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

歷史小叫獸


烏臺詩案,說白了就是文字獄。是一群奸佞小人為迫害蘇軾所上演的一出典型的讒毀事件。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其背景。

宋神宗年間,以王安石為首的激進派,大力推進改革,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兩派之間你來我往,鬥爭十分激烈。

後來,王安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下臺了,而一些奸佞小人則趁機混進了改革的隊伍。

他們大肆排斥、打擊異己,將原本嚴肅的政治運動,演變成了爭權奪利的鬧劇。

朝廷局勢,亂得如同一鍋粥。

蘇軾原意並非反對改革,但當他耳聞目睹了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弊端時,因嫉惡如仇的個性使然,讓他如蠅在食,不吐不快,言辭中頗多不贊成之意。這就讓變革派視其為眼中釘,一直在尋找機會給他穿小鞋。

公元1079年3月,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在例行的述職報告中,他小結了一番自己的工作成績。

因為耿直的性格,憂慮於政權落到了見風使舵、毫無原則的小人手中,他在文末感慨道:“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在王安石口中代表的是那些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而且,他自稱奉調出外,是因為年紀大了,不想生事。蘇軾此言,無非是發發牢騷而已。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原本一直盯著他的小人,正愁找不到整他的機會呢,這下好了,被他們抓到把柄了。你蘇軾竟敢諷刺變革是“新進”,還說這是“生事”,豈不是擺明了辱罵和影射朝廷嗎?

於是,他首先遭到了唯恐天下不亂的御史中丞李定和監察御史何正臣的惡意圍攻,他倆屁顛屁顛的向上面彙報去了。

當然,僅憑這一點還是不夠的。於是,這群用心險惡者決定趁火打劫,加深挖掘的力度。

監察御史舒亶更是費盡心思,從蘇軾的好朋友——駙馬王詵為蘇軾出版的詩集中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經過一番篩選和包裝後,原本反映客觀現實的詩作,立馬變得面目可憎,有了反動言論之嫌疑。

宋神宗原本很賞識蘇軾的為人,一開始聽到此事時,他是不相信的。但正所謂“三人成虎”,謠言聽得多了,也便成了真的了。何況這些奸佞小人,做業績不行,整人還是很有一套的。

他們憑著顛倒黑白的本領,讓皇帝相信,蘇軾是在給國家抹黑,故意與改革作對。而與改革作對,豈不就是與聖上作對嗎?

終於,皇帝龍顏大怒。於是,一道聖旨,著令立即將蘇軾停職查辦。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這樣,在蘇軾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欽差大臣皇甫遵火速從京城趕來,緝拿蘇軾。

在欽差到來時,看到妻子王閏之哭哭啼啼的,蘇軾還不以為然,他自問平生行事光明磊落,想來不會遭受什麼大的非難。

然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的蘇軾,又一次想錯了。

他於7月28日被捕,8月18日被關進御史臺監獄。這裡因庭院內遍植柏樹,繁茂的枝葉引來無數烏鴉棲息,而被人稱為“烏臺”。

在御史臺,審訊整整持續了四、五十天。最後,這些當權者硬是給蘇軾按上了四大莫須有的罪狀:

1.蘇軾原本是不學無術之人,只不過是運氣好,才考取了功名。

2.他急切地希翼能獲得高位,求而不得,所以才酸溜溜地作詩,譏諷朝庭,其居心實在叵測。

3.皇上仁慈,對他寬容,期望他能改過自新,他卻冥頑不化。

4.蘇軾的詩作雖然極其無聊,卻起著亂擾民心的作用,對國家形象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接下來,他們還想趁機一網打盡。於是,大動干戈,從四面八方收集了大量蘇軾曾寄贈他人的詩作。

這其中共牽涉到39人,尤其駙馬王詵牽涉最重,一時轟動了朝野。

對於如何處置蘇軾,宋神宗舉棋不定,頗感頭痛。當時,朝堂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造反派們的態度,當然是欲將他置之死地而後快。而更多的人,則為蘇軾仗義執言,鳴冤叫屈。

這時候,太皇太后在重病之中,還特別叮囑要善待蘇軾,切不可濫殺忠良。

而已經罷官在家的王安石,也上書力勸皇帝:哪有太平盛世誅殺才子的做法的呢?

而蘇軾的弟弟——蘇轍更是心急如焚,他奏請朝廷,願意以自己削官為代價,請求赦免哥哥。其情真意切的奏書,也讓人感動。

於是,皇帝派出自己的人對案件進行了重新審理。在蘇軾被捕入獄103天后,終於有了定論,其行為屬於誹謗政府,但鑑於其平常表現還算忠誠,故從輕發落,將他貶到黃州為團練副使。

因為此案,另有29位大臣名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懲處:駙馬王詵被削除一切官爵,王鞏被髮配到西北,蘇轍被降職,其餘涉案人士被罰紅銅不等。

這就是“烏臺詩案”,它是北宋160多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次文字獄。

由“烏臺詩案”開始,蘇軾以後的人生,更走上了漫無邊際的貶謫之路。

但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他總是能從容淡定,笑對人生。正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公元1079年,時任“湖州市委書記”的蘇東坡同志被“雙規”了。

此事一出,即刻佔領大宋各大媒體頭版頭條,持續十週穩居“圍脖”熱搜榜榜首。



一時間鋪天蓋地的小網文橫行大宋社交圈:

“打虎拍蠅遇見新難題,蘇學士到底屬於蒼蠅還是老虎?” “意見領袖蘇東坡被抓,大江東去或成絕響” “震驚了,又一大佬人設崩塌,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蘇東坡” ……

蘇東坡鋃鐺入獄,一下子成了大宋全民話題,之前的柳永吸毒、秦觀嫖娼及高衙內送林娘子坐牢等事件,跟這比起來完全不叫事。

後經《大宋日報》權威發佈,“原湖州市委書記蘇軾或涉烏臺詩案,已被停職查辦”。



烏臺詩案,什麼臺什麼案?

烏臺其實就是御史臺,相當於現在的紀檢監察部門。

因漢朝時,御史臺院內有幾棵大柏樹,不識趣的烏鴉在柏樹上築巢安家,儼然主人一般,隨意聒噪,因此時人把御史臺戲稱為烏臺,此後一直沿用。

而蘇書記此案,是因他詩文用詞不當,被御史彈劾而起,故稱“烏臺詩案”。

接下來,我們簡單的聊一下蘇書記為什麼會牽扯到這個要命的“烏臺詩案”裡呢?

蘇東坡早年得志,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兒急。

受儒家思想影響,古今文化人大多一樣,志大才高,都渴望著拜將入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蘇東坡年紀輕輕就混上了處級幹部,前程可謂一片大好,他豪情滿懷,寫詞道“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



42歲那年,也就是1079年,蘇東坡升任湖州市委書記,正廳級。古代官員赴任新職都得向皇帝上一個總結形式的奏表,蘇東坡照例向宋神宗遞呈了《湖州謝上表》。

沒想到這個奏表徹底的顛覆了他的命運。

蘇東坡是個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不忘了加點個人感情色彩。

他在奏表的最後寫道: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就是幾句牢騷話,白了說就是:陛下知道我又老又笨,估計跟不上那些朝廷新進大臣的思路,所以讓我到安心的到地方去撫卹百姓發揮餘熱。

這幾句並看不出什麼過錯,就是帶點自嘲的調調,但在想弄你的人眼裡,草繩也可以是咬人的蛇。

蘇東坡表中提到的“新進”和“生事”戳到了一群革新派小人的痛處,他們正好借題發揮,說蘇軾妄自尊大、愚弄朝廷。

蘇軾是個耿直Boy,他為人處事向來直溜,丁是丁卯是卯,不見風使舵,不結黨營私,比今天的直男癌還直,他這種性格混官場,處處給自己埋雷。



當初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進”分子主推變法,蘇軾是反對的,為此,好多人記恨在心。

這次,他又公然在奏表中諷刺“新進”大臣,這不是為自己找不痛快麼!

果然,以何正臣、李定等為首的“新進”小人代表,狠狠的咬住了蘇東坡。他們唯恐天下不亂,藉此正好將反對新政的朝臣們一鍋端。

“新進”小人們以蘇軾的總結奏表及詩文為出發點,從中捕風捉影,謗告蘇軾“反dang反人類”。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文字獄自然也是精深博大,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小人們準備對蘇軾痛下殺手。

蘇書記在紀檢看守所遭受了100多天的輪番審訊,整個人幾近崩潰,他已深刻的意識到了案情的嚴重性,把遺書都寫好了。

宋神宗對此案也非常關注,他還指望著藉此打壓保守派,殺雞儆猴,好推行新政咧。從古至今,革新都是要流血的,皇帝老爺可不在乎砍幾個人。



但宋朝太祖皇帝留有遺詔,“凡大宋一朝,大臣唯謀逆者不予死刑”。

此外,臥病在床的曹太后也對皇帝兒子施壓,要求務必保證蘇軾安全。

另外,新舊兩黨中有許多正直的官員也紛紛上書,請求朝廷對蘇東坡從輕發落,其中聲音最響的,當屬新政發起人、已退休的老幹部王安石了。

案件移交大理寺,迫於各方壓力,大理寺公平公正的處理了該起案件,蘇軾被貶謫為黃州副團練。

同時,此案牽涉人員70多人,大部分被貶被罰,最終還算平和的平息了這次風波。

九死一生的東坡同志被下放到湖北黃岡,做了一名民兵自衛隊副隊長,一個可以讓人看報喝茶喝到水腫的閒差。

工作閒了,蘇東坡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研究詩詞和美食了。

從東坡同志這段時間發佈的詩詞作品來看,在黃岡的那三年,他過得老“虛浮”了(虛浮,湖北話“舒服”的諧音)。

正所謂“東坡肘子賊帶勁,官場不幸詩家幸”。



烏臺詩案成了蘇東坡人生的分水嶺,同時也是他詩詞創作的分水嶺,由之前的慷慨激昂,到後來的自然豁達。

從此,歷史留給了我們一個雄渾、豪邁、堅強、豁達而有趣的蘇東坡。

蘇子寬慰我們曰:大江東去,就讓它去吧!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


南宮尋歡


蘇東坡險些喪命的“烏臺詩案”:遭小人陷害,皇帝都救不了他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東坡遷湖州太守。在赴任湖州的途中,蘇東坡向朝廷寫了《湖州寫表》,其中有兩句話: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因為這兩句充滿諷刺意味不合時宜的兩句話,不久,蘇東坡即遭受小人陷害,釀成兩宋史上轟動一時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蘇東坡因此險些丟了性命。

此時當政的皇帝是北宋有名的明君宋神宗,神宗皇帝並不希望蘇東坡死,但是卻只能眼巴巴看著蘇軾被人陷害卻無能為力。最後,還是蘇東坡一直以來都反對的老丞相王安石站出來說了一句話,救了蘇東坡一命。

釀成“烏臺詩案”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因為蘇東坡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陷入新舊兩黨的權利之爭。其二是因為蘇東坡本身嫉惡如仇的性格加上如此中天的名聲,對當時執掌朝政的新黨造成了威脅,因此新黨中的部分小人無不欲除之而後快。

一、聲名顯赫,遭人嫉恨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眉山,年少聰穎。二十歲隨父親蘇洵進京趕考,天縱英才,在三百八十八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幾乎名列榜首。弟弟蘇轍同樣高中,一門兩進士,在京城傳為佳話,引起轟動。

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在讀了蘇東坡的文章後逢人便說:三十年之後,文壇之中再無人會念叨老夫了。長江後浪推前浪,蘇子瞻名滿京城。

在歐陽修的大力推薦下,年輕的蘇氏兄弟入朝應對,呈上二十五篇策論文章以供預覽。當政的宋仁宗在看過他們的文章後說道:今天我為後世子孫選了兩個賢明的宰相。

當朝皇帝和文壇領袖的賞識,蘇東坡的名聲如日中天,加上他氣貫長虹的才華,一個人太優秀了,必然會遭人嫉恨。在一片掌聲之中,很多人已經開始慢慢眼紅。蘇東坡同期進士的章惇便是其中之一,章惇後來當上了宰相,在蘇東坡的晚年,因為擔心他對自己的宰相之位構成威脅,一度將他貶謫海南詹州的蠻荒之地,此是後話。

二、反對新法,被人陷害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年輕而又精力旺盛的宋神宗登基為帝。王安石出任宰相,主持歷史上有名的“熙寧變法”,大刀闊斧地對朝廷的軍政商農展開全方面的變法。

王安石激烈的變法導致民不聊生,蘇東坡竭力反對。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蘇東坡一生的命運都搭進去了。從此捲入分別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首的新舊兩黨的爭執,“烏臺詩案”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因為反對新法,受到新黨排擠,蘇東坡被外放到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東坡升任密州太守。治理蝗災,緝拿盜賊,政績顯著。

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蘇東坡遷徐州太守。碰上黃河決口,徐州城危在旦夕。蘇東坡調遣軍隊,徵集民夫,指揮若定保住了徐州城,宋神宗聞訊大喜,下詔敕賞。

六年來兩任太守,政績斐然,按理蘇東坡有資格進入朝廷內閣了。此時朝廷依然把持在新黨人物的手中,雖然王安石已經退位了,但是李定、鄧綰、章惇等人,依然是大權在握。

反觀舊黨,那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如張方平、司馬光、範鎮、歐陽修等元老重臣,辭官的辭官,流放的流放。已經對新黨構不成什麼威脅。只有一個人,在外擔任一方太守又能力超強的蘇東坡,成了新黨人物的眼中釘、肉中刺。如果蘇東坡回到朝廷,進入內閣權利的中心,加上他的超級影響力,新黨一派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因此搬到蘇東坡,成了所有新黨人物的共識。

三、因言獲罪,無處辯白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兩句話是蘇東坡寫在《湖州寫表》中諷刺新黨小人的,被一個御史挑了出來。彈劾他蔑視朝廷。幾天後,御史臺任職的舒亶,找了幾首蘇東坡的詩,彈劾他不忠於君。

李定,時任御史中丞,也隨後跟上一表,陳述有四個理由,蘇東坡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在李定的授意下,一個叫皇甫僎的爪牙前往湖州拿人。蘇東坡正在後院晾曬好友文同的畫,前院響起了急促的腳步聲。

“拿一太守,如捉小雞。”蘇東坡被押解入京師,關押進烏臺。所謂烏臺,也就是御史臺,因為關押要犯的監獄旁邊有大樹,樹上經常有很多烏鴉,“烏臺”二字,也就源於這些烏鴉。

蘇東坡被關押進了烏臺監獄,遭受嚴刑拷打。對蘇東坡的審問從八月二十日持續到九月十三日,最終蘇東坡決定服罪。蘇東坡承認“諷刺當政”、“批評新政”,對朝廷不敬。審問終結,證據呈送給神宗皇帝,李定、舒亶等小人主張死刑。甚至連蘇東坡自己都認為必死無疑,他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寫了一首絕命詩: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四、絕處逢生,被貶黃州

神宗皇帝無意殺害蘇東坡,但是對於御史臺官員們的圍攻,他也無能為力。宋朝一向廣開言路,這反倒讓神宗皇帝犯了難。

最終,蘇東坡昔日反對的老丞相王安石站了出來。王安石說了一句話:“安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王安石雖然退位,但是作為皇帝的老師,神宗皇帝對他依然禮敬有加,蘇東坡因此得以赦免死罪。

小人們的陰謀沒有得逞,烏臺詩案的結果,蘇東坡被貶黃州充任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此案涉及甚廣,蘇東坡的朋友中有三十九人受到牽連,包括司馬光、張方平、範鎮、駙馬王詵等人,分別被罰款黃銅二三十斤不等,其中最慘的是王鞏,被貶嶺南。

元豐三年正月,蘇東坡及兒子蘇邁頂風冒雪,黯然離開京城,前往黃州。

文章憎命達,經過烏臺詩案的打擊,反而讓蘇東坡的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另一個層次。在流放之地,蘇東坡開墾田園,自耕自足,過上了陶淵明似的隱士生活,“東坡居士”由此而來。結交朋友,詩文唱和,無論在詩文還是繪畫書法上,蘇東坡創造了無數偉大的作品,前後《赤壁賦》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篇也寫於這一時期。

END.


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讀完答案,瞭解了“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記得點一下贊啊~


博書


烏臺就是指御史臺。漢朝的時候,御史臺辦公地點的院子裡植有柏樹,每到黃昏,很多烏鴉集聚於柏樹上,呀呀呀,哇哇哇地聒噪不已,後來乾脆稱御史臺為“烏臺”。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因為御史是以彈劾百官為職責,一天到晚在皇帝面前打報告,彈劾官員,像烏鴉樣喋喋不休,官員們厭惡御史事無大小、事無鉅細地嘮叨,便將御史的嘴巴稱為“烏鴉嘴”,故稱御史臺為“烏臺”。而蘇東坡的遭遇,直接與御史有關,他就是被御史彈劾而坐牢的,因此他的案子叫“烏臺詩案”。

事情是這樣的,北宋宋神宗年間,國家財政空虛,入不敷出,軍力弱小,在與外族發生戰爭時常打敗仗,年輕的宋神宗為了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起用王安石,推行了涉及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迅速頒佈和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一系列的變法措施。通過近十年的變法推行,財政增收了,軍備加強了,確實改變了北宋的積貧積弱現狀,據說,到改革後期,宋朝國庫裡的收入,可用於20年的財政開支,可見當時的改革確實取得了成效。

“熙寧變法”自1069年開始,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後結束,前後推行了近16年。而蘇東坡的“烏臺詩案”,發生在改革後期的元豐二年,也就是1079年。發生此案的原因,是因為當時青苗法的推行,在民間走了樣,青苗法本來是在青黃不接時,政府出面給給農民貸款,夏、秋收獲後,連本帶息償還,目的是減少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但由於利息偏高,基層官吏又還執行過程中攤派,甚至謀取私利,便發生了一些傷農之事。

當時,蘇東坡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看到一些傷農的現象,便向宋神宗上書,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但改革正在風起雲湧之時,一些好的成效不斷報到朝廷,宋神宗正是對改革充滿希望之時,因此聽不得半點對改革不利的意見。而當時的御史附和改革,又“觀風彈事”,看皇帝的臉色行事,一幫御史便檢索蘇東坡的詩文,在他的詩文中找到一些牢騷之語,以譏謗皇帝、攻擊新法之罪,彈劾蘇東坡。

御史彈劾蘇東坡主要依據是他的《湖州謝上表》和詩歌《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蘇東坡在謝表中說“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之句,皆被御史作為罪證,彈劾他“指斥乘輿”、“包藏禍心”。

隨即,朝廷將當時在湖州任知州的蘇東坡押解到京城,關進監獄,坐牢百餘天,後在一些大臣和太后的幫助下,才免去死罪,貶官到黃州。這就是“烏臺詩案”。


帝國的臉譜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時任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說蘇軾在湖州知州任上寫給宋神宗的《湖州謝表》中說了一些對新法不滿的話,說他諷刺皇帝、包藏禍心。他們還從蘇軾出版的詩集中挑出一些句子,上綱上線,甚至說蘇軾本無才華,濫竽充數,考中進士不過是命好,請求皇帝把蘇軾殺掉。


宋神宗下令將蘇軾從湖州知州任上抓捕,押往京師受審。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什麼叫烏臺?烏臺是當時對御史臺的舊稱,因漢朝時御史府種了很多柏樹,上面棲息了數千只烏鴉而得名,唐詩中經常用烏臺指代御史臺。那什麼叫御史臺呢?御史臺是中國古代的官署名,秦漢時代就出現了,當時御史所居的官署稱為御史府,又稱蘭臺,南北朝時改稱御史臺,職責是監察官吏的不法行徑,御史臺的官員稱為御史,雖然號稱獨立,只對皇帝負責,但權臣經常可以暗示御史彈劾自己看不慣的官員。


蘇軾的案件,就是御史告發彈劾的,他後來被關到御史府的獄中,罪狀主要是他的詩歌中有不滿情緒。神宗皇帝雖然將蘇軾下獄,但他究竟不是昏君,加上他欣賞蘇軾的才華,命令對蘇軾不許虐待,也不肯下決心殺蘇軾,加之連當時已經罷相的王安石都給神宗緊急上書,說哪有盛世殺才子的道理?於是在坐牢103天后,蘇軾出獄,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用戶4130325716


熙寧二年,也就是1069年,蘇軾護父喪回四川后返回京師。而此時北宋正經歷著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大變革。年輕的宋英宗突然掛掉,宋神宗繼位,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而不幸的是,蘇軾也捲入了這場政治漩渦,他寫了一系列文章抨擊變法,在《上神宗皇帝書》中,他希望神宗一切率由舊章,停止變法。不久,蘇軾更是在進士考試時,以“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為試題,中國知識分子最拿手和得意的就是映射,這弦外之音,明顯是譏諷神宗專用王安石,必將一事無成。王安石看完此文氣得火冒三丈,他不能直接出面,便指使御史謝景溫蒐集蘇軾的各種黑材料,上奏朝廷,說蘇軾護喪回川期間,在船上從事私鹽交易,應予定罪。其實真相是,蘇軾只是在船上帶了一些香料,想以此彌補喪葬費之不足,雖然沒有違犯大宋律條,但也是一個汙點了。無奈,蘇軾自知在朝內無法繼續做官了,於是就請求外調。宋神宗給了他個杭州通判的官,即杭州副市長之類的官職。35歲蘇軾就這樣灰溜溜南下了。

  蘇軾在杭州雖然整天暢遊于山水之間,但他心頭的傷痕卻很難撫平。熙寧七年,他調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算是結束了貶謫生涯。 而元豐二年,1079年,3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州,誰知他一生中最大的風雨迎面而來,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先後擷摘他詩文中的片言隻語,曲解其意,如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他們就展開豐富的聯想,指責這是蘇軾攻擊變法派屢出新招,弄得黎民百姓無所適從;還有“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蘇軾真是譏諷變法弄得百姓無鹽可食,諷刺新法。宋神宗就這樣信了,也惱了,派人至湖州捉拿蘇軾,下於獄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御史臺稱烏臺)。這年年底,蘇軾被貶為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安置黃州。不光是他,司馬光、張方平等30餘人受到株連。


大先生的故紙堆


蘇軾在朝廷登聞鼓院任判官一年後,父親病逝,他就和弟弟蘇轍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正巧遇上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由於以新任宰相王安石為首的“新法派”掌權,在朝中許多和蘇軾政見一致的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都因反對新法,被迫不得不離開了京城。朝中舊識凋零,然而此時的蘇軾,還想作掙扎,他上書宋神宗抨擊新法弊病。王安石知道之後甚為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勢單力薄、孤立無援,蘇軾只能請求調出京城任職。



就在元豐二年的三月,蘇軾由徐州調任到湖州任知州。他例行公事,給神宗寫了《湖州謝上表》以作道謝,謙虛地略敘自己的才疏學淺、毫無政績,再感皇恩浩蕩。

可是,在“新法派”隊列中的御史臺御史們,抓住《湖州謝上表》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句話,居心叵測地進行延伸扭曲解讀,認為這是在說雖然自己與“新法派”相對立,可是自己沒有生事,暗示“新進”的人生事,也就是“新法派”生事。

從字裡行間找到置蘇軾於死地的含義之後,御史們就開始上奏神宗,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是,單憑一句話肯定是不夠的。於是,當時的監察御史裡行舒亶經過四月的苦心孤詣鑽研,從蘇軾的詩集中找了幾首詩,就上奏彈劾。他說蘇軾“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無復人臣之節”。隨後,其他“新法派”人物也相繼以各種手段對蘇軾進行誣陷彈劾,非置他於死地不可。宋神宗也默許了他們的說法,蘇軾先被抓進了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的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就稱為烏臺)。

要知道,蘇軾是北宋神宗年間的文壇領袖,他的言行可謂舉足輕重,讓他那些對新法表露不滿的詩文在社會上傳播,對於新法的推行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新法派”一定要他死。

幸運的是,經多方仗義營救,以及宋太祖曾定下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的誓約,蘇軾終於死裡逃生,被貶黃州。


倚齋聽風雨


烏臺詩案,就是沒站好隊,王安石變法期間,保守派和變法派鬥爭激烈,蘇軾不贊成新政,蘇軾曾經因為一些措施不方便百姓,但有不敢明說,就寫詩寄託諷喻,希望國家有所補救,宋代本來對文人就很寬鬆,寫寫詩發發牢騷很正常,但是要是有人整你,那可就不一樣了,摳字眼、文字獄、神馬莫須有都來了,蘇軾調任湖州知州,他作(湖州謝上表)謝恩



前面就是寫謙虛客套話,但後面加了幾句牢騷,讓人抓住了小辮子,“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御史李定、舒盎、等摘抄蘇軾寫表上的話,新進、生事、等語上奏說,蘇軾妄自尊大,批諷朝政,又數月鑽研找出幾首蘇軾的詩上奏彈劾,這御史一帶頭好傢伙群起而攻之,朝堂上一片倒蘇聲他們歷數蘇軾的罪行,聲稱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朝廷派欽差到湖州,蘇軾的一個老鐵駙馬王詵聽到這消息,趕緊派人告訴蘇轍,蘇轍立刻派人告訴蘇軾,欽差到時,蘇軾一見欽差說“


我自來疏於口舌筆墨,惹惱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敢辭,乞歸與家人訣別。”欽差說“你想多了,打開公文一看是普通公文,不過是以蘇軾以詩文訕謗朝廷,傳喚進京而已。要蘇軾立即啟程。路上過太湖時,蘇軾站在船頭髮呆,想想跳下去算了,可又怕連累好友和弟弟,進京後蘇軾被送往御史臺監獄,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署院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蘇軾下獄後,

審訊者對他實行疲勞審訊不讓他睡覺,蘇軾稍有睡意,審訊者對其謾罵侮辱,一代才子那受的了這罪,蘇軾對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蘇軾在(獄中寄子由中)寫道“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真是悽悽慘慘慼戚,御史臺申報蘇軾案審理情況,神宗當時猶豫不決,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他還引用宋太祖的那句“不得殺士大夫的祖訓,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判決下被告人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欽此,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平時跟蘇軾互相詩文唱和,被蘇軾引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們,在他入獄其間,一個給他求情的都沒有,反而是那些新進”的變法派大臣,紛紛上書為蘇軾求情,這也是蘇軾後來反保守派的一個起因。蘇軾這人有點奇怪,變法派當政他反對,保守派當政他反對,最後兩頭不落好,蘇軾經此一劫到黃州後,蘇軾和鄉里父老結伴去山水之間消磨光陰,在東坡修建房屋,自號“東坡居士。


老張頭講故事


首先解釋下什麼是烏臺,烏臺就是御史臺,相當於現在的監察機構。因為這個衙門內種了很多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蘇東坡的這個案子,稱為"烏臺詩案"。

本來宋朝的是文人治國,文人相當自由,地位很高,基本沒有什麼文字獄的情況發生,但是到了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圍繞變法,形成了兩派的黨爭,這個黨爭尤為慘烈。而蘇東坡在那個時候獲罪,也是命運中的必然。一方面蘇東坡沒有站隊,他既反對新法,也反對舊黨,總之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另一方面,蘇東坡就是個大嘴巴,什麼都說,所以得罪了好些小人。所以小人們就睜大眼睛找蘇東坡的錯。機會終於來了!

蘇東坡在湖州做官的時候,給皇帝上了一個奏摺,就是講他在地方上的作為。最後有一句話,既是謙虛,也有些牢騷話在裡面。話是這樣說的: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說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裡新提拔的年輕人比,而在那段時間,朝廷裡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說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汙的意思;另外一句話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騰的意思,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朝廷裡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著王安石一起瞎折騰。

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發蘇東坡諷刺朝廷,還有人從蘇東坡的詩中找到不少諷刺新法的證據,更加證明蘇東坡反對新法!當時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變法的時候,看見這個刺頭這麼諷刺新法,勃然大怒,讓人趕緊把蘇東坡抓來問罪。還好太祖趙匡胤不允許後代殺文人,否則蘇東坡早就被拉出去砍了!

蘇東坡雖然大嘴巴,但也很害怕,在去京城的時候,甚至想跳河自殺。最後到了京城,被關押起來,一共關押了103天。

與兒子約定,只要兒子送魚過來,那就說明自己的大限已至。一天,兒子有事臨時委託了個朋友來送飯,朋友聽說蘇東坡喜吃魚,特意弄了一條肥美的大魚來,蘇東坡一看,知道“死神來了”,幸虧蘇東坡一貫神經大條,才沒被嚇死。此後他的人生起起伏伏,被流放得越來越遠。


好玩的國學


元豐二年,42歲的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按照慣例,他寫了一封上書,感謝聖上隆恩,只不過末尾,他忍不住發了幾句牢騷。


“陛下體察到我又老又笨,估計跟不上那些朝廷新進的大臣的思路了,所以讓我到地方上撫卹百姓發揮餘熱。”


本來這只是一種謙虛自嘲的表達,但在處心積慮挑你毛病的人眼裡,這幾句話問題可大了。


問題在哪兒呢,在“朝廷新進的大臣”這個說法。


眾所周知,蘇軾是不支持王安石的變法的,他所指的“新進大臣”的確有些暗諷王安石推行新政而招攬的一眾支持者,而皇帝本人又贊成變法,你發如此牢騷,不就等同於諷刺皇上的英明決定嗎?


因此很快就有御史以此為理由參了蘇軾一本,認為他這幾句話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一些宵小見有人帶頭有機可趁,群起而攻擊蘇軾,他們翻出蘇軾新出版的詩集,拼命翻查、附會,找出一些模稜兩可的句子,作為蘇軾“詆譭新法”的證據,比如有詩句提到海水,就說是不滿皇上的水利新政,提到鹽,就是不滿皇上新的鹽政,總之無一不是“以譏謗為主。”


最後的結論是蘇軾罪不可恕,必須斬首。


更可笑的是一旦置於攻擊的目標上,蘇軾在這些宵小的眼裡似乎就變得一無是處了,甚至有人這樣評論蘇軾,說他“不學無術,名氣靠吹,只不過是僥倖考中功名而已。”


幾個月後,蘇軾被押送進京,關入大牢,神宗親自下令要仔細審查他的每一首詩,文字獄大興。


在殺不殺蘇軾的問題上,神宗猶豫不決,但越是猶豫,拖得越久,我們這位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越是在牢裡嚇得膽戰心驚,幾欲自殺,並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蘇軾當然沒有死,立國之初太祖不殺大臣的誓約對神宗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另外就是曹太后的規勸,以及眾多仗義執言的大臣不斷勸諫,有意思的是,幫蘇軾說話的大臣裡,很多都是他對立面的新法支持者,包括王安石本人,當然也包括他暗諷的“朝廷新進大臣”。


蘇軾交代了數萬字的認罪書,被貶往黃州作團練副使。


這一次生死劫對於蘇軾的人生幾乎是顛覆性的,他開始更寄情於天地的美景和市井的樂趣,精神世界也變得更為廣闊豁達,於是我們看到了夜遊赤壁、承天寺觀水月、竹柏的蘇軾,看到了研究怎麼吃豬肉的蘇軾(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也看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那個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樂天派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