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朋友想合夥做個農莊,靠譜不?

經常有人問:我想和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一起做個農莊,靠譜不? 在這些人的描述中,幾個人一起做,不僅能分擔投資壓力,還能共享每個人資源,一舉多得。 其實在任何領域,朋友合作做生意都是常態,失敗者有,成功者也不在少數。休閒農莊也概莫能外。 些微不同的是,農莊是個全新行業,因此,“合夥做生意”難免就會多上幾分複雜性。 今天,我們就分享幾個“合夥做農莊”的案例,希望對各位有一點點啟發。

1、農莊虧損了,合夥人變臉了

王先生是位大學教授,平日裡頗為喜歡旅遊。看到休閒農業很火,心裡也萌生出做個農莊的打算。

去年春節返鄉過年時候,機緣巧合下,聽當地幹部說村裡有一塊地可以便宜流轉。王先生隨後到山上轉了一圈,立刻就動了心。

但做個農莊起碼要數百萬資金,自己雖然小有積蓄,但遠遠不夠。怎麼辦?

王先生先是找了一起從村裡出來的幾個發小,以“回報家鄉”的名義進行鼓動。又找了城裡幾個熟悉的朋友,以“農業大風口”進行遊說。

最終在一番努力下,一共七個人成為了王先生的合夥人。根據約定,七個人每人出資80萬,股份相同。王先生作為牽頭人,也出資80萬,因為前期的努力,加上後期關係需要協調,股份稍稍多一點。


幾個朋友想合夥做個農莊,靠譜不?

由於幾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所以大家決定前期抽空群策群力完成莊園的建設,後期在當地找一個“能人”,負責整個莊園的日常運營。

很快,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八個人湊的幾百萬花費大半,好在農莊也初具雛形,勉強能夠對外營業了。在熱熱鬧鬧地舉辦過開業典禮後,幾個投資人都抱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回去忙各自的事業了。

期間王先生抽空回去了幾次,看到農莊生意一次比一次慘淡,雖然多次和操盤手溝通,但是改觀都不太明顯。

很快三個多月過去了,操盤手打來電話,賬上的錢已經不夠日常運轉。王先生急忙在股東群裡和大家溝通,提議在農莊召開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上,大家沒有過多談追加投資的問題,倒是對農莊為何經營不善,以及後期如何定位的問題爭論不休。吵到晚上12點,大家也沒有談出一致意見,最後王先生充當和事佬:大家先都回去思考一下,回頭找時間再議。

兩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次會議也沒召集起來,農莊由於發不了工資,一直處於半停業狀態。這中間兩個投資人的媳婦給王先生提出:生意急用錢,能不能把錢退出來?

這之後,熱愛休閒旅遊的王先生,再也沒有出去旅遊過。


幾個朋友想合夥做個農莊,靠譜不?

2、農莊盈利了,莊主不樂意了

張莊主在某地級市近郊有個農家樂,生意頗為不錯。這幾年各地休閒農莊發展勢頭旺盛,政府也找到張莊主,看能不能流轉一片土地,給當地也做一張休閒農業的名片。

張莊主心理很樂意,但也有自己的苦衷:沒錢。雖然農家樂生意不錯,但畢竟是小打小鬧,離做個大農莊還有很大差距。

政府朋友就給出主意:第一,給予優惠政策和補助;第二,找幾個當地有實力的老闆,一起入股,張莊主負責操盤。

張莊主心裡有點隱憂,但是想著能做個大型莊園,也算是登上人生巔峰了。最終一咬牙,不顧媳婦反對,答應了。

在政府朋友的牽線下,也真有五六個當地老闆願意入股。在這些人看來,一是老張有經驗,二是有政府扶持,三是都傳說這個行業是個大風口。

最終,農莊熱熱鬧鬧地做起來了。在張莊主的辛苦操持和政府的支持下,這裡生意也的確不錯。第一個完整財務年度,就實現淨利潤上百萬。

盈利了雖然開心,但張莊主也有自己的不痛快,並且這種不痛快越來越深。

第一種不痛快是,股東太多,雖然協議上白紙黑字寫著不參與管理,但每人來了都喜歡給張莊主指點一二。你應該怎麼怎麼做,你看人家誰誰誰上個啥項目,咱們也得上啊。

礙於股東的情面,張莊主都呵呵一笑。但是時間久了,也忍不住偷偷罵娘。


幾個朋友想合夥做個農莊,靠譜不?

這種不痛快還是次要的。最核心的是,農莊全靠老張一個人辛苦維持,但是年底分紅時候,利潤幾乎是平分。自己只多拿了一點點管理股。

這種不痛快,生意越好,老張就心裡越痛。表面上自己是老闆,實際上是給股東們打工的苦逼經理人。還不如自己幹農家樂痛快。

後來,老張趁著喝醉,跟政府朋友抱怨了一番,結果被暗諷了一句:人不能忘本啊。

再後來老張越來越消沉,農莊的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

3、管理團隊:我憑啥給他們打工?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南方某大城市,年過半百的老王是有機農業圈的知名人士,後來就想自己做個有機農場。

由於前期的知名度,老王的農場夢進展得很順利。幾乎是一呼百應,很快就有八十多個家庭眾籌成為“種子會員”。

這些會員不僅出資助力農場建設,還成為農場的第一批會員。——讓消費者和投資者合二為一,這是多麼好的創業故事。

也如大家所想,有機農場發展的很快,短短一兩年,就吸收了三千多個會員。生產、銷售、客服、休閒延伸等各項工作都很快進入成熟階段。

按理說,這是一個很完美的創富神話。不過恰恰就是因為經營太好,管理團隊出現了心理不平衡。


幾個朋友想合夥做個農莊,靠譜不?

最初眾籌時候,為了更好吸引會員,承諾了那八十多個家庭相當大的優惠政策。不僅蔬菜配送給予“近乎免費”的政策,還每年給予相應分紅。

管理團隊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在做運營,最後成為給“種子會員”打工的身份。他們也就是出了一點錢,現在享受的紅利也太大了。

雖然淡泊名利的老王對分紅之類的事並不起心,但耐不住這些80後、90後管理團隊的抱怨。畢竟,農場的真正價值,還是這些團隊,他們人心散了,農場也就完了。最終,老王出手了。

溝通的過程不為外人所知,但不難想象,農場應該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管理團隊最終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這也應該是為數不多獲得善終的劇情。


幾個朋友想合夥做個農莊,靠譜不?

這三個案例不具完整代表性,不過從中我們也可以獲得很多啟發:

1、 任何商業模式和股權制度的設立,都應該是建立在對行業極度瞭解的基礎上。否則,這跟忽悠沒任何區別。朋友變敵人,只是一步之遙。

2、 股權設計中,對資本的定價很重要,對人才的定價更重要。

3、 企業在不斷變化,股權設計也需要建立動態的機制,而不是從一而終。

4、資本進入很重要,退出機制也很重要。沒錢項目會死掉,沒有頂層設計,有錢了項目也會死掉,甚至死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