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所有的相聲茶館不讓錄像,聲稱是保護相聲,你認可嗎?

用戶7006663730


這是天津相聲茶館不瘟不火的原因之一。有些茶館2個人去就可以達到包場的效果。

現在很多相聲段子,小品,歌曲都是通過各種渠道無意間🔥的。

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天津相聲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的對外開放。

一次老家來朋友晚上帶著去鼓樓附近的一個茶館聽相聲。全場3個人觀眾,第一次聽到“借火”這個段子,但是演員說的真不行。最尷尬的是上來兩個老藝人,剛開場的暖場,大概意思“讓捧哏的稱呼臺下觀眾父親”,經常聽相聲的朋友應該理解。我就覺得很尷尬,對於老藝術家我們都抱著尊敬的態度,突然來這一個真是說不上來的感覺。

不是老藝術家能力不行,不是演出經驗不豐富,而是生搬硬套的“創新”,反正我個人的感覺是不成功的。


陸東影視李霖昊


說實話,很多德雲社的粉絲,最早都是從網上聽相聲看視頻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喜歡在網上看,因為小園子畢竟不是人人都有時間去,商演的票也不是那麼容易買得到。可是有視頻就可以很方便的看到節目。並不會說因為看了視頻就不買票不去劇場。恰恰相反,因為看了很多很多視頻,喜歡上了相聲,更是特別想去小園子親身體驗一下坐在劇場裡面聽相聲的感覺。我們很多小夥伴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先從視頻音頻入門,然後磕視頻,再就是去小園子,最後就是去商演。我到現在都記得第一次走進三慶園的時候,看著在視頻裡面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場景,真的是挺激動的。而且現場看相聲真的感覺更不同,和演員的互動是最有意思的。我們也會拍視頻發到朋友圈什麼的,讓更多喜歡卻來不了的朋友也看看。德雲社現在讓很多年輕人喜歡,真的和網上這麼多的視頻音頻可以免費觀看有很大關係。網絡現在這麼發達,要好好利用,故步自封是不行的!





大魔王104358971


為什麼不讓錄像?因為被某人害的唄,當年某人去天津茶館偷錄相聲刻光盤,破壞了氛圍,被天津相聲界給封了吧?這個問題提出是為了給某人洗白吧?

是不是會說想學相聲他們不教呢?那麼拜師啊!當年有師傅的人還能到處亂拜師,如今師父過世了,可以再拜師啊!不是又拜了好多師父嗎?

那麼是不是會說他們不收?難道他們都沒收徒弟?為什麼別人會收你不收呢?不是說某人天賦絕倫,才華橫溢,這麼有天賦的人難道那些渾身都是戲的老藝人看不到?那或者是吹出來的,或者是自己做事不地道,讓人生厭!

可能有人說,回答跑偏了,又蹭wifi了,沒關係,你wifi這麼強,蹭蹭也沒事,回到正題。

每一段相聲都是藝人花費大量精力創作出來的,這點,各位承認不?算不算知識產權?現在KTV唱歌都要收版權費,網絡音樂軟件的歌曲有的也要收費,各位想學點專業知識也要付出代價,很正常,憑什麼讓你免費偷錄偷學?要學光明正大來,走正規程序來!


司馬缸砸缸第二季


十五年前,郭德綱說《皮褲衚衕》的時候,北京廣播大鵬問郭德綱,有人問我要錄音,給不給?郭德綱說,相聲都沒落到如此了,只要有人要,就給,時至今日,德雲社依然不限制錄音錄像,網上到處都能找到,免費,只要有網就能看,反觀各位自以為是的“藝術家”們,藏著掖著,生怕人家偷了你早就臭大街的“藝”,說個實例:王玥波,評書是我見過的說的最好的之一,沉穩,款實,活兒細,包袱響亮,百聽不膩,師承名家,學的也是老評書的本事,一句話:真好!宣南書館說《大隋唐》,開始時隨便錄音,網上隨便傳,慢慢有了自己的粉絲群,慢慢擴大到外地,每週一段,很多人得意他,後來,發現小茶館有掉座現象並且有人在網上評價他哪哪兒不好,王玥波先生受不了了,屏蔽了錄音,《大隋唐》就無疾而終了,一年多培養的群眾基礎毀於一旦,就因為眼眶子窄,格局太小,再好的活兒,埋於了宣南那僅僅不到200座兒的小地界,唉!傳統玩意就是這麼毀於這些思想上的“老藝人”手裡。


潦草的奇蹟


如果絞盡腦汁,設計一個很叫座的相聲段子,說了一次就被人模仿,甚至比原版還紅火,而創作者卻撈不到半點好處,是你,你也會不讓錄像。



岳雲鵬唱《五環之歌》火了,原版《牡丹之歌》的歌唱家不也不將之告上法庭了嗎?這還是岳雲鵬爭求過原版同意了的。歌曲有版權,相聲為什麼不可以自我保護。



誠然,相聲茶館不讓錄像,從長遠觀點來說,當然不利益相聲發展,但從小的方面來說,各社團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拒絕被錄像,也無可厚非。如果個人眼前利益都不保了,誰還會在意長遠發展?



我們不要只看到相聲茶館不讓錄像的表像,一味批評他們的眼界,心胸等,我們也應該探討一下他們不讓錄像的本質。如果說這些茶館不希望相聲發揚光大,我是不信的,畢竟他們都是以相聲做為養家餬口的手段,可是為何他們還是固步自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被侵權,直接傷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如果他們的相聲創意也如出版物一樣,被盜用會被懲罰,使用也有抽稅,想來他們也不會藏著掖著。



不是聽一人說過,段子頭天投入使用,次日便被借鑑傳播,失去了新鮮感的事情,這種勞而無功,為他人做嫁衣的情況確實讓人不爽。如果不是這樣,誰會六個手指撓癢,多那麼一道?我們真正要譴責的是那些盜用模仿別人的創意,卻不給創意人任何感激的人,是他們,讓相聲的路越走越窄了。如果也給相聲段子一個正當權益。相聲段子的發展會更趨向合理理。



當然也有可能一些過黃的段子不宜公開,或者是有的相聲演員怕人指毛病,說不足,但那是少數,當又另當別論。


萍風竹雨123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的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知道,相聲確確實實在2000年之後陷入了史無前例的低谷,雖然相聲這門藝術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一路上卻是充滿了荊棘和坎坷。因為有了郭德綱這個傳奇人物的出現,讓相聲從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把相聲又帶回了觀眾的視線。天津的相聲同行,我看他們把相聲都快保護到被窩裡去了,相聲會越來越低迷,其實就是這些人黔驢技窮,不思進取的結果。郭德綱在面對網絡的衝擊時,並沒有強烈的反對,很多時候剛剛創作出相聲作品,過不了三天就被傳到網上,成為了過時的段子。可以說,原創的東西本來就是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的結晶,精華更是少之又少。相聲被傳到網上,確確實實讓相聲更多的人聽到,但是也是免費的聽到。其實就像音樂人的苦惱一樣,因為都是免費的,也就沒人願意在去創作音樂了。所以,為了保護這些音樂人,下載音樂也開始收費。我覺得相聲也是如此,世界上沒有人會去免費的為大家創作,可以少到一兩毛錢一段相聲,但是不能不給,這也是對人家辛苦付出的一種回報和尊重。郭德綱即便抵制網絡,其實也是無用之功,網絡太發達,各行各業其實也都受著互聯網的衝進。

不過,郭德綱會的相聲段子實在太多了,抖包袱絕對難不倒郭德綱,相同的包袱可能只是換了一個語氣,笑點也就不同了。所以,對於人家技高一籌的相聲大師,肯定也不會發愁。愁的只是那些會個一段半段的相聲老油條,指著說一段相聲吃一輩子的人。相聲被傳到網上,被錄像這是誰也左右不了的大趨勢,優勝劣汰本就是自然的法則,誰又能改變呢。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我去過劉老根大舞臺看過劉老根兒的二人轉演員們,在臺上精彩的表演。那的規矩也是不允許觀眾拿手機進行拍攝的。如果你拿出來手機拍攝場面的時候會有人上來制止你的。我覺得啊,這可能是劉老根大舞臺怕來拍攝的人們。把精彩的二人轉表演過程中的那些低俗的段落髮表在網上,可能會引起一致的抨擊。也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所以說人家不允許你錄像也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有些二人轉演員可能飲用的笑話也都是網上信手捏來的,到時候如果真的發表到網上,那就意義不同了,人家會追究你的版權的。這都是可能錄像以後在網上發表造成的影響,所以說人家也不願意讓你錄像的。我想天津的相聲藝術館可能也都是這樣的想法。大家沒有手機,沒有電視的直播什麼的,只能看到相聲演員們信手拈來的段子。然後讓大家捧腹一笑也沒有什麼政治的觀念,也沒有什麼都正能量的東西。圖的就是一樂,老百姓要的也就是這麼輕鬆一笑。
因此說可能不讓你錄像,也就是怕有的段子什麼的牽扯到某一件事情關聯到哪一個人,到時候真的發表在網上,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甚至還要攤上官司,所以說人家這樣做你也願意買票,就別再挑人家的理了。


伊春美食美客


天津的小劇場確實有這樣的傳統,表面上看是保護相聲,其實保護的是小劇場經營者的利益,但是這種利益是非常短期的利益,沒有一點點長遠的眼光,直接導致天津有實力的演員不少,但是能混出頭的演員很少,大部分只是本地知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雲社,自從創建之日起,郭德綱就不禁止錄像錄音,事實上觀眾的錄音錄像也對德雲社的大紅大紫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德雲社年輕的演員們,如果沒有網絡傳播,根本沒有什麼知名度,僅靠小劇場積累人氣的話,那成長的速度要慢很多很多。


當然了,現在版權意識越來越強,作為藝人及其經紀公司可以合理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個無可厚非。比如現在德雲社所有商演的版權都歸優酷所有,所以優酷天天在頭條投訴商演相關視頻,導致每天都有大量視頻被刪除,被封號的頭條號也很多。慶幸的是德雲社沒有把小劇場的版權也給賣了,不然以後在頭條就真聽不到免費的相聲了。


天津的小劇場在頭條投訴就更加瘋狂了,本來就沒多少人發佈天津小劇場的相聲視頻,但是隻要發了被他們發現,那都是要投訴到封號為止的,以謙XX為首,現在不得不敬而遠之。


相聲演義


對於”天津所有的相聲茶館打著聲稱‘保護相聲’的口號不讓錄像“這件事,拾憶並不認可,相反,拾憶認為這種做法並不是在保護相聲,而是曾導致相聲沒落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郭德綱能火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在臺上表演時,對觀眾們的錄像拍照並不制止,一方面是因為當年郭德綱人氣低,為了不擾觀眾的興致。能讓他們回頭再看看自己的演出,另一方面,觀眾錄像上傳到網上也對郭德綱和德雲社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人氣。



也因此,在郭德綱紅了之後,德雲社無論大大小小的演出從來不組織觀眾錄像,甚至他們會主動錄製演出視頻並上傳到網上,以供那些沒有門票的網友觀看。



可以說,郭德綱他們這一決定間接的擴大了相聲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從而令更多觀眾喜歡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



至於天津所有的相聲茶館不讓錄像這件事(拾憶不確定是不是所有),拾憶只想說這真的是老古董思想了,如果放在早幾十年他們這麼做,拾憶還是能理解的,畢竟當年相聲還是比較繁榮的,不少相聲名角都有自己拿手的作品和節目,如果被人偷學走後,很可能會導致他們沒飯吃。



但是,放在今天這條規矩真的不太合適,一方面是因為相聲界的老藝術家們年紀已經不小了,甚至有不少老演員先後離世,這也導致很多經典相聲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另一方面,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天津所有的相聲茶館不讓錄像的結果只能導致看他們演出的觀眾永遠就是那麼一小波人,等他們看厭煩了之後,基本上就等於相聲茶館關門了。



而這毫無疑問對他們自己或者相聲界的發展都不利,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果還不肯推陳出新,放棄老一輩腐朽思想,他們必將會被時代所淘汰,而這最大的遺憾就是會令相聲界少掉不少經典相聲作品。



拾憶物語


天津相聲的格局已經限制了自己的發展。敝帚自珍而已。生生把一個娛樂大眾的藝術形式,搞成了小圈子的自娛自樂。稍有質疑,馬上就跳出來說你是外行。你不懂相聲,天津人最懂相聲云云,一個下里巴人的藝術,搞得高深莫測,居然嫌棄觀眾不懂,防備觀眾盜用創做。拿衣食父母當賊防著。所謂保護原創,更多是給人感覺存貨有限,對自身創新能力的不自信。看看德雲社的演出,恨不得觀眾回去全發視頻,影響力越來越大才是演員的出路。你成了名角,你就是把活兒使一百遍照樣有人捧你。當年郭德綱一個單刀會的返場用了上百次,一個叫小番用了無數次,不是照樣滿堂彩。希望天津的“藝術家們”快改改門風吧。類似張番這樣的小角兒,都被你們擠兌的沒飯吃了。看看相聲有新人,問問那些天津有才華的青年相聲演員,你們不難受嗎,酒香也怕巷子深,何況裝逼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