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首先充當先鋒是有一定好處的,比如在太平軍先鋒部隊整個部隊,在1854年天京被圍的時候都可以吃到肉,而普通軍官那怕是營長級別也不能吃上肉。

第2個就是給不聽話的人刺字,在臉上刺字,徹底斷了小兵的後路,讓你就是投降也會被對手處決。其次就是升官,比如陳玉成部下潘子富,在1860年5月6日加入太平軍,才20天就升職為旗手,24天以後升職為七色大旗手,到7月8日被俘的時候已經是護將了。

陳玉成本人也是作戰勇敢而獲得了火箭式提拔,從1個童子軍1年時間快速被提升為掌控後十三軍和水師前四軍。清朝也是一樣,湘軍最後封了1萬多個提督和總兵頭銜,當然絕大部分就只是頭銜,沒有實缺。

然後還有以毒攻毒,清軍僧格林沁就將數千太平軍俘虜充當第一梯隊去進攻太平軍,只有殺死1名真長毛,才能赦免一個投誠者的死罪。再有就是賞賜和嚴厲的處罰,清朝在1860年以後,允許清軍在攻破太平軍城市以後,可以掠奪財物,根據功勞等進行財物和年輕女性分配,這極大激發了士兵的士氣和站在第一排的勇氣。

在1864年7月19日,湘軍最後爆破天京城牆的時候,400名敢死隊和後面的1000名突擊隊都是精選出來的勇敢官兵,給予了賞銀,還獲得進城以後優先得到戰利品和女人的優待。但是一旦不敢衝,後面的湘軍就可以對其進行殺戮。


深度軍事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個,夢見我被抓去當壯丁,然後被趕去攻城,剛好是站在前排,嚇得我趕緊擠到後排去,但硬是擠不過去,盾牌連成的牆一點縫隙沒有,壓根過不去,正當我被嚇得腿發抖時,驚醒了……

迴歸正題,當炮灰自然誰都不願意的,誰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場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是不可能願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來構築掩體,如果是箭雨射過來,其實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壓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後的越容易被飛過來的箭所射傷。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鋒部隊,他們戰鬥力都是比較強悍的,因為打仗有時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氣勢來了,後面的軍隊也有勁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穩,後面也跟著嚇破膽了。

所以前排必須是精銳,他們對自己的戰鬥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所謂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榮譽的象徵,證明自己是軍中的精銳。

三、有這麼一句話“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居然被選為了第一排,就沒得法子了。怕也沒用,如果跑的話,就得被後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拼死多殺敵。

四、富貴險中求。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斬首計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殺敵就越多,撈的好東西就越多,立的功勞越大。雖然風險係數很高,但只要活著回來,你就翻身。

不過前排肉搏時確實是炮灰,前排有時也會拿囚徒、死士樣的亡命之徒來站,許諾下他們免死,還給功勞,他們也會以死效力的。


夏目歷史君


用李雲龍的一句粗話來說:衝鋒號一響,刺刀見紅,誰敢後退,老子突突了你們這幫兔崽子。


老李的話雖然粗,但是卻形象的呈現出了戰場中的紀律性,在古代也一樣,古代打仗是有督戰部隊在後方的,而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打仗,貌似都是大規模的軍團作戰,或者說是長時間的攻城,其實這其中有著很多的誤區。


首先,古代作戰的節奏往往都是查看地形---駐紮部隊---偵查敵情---小規模作戰---大決戰(大軍團對剛),這才是一場戰爭的合理規模。他們不可能每場戰役都是大規模的軍團作戰,往往都是類似於先鋒部隊進行小規模的作戰,到了真正兵戎相見的時候,才會發動大規模作戰,也就是最後的大決戰。


而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會挑選驍勇的兵士,不是身體倍兒棒的士兵都沒有機會在第一排,在古代那個靠軍功上升的時代,這個機會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而那些為將者也往往是第一排的先鋒部隊中成長以來的。


而第一排的先鋒部隊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他們的單兵配置是所有部隊中最好的,這不僅僅是單純的為了保護這些第一排的先鋒部隊,更為重要的是先鋒部隊的第一排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存在,他們的存在往往左右這整個戰局的勝負。


而在衝鋒部隊之後,是有著督戰部隊的(可能每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但是他們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一樣的,為了統一,後面統一叫做督戰部隊),這些督戰部隊就是專門在後方看著先鋒部隊的,“敢違抗軍令,擅自撤退者,立戰”,所以戰爭一旦打響,那些處於戰陣最前方的士兵們是必要要衝上去的。


不過,既然是戰爭不可能沒有不怕死的,可以第一排往往都會安排長時間打仗的老將,新兵蛋子幾乎沒有可能把你放在第一排的,更何況衝在第一排一旦撤退,往往整個作戰隊形都會被徹底打亂,而猛衝過來的敵人照樣也會將你砍死。


這種“前有狼,後有虎”的對陣,你不想往上衝都很難,再者說了打仗當逃兵在古代是要牽連家屬的和你的上級長官的,可是如果你真的不幸陣亡了,你的家屬會獲取一批豐厚的陣亡家屬撫卹金的。


歷史總探長


實際上大家都被影視劇欺騙了,影視劇中為了增強觀眾的視覺衝擊力。攻城戰中頭排的士兵被亂箭射死,石頭砸死,野戰中頭排士兵被對方士兵亂刀砍死,或者被對方騎兵撞死。而事實上頭排士兵死亡率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



真正的戰爭並不是影視劇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戰場作戰之時,並不是將領一聲令下,大家一起往上衝,實際上是古代作戰非常講究陣型和列隊。

當雙方部隊相遇之時,如果實力相差無幾,雙方並不會迅速展開攻擊,而是選擇列陣,以精銳士兵排頭,然後雙方互相沖擊對方陣型。



如果雙方陷入僵局之中,實際上死亡率並不高,因為士兵的體力有限,所以雙方都會選擇輪換士兵上戰場作戰。士兵真正的危險是來自於戰敗的逃跑過程,這時就會變成單方面的屠殺了,無論是前排還是後排都難逃厄運。

垓下之戰時,韓信以60萬大軍圍困項羽以10萬軍隊,但是因為項羽佈陣得當,韓信一時無法戰勝項羽。這期間,雙方的陣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後,項羽軍心潰散,四散逃跑。這時才是損失慘重的時候。



頭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戰中,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勢力的部隊,作為第一梯隊的士兵,都是經過挑選的精兵。他們擁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將領也會對他們非常照顧,所有的優良裝備都會優先配給,保障了他們在戰場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戰鬥打下來,他們基本上沒有損失,反而是後續部隊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們更有機會立下大功,獲得晉升的機會。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就是靠著攻城戰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為了劉邦倚重的大將。唐初名將薛仁貴投軍之初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為第一梯隊的戰士經常出生入死,這也為後來晉升積累了大量軍功。



當然如果碰到堅固的城池,急於攻下,無法智取。只能選擇強攻,這時會選擇督戰隊在後督戰,但凡後退的人都會被督戰隊處死,登上城頭的士兵相對應的會獲得極為豐厚的賞賜。不過這屬於極端情況,發生的概率很低。


我是越關


這裡應該先說明一下,不是不怕死,而是沒有辦法,古代醫療水平低,科技、經濟發展水平又相對落後,打起仗來很可能缺衣少穿,挨餓受凍,致殘致死,所以戰爭對人的影響很大,常常是幾次大的戰爭或是連續十數年的動亂就會導致一個朝代辛苦發展多年的人口損失殆盡。

都說好男不當兵,至於參戰,我想應該是迫不得已的居多,因為古代戰爭真正意義上的保家衛國,抵禦外辱的不是很多,以至於為了逃避兵役自殘手足或者遠遁山林的人比比皆是。至於站在前排拼殺,那很可能就是苦中作樂吧!

首先,第一排死亡率並不是很高。因為即使敵軍遠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可以拿盾牌擋住。再者敵軍為了增加命中概率,肯定不會瞄準前排射箭,而是朝士兵最集中的地方射擊,這樣一來就不會放空箭了。

其次,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鋒部隊,他們戰鬥力都是比較強悍的,因為打仗有時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氣勢來了,後面的軍隊也有勁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穩,後面也跟著嚇破膽了。古代戰爭多數都是擊潰戰,自身損失超過兩三成,軍心就會浮動甚至會出現潰敗的情況。像南北朝的劉裕在平定孫恩起義時,一個人在連續斬殺了多名敵兵後,居然嚇得其餘的數千敵兵潰退,幾千人打一個人不是打不過,而是誰也不願做下一個枉死鬼。

所以前排必須是精銳,他們對自己的戰鬥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所謂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榮譽的象徵,證明自己是軍中的精銳。

另外,古代排兵佈陣都是有陣型的,有這麼一句話“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既然被選為了第一排,就沒得法子了。若在開戰時第一排士兵退縮不前,直接就會被後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拼死多殺敵。若是假裝戰死呢,結果將會更慘,會被後面衝鋒的戰友活活踩死。

最後,富貴險中求。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斬首計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殺敵就越多,撈的好東西就越多,這些都是被默許的。同時也最容易成為登上城樓的人。因為自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軍功制,後來歷朝一直沿用,最先登上城樓的,一般都有重賞,而且記的功勞比較大,是非常有利於日後升職的。雖然風險係數很高,但只要活著回來,你就翻身。

不過前排肉搏時確實是炮灰,前排有時也會拿囚徒、死士樣的亡命之徒來站,許諾下他們免死,還給功勞,他們也會以死效力的。





詩酒伐木累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就想到一個近些年一個火熱的遊戲:英雄聯盟。

在英雄聯盟中有一個設定:整局遊戲中的第一個人頭的賞金是相當可觀的,高達400金幣;整局遊戲遊戲中推的第一座塔會提供額外的300金幣作為賞金(有段時間不玩了,可能有誤差)。


其實英雄聯盟的這個設定放在古代排兵佈陣的時候也同樣適應。

第一排的士兵,是最有機會第一個攻到敵人的陣地上的。而在古代,對於第一個攻上或者第一批攻上敵人陣地的士兵是有豐厚的報酬的。來到戰場上的人,都是提著腦袋在玩命的,不如搏一搏,搞不好就單車便摩托了!

然後我們再回到英雄聯盟。

經常玩英雄聯盟的朋友對於這樣的場景一定很熟悉:別打肉,切後排啊!你切肉乾嘛嗎?

在英雄聯盟中,脆皮往往的敵人要優先秒掉的對象,對於前排的發育良好的肉盾,通常不會把太多火力浪費在他們身上。

回到古代的排兵佈陣上來。

前排的士兵作為衝鋒的第一線,往往都是裝備著最精良的裝備,厚厚的鎧甲,厚重的盾牌。而且,在很多的時候,前排的士兵在平時的伙食上也是有差別的,前排的士兵吃肉,後排的士兵就只能喝點湯,因此前排的士兵身體更加壯實。



這樣說來,前排的士兵是不是有一點類似於英雄聯盟中的肉呢?

也就是說,兩軍交戰時,雙方前排的士兵短兵想接後,就僵持住了,後排的士兵則會湧進敵人陣營中,四面八方都是敵人。

如此,前排士兵的傷亡率實際上是要低於後排士兵的!

綜合以上兩點,前排的士兵擁有更高的回報、更好的更好的待遇、以及更低的傷亡率,在不能當逃兵的情況下,自然士兵們都是爭著去!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在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說需要誘敵,或者步兵面對騎兵的時候),前排的士兵基本就是炮灰了,主將們是不會把精銳丟在前方的!


小鎮月明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可以看出攻城是下下策,如果是攻城戰,守軍往往可以以一敵十,他們居高臨下,可以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

(攻城戰)

而攻方傷亡大多慘重,所以攻城戰還有三種處理方式:

一是繞過去,二是圍困,三是引水灌城。

這三種都不具備的情況下,才會強行攻城,為什麼說這些,因為如果第一排的士兵是面臨這種攻堅戰,可以說傷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並不是危言聳聽。

那麼既然如此,這些士兵為何還寧願在第一排,不懼生命危險,拼死殺敵呢?

一:將軍以身作則

一般面對這種攻堅戰,為了鼓舞士氣,將軍都會以身作則,在一線殺敵,比如劉邦在打下邑和齧桑時,率先登城的是周勃,而打濮陽和城陽時,率先登城的是樊噲。

士兵看見將軍都帶頭攻城,大多也會奮死殺敵,你肯定不能理解士兵有這麼高的覺悟,不妨想下抗日戰爭時有多少好男兒爭相前往一線。

二:專門的督戰人員

當然在一排的士兵也會有被嚇退的情況,因此他們會有本能的反應就是後退,可是當你妹後退幾步就會被督戰隊的士兵警告,將軍也會下令,退者斬!

所以後退也沒有好結果,只能向前衝,如果裝死的話也並不可行,一是會被踩死,二是清理戰場會被發現,最主要是做逃兵是極其恥辱的。

三:首登有重金賞賜

這個好理解,為了鼓舞軍隊士兵,攻城戰中都會有重金賞賜的方法,就是第一個登上城樓的士兵,會有直接可觀的賞賜,比如三國時東吳對首登之人直接封校尉、李淵在打河南時,張士貴率先登城,光奴婢就賞賜了80人。

(重賞之下)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而這些在第一排的士兵也都會被記錄在冊,如果戰後陣亡,都會有相應的賞賜,家人也會得到撫卹。

那麼如果不是攻堅戰呢?第一排士兵有會如何?他們又為何會爭相在第一排?

其實我們都被矇蔽了,古代戰爭不比近代,近代戰爭第一排士兵可以說衝鋒被打死的佔有大部分,然而在古代卻不一樣,古代也都是刀槍,第一排的士兵傷亡率並不多。

一:配置精良

第一排士兵無論刀槍、護盾、鎧甲、靴子都是比其他士兵要好的,在飲食方面也比其他士兵要好的多。

(第一排配置)

要知道配置好活命的概率就大,拿鎧甲來說,普通士兵被砍一刀可能就死了,如果第一排士兵被砍一刀,他們的鎧甲可以抵禦大部分重力,最多也就輕傷,尤其是副將以上的鎧甲,都是銅鐵打造的,很難傷到身體。

二:護盾護命

古代戰爭都習慣性的先放一輪箭,然後再拼殺,為得就是將敵方佈陣打亂,而這個時候,第一排的士兵往往是最不容易被射傷的,後面士兵也沒有什麼好羨慕的,如果第一排都被射死了,後面士兵就會膽怯,還會影響後面士兵的進攻。

最後等到雙方混戰時,是生是死就憑自己的造化了,因此第一排士兵還是要看是何種戰爭形式,攻城戰肯定是沒啥好結局。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首古詩,寫盡了古代戰爭的蒼涼、豪邁與殘酷。

在古戰爭中,幾乎都是近距離廝殺,可謂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尤其是第一排的士兵,也就是排頭兵,他們衝鋒在前,誓死不退,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性,那麼這些這些士兵為何如此勇敢不怕死呢!

怕死是人的本性,排頭兵也不例外。能被將領挑選為排頭兵,大都是剽悍勇猛的老兵,他們多是久經沙場,出生入死。鼓勵他們一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來自於軍功與榮華富貴,只要不戰死,他們得到賞賜是普通士兵的幾倍還多,升遷的機會也大。比如,戚繼光抗倭時,得以倭寇首級可得銀子十兩,相當於一個普通人一年的收入。排頭兵焉能不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即使戰死,他們所得到撫卹金也多餘普通士兵。



排頭兵並非人們想象的死亡率那麼高,因為他們的生死關乎者軍隊的士氣。所以,古代將領把排頭兵幾乎武裝到了牙齒。他們不但享有軍中最好的伙食,而且還配備最精良的武器,尤其是是他們穿戴的鎧甲,都是堅固耐用,只要不是從鎧甲的連接處扎入,刀箭很難傷到他們的身體。加上他們個個都是武藝高強,勇武善戰,其死亡率比普通士兵也低了許多。古代的士兵都明白,既然做了排頭兵,進則生,退則死,與其臨陣退縮被自己人殺死,還不如衝入敵陣,奮勇殺敵。

當然了,還有把死刑犯當做排頭兵來用的,只要他們不戰死,就會免除死刑,重新做人。最不人道、最卑鄙就是拿俘虜與老百姓當做炮灰的,抗戰時期,小日本就沒少幹過這缺德事。

古代戰爭是非常殘酷的,死亡率也很高,真正能從士兵熬到將軍者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士兵戰死後,都是埋骨異鄉,成為孤魂野鬼。有一首唐詩非常形象的刻畫戰爭死亡對活著的人們造成的巨大痛苦: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古代打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古時候的戰爭也是歷史中的重要一部分,兩軍交戰肯定是有輸有贏,無論誰贏或者輸,都會死不少的人,打仗死人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有人認為在冷兵器時代,衝在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必死的,因為他們是率先接觸到敵人的。

既然大家都能想到這一點,那麼第一排的士兵為什麼還心甘情願的去戰鬥呢?明知道打仗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炮灰,其實但凡是人,肯定對死亡是恐懼的,只不過有人敢於勇往直前而已,第一排的士兵之所以能站在,肯定是有原因的,不然的話,假如說打仗的時候,第一排首先慫了,那這場戰也不用打了,肯定是必輸的。

首先軍人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如果指揮官讓你站在第一排那肯定就得站在第一排,其次第一排未必就是炮灰,古代打仗並不是一股腦的往前衝,指揮官是要排兵佈陣的,並且不可能讓第一排永遠在第一排,會調整陣型的,眾所周知,打仗的時候會射箭的,當敵方射箭的時候,前排士兵肯定是最安全的。

某種程度上說,第一排的士兵是非常安全的,並且第一排士兵的裝備是最好的,當然第一排的士兵選拔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幹不了第一排,別的不說最起碼得抵住對面的第一波衝擊,如果換了普通士兵站第一排,恐怕能被對方的氣勢直接給嚇的亂了陣腳。

最後一點,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一排士兵在大家看來風險高,可是同時去第一排的獎勵也是非常高的,也是一個升官發財的好機會,因此每次打仗的時候,都會有士兵自願出來去第一排。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不管什麼時候打仗,排頭兵都是最為危險且死亡率最高的存在,但是戰爭的殘酷讓他們沒有任何選擇的機會,要麼向前衝殺或者保持隊形,或許還有存活的機會並獲得一定的立功機會,要麼掉頭當逃兵,被後邊的己方士兵或者監軍無情的殺掉,戰後還會被冠以逃兵的罵名!



當然戰爭的方式有多樣的,有的是見面後兩軍排兵佈陣,然後相互攻防,但這種戰鬥其實出現的機會非常少,大多數是遭遇戰,根本沒有給對方留任何事件進行派兵佈陣的可能,這個時候雙方平時的訓練優劣就體現出來了,往往是能夠迅速的將士兵的行軍隊形轉換為戰鬥隊形的會取得戰場上的優勢!



當然如果機動能力足夠的話,很多軍隊的行軍對應本來就是一種隨時可以作戰的戰鬥隊形,例如蒙古騎兵在歐洲作戰的模式,就是以小規模的騎兵以自由分散的形式,相互之間保留一定的間距,平行前進,任何一方發現敵人,別的地方的士兵就會迅速增援,圍殲對手!



例如當燧發槍成為世界主宰的時候,英國的紅衫軍團是戰神一樣的存在,但是他們在以戰鬥隊形前進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定量的散兵在前方做斥候,這個戰術到二戰時依然常用!後邊才是列隊整齊的士兵,隨時以排槍的形式發揮瞬時國力打擊!



而在殘酷的戰場上,對於一線的士兵,尤其是站在衝擊第一排的士兵,誰都會怕死,但是一般的都會採用一些措施防止這些士兵因為怕死,而臨陣脫逃造成己方的潰敗!



控制方式一,戰場指揮官有戰場上處決潰逃士兵的權利的,他們配備的射速較高的手槍的目的,就是處決那些試圖逃跑的士兵!



控制方式二,精神鼓勵,例如以榮譽信仰等口號的感悟,讓士兵發揮大無畏的精神!不畏懼死亡!事實上人腦袋發熱是很有作用的!往往一堆人被口號感召,瞬間就會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控制方式三,戰場督察,這在古代被稱為督軍,在熱兵器時代被稱為戰場督察,類似於憲兵的絕色一樣,一般的不是以作戰為主要任務,而是負責監督己方的士兵的作戰,有沒有怯戰或者怕戰的人和將領!例如《兵臨城下》中就有重要的片段,一挺機槍就是防止己方士兵逃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