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各軍閥的軍費是怎麼來的?

眨眼的星星828


軍費就是搞錢,搞錢的方式有很多種。

外國老闆贊助

這個是民國時期搞錢最大的來源。不光民國時期,從清末革命黨就是這樣了。當年革命黨錢最大的來源是日本的泛亞主義者,孫文和黃興等人離開了內田良平、頭山滿等的金錢支持一天也堅持不了。有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辛亥革命和孫文沒關係怎麼後面還要等孫文來做這個臨時大總統?因為當時草草搭起來的臨時班子沒有經費根本無法運轉,但據說孫文能從日本人那邊搞來啟動資金。這些是出於政治理念而贊助的,不用還。

一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在東亞收縮了,中國舞臺上的大玩家變成了蘇聯,蘇聯從誕生到垮臺前,最大的特點就是捨得花錢,對於外國的贊助不計成本。當年最大的贊助對象是馮玉祥,一年能有千萬級別的金盧布,另一個是孫文蔣介石集團(政變前的蔣介石其實靠的是蘇聯)。

外國老闆借錢

贊助只是極少數,多數是借錢,要連本帶息還的。袁世凱能維持,是因為他有善後大借款,就是洋人支持的錢。段祺瑞能維持,是因為有日本人的西原借款。

收稅金

那些找不到外國老闆的雜魚們,就只能刮地皮了。但刮地皮,就必須要當地鄉紳來幫助你,鄉紳本鄉本土的,誰沒事幹幫你刮自己老鄉?於是他們實際上刮不到多少。這些雜魚比較慘,往往只能有一戰前的武器,甚至大清時期的武器也用,幾個人只有一條槍。如四川那些小軍閥。


實業掙錢

閻錫山和張作霖這倆,比較有實幹精神,和那些純粹的寄生蟲不一樣。這倆搞了不少實業,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傳統,開礦開企業開銀行,山西省和滿洲經濟都發展的很好,他倆也就比較有錢,當地老百姓也過得比較好,這倆算軍閥界的楷模。

除了這些大頭之外,軍閥們各種手段都用過,如孫殿英就挖了慈溪的墓,雲南、四川、陝北等地的大佬們販賣煙土。蔣介石的國民黨一直會在東南亞華人中募捐,甚至敲詐勒索。


白完家


一個事實是——民國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是不如大清的。

大清的時候,雖然苛捐雜稅也多,好歹有個節制,因為怕再來一次太平天國,不敢把老百姓逼的太狠。尤其不加農業稅是大清的政治正確(康熙皇帝定的規矩),所以大清的苛捐雜稅是有限的,朝廷收入主要靠關稅。

更重要的是,大清內部比較穩定,不打仗,慈禧新政之後,清朝的財政收入連連升高。1911年的前十個月財政收入居然達到了空前的三億兩,多是來自於實業和關稅的增長,老百姓的負擔在彼時還處於一個勉強可以忍受的階段。

到了民國,完蛋了。


民國時期,整個中國陷入了內戰狀態,各軍閥為了擴充軍隊瘋狂聚斂財富,管你老百姓造反不造反。何況熱兵器時代,軍閥也不怕農民起義了。

軍閥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以下幾種:

一:刮老百姓

就像《讓子彈飛》裡葛優說的那句話——“不刮窮鬼的錢你想掙誰的錢啊?!”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缺錢的首要想法就是刮老百姓。大清亡了,軍閥可以肆無忌憚的加徵了。蓋房子要交稅,買牲口要交稅,殺了牲口吃肉也要交稅。反正是雁過拔毛,獸走留皮,除了呼吸不交稅,幹啥都得交稅。

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外,軍閥們還很有超前意識,他們還可以預徵,把未來的稅徵出來。河南的軍閥把稅收到了1950年建國之後,熱河的湯玉麟甚至把稅收到了1972年!如果再努努力,沒準連改革開放以後的稅都要由他收。

除了農業稅以外,還可以設置關卡,收取過往商人的流通稅,這叫做“厘金”,是晚清督撫們留下的規矩,當年曾國藩就是靠這筆錢養活的湘軍。厘金對民間商貿的打擊相當大,直到三十年代之後宋子文整頓財政才取消。

二:開創新門類

大清和袁世凱倒了,軍閥沒人管了,他們可以公開的幹一些過去不敢幹的事情——販毒。

西北的軍閥命令老百姓種鴉片,關中大片的土地不種糧食改種鴉片。軍閥將這些鴉片低價收購來,賣到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去賺取暴利,這是西北軍閥賺錢的妙招。

不過也有一些軍閥是比較有節操的。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地盤比較穩定,所以對自己地盤的建設很上心,比如山西的閻錫山和東北的張作霖。

閻錫山在山西進行了很多很有建設性的舉措,開創工廠、礦場,修建鐵路,甚至還創立了山西的銀行,發行本省的貨幣。由於山西一直比較和平,以及閻錫山治省有方,讓山西的財政收入節節上漲,成為民國各省中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個。

東北由於地盤穩定,張作霖也進行了很多建設。鐵路、工礦之外,東北當局還開設了不少學校,現在東北的很多高校(如吉林大學),都能在民國找到影子。

除了自己建設之外,蔣介石由於地理優勢,天然享有了廣東和江浙的交通便利,這讓他擁有了清朝財政遺產中最值錢的一部分——關稅

蔣介石因為掌握海關,財政收入遠超其他軍閥,軍隊裝備也是最好的。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西北軍連步槍都做不到人手一把,蔣介石的軍隊卻擁有飛機坦克,顯示了雙方財政的天壤之別。

還有一種另闢蹊徑的,是孫殿英。

孫殿英作為一個小軍閥,沒有自己穩定的地盤,刮老百姓也輪不到他,他只能仰大軍閥的鼻息生存。但是他另闢蹊徑,居然盜了清東陵!

孫殿英把清東陵用炸藥炸開,把慈禧和乾隆的墓都給洗劫一空,靠盜墓發了一筆橫財。他將盜墓的一部分所得用來賄賂國民黨高官,最終在溥儀強烈抗議,中外震驚的情況下,居然啥事沒有,吞下了這筆不義之財。

三:外國援助

對於軍閥來說,還有一筆重要收入,就是來自帝國主義的援助和借款。

所謂“援助”,自然不是無償的,帝國主義不是慈善家,沒有回報,他們才不會給中國人半文錢,這些錢需要用主權和利益來換。

從袁世凱時期,民國的借款就開始了。袁世凱因為空頂著一個大總統的帽子,各省卻不給他交稅,所以他只能向五國銀行團借款以維持北洋政府的運轉。後來段祺瑞維持北京政府也是靠的袁世凱留下的“善後大借款”。

在各國之中,只有蘇聯是一個特例。

蘇聯可能是唯一一個對外援助不求回報的國家,至少在蘇聯初期是這樣。蘇聯剛建立時,這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政權想要扶持全世界的革命,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二十年代初,蘇聯在中國扶持了兩個政權——廣東孫中山政權和西北馮玉祥政權。

可以說,國民黨北伐之所以能成功,與蘇聯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不過後來蔣介石放棄蘇聯,轉投了英美。在蔣介石之前,北洋政府段祺瑞也比較親英美。他們都是英美帝國主義在中國扶持的代理人。

英美扶持了自己的代理人,日本自然也不閒著,日本人扶持的最成功的代理人就是張作霖。


現在的人,聽了幾個故事,看了幾集連續劇,就以為張作霖是什麼愛國志士,把日本人耍的團團轉還討不到便宜,認為張大帥真是機智。

屁!

民國軍閥中,可以說頭號漢奸就是張作霖。張作霖起家靠的就是日本支持。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張作霖什麼都敢賣,什麼南滿鐵路,什麼駐兵權,什麼吉林礦產,只要日本人肯出錢出槍,東三省沒有什麼是老張不敢買的。

在張作霖之前,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雖然贏了,但是東北還有多家帝國主義玩家。俄國沒有完全退出,英美勢力仍在。可是在老張的一頓操作下,日本吞併了東北的鐵路、礦產、港口,掌握了東北的經濟命脈,逐出了除蘇聯以外的各國勢力,所以後來日本侵佔東北才能這麼順利。

所以,對於張作霖這個土匪頭子,他的那些“愛國”事蹟聽聽就行了。拿他當好人,那真是拜錯了墳頭!


小約翰


民國軍閥的軍費從哪來?都有自己的門路,各顯神通唄,像孫美瑤的臨城劫車案、孫殿英的東陵盜寶案屬於個例除外,軍閥撈軍費主要三個方面,一是向外國人借款、出賣國家利益獲外國人扶植;二是壓榨百姓,設立各種苛捐雜碎;三是自創副業,開礦圈地、壟斷金融、控制市場等。

段祺瑞曾與日本簽署了《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這個條約惡劣後果遠遠大於“二十一條”!

舉個例子,從1912-1927年北洋時期,各地軍閥向外國人借款400多項,金額超過15億美元,這是不完全統計,這些錢大部分用於軍費開支,比如美國人直接給直系送錢送軍火,還幫吳佩孚在在洛陽建飛行機械廠,張作霖、段祺瑞、閻錫山、張勳等都受日本人扶植,當年張勳復辟時,德國和日本爭相援助,德國人給裝備,日本人給錢。這些援助都是由鐵路、港口、稅收、礦石等各種國家利益換來的,甚至一間工廠、一艘輪船、一座城市都拿出去抵押,1918年日本強佔山東,就是因為段祺瑞政府借錢太多不還,日本以此為藉口。

民國時期,鹽業、金城、中南、大陸稱為北四行,是依附軍閥的北方商業銀行,圖為天津鹽業銀行舊址。

有些省份軍閥有礦、港口、工業等固定資產能換來錢,有些內陸省份太偏遠就只能把嘴張向百姓,在自己轄區內毫無顧慮的增加賦稅,比如1912-1919年,西南地區的田稅增加了7倍,鹽稅增加了3倍,還有菸酒食品等商業稅增加了3倍,印花稅增加9倍,還有變著法的掠奪和蹂躪,比如四川梓潼在1926年就已經提前把稅徵到了1957年,這種敲骨吸髓的榨取方法,在軍閥混戰期間屢見不鮮,給百姓帶來無窮的災難。

湯玉麟,熱河軍閥,1929年徵稅徵到1941年,轄區內指導種鴉片,盜取遼皇陵,無惡不作。

這些各地的督軍、督辦除了是軍閥身份外,其實還是大地主、大資本家,比如段瑞祺有8個煤礦公司,大量土地,馮國璋有鹽業公司、金礦、銀行錢莊,徐世昌在輝縣除有5000畝土地,手裡握著幾個大企業,張作霖在東北圈了200萬畝土地,還有大量壟斷企業。此外全國的金融業都掌握在軍閥手裡,當時銀行林立,有交通銀行系財團、北四行集團財團、江浙財閥、華南財團等幾個大的金融勢力外,還有四川財團、山西財團等小型勢力,這些資本家在經濟和政治上支持軍閥,而轄區內的債劵、投資放貸、稅收等都由這些資本家控制。


圖文繪歷史


關於軍閥軍費那點事,其實說來挺搞笑的。眾所周知,民國初期大小軍閥林立,有幾個鎮子都能成為一方軍閥。養軍隊那是要花錢的,先不說武器裝備,就連最起碼的吃飯穿衣,也是一大筆花銷。



作為大軍閥來說,一般背後都有列強的支持,除了自己地盤上面的稅費徵收外,還可以向列強伸手,或是尋求支援,或是向其借款,不僅能夠得到裝備更新,還可以擴大利益。例如張作霖就是尋求了日本人的幫助才進了北京。可惜,張作霖並沒有給日本人相應的利益,結果在皇姑屯給日本人炸死了。

大軍閥可以如此,一些小軍閥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他們就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最搞笑的就是四川的小軍閥們。這些人為了搞錢,那真的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小軍閥們地盤小,所以能夠收得上來的稅也少,所以他們必須巧立名目,多進行一些攤派,將各種稅費都攤派到地方上。但是,他們也知道,把老百姓逼急了,第一他們要造反,第二不利於已經徵兵。所以他們還得想別的辦法。

最簡單的是自己做走私生意。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四川軍閥範紹增範哈兒就通過長江水道,從四川走私貨物到上海,通過杜月笙等人銷贓,從中掙錢養軍。範哈兒這還算是在省外有杜月笙這樣的關係,能夠幫他做生意。



最搞笑的軍閥竟然是靠賭博來養軍,賭場就是他的銀行。第28軍一位姓謝的旅長,一旦軍需官向他告急,他便去賭場賭上幾個小時,出來之後,一個裝著幾萬大洋的口袋就放在軍需官面前了。


傅斯鴻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反動統治,第一次在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當時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臨時政府卻基本上一貧如洗,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後,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各省的督軍們有不少都是以前清朝的大臣,他們習慣了有皇帝的日子。現在沒有皇帝了,他們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袁世凱的中央政府也收不上來多少財政,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

以袁世凱為首的民國政府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依靠向外國借款。尤其是和南方革命黨打仗的時候,所需的經費只能向國外西方各國借款。政府所能依賴的更多的收入差不多就是關稅,然後就是以總統的名義私下籌集的一些資金。

地方上的督軍手中都掌握有實際的兵權,他們既要滿足政府的日常開支,還要籌措大量的經費。當時的中國是農業社會,他們基本上都沿用晚清時的慣例,在各個關卡收厘金,也就是從過往的商人頭上抽稅。



當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完成名義上對全國的統一後,有宋子文建立了國家統一的財政稅收制度。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實際佔領的是華東中國經濟最富裕的地區,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收稅條件,再加上民國時候的關稅收入。

這時的西北軍閥和桂系軍閥同樣生財有道,比如馮玉祥和李宗仁就在自己統治的區域種植牙片,提煉毒品,向全國銷售。利用這個手段來籌措軍費,雖然禍害了其他地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山西的閻錫山和山東的韓復渠則致力於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山東和山西在當時屬於模範省,各方面建設的成績都非常明顯。在經濟增長的情況下,稅收的增長也是可以預期的,軍費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在抗戰期間,江南地區首先淪陷,導致國民政府的財政問題日益突出,軍費就更加緊張了。國民政府只能向外借債,同時在國內大量印刷鈔票導致通貨膨脹。各個戰區對當地的稅收徵收的比較高,在河南的湯恩伯甚至被河南人民當成了四大害之一。



在民國的歷史上,張作霖治下的東三省是一個例外。張作霖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他識人善用。他任用王永江來整頓東三省的財政系統,大大提高了東三省的財政收入,軍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孫中山在廣東建立的政府基本上依靠對商人徵稅,並且徵收的還比較狠。孫中山和商人為生的資本家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因此還發生過商團叛亂事件,爆發的原因就是孫中山徵收的稅收太高,商人們實在忍無可忍。

當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再一次發起了內戰。歷經上百年的戰亂,中國的經濟早已千瘡百孔。蔣介石的辦法就是開動印鈔機,導致中國的物價飛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借用通貨膨脹洗劫民眾的財產,以此來籌措軍費。

經濟上的崩潰迅速導致國民黨在政治軍事上的崩潰,國民黨敗退臺灣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上的破產,讓全國各界人士喪失了對國民黨的信任。本來宋子文一直致力於建立西方可以對接的財政系統,但都沒有取得蔣介石的認可最終都付諸東流。沒有穩定的財政就沒有穩定的軍費開支,軍費的收入只能是殺雞取卵。


新知傳習閣


中華民國又可以稱之為中“閥”民國,短短的三十幾年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一方,連年混戰,打仗得要錢啊,“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不是一句空話,那麼各路軍閥的軍費是怎麼來的呢?

一、搜刮老百姓

為了錢軍閥無所不用其極,巧立名目,不顧人民死活,徵收各種苛捐雜稅,極力壓榨統治區內的人民,所以有“民國萬稅”之說。

軍閥依掌握武裝力量大小,往往會控制大小不等的地盤,隨意加派或者截留稅收。

就像《讓子彈飛》裡葛優說的那句話——“不刮窮鬼的錢你想掙誰的錢啊!”

根據統計,河北一個縣就有300多種新立的各種雜稅,如殺豬要交稅,捆豬的繩子要另外交稅,船開要交稅,船不開也要交稅,上下船還得單獨交稅,出生有落地捐,結婚有新婚捐,死了有棺材捐,種樹有植木捐,·····在軍閥楊森治下,甚至連進城挑糞的農民也要交糞捐。所以當時有人諷刺“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唯有屁無捐。”

軍閥們甚至貪婪到開始徵收“未來稅”,河南的軍閥把稅收到了1950年建國之後,熱河的湯玉麟甚至把稅收到了1972年!北京廊坊一帶的邊防保障特別稅在1937年時已經收到了2035年,已經喪心病狂。 設置關卡,收取過往商人的流通稅,這叫做“厘金”,是晚清督撫們留下的規矩,當年曾國藩就是靠這筆錢養活的湘軍。厘金對民間商貿的打擊相當大,直到三十年代之後宋子文整頓財政才取消。

二、借款和經濟援助

辛亥革命勝利後,竊取革命果實成為大總統的袁世凱,只空頂著一個大總統的帽子,各省卻不給他交稅,他就以辦理辛亥革命善後為名,向英、法、美、日本等多國列強借了總額高達2500萬英鎊的借款,袁世凱利用這筆龐大的借款,擴充北洋軍,賄賂收買其他軍閥部隊,從而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

解放戰爭時期的蔣介石總共獲得了十幾億美元的經濟援助,沒有這些錢,他根本打不起內戰

龐大借款,除了高額的利息外,還以海關、鹽稅、煤礦、鐵路等等為抵押,而正是列強侵略中國的重要手段,不論是北洋軍閥還是國民黨新軍閥,賣起國家主權那是絲毫不手軟。

三、種植鴉片,販賣鴉片或走私獲得金錢。

當時民國的軍閥,絕大多數都曾因種植鴉片、販賣鴉片獲利。如西北的軍閥命令老百姓種鴉片,關中大片的土地不種糧食改種鴉片。軍閥將這些鴉片低價收購來,賣到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去賺取暴利。 四川軍閥範紹增範哈兒通過長江水道,從四川走私貨物到上海,通過杜月笙等人銷贓,從中掙錢養軍。

四、發展地方經濟。

閻錫山在山西進行了很多很有建設性的舉措,開創工廠、礦場,修建鐵路,甚至還創立了山西的銀行,發行本省的貨幣,讓山西的財政收入節節上漲,成為民國各省中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個。

五、財團支持。

最成功代表人物就是蔣介石。北伐勝利後,掌握了軍政大權的蔣介石,通過與宋美齡結婚,靠上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江浙財團後,才有了金元攻勢的無往不利,才有了蔣介石在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軍閥混戰中的輝煌勝利,併為蔣介石最終名義上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六、發行鈔票、和盜墓:

北洋軍閥時期不僅中央政府發行鈔票,各省也很多自己發行本省鈔票的,比如東北的奉票、雲南的滇票等等。軍閥們急用錢的時候,往往就會開足馬力印一批,結果就是鈔票貶值。奉票從1919年到1931年12年間,奉票貶值14498%。

1928年夏,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成功的把慈禧和乾隆的墓都給洗劫一空,靠盜墓發了一筆橫財。後來事情敗露,他選取了一些國寶級文物送給了南京方面的上層人士。孫殿英即得到了軍餉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還升官了。

孫殿英這樣為自己辯解:滿清政府害了我祖宗三代,我這是不得不報仇為革命!


美麗青春您真痘


你這個問題,會讓那些天天網上懷念北洋和民國時代的人很尷尬的。他們嘴裡的北洋和民國。是一個自由,經常向老百姓認錯。重視民意的時代。

而實質上呢?

滿清覆滅後,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你的問題直指核心。在生產力極度不發達國家動亂的時代,各地軍閥的軍費是哪兒來的?當然是從老百姓身上刮來的。一個靠從老百姓身上瘋狂掠奪財富來建立軍隊,並進行相互征戰的時代。怎麼可能是一個重視民意。老百姓活的幸福的時代呢?

各地軍閥的軍費支出相對於財政收入佔比動輒就是70%,80%。這麼高的支出比例。老百姓的民生工程哪有人會去考慮,老百姓都在勒緊褲腰帶支持軍閥打仗。這是一個對於老百姓來說苦不堪言的時代。


老九門177605940


民國時期軍閥的軍費來源比較多樣,但也有規律可循,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北洋軍閥混戰前期的徵稅;北洋軍閥混戰後期的整頓,提高汲取能力;國民黨新軍閥的進一步汲取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

在袁世凱死後,最高權威的喪失,加上北洋系統的內鬥,中央權威急劇削弱。軍閥也開啟了問鼎與混戰時代。這時候軍閥的軍費主要來源,就是傳統的稅收系統。

同等條件下,誰佔據的地盤人口多,稅基就大,稅收就多。

(民國財政史)

當然還有一條就是加派,把稅收收到n年後,竭澤而漁解決。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前後大家都是這麼依託這種稅收方式作戰。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供養的部隊少。

2、第二個階段

戰爭改變制度,這是常識,也是公理。為了獲得勝利,軍閥需要有更多的錢糧,部分軍閥開始了改革,典型的是東北的張作霖與山西的閻錫山。

(閻錫山提高了汲取能力)

閻錫山推行六政,禁止士紳干涉地方行政,提高政權汲取能力。在清末,山西和安徽的收入差不多,都在600-700萬元左右;到了民國十年,山西的收入已經是安徽兩倍,達到1300多萬元。

東北的張作霖一方面提高汲取能力,另一方面進行壟斷經營,提高了實力。稅收就有3400萬元,自然能有入關稱霸的能力。

(二次直奉戰爭)

在南方統一廣東的國府,在財政專家宋子文的處理下,廣東一年收入一度達到9000萬。在未來他們自然都是有能力爭霸的。

3、新軍閥階段

東北軍幾次入關退出了關外。在國府北伐的時期,馮玉祥拿到了蘇聯的經費支柱,桂繫有整頓後的廣西財政支持,國府有廣東財政支持,閻錫山有山西財政支持。

(勢力圖)

相對於各地軍閥,他們的稅基、汲取能力、或者軍隊動員能力,至少有一方佔據優勢。在戰場上取得相對優勢也是自然的。

在新軍閥混戰中,蔣介石在財政上佔著江浙與廣東,處於絕對優勢狀態。

(國民政府)

戰爭開始的時候,大家用著傳統的徵稅方式,頂多加派;隨著戰爭的發展,部分軍閥開始了財政改革;到了國府時期,其汲取能力比起來北洋政府又上升了一個層次。當然真正打大動員要到了土改。

參考文獻:

李懷印 | 集中化地方主義與近代國家建設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是家常便飯,要爭奪地盤手裡就要有人有槍,要想有槍有人就得有錢,那麼民國各地方軍閥軍費是如何得來的?


第一,搜刮民財,軍閥在各自地盤內狠狠的收刮民脂民膏,設立各種苛捐雜稅,搞得民不聊生。百姓蓋房子需要交費,買賣牲口需要交費,甚至你弄頓肉吃也要交費,只要你能想到的基本都要交稅。熱河的湯玉麟甚至收未來的稅,把稅收到1972年。

第二,發展地方經濟,這裡面發展的比較好有東北王張作霖和山西王閻錫山,利用地盤的地理資源優勢,設立工廠,發展實體經濟,建立學校等等,所以東北和山西這兩個地方是當時中國比較富裕的地方。


第三,依靠列強,從他們手裡借錢,列強怎麼會如此好心,借錢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要麼是高額的利息,要麼以鐵路,港口,礦產或者出賣主權交換。

軍閥之中較為特殊便是孫殿英,孫殿英是國民革命軍十二軍軍長,手下有三萬人馬,雖是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卻不發軍餉,孫殿英帶著十二軍炸開了慈禧太后與乾隆皇帝的陵墓,將其中的寶貝賣了換軍費。


麥地傳奇


民國初建時候,各地大小軍閥林立,只要手上有槍,後面有人就都稱霸一方。不過稱軍閥是要錢的,養兵要錢,買武器要錢,和人家搶地盤要錢,在民國初建時候民力還挺孱弱,這些軍閥們都是用什麼辦法保證自己軍費穩定呢?無外乎三招“搶,借,掙”。

中華民國剛剛創建的時候,就發行公債,向國人借錢,等到後來朝國人借錢借不到了,就開始向外國人借錢。所以讀民國史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哪個軍閥是那個國家的代表,其原因大抵就是因為借了該國的軍火,銀票,還不起的最後只能任由他國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胡作非為。



所謂的“徵”就是徵收稅,各地軍閥巧立名目,田稅,關稅,鹽稅,鐵稅自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各種名目的稅。另外有一些軍閥收了一年的賦稅嫌棄少,就繼續徵收後幾年的稅,乃至於他都已經下臺了,有的地方還在徵收他設定的稅。

一般軍閥也都會自己開闢掙錢之路,其中尤以種鴉片來錢最快,得錢最多,民國時期很多軍閥都幹種鴉片的營生。廣東軍閥龍濟光1914年就開始在自己轄區境內種植鴉片,陝西軍閥安排陝西25個縣種植鴉片,富饒的漢中盆地成為“鴉片鄉”,雲南軍閥唐繼堯執政雲南期間,雲南的鴉片收入佔到總收入的30%還多。



徵,掙,借這三招就是民國軍閥們為了維持自己龐大軍費開支以及個人奢侈生活的主要來源。有的時候這些方法還不足以籌措軍費,軍閥們逼急了眼甚至自己在自己勢力內搶,搶劫大戶,這個時候所謂的兵就變成了匪。

我是頭條作者圍知歷史,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