的封地在北京,滿清更是就近定都了,不會把國都西遷或者南遷。

綜上所訴,按照當時的格局,如果能成功遷都西安也許是很不錯的結局。


鄧海春


這個問題讓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在那個講究封建迷信的古代,太子朱標去了一趟西安,回來不久就病逝了,這對於朱元璋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好兆頭。

事實上當時的明朝,無論西安、北京、開封還是鳳陽,哪個都不適合作為明朝的都城。

雖說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幾乎都不命長,但此時的南京是唯一一個適合作為大明帝國都城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這和明朝自身的特點有密切關係。

作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自南向北完成大一統的王朝,明朝的龍興之地本來就不在北方,這讓明朝和其他王朝尤其是大一統王朝有本質的區別。

一般而言,龍興之地不僅意味著能給開國皇帝帶來好運氣,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這裡出現了大量文可定國,武可安邦的社會精英。他們追隨著開國皇帝,從龍興之地走出,逐漸統一全國,例如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

而到了明朝,開國班底則為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因為龍興之地位於南方,這意味著朱元璋一旦將都城遷到北方,就會徹底與龍興之地告別,也就是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戰友們告別,這對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不利於明朝統治的穩定。

而且我國的地形天然地自北向南傾斜,這意味著自南向北推進的明朝,想要長久地守住北方是非常不現實的。尤其是朱元璋所處的開國時期,北元勢力困獸猶鬥,不斷進攻明朝,明朝在北方與北元勢力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戰場從西北一路延伸到東北。如果朱元璋強行定都北方,勢必給明朝的邊防帶來巨大壓力。

雖然關中地區的西安在歷史上有多達13個王朝在此定都,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但正因為這麼多王朝的建都,使得關中地區的環境遭受巨大破壞,尤其是因黃土高原和驪山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導致關中地區水源逐漸枯竭。到唐朝時,渭水的深度已經無法保證通航,長安城內的居民用水也無法得到保證。

尤其是唐朝晚期,由於黃巢起義和朱溫之禍,長安徹底被毀滅,再也不復往日榮光。

唐朝之後,雖然西安仍然作為西北重鎮,但已完全不具備建都條件。

如果朱元璋強行將都城建在西安,雖然安全得到了保證,但卻必須從遙遠的江南地區向關中運糧,保證這裡上百萬人口的日常生活。

而在元朝忽必烈時期,京杭大運河已經被大規模改道。重新開鑿大運河,對於百廢待興,且以農業稅和鹽稅為主,稅收水平低下的明朝而言,是一項難以承受之重。

那麼開封是否可以呢?當然也是不可以的。

首先開封交通條件比西安便利太多太多,而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完全是因為開封坐落在大平原之上,這使得開封幾乎無險可守。如果明朝實力由盛轉衰,蒙古鐵蹄就會像靖康之變一樣橫掃明朝都城。

再者作為有著城摞城奇觀的城市,開封地處黃河下游,深受黃河改道之苦,這條母親河雖然給開封帶來了水源,但更多的是無法預測的災難。地上懸河的出現,更是將開封徹底排除在明朝都城候選名單之外。

而鳳陽又如何呢?事實上,他除了是朱元璋的戶籍所在地,其他什麼都不是。

那麼剩下的北京就一定好嗎?看起來是這樣的,畢竟金朝、元朝和清朝都選擇這裡為首都,明朝選擇這裡有何不可?

但問題是,無論金朝、元朝還是清朝,他們在選擇北京作為都城時,都已經牢牢佔據了整個東北地區,控制了蒙古高原地區。

東北和蒙古高原的擁有,使得北京有了巨大的戰略迴旋空間,同時又能夠對東北和蒙古高原進行有效輻射。

但是明朝呢?作為一個自南向北,統一中原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對北疆的控制是模糊和微弱的,尤其是對蒙古高原。

一般而言,威脅中原王朝生存的主要威脅就是來自於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在明朝未能有效控制蒙古高原的情況下,將都城選在北京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典型的例證。

在明朝初創的朱元璋時期,明朝對北京周邊的控制,只能通過燕王朱棣來實現,而鞏固控制的最好方式,就是修築萬里長城。在長城之外就是蒙古勢力範圍的情況下,北京的戰略緩衝空間只有長城以內的幾十公里。

雖然在朱元璋執政後期,取得了對北元的決定性勝利。將勢力推進到東勝衛、大寧衛、開平衛一線,但距離完全控制蒙古高原依舊任重而道遠。而且隨著靖難之役以來,東勝衛、大寧衛以及開平衛相繼被放棄,明朝的都城北京,成為一座完全沒有迴旋空間的“一線城市”。

所以即使“天子守國門”聽起來多麼豪邁,也無法掩蓋明朝統治者在都城選取上的失敗。

很多人說,如果沒有明朝定都北京這回事兒,明朝的北方可能很早就丟棄了,他將和南宋一樣成為偏安一隅的半壁王朝。

靜夜史認為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並不全面。眾所周知北京確實起到了抵禦遊牧民族衝擊的巨大作用,但明朝最大的問題不是出在北京這裡,而是出在從沒有認真重視過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問題。

奉行小農經濟的明朝統治者,對於蒙古高原的統治始終缺乏耐心,這使得明朝只能以北京為前線,與蒙古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對峙。

再者,正是因為明朝定都北京,才給本就不寬裕的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負擔。這種負擔在強盛的明朝前期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在國力漸衰的明朝中後期,這種負擔就非常要命了。

概括起來,從明朝的長遠發展而言,定都北京絕非上策,尤其是朱元璋時期。

定都南京的政權,雖然短命王朝多,但不等於一定會短命,明朝既然能夠完成自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奇蹟,那麼依託江南地區發家的明朝,以南京建立一個享國時間長的王朝也未嘗不可。

所以明朝很大,但朱元璋的都城並沒有太多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朱元璋並沒打算遷都西安,在朱元璋看來,南京比西安、北京更適合做國都。

第一,朱標前往西安,根本不是考察遷都的事,而是收拾二弟朱樉造成的爛攤子。

我們看看《明史》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秦王樉有罪,召還京師。乙丑,皇太子巡撫陝西”。

顯然,是朱樉先在西安出了亂子,皇太子才去西安。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二兒子,一直不老實,在西安搞得烏煙瘴氣。秦王府到處牧馬,陝西百姓的土地被其踐踏。秦王又派人用紙鈔強行換取民間的金銀,用爛鈔強買民間的羊,轉手貨賣,變相掠奪民間財富。許多軍民被逼得賣兒賣女,甚至自殺。

此外,朱樉還霸佔別人妻女,越制使用龍衣、龍床,換了別人,十個朱樉也沒命了。但朱元璋一向自私地袒護自己的兒子,這次派皇太子朱標去西安,是給朱樉擦屁股,安撫陝西官民,所謂的考察遷都的事,不過是騙人的幌子罷了。

同年十一月,皇太子朱標回到南京,同時,晉王也被召回南京,朱元璋是要敲打這些兒子們,不要搞得太過分。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標病死。其實,就算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遷都西安,原因很簡單,漢唐之後,西安根本就不適合再做都城了。

第二,朱元璋真的想遷都嗎?

朱元璋確實對南京不太滿意,認為這裡宮室狹卑,南京地形破碎。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朱元璋佔領南京之後,運氣一直相當好,他並沒有遷都的強烈需要。所以,在嘗試修建中都失敗之後,他再沒有別的動作。

朱元璋把秦王、晉王、燕王擺到了邊境線上,其實已經表明他不會遷都到這些地方。也許他會向北選擇一個合適的城市,可以居中策應北邊的各個王府。但這個地方也肯定不會是西安,因為西安的位置偏西,不如太原和北平。

朱元璋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而且對兒女格外地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恨不能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妥貼。如果他確定哪個城市比南京更合適,他肯定會有所行動。所以我們基本可以確認,起碼在朱元璋看來,西安、北平等地的缺點要比南京大得多,都不合適充當都城。而且,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等一大批勳貴被扯入胡惟庸案而被處死,如此非常時期,朱元璋哪有心思去想遷都的事。

第三,朱元璋從來沒有考慮過北平,北平成為都城,全因為朱棣。

洪武初期,朱元璋曾經從北平遷出大量人口,他根本就沒打過這裡的主意,原因很簡單,明朝經濟的核心在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北平距離這些地區太遠了。

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大量官員和勳戚也跟著搬往北京,但他們的俸祿還需要自己到南京的官庫當中支取,原因是當時的運輸能力太弱,國家沒有力量從南方把物資運來。直到明宣宗時代都是如此,當時有一位恭順侯,名叫吳克忠,家裡人口很多,請求明宣宗准許他從北京的官庫中支取糧食。明宣宗例外開恩,把他做為特例來批准。

北京到南京之間有一道大運河,運輸物資尚且如此困難,從南京到西安路途更遙遠,難度要大得多。所以朱元璋根本就沒打算遷都到西安和北平,他只是說說而已。


於左


首先要先解釋下,提問裡“朱元璋本打算遷都西安”是怎麼回事?

以《天下郡國利病書》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時(1391),早已定都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西北,一路上詳細繪製西安地區的關防地圖,還跟太子一個紅臉一個白臉,把坐鎮西安的“跋扈王爺”秦王朱樉治得服服帖帖。大有要給明朝都城“搬家”的架勢。可就在這節骨眼上,回到南京沒多久的太子朱標染病身亡。朱元璋傷心欲絕,連呼“今朕年老,精力已倦”。一場本可影響明朝國運的“遷都”行動,就此打住。

而且這個遷都念頭,也絕非朱元璋心血來潮。相反從在南京登基起,他就在為“搬家”燒腦。汴梁洛陽甚至老家鳳陽,都曾是他意中的大明國都。無奈明朝開國經濟慘淡,沒錢搬家的朱元璋,只能先發展生產。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國富兵強了,朱元璋也拍板定了新國都西安,卻不想太子朱標又過世。痛失愛子的傷悲,徹底澆滅了朱元璋的遷都熱情。以他原話說“廢興有數,只能聽天”——就在南京將就了,大明未來什麼命?看老天爺吧。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南京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竟這麼“不待見”南京?這事兒,就得說說明朝建都南京的利弊。

以明朝開國的形勢說,建都南京確實是最好的選擇:紮根在富庶的東南地區,捏住明朝開國的錢袋子。大明王朝追亡逐北,痛擊元朝殘餘勢力,基本就靠東南的錢糧補血。後來明王朝的開國建設,國家對墾荒屯田興修水利的投入,更需靠承受重賦的江南買單。也只有定都南京,才能牢牢掌控這場經濟振興。明朝在外有強敵內部經濟殘破的局面上,僅用三十年就實現富國強兵,工農產值甩開宋元數倍。如此奇蹟,正有定都南京的功勞。

但作為一位深謀遠慮的軍事家,對於定都南京的風險,朱元璋也是一輩子門清:南京的位置,偏於中國東部,而明王朝的主要國防壓力,來自漫長的北部防線。在古代交通條件下,這樣的佈局,顯然不利於國防掌控。更要命的是,南京的正北,基本是無險可守的中原。一旦北部防線被突破,敵人的兵鋒就可一線平推,直殺到南京城下。於是朱元璋在位時,就曾不停憂慮:定都在南京,只怕是“折數不久”。


而在朱元璋去世,燕王朱棣悍然發起的靖難之役上,朱元璋的憂慮,真被無情驗證:兵力不足且與數十萬朝廷大軍纏鬥三年的朱棣,只靠一招避實擊虛,繞開濟南直撲南京,就給建文帝朱允炆來了個一箭穿心,奇蹟般造反成功登上皇位。雖說這場戰爭的結局,充滿了朱允炆本人各種不作不死的因素。但定都南京的巨大風險,朱棣也是親身體會。於是登基後力排眾議,不惜動用大量民力修河建城,也要把國都遷到北京。

那麼北京,真的是適合大明朝的國都嗎?

雖說單看明朝滅亡,定都北京顯然是個大坑,但首先還要先給北京說句公道話。在朱元璋晚年時,北京,確實非常適合做大明朝的首都。

做出遷都決定的明成祖朱棣,經營北京的思路,也是十分明確:漕運重新開通,從此東南的錢糧可以通過運河,源源不斷補充北京。北部的九邊防線,也成了北京城的拱衛,作為中國政治軍事中心的北京城,得以掌握廣袤北部國土。這成功的建都設計,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托起了明王朝的盛世。以明朝名臣邱浚的話說:用東南之財富,會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

但是,建都北京想要“無敵於天下”,其實取決於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就是北方邊疆的穩定建設,第二,就是東南經濟賦稅的問題。但從明朝中期起,這兩條都成了浮雲。北方防線從朱棣時代起,就不停裁撤內縮,漠南的開平大寧等要地盡數放棄,北京城反而成了前線。那“東南之財富”呢?隨著明朝土地兼併加劇,江南賦稅越發縮水,明王朝的治國成本直線飆升,雖然張居正改革時雄起了一把,但萬曆親政後一通瞎糟,又是越發不堪重負。

所以,到了明末風雨飄搖時,才會出現明朝軍隊武器裝備錢糧短缺,國庫空空如也的窘迫景象。與其說亡於李自成,不如說活活拖死——被定都北京的巨大財政負擔拖死。

那麼,明朝真的沒有更好的定都選擇了嗎?其實,朱元璋晚年遷都西安的決定,也恰是深謀遠慮。

比起戰略位置重要的北京來,西安也絲毫不差,坐擁關中平原優勢的西安,國防價值不言而喻。洪武時代對西安的營建,也令西安有完備的城池宮殿。便利的水路交通條件,也有利於中原物資的轉運。可以說,北京的定都優勢,當時西安都有。北京的最大劣勢錢糧問題,關中平原發達的錢糧正可彌補。

更重要的是,看看明末動亂就知道,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恰是以西安為核心的陝西地區的失控。在明朝中後期的多年發展裡,東西部經濟的差距迅速拉大,陝北陷入嚴重貧困化,偏偏多年以來,陝北又是明朝國防的重心,有兵沒錢的陝北,也就成了動亂的導火索。如果明朝的定都是西安,那明朝勢必以巨大力量,投入對陝西地區的治理。明末動亂的可能性,必然會大大降低。

所謂“定都”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國家經濟軍事政治的方向問題。明朝亡國的大坑,恰恰是在此出現了偏差。其中的教訓,不在哪個城市的優劣,而是明朝決策的短視。

參考資料:《天下郡國利病書》、《大學衍義補》、《明史》


我們愛歷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定都應天(南京)。其實別看朱元璋在家鄉受了不少罪,屬於典型的貧農,在家鄉的主要經歷就是給地主放牛和做掃地僧。但他卻是一個家鄉情結較重的人,他一開始本來打算定都其家鄉臨濠(濠州,今安徽鳳陽),後來在劉伯溫的苦勸下才定都南京,但還是給其家鄉弄了箇中都的名分,所以後來在1421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了留都,實際上還有個中都鳳陽。

隨著明朝對全國的統一,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這時的朱元璋全局觀念更加強了,已經有遷都的打算,目標最後鎖定在了西安(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考察西安,1392年,朱標回來後向朱元璋做了詳細彙報,父子二人對西安做新的都城都是很滿意的,然而就在這一年朱標不幸病逝。長子朱標的英年早逝對朱元璋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其不得不重新選定接班人,立其孫朱允炆(朱標之子)為皇太孫,這時已經65歲的朱元璋再也沒有提遷都之事,把主要經歷都用在了對這位新立的接班人朱允炆的培養上了。

先說說南京,從公元300年到公元600年間的這段時間,南京作為三國時的東吳、後來的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的國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然而這六朝都是偏安政權,不是大一統的朝代。南京有長江作為天然的屏障,但是位置有點太靠東南。如果作為大一統的王朝的國都的話,對北方的輻射能力較弱。

再說說北京,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都,歷史上有過不同的名稱,明朝開始稱為北京。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奭(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同輩)封在薊地(薊國,中國商代到春秋中期存在1000多年的諸侯國,位於今天的北京市區北,或系黃帝部落之後裔所建),建立了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遼朝時北京是陪都。1153年,先後滅掉遼及北宋的金國把國都從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遷到了北京(中都大興府),1214年金朝又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真夠能折騰的。元朝時北京(元大都)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交通中心。明朝時,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後,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政治中心。1644年清兵入關後隨即遷都北京,後統一全國。

北京為啥重要?就因為它的位置,它位於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北京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區)的核心地帶,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地區易守難攻,居高臨下。越過燕雲十六州後,華北平原一馬平川。華夏先民興起於黃河流域,對於古代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政權來講,危險並不是來源於南方,而是遊牧民族廣泛分佈的西北、蒙古高原和東北,所以燕雲之地自古就為中原政權所控制。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把它割讓給了契丹(遼),五代十國之後的北宋終其一朝都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明朝建立後將燕雲之地才又重新收回。

所以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有其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元朝和清朝時,北京作為國都是明智的,比如對於清朝而言,其發源於東北,以北京為國都,可以輻射蒙古高原甚至西北地區,南又可控中原,所以在1644年清軍攻入北京後,立馬將其作為新的都城,古人並不傻,只不過古代的科技和經濟水平沒有現代高而已。但是對於明朝而言,遷都北京似乎並不太明智,特別是明朝中後期以後,明朝對於蒙古各部以及東北地區的女真控制力減弱,京城在事實上已經處於了邊境地區。1449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京師精銳主力受到瓦剌蒙古也先部的重創,明軍二十餘萬人中死傷居半,明英宗被俘。瓦剌蒙古也先部乘勢進攻北京,要不是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打了一場漂亮的北京保衛戰,恐怕那時明朝真的就要偏安了。

那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也先部一旦攻破北京,明王朝基本就會偏安呢?因為冷兵器的古代,王朝的軍隊主力一般會放在都城,對於明朝而言,這時一旦京城淪陷,南方的軍隊並不是主力,能夠自保就不錯了,但是再恢復中原就很困難,等蒙古部或者女真在中原立足後就更難恢復。但是如果當時明朝把國都放在西安,然後用重兵把守燕雲之地和河套平原,就會很不一樣。由於西安遠離邊境,蒙古部或者女真部突破燕雲之地或者從其他地方攻擊到西安,以當時明軍的實力(明軍要強於北宋軍隊)只要不犯大的錯誤,在加上各地的明軍,對於深入明內陸腹地的蒙古部或者女真部就可形成合圍之勢。如果明朝遷都西安,明軍主力在關中地區,再加上各地的軍隊,無論蒙古部以及後來的女真部斷然不敢貿然深入中原。國都不失,明朝就不會輕易滅亡。

西安(明朝時開始稱西安)作為13朝古都,自然有其道理。古代關中渭河平原的富饒只是其一,更在於形勝和地理。關中,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西有隴西高地,東有黃河之險以及中條山的阻隔,在險要之地設立關隘,再加上關中之地的富饒和巨大人口,進可攻退可守,儼然一個國中之國,震懾和統御其他各地。戰國時的秦國正是以關中地區為基礎最後統一了東方六國。如果朱標不死遷都西安或者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遷都西安而不是北京,明朝後來的很多事情估計會很不一樣。以上所做的分析主要是針對冷兵器的古代特定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做出的,主要是對於明朝遷都問題所做出的分析。現在的很多情況和條件已經發生了改變。


十三叔看歷史


如果對於朱元璋時代的明朝而言,南京是最適合做國都的。為何?朱元璋取得天下後,所管轄的疆域便開始由東南之地擴張到了全國。當時,元朝人雖然被趕回了草原,但是他們仍然保持著強大的騎兵力量。同時,對明朝來說,此時的東南沿海亦不平靜,倭寇內侵開始漸漸成為了國防的另一大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希望天下總是由老朱家的人掌舵。

所以,如果要是長期派遣重兵防守北方,那麼很可能會給某些野心家機會,會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類似唐朝末期的藩鎮。但是如果朱元璋狠下心來將國都遷徙到北京,那麼長期陷入戰亂的北方地區根本難以供應國家用度,勢必要從東南轉運,這一點在元朝時便已有先例。但是,當時漕運已經多年不通,若要重新疏通,則明朝暫時無財力支撐。再者,江浙財富為天下最富饒之地,同時朱元璋以南京起家,此地營建了許多頗具規模的殿宇,若重新擇地立都,花費不可謂不小。此外,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們多為江淮子弟,他們不願意輕易離開故土。所以,對如何既能守住天下,又能控制天下,朱元璋想起了歷史上著名的分封制和郡縣制。他認為,秦漢唐宋之所以亡國,和沒有強有力的宗室支持又莫大的關係。所以,朱元璋選擇了一種折中方案,此方案頗類似於西漢初期的郡國制:設國都於東南,封子弟於邊疆之地。

  • 明興,高皇帝以宋為懲,內域削弱邊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閏位,於是大封諸子連邊陲。北平天險為元故都,以王燕。東歷漁陽盧龍,出喜峰包大寧,控葆塞山戎,以王寧。東度渝關,跨遼東西並海,被朝鮮聯開原,交市東北諸夷,以王遼。西按古北口,瀕於雍河中更上谷雲中,鞏居庸蔽雁門,以王谷。若代雁門之南太原,其都會也,表裡河山,以王晉。逾河而西曆延慶韋靈,又逾河北保寧夏倚賀蘭,以王慶。兼餚隴之險,周秦都圻之地,牧垌之野,直走金城,以王秦。西渡河,領張掖酒泉諸郡,西屍向嘉峪護西域諸國,以王肅。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險陿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將,權崇制命,勢金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其它周、楚、濟、潭、魯、蜀諸王,護衛精卒萬六千餘人,牧馬數千疋,亦皆部兵耀武,並列內郡。

其實,對朱元璋來說,雖然做出類似西漢郡國制的決策,但是隨著明朝穩定了政局,國家財用已經遠較開國之初富有,所以北邊的國防問題還是再一次促使明太祖思考是否在西安、洛陽和北京三地選擇一處立都。史書指出其意圖在於控制西北,“國朝定鼎金陵,本興王之地。然江南形勢終不能控制西北,故高皇時已有都汴、都關中之意。”為此,朱元璋特意派太子朱標重點巡查此三地。1391年,皇太子朱標巡視回都後,主張定都洛陽。但是,意外發生了!皇太子朱標在巡視歸來後,意外地病亡了。於是,失去老太子的朱元璋怕遷都之後會因自己突然病逝,新任皇帝資歷不足以震懾新都而引起天下動盪,遷都之意從此作罷。


大福讀史


西安是不行的,元末明初時,陝西的氣候條件已經不再像漢唐時期那麼溫暖依人了。而是大陸性氣候特徵越來越明顯,旱澇常發,已經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了。況且唐朝滅亡後,陝西就戰亂不止,人口數量和農業生產水平已經和中原和江南有了差距。就算遷都,長安也未必能像漢唐時養活那麼多人口了。

再一個就是,西安離少數民族政權太近,雖然可以鞏固西北邊疆,但主要的邊患還是來自北方的蒙古人,幽雲十六州地區才是蒙古人的主攻方向,想天子守國門也得選在邊患最嚴重的地區。北京成為首都後,在抵禦蒙古和清朝的進攻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安不是唯一一個備選城市,他最有競爭力的對手是河南的開封或洛陽。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對國家經濟的控制上,中原更合適。中原地區本身就是農業發達地區,即使在今天,河南省也是主要商品糧生產大省。供應首都吃飯問題還是沒太大壓力的,就是河南容易遭受自然災害,不過離江南近,可以再開條運河運糧食。而西安如果糧食不夠吃,從江南運糧時間太長,從四川運糧看似近實際要過蜀道,成本更高。

如果西安成為首都,就要在從明朝中期開始經受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比如陝西的華縣大地震,震級估計不小於汶川大地震,造成了80萬人口的直接死亡,相當於明朝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這還是官方能統計到的數字。連在湖北湖南都震感明顯。如果在西安修故宮,皇帝都有可能被砸死。這還沒完,往後年年水災旱災以及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光賑濟首都周圍的災害就夠把國庫掏空了。所以,明朝末年陝北農民首先起義的,陝西在明末趕上小冰河期,連在海南都有陣陣寒風,農作物更是顆粒無收,陝西重災區已經是人吃人了。陝西除了難民就是土匪,連土匪夠快斷炊了。估計那時候連皇帝都想遷都了。


那個蟲兒敢作聲


個人覺得,明朝最合適的國都應該是西安,但是不應該馬上遷都西安,而應該在開國三十年左右遷都,大概在朱元璋晚年就行,而北京,南京對於明朝來說都不合適,雖然西安也有不足,但是相對而言更合適。

南京偏居東南,富庶之地只適合短期國都。

考慮到現實情況,在明朝開國前期,定都南京也是最好的選擇。相對於四川、西北、北方,東南是朱元璋的大本營,明朝開國初期,北方不穩,時有動盪,而其他地區都是剛統一的地方,需要融合過渡期,只有把國都定在東南才安穩。

而東南,就只有南京比較合適了,金陵城虎踞龍盤,又有長江天塹,對於沿海,威脅還不大,畢竟十四十五世紀西方殖民國家還沒有大規模到達。

北京不適合做國都,尤其是明朝開國初期。

到徐達收復燕雲,這個地區已經丟失五百年了,雖然漢文化還在,但是畢竟破壞嚴重,而且經過戰亂,北方民生凋敝,在北京很難統籌調節全國,再加上要從南方運送各種需求,以當時的國力肯定消耗甚重。

另外,安全問題也不得不考慮。元朝雖然敗退,但是依舊有實力,尤其是大將王保保,屢次帶兵犯境。明朝前期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打仗這種事難說,瞬息萬變,一旦北方有變動,其他各地也會躁動不安。

西安相對於北京、南京,更有優勢。

西安位置不錯,在關中地區,雖然也是久經戰亂,但是千里沃野,修養兩年自給自足不是問題。而且,有險可守,進可以取西北,出擊北元,退,可以東進中原,再不濟撤回江南。



但是,遷都西安還是要等北方徹底平定,國力回升以後,如果明朝建國後便遷都,不僅無利,反而掣肘多多。所以,修養二三十年很重要,等一切妥當,而歷史上朱元璋也是這麼做的,等自己駕崩後,太子朱標繼位,遷都西安,然而天不遂人願,朱標在考察西安回來後,不幸英年早逝!遷都計劃破產。

個人看法,歡迎朋友們評論區補充交流!

【潁州小史官,與你一起暢談文史野趣,喜歡的別忘記右上角關注哦!】

無筆史官


中國所有大一統的王朝要想長治久安就不可能在南方……北京的位置是眾望所歸。

一,南方山水相隔,交通不便,表面看南方漢人數量龐大有半壁江山,實則不然,圈地自肥,南方的漢人其實分出6塊勢力,每個地區都可以獨立建國:吳、越、楚、巴蜀、閩越和南越,這些地方各自實力雄厚但是從來沒有雄圖大略,北上一統天下。

二,北方漢人各地習俗比較接近,燕趙齊魯徐,晉陝豫甘寧,一旦拿下就是一大塊,向東朝鮮半島,東北女真,正北蒙古,西北迴疆,正西吐蕃高原,戰略位置遠非南方的漢人聚集地可比。

三,漢人自古戰鬥力普通,秦朝到明朝的近兩千年裡漢人的土地沒有變大,但是邊境不斷被蠶食,首都放在北京雖然最兇險但是集舉國之力修邊牆進口攻退可守,眼光格局而言明朝的朱棣其實可以了。



歐亞上空的阿波羅


中國強盛的時代都在西安建都,洛陽、南京、北京很多都不是漢人強盛的時代,也未必是國家強盛的時代。我認為這個是跟國都的選擇有關係!

中華文明自誕生之日就受到了遊牧民族的襲擾,而遊牧民族的中心地帶就在西北,祁連山、極其黃土高原成了天然屏障,倘若國都告急,沃野千里的南國是最大的戰略緩衝,南可幾千公里,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地勢複雜,很多遊牧民族,想想也退了。

中華的衰落,就是從平原建都的,平原物產豐盈,生存條件良好,勞作之餘,歌舞昇平,國都告急,輕則被俘,重則全部活埋,而且沒有退守的空間,也沒有戰鬥力。

今天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西方滋擾,最為害怕的是東北亞的失守,就造成了新中國依然建都北京,從長期看還是,筆者不敢妄言!

同意筆者觀點就點贊,不同意就留言,我們一起討論,最好加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