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文 | 米格

“3·15”晚會點名“714高炮”之後,催收和借款人的關係開始失衡。

很多借款人選擇“強制上岸”,表示不再還錢。

“我要投訴,我要投訴,我要投訴。”一位催收員稱,現在拿起電話,借款人就像復讀機一樣反覆重複這句話。

“感覺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像孫子一樣,不斷地道歉。”一位催收員將自己稱為“道歉機器”。

老賴們對付催收的辦法在不斷升級,甚至會偽造聊天記錄去各地投訴。

催收行業逐漸成為弱勢的一方,行業面臨洗牌。

眾信優聯CEO洪鄭透露,“這次洗牌會影響20%到30%的催收機構,甚至更多。”

夾縫中的催收行業,到底該如何轉型和迭代?

01 老賴狂歡

“3·15”過後,很多借款用戶選擇“強制上岸”。

所謂“強制上岸”,就是借款用戶直接放棄償還所有貸款產品,選擇變成老賴。

媒體的曝光、各個部門的行動,無疑給借款人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他們變得底氣十足。

一位老賴在論壇上感謝“3·15”晚會曝光714高炮:“錢不會再還了,打死也不還,告也不還。”


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圖為老賴在貼吧發佈的內容


下面是一群人的附和。大家紛紛對其表示支持。

老賴們在網上集結,開始一輪新的逾期狂歡。

“對待‘催收狗’,不用留情。”一位老賴在QQ群裡發佈了一份他對付催收的錄音,全程兩分鐘,都是關於他如何問候催收員“媽”和“祖宗”的。

QQ群裡一片歡呼,信心大振。

一些老賴還在群裡編輯了《對付催收狗指南》,裡面指導怎麼罵、怎麼投訴、怎麼錄音,無比細緻。

為了讓投訴有效,博取輿論同情,老賴們還會偽造聊天記錄。

“就是換一個微信號,把用戶的頭像和名字改成催收的,然後自己給自己發信息。”一個老賴群的群主透露,他拿著這些聊天記錄去各個論壇發帖,投訴平臺,“效果特別好”。

“我們現在是弱勢群體,輿論和相關部門都會站到我們這邊。”群主稱,這叫“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催收員譚茜也遇到過這種偽造的聊天記錄,“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道歉”。對方甚至還提出,讓催收員幫他們還錢。

在此情況下,譚茜很崩潰,她發現自己的工作很難再繼續。

“不管我說什麼,對方只有一句話,‘我投訴你’,像復讀機一樣。”她稱。

多位催收人士表示,最近他們接到的投訴量明顯增多。

聚投訴數據顯示,“3·15”晚會後的一週內,接到了全國網友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投訴19539件。

而在“3·15”之前的一週,這個數字是9245件。這意味著,投訴量增加了一倍。

面對這些投訴,譚茜能做的,只有道歉。

“感覺我現在的工作,就像孫子一樣,不斷地道歉。”一位催收員在發了這麼一條朋友圈之後,離開了行業。

催不回來,催收員和各個平臺開始妥協。

他們甚至不要利息,只求收回本金。

最近,陳辰在某貸款平臺借了3000元。剛逾期不久,他就收到了一條“求和”短信。

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圖為陳辰接到的短信


即便是隻還本金,很多借款人也很不情願,“一分錢都不會還”。

如今的大部分催收公司,徹底淪為了“弱勢群體”。

02 催收洗牌

在老賴的狂歡之下,目前的催收行業過得極為艱難,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各種壓力襲來。

首先是合規壓力。

最近,監管形勢非常嚴峻。

“整個3月,上海銀監局已分別約了我們兩次。”某催收機構高層透露,監管層明確提出,被投訴不當催收之後,如果情況沒有明顯改善,機構和負責人將被處罰。

另一方面,銀監局也下發了催收業務風險提示,把冒充公檢法和辱罵、恐嚇、嘲諷等行為定義為紅線,並將其上升到掃黑除惡層次。

除了監管收緊,各大甲方公司對催收機構的把控標準也變得非常嚴。

“某銀行對暴力催收的投訴處罰更加嚴厲,累計6單有效投訴,就要罰款50萬元。”某催收機構高管齊偉坦言。

“罰款50萬元,意味著我們要用400多萬元的回款去覆蓋。”齊偉透露,“情節嚴重的,還會停止合作。”

催收和老賴的博弈,如同一場信心戰。

目前,輿論和監管都偏向於保護老賴,導致催收公司的生存空間在不斷壓縮。

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老賴的反催收能力越來越強。”合生科技聯合創始人何新宇坦言,催收遭遇了空前的難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催收公司的催回率和營收能力都在下降。

另一方面,催收的人力成本卻在增加。洪鄭發現,最近,催收員對薪資的要求發生了改變。

催收行業現在是“弱勢”一方,大量催收員因此離開,行業招人變難。

以前,催回8000元,會分催收員1000元,現在則需要分1500到2000元,佣金最多增加了1倍。

“在一些規模小的催收機構,大部分收益都被員工拿走。”洪鄭坦言。

收入減少,運營成本增加,勞動密集型的催收行業,利潤越來越薄。

某催收機構負責人表示,他們至少要裁掉50%的人員。

多位從業者告訴一本財經,催收行業正在洗牌,“一大批中小型催收機構會死掉”。

洪鄭認為,目前整個行業大大小小的催收機構,“約有六七千家”。而這次洗牌,“至少會影響20%到30%的催收機構”。

洪鄭周圍有很多小催收機構,在“3·15”晚會後就選擇了退出,“直接關掉了公司”。

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的催收行業,面臨最嚴峻的洗牌潮。

最近兩年的催收行業,就如浮萍一般,隨著行業的跌宕起伏而起伏。

行業好的時候,催收公司會急速擴張,但好景往往不長,可能催收席位剛上,就遇到行業變動,馬上就要裁人。

“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輪,最後算下來,自己壓根沒有賺到錢。”一家催收公司的創始人封一稱。

催收不僅被金融行業束縛,也是這個行業中風險最高、最容易出事的環節,稍有不慎,就要被各個部門調查。

夾縫中的催收行業,到底該如何轉型和迭代?

03 智能催收

“做催收真的是受盡委屈,且極為不穩定,這個行業需要一次大的進化。”封一稱。

進化的方向在哪裡?幾乎所有頭部的催收公司,都認為是“技術”。

“要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催收的效率。”何新宇稱,必須把這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進化為技術密集型行業。

但“智能催收”這個被提了很久的概念,卻備受質疑,一度被認為是“偽命題”。

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催收和銷售是類似工種,這些技巧和套路,機器根本學不會。”封一認為,人類的厚黑智慧,機器太難學。

譬如,一些客戶說“貸款利息真高”的時候,實際的想法,可能是想減免、分期或者展期。

“但他們要面子,不會直接說出來,機器人無法理解這樣的語言。”催收從業者李樂樂表示。

何新宇也承認,在進行復雜的談判時,還是需要人工介入,但在催收的很多環節,機器已開始上崗。

目前成熟的智能催收模型,主要分為三塊。

第一塊是評估、預測哪些人值得催,容易催。

“一些用戶就是忘記了,稍微提醒就能還款。”冰鑑科技副總裁謝旻旗表示,甚至有些用戶不催也會還。

如何找到這些用戶,節省人力成本呢?

合生科技聯合創始人童偉稱,機器可以通過用戶的賬齡長短、貸款平臺數、還款表現等多個維度,做出初步判斷。

第二塊,機器可以判斷哪些催收方式更合適。

譬如,有些忘記還款的用戶,可以只是短信提醒。

第三塊,機器還能夠判斷哪個時間點最適合催收。

比如,一個用戶晚上8點之後接通率最高,就可以儘量安排催收員在這個時間打電話。

因此,智能催收在催收早期階段的運用,已比較成熟——它們將用戶劃分好,再給催收員分配任務。

除了分配任務,一些機器也開始替代人,撥打催收電話,而它們主要針對的是M1逾期的客戶。

“因為越往後,談判越複雜。”謝旻旗認為,“在早期催收中,催收機構使用模型和智能語音提升效率,節約大量成本。”

前期使用機器人已經相對成熟。何新宇透露,“對於剛逾期的催回率,一些機器人已經達到了真人的60到70%。”

金融科技手段除了能提高催收效率,也能幫助行業合規。

譬如,催收機構可以對催收員的音頻,進行智能化檢測,看錄音中是否有敏感詞。

合規、高效,將是未來催收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催收行業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來。


老賴狂歡:偽造聊天記錄投訴,催收員淪為“道歉機器”



勞動密集的催收行業如何轉型?

催收行業有哪些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

監管趨嚴之後,催收行業在未來將如何合規、高效地發展?

新車貸、二手車貸如何進行催收?

智能催收的三大難點和實戰經驗有哪些?

4月13日,一本財經“風控·命門第三屆金融科技風控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在下午的“不良資產處置”分論壇上,行業頭部公司和專家們,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並尋找答案。

歡迎掃描下圖二維碼,報名參會。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