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中國自古就有望子成龍的思想,就是說自己這一輩子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於是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情。當然,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本就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所以,望子成龍本來就沒有錯。

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但這背後的東西卻值得人們去思考。當人們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激勵孩子去奮鬥,把“大丈夫當如此也”作為奮鬥的目標,你是否能感受得到這其中的意味?我認為,人們在望子成龍的思想中雖表達了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對過上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它更多地包含著“人上人”的等級思想,“成王敗寇”的觀念,以及母以子貴,光宗耀祖等等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

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而現在人們的望子成龍,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這些思想的影響,但它更多的還是體現了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對過上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當今社會的分層越來越清晰,底層人們向上的通道越來越不暢通,孩子們的奮鬥越來越艱難,希望越來越渺茫,社會現實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變成了“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時,望子成龍就也變成了望父成龍。父親這一輩子本就沒有什麼希望了才“望子成龍”,而“望父成龍”不就是說兒子這一輩子也沒什麼希望了嗎?一旦社會開始“望父成龍”,就意味著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由對過上美好生活的“渴望”變成了“失望”。

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雖說有些失望,但誰甘心就此罷休呢?總得想方設法去拼一把。於是,在現有規則下,教育就受到了空前重視。但由於教育資源極不均衡,從 “胎教”到大學,名校名師,讓社會中上層的人們佔盡了先機,而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只能無奈地把希望寄託在那些辦學水平並不高的學校和教學水平也不高的教師身上。他們希望這些教師能儘快提高水平,幫他們的孩子找到一條好的出路,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出現了“望師成龍”。可以說,“望師成龍”就是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一種掙扎。

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從“望子成龍”到“望父成龍”再到“望師成龍”,人們從渴望到失望再到掙扎,形勢越來越嚴峻,下一步該是絕望?如果不願絕望的話,那麼,下一個被“望”的會是誰?

如果真的能建立一個平等的社會,真的能讓每個人都過上美好的生活,或許人們就不會再有這些“望什麼成什麼”的思想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