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永州市道縣,她與衡州(今衡陽)、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大古城,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她與衡州(今衡陽)、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大古城。自秦設縣始,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其中1500多年為州府郡治所在地。歷史上是兵家必爭、商賈雲集之處,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道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又名道州、營道、營浦,雅稱蓮城。她地處湖南省西南部瀟水中游,是永州市轄縣,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龍舟之鄉的稱號。因是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故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標本和陶器、人類最早現代人牙齒化石,被譽為天下谷源、理學聖地、神州陶本、人類始祖。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下轄7個街道、11個鎮、4個鄉:濂溪街道、西洲街道、上關街道、東門街道、營江街道、富塘街道、萬家莊街道,梅花鎮、壽雁鎮、仙子腳鎮、清塘鎮、祥霖鋪鎮、四馬橋鎮、蚣壩鎮、白馬渡鎮、柑子園鎮、白芒鋪鎮、橋頭鎮。樂福堂鄉、審章塘瑤族鄉、橫嶺瑤族鄉、洪塘營瑤族鄉;境內有:月岩林場、橋頭林場、大坪鋪農場。總面積2448平方千米,人口83萬(2017年),縣政府駐地濂溪街道。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今縣釋名》:有營道山在西北,唐初置營州,後改道州,以境西北營道山而得名。一說縣以古道國為名。

道國是周朝姬姓諸侯國,漢水流域所的諸侯國之一。故地在河南省確山縣北的道城,一說河南省汝南縣南部,《漢書·地理志》記載其在汝南郡陽安縣,應邵曰:道國也,今道亭是也。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道國曾依附於強齊,齊桓公死後,楚國則乘機北擴,藉機控制淮汝。楚國曾一度將道國遷到荊地,楚平王時又遷回原地復國,最終為楚國所兼併。

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營浦縣,是道縣建縣之始,因縣治位於營水之濱而得名。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營陽郡,郡治在營浦。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改為永陽郡,營浦郡為郡治。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營浦、謝沐二縣為永陽縣。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二縣置營州,改永陽縣為營道縣(原營道縣改唐興縣)。次年,改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3年),改名道州。貞觀十七年,營道改屬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營道屬之。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宏道縣。

五代十國時期,宏道縣為道州治。宋建隆三年(962年),改名為營道縣。兩宋時期,道州轄4縣:營道縣、江華縣、永明縣、寧遠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營道縣屬湖廣行省湖南道州路。明洪武九年(1377年)九年,營道縣省入道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道縣。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道縣屬南嶺地區,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崗丘起伏,平川交錯。東南有九嶷山,南有銅山嶺,西有都龐嶺,北有紫金山。最高峰韭菜嶺,海拔2009米。地勢從四周向中間傾斜,呈盆地狀結構。

境內水系發達,水能資源豐富,水電開發潛力大。主要河流有:九嶷河,又名寧遠河;泡水,又稱蚣壩河;淹水,又名永明河,因河流經古永明縣境而得名;濂溪,以發源於營山得名;洑水,是縣境內最長的河流,以發源於上洑山得名;瀟水,以水清深得名。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縣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冷杉、福建柏、南方鐵杉、蘇門羚羊、紅腹角稚等珍稀動植物,是全國柑橘生產基地縣之一,有中國臍橙之鄉的美譽。灰鵝、臍橙、紅瓜子、厚朴、油茶等特色產品遠近聞名。

已探明可開採礦產資源38種,主要有錫、錳、鉛、鋅、鎢、石灰石等。其中稀有金屬鋰礦、銣礦儲量均居全省第一,是湖南省有色金屬之鄉;錫、鎢礦的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二位,金屬鋰、銣礦為湖南省獨有,是全國第四大錳礦區。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她位於湘、粵、桂三省結合部,是湖南通往廣東、廣西、海南的交通要塞,與長沙、南寧均相距400公里,距廣州360公里,

境內洛湛鐵路、道賀高速、廈蓉高速、國道G207等多條重要線路過境。道州火車站是洛湛鐵路設立的三等站。道州站銜接雙牌縣、江永縣、江華縣,是附近重要的交通要道。


襟帶兩廣、屏蔽三湘,蓮城道州

道縣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清塘鎮納入湖南省特色旅遊小鎮名錄。境內有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首的韭菜嶺、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寇公樓、湘南第一泉湘源溫泉、鬼崽嶺祭祀遺址、千家峒、濂溪故里、月岩等。

鬼崽嶺石俑位於道縣祥霖鋪鎮田廣洞村。這裡山峰中部的崖上是一片松樹林,石俑群便藏於其中。當地人把神奇石像稱為鬼崽崽,鬼崽嶺因此得名。石俑的造型多樣,大小不同,製作年代也是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