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有哪些較為知名的中國籍經濟學家?

財經知識局


張五常、楊小凱

從上學時首次接觸經濟學,張五常教授和楊小凱的名字就縈繞在耳邊,兩人在經濟學上的造詣都非常深,屬於開宗立派式的人物,張五常教授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在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楊小凱的貢獻是新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法,被譽為最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人經濟學家。

張五常

1935年出生於香港,成名作是《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佃農理論》獲得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獎,和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私交甚篤,現代產權大師科斯稱張五常教授是最瞭解其思想的人,也曾多次陪伴弗裡德曼來訪中國。1997年被選為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非美國本土的經濟學家。

張五常教授最大的貢獻恐怕是將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統的引入中國問題的研究,《佃農理論》是張五常將產權制度的分析方法應用在臺灣的土地改革上並創立了“新租佃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張五常教授完全投入到對大陸經濟改革的研究和分析、政策建議,形成的《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的前途”、“中國的經濟革命”等著作一時洛陽紙貴,影響了眾多改革者和青年學者。

張五常教授思想集大成的著作恐怕是《經濟解釋》,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即產權和交易費用理論,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行為,書中重點闡述了需求的本質、缺乏和競爭的關係、價與量的關係等需求定律的重要觀點和概念準則。並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生活案例闡釋了重要的經濟理論和概念,如收入、投資、財富、利潤、租值、交易費用、利息理論、成本、盈利等。

1981年的時候,張五常教授就推斷中國一定會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回顧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他認為這是人類千年未有的成績。在被問到中華文明為什麼沒有向其他古老文明那樣中斷時,他的回答是中華文明擁有 深厚的文化底蘊。他曾經說過這句話:只要地球上有人類存在,中國是一個不可能被毀滅的國家,就是因為我們有文化。

天才往往具有個性且狂傲,或許也是因為這種個性,讓張五常教授也頗受爭議。但是這種爭議並不包括他的學術專業。

楊小凱

出生於1948年,原名楊曦光,華人經濟學家,曾2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由於其在經濟學上的重大成就,被稱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經濟學家”,可惜2004年在澳大利亞逝世,享年56歲。

楊小凱的經濟學貢獻是提出新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其主要著作是《專業化與經濟組織》、《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他和黃有光合著的《專業化和經濟組織》一書被權威雜誌書評稱為“蓋世傑作”。財務理論奇才布萊克稱此書為“天才著作”。

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認為楊小凱的工作比盧卡斯(Lucas)、羅默(Romer)、克魯格曼(Krugman)的要好得多。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阿羅稱讚楊的研究使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渾為一體。

楊小凱是傳奇的一生,1968年在長沙市一中讀書的時候,一篇《中國向何處去》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因為這篇文章在監獄待了10年,他在監獄服刑期間向與其共同關押的大學教授、工程師等人學習了大學課程,包括英文、微積分等,成了名副其實的掃地僧,10年後文革結束,他出獄後第一年(1979年)在湖南大學數學系旁聽一年,並改名楊小凱,把過去“埋葬”了。

1980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1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碩士學位。

1982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計量經濟學經濟學位。

1982年被聘為武漢大學助教和講師。

1983年受經濟學家鄒至莊推薦,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

1988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1990年楊小凱被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1992年,出版專著《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書;

1993年楊小凱當選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

1994年,出任美國路易維爾大學經濟系教授、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客座研究員;

1995年,出任臺灣大學客座教授;

1996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1997年,任美國《發展經濟學評論》編輯;在中國出版《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一書;

1998年楊小凱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1998年,出版了令經濟學界關注的《經濟學原理》;

2000年1月,楊小凱成為莫納什大學經濟學系的首席教授;

2004年7月7日早上7時49分,楊小凱因患肺癌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6歲。

楊小凱一生關注祖國,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上,和林毅夫教授各自提出了後發劣勢和後發優勢兩種觀點,並展開了長足的爭論,當然這是學術的爭論範圍,楊小凱和林毅夫早在1982年就已經相識,而他們的觀點其實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中國作為落後國家,在逐步改革中,實現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具有人口紅利、人力資本優勢,有現成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可以參考,這些都構成了後發優勢。可以發展更快,但是當幾十年的發展過去了,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資金、人才,產業必然向高端發展,而這個時候需要的制度的配套將更加完善,如果在經濟制度上不做深化改進,勢必會成為後發劣勢。所以“深化改革”,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做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成為了共識,現在也正在往這個方向走。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的成績是人類歷史上千年未有的,雖有問題,但是瑕不掩瑜,在經濟學方面就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素材和案例,在過去的四十年也湧現出了非常多的經濟學家,參與經濟制度的改革中建設中,比如厲以寧、吳敬璉、張維迎、林毅夫、茅於軾、樊綱、錢穎一等等。

當然最大的經濟學家,我認為是鄧小平爺爺。

我是壹號股權,中國併購交易師

主做股權設計、併購,業餘股民,愛好搏擊


壹號股權


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作為發展中國家卻讓經濟學成為顯學的的大國,畢竟經濟學屬於文科類別從而不像理工科那樣會帶給社會即刻看得見的收益。但60%以上的高等院校,甚至包括理工類院校都開設了經濟類專業。

由於現在的主流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這門學說是西方人創立的,包括亞當斯密、馬歇爾、凱爾斯、弗裡德曼都是重要人物。我們中國人很晚才接觸這門學說,最早介紹西方經濟學的書籍是嚴復翻譯並於1902出版的《國富論》(嚴復翻譯的書名叫《原富》),比英文版出版時間1776年晚了126年。

走在別人之後,我們自然學不過人家。就像全球有很多人研究儒家思想,但西方人能研究過中國人嗎?自1969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有60餘人獲得該獎勵,但無一人是中國人,也沒有華人,甚至黃種人都沒有。

要論國際上知名的中國經濟學家,那必定他們留過洋,在西方高校中學習過經濟學專業或者課程。如果是土鱉,又沒有在西方知名的經濟學期刊發表論文(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誌》等),那麼國際知名度肯定不高。

以下幾位中國籍在全球經濟學界的知名度還不錯。

1.張五常,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他以《 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1969年以名為《佃農理論——引證於中國的農業及臺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轟動西方經濟學界,該論文獲得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獎。張五常曾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是第一位獲此職位的美國本土之外的學者。

2.林毅夫,是世界銀行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的首席經濟學家,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林毅夫2007年獲邀成為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主講人,這是在世界頂級經濟學講壇中六十年來首次邀請中國學者主講。始於1946年的馬歇爾講座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奠基者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的名字命名。該講座每年從全世界著名的經濟學者中挑選出一位擔任主講人,其中有十幾位曾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3.張培剛(1913-2011年),發展經濟學創始人,被譽為“發展經濟學之父”。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係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1945年作為哈佛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完成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被公認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張培剛被全世界公認為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1982年,世界銀行的經濟專家錢納裡來華講學時說:“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是你們中國人,是張培剛先生。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農業與工業化》曾獲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專業最佳論文獎和“威爾士獎金”,並於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版,1951年在墨西哥出版西班牙文版,1984年修訂後出版中文版。也就是說,該論文的中文版出版比英文版晚了近40年。


財經知識局


其實有很多,比如郎鹹平,比如厲以寧,但是集大成者當屬朱鎔基總理。

儘管只擔任一屆,但是他的市場經濟概念還是深得人心,特別是主導國企改革方面。有人會說下崗職工再就業很困難。其實這都是慣出來的。哪裡有鐵飯碗,哪裡就有貪慾滋生。

現在經濟發展那麼快,跟那次改革激發新活力離不開。有些高速公路收費站員工被慣出毛病了,居然說出:自己辛辛苦苦30年只會收費這一個技能,在別人忙碌的時候自己舒坦,當體制改革,收費站合併時說出的話是多麼的不要臉。真服了,豈不知自己是多麼的懶。

不管經濟學家在怎麼牛,如果不用於實踐都是空話,所以朱是最強經濟學家,不接受反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