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朗讀者:馮英|市委宣傳部

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6年間的盤錦地域文化狀況,經歷了秦、漢、魏、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等多個朝代,共計1127年。

公元前221年,中國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帝國建立。秦因襲了燕制,仍設遼東郡,盤錦地區也仍為遼東郡屬地,由此被正式納入中原管理體制,中原文化自此開始了向這片土地的更為正式的滲透。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漢,細泥質灰陶罐

公元前206年,漢帝國建立,到公元220年解體,存續了400多年,史分西漢、東漢兩個時代。西漢因襲秦燕舊制,也設置了遼東郡,並明確在郡下設置縣,其中遼東郡所屬18縣,“房縣”為其中之一,設置於今天的大窪區境域。

東漢期間,房縣被劃出遼東郡,轉歸“遼東屬國”,具有了濃厚的民族性質。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在盤錦地區的對接與互動,自此更為深入。

兩晉之後,中華大地經歷了十六國、南北朝的紛亂,其間盤錦地區的隸屬關係變動頻繁。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漢,陶紡輪

隋唐之際,中原雖繁榮一度,東北卻並不安寧,戰事頻仍,地方動盪,中央政權於域內的有效管理若有若無。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如今已經很難勾勒,既缺乏足夠的史料支撐,也不見相應的考古發現,實際上從秦漢至隋唐,盤錦地區目前僅發現了十幾處漢代文化遺存,以及僅有的幾枚唐代錢幣。

事實是,從曹魏到五代十國的600多年間,盤錦地區的隸屬關係始終未見明確史載,而只能通過相關史料進行儘可能科學的推測。如果推測並無大誤,那麼盤錦地區在這一大段紛亂歲月中的最大收穫,就是文化地緣得以初步形成,陸續與今天的北鎮、營口、臺安等地建立起了最初的聯繫,鋪墊了這片土地的地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基礎。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小鹽灘遺址採集的布紋瓦殘片示意圖,楊慶昌繪製

在秦漢至隋唐的漫漫一千多年間,特別值得詳細表述的是房縣。

如果以漢武帝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設置遼東五郡為起點,那麼房縣存於史上的年限約為三四百年之久。迄今兩千餘年,對於房縣的地理位置的考訂,一度是考古學、歷史學等學術界熱切關注的課題之一,且時下已有定論,即房縣故城址位於今盤錦市大窪區清水鎮小鹽灘遺址。

小鹽灘遺址發現於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具體時間是1982年3月20日。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小鹽灘遺址採集的夾砂灰陶甕殘片示意圖,楊慶昌繪製

這個遺址同樣坐落在坨子地上,當年尚高出周圍地表1.5米,佔地9萬平方米,文化層深達1.8米。考古工作者於地表採集到了大量文物標本,既有建築用的板瓦、筒瓦、瓦當,又有生活用的陶罐、陶甕、陶缽,以及陶器口沿、器底、器腹等殘片,紋飾以粗、細兩種繩紋為主,其次為壓印幾何紋、菱形紋、刻劃紋等,均屬漢代的典型器物與紋飾。

與此同時,在遺址東南的劉家村的一口廢棄的古井裡,還出土了兩件珍貴的漢代文物,一件是細泥質的陶罐,另一件是陶紡輪。兩件器物均很完整,現藏於營口市博物館。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小鹽灘採集的泥質灰陶罐殘片示意圖

參加此次普查的韓寶興先生,據此撰寫了一篇名為《關於漢代房縣地理位置》的學術文章,引起了考古界的普遍關注,有關學者陸續到小鹽灘遺址進行考察,進而使漢代房縣故址的考訂問題,自此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考古發現同時表明,房縣故城並未隨其廢置而荒棄,而是一直沿用到了遼代和金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盤錦市文物普查隊於2009年6月3日,對小鹽灘遺址進行了文物複查,即使遺址大部分已經開墾為水田,地表仍存有部分漢代、遼代和金代遺物,如陶器和瓷器殘片等。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小鹽灘遺址局部地貌,2009年

也就是說,作為盤錦地區史上第一個建置的房縣,設立於西漢時期,隸屬遼東郡,東漢年間改隸為遼東屬國。相對東北其他地區而言,這樣的設置起點並不算遲晚,只嘆延續時間過於短暫,自魏晉之後就“諸史不載”了。儘管房縣建置在歷史長河中宛如曇花一現,卻也同樣印證了盤錦地區在遠古時期的空前繁榮,哪怕僅是一度,也值得我們深記。

讀盤錦|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盤錦地域文化

職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盤錦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第24屆高研班學員。創作出版了《紅海灘》《闖關東紀事》《田莊臺事情——遼河水道文明紀實》《遼寧地理文化》《情繫大地肖作福》《印象盤錦》《遼寧地域文化通覽•盤錦卷》《盤錦文化叢書之一:溼地風》《盤錦事情——遼河口溼地的城市印象》等十餘部著作,其中《闖關東紀事》《田莊臺事情》連續獲評第七屆、第八屆遼寧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