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乾縣莊子塬

鮮為人知的乾縣莊子塬

鮮為人知的乾縣莊子塬

史飛翔

莊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據《史記》記載,莊子曾為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述,“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由於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學說,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老莊”,將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稱為“老莊哲學”。

莊子所著《莊子》,又名《南華經》,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豐富,語辭瑰奇。魯迅先生評價:“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因為著《南華經》莊子被道教尊為祖師,列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號“南華真人”。那麼,莊子是在什麼地方寫成《南華經》的?種種文獻史料以及歷史遺蹟表明,莊子很有可能是在乾縣莊子塬寫成《南華經》的。

乾縣古稱好疇、奉天、乾州,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乾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4000年前乾地為黃帝之後的郮國屬地,是黃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夏、商為雍州之域,周太王徙居岐陽為岐州屬地,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好疇縣,是為設縣之始。莊子塬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城西北50華里處的梁山鄉龜蓋山下。這裡很有可能就是當年莊子寫《南華經》的地方。之所以這樣講,根據有三:

首先,不少史料典籍都曾記載莊子來過莊子塬。成書於清代的《乾州縣誌》稱:莊子塬在乾州城西北五十里處,當地人經常指點莊子修道的遺蹟。清代《乾徵遺稿》稱:莊子塬毗連永壽,為莊子修道處。清代任乾州知州的江寧人(即今江蘇南京)吳廷錫曾說:“莊子遊居好畤(即今乾縣的古稱),闡明瞭千秋黃老之道,這是多麼值得讚歎的盛事啊!”不僅如此,吳廷錫還說自己昔日任乾州知州時,親眼目睹了莊子塬遺址的人文之美。民國初年勘測、距今百年的乾縣老地圖,清楚地標明“莊子塬”這個地方,並把這一遺址標為“莊子家”,圖上的專用符號表明,那時候該遺址周圍果樹遍野,植被良好。所有這些文獻典籍都為莊子居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其次,莊子塬至今仍有莊子當年活動過的歷史遺蹟。在今莊子塬村南溝有一條三里長的長洞,當地人叫“修行洞”。村裡一輩接一輩人傳言,莊子就是在這個洞裡修行的。據村裡老人講,他們小時候聽祖輩人說,當時洞裡還擺著好多石桌,很可能是莊子寫經講經用的……不僅如此,莊子塬至今還有戰國時代遺留下來的古城牆遺蹟,遺蹟周圍遍佈著很多雕著烏龜圖案的磚塊。

再次,很多民間典故、傳說、見聞也有力地佐證了莊子塬就是莊子寫《南華經》的地方。一般說來,一個地方的得名,尤其是村落古鎮,總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很少有空穴來風。莊子塬村之所以能叫“莊子塬”,說明它肯定和莊子本人有關。事實上,莊子塬村的得名確實源於此。生於民國17年(1928年)的範吉祥老人,是莊子塬村土生土長的的一名普通農民,他用農民純樸的語言說道:“我小的時候聽村裡老人說,莊子是在我(們)這裡修行成了!”這句平易、實在的話語,有力地說明了莊子塬即是莊子的修道處,也是莊子的成道處。民間有一句話叫:“南有樓觀臺,北有莊子塬”。意思是說,老子出關居樓觀臺時,莊子亦從河南遊學於秦,居乾縣龜蓋山下莊子塬修道著述。所以道教有“南有樓觀臺,北有莊子塬”之說。

莊子是河南人,他為什麼要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地來到莊子塬?莊子是不是一定就在莊子塬寫成《南華經》的?這一系列的問題就像他筆下“北冥有魚,其鵬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鵬,其翼若垂天之雲……”這些瑰麗的語句一樣,將人引入一個清虛邈遠的玄思境界。我們期待著歷史的謎團在這裡揭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