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素描|孟志強:醫學的王道

他是腫瘤醫院的主任醫師,中國新醫學的領軍人物——孟志強委員,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傳奇人生和對醫學傾其一生的熱愛...

委员素描|孟志强:医学的王道

孟志強,徐彙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腫瘤中西醫結合微創治療,尤其擅長各類肝腫瘤、胰腺腫瘤、肝轉移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完成消融、介入、海扶等各類微創治療超過6000例。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美國NIH/NCI R01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等10餘項,資助金額超過2000萬元。先後在Gastroenterology, Mol Oncol,Cancer,Oncogene, Eur J Cancer, Br J Cancer, Autophage等發表論文100餘篇。二次獲得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及明治生命科學獎,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本文圖片均來自於微信公號“徐匯政協”

少年班往事

在那個年少的年代,對他來說,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還沒有清晰的概念。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他很早就接觸了計算機,對此頗感興趣,若不是“少年班”的出現,也許真的就變成了IT行業的佼佼者。但是,父母希望他長大做一名醫生,鼓勵他學醫,應該說當時是懵懵懂懂的進入了醫學領域。

這個少年班學制8年,預科3年學習高中全部文化課,還要學習傳統醫學經典,本科5年與普通班相比,延長臨床實習期,增加專科定向實習。畢業後,孟志強考取了山東醫科大學(現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碩士生,學業結束後又考上上海醫科大學的博士生,師從腫瘤醫院的於爾辛教授,做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相關研究,在腫瘤醫院工作,至今已經20多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倡導“西學中”,造就了一批後來頗有成就的醫生,於爾辛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後來他回到腫瘤醫院,創建了中西醫結合科,以微創、放化療、中醫等結合治療肝癌、胰腺癌等腫瘤。

孟志強:我剛來的時候,科室裡七八個人,於教授是科主任,科室面積有限,一個病區有40幾張床位,收的大都是肝癌晚期病人——那時候CT、磁共振等都還沒有出現,肝癌做不到早期發現。病房裡經常有病人因為腫瘤惡化而去世,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逐漸改善了。

委员素描|孟志强:医学的王道

中西醫結合

跟隨於爾辛教授學習,對於偏中或偏西,孟志強身上並沒有執念。

在腫瘤醫院,治病就是治病,不用拘泥於什麼手段。既然目前西醫是主流,並且對大多數腫瘤都有顯而易見的效果,那麼自然應該採用;對於那些傳統醫學更有優勢的領域,也應該抱著積極的心態,在合適的時機使用。

從1992年開始,孟志強就已經用微創綜合治療技術進行肝癌、胰腺癌腫瘤的治療,如今,HIFU(海扶刀)、射頻消融、介入治療、冷凍、藥物消融等,成為了治療肝癌、胰腫瘤的常規手段。

孟志強表示,經過長期的臨床試驗以及數據統計研究發現,給腫瘤患者服用中藥,其意義並不在於直接殺死癌細胞,而是去改變癌細胞在體內生存的微環境。

孟志強:中醫藥在延長病人的生存上,是有積極意義的,特別是長期生存。事實上,病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放化療。我們發現,中醫藥在肝癌、胰腺癌的短期生存方面不具備太明顯的優勢,但是兩三年,三五年以後,差別就會非常大。比如人稱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晚期胰腺癌,一年存活率都很少,三年幾乎做不到。但中西醫兩者結合治療以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左右。很多晚期的,或者復發轉移的肝癌病人,採取其他的手段治療已經不可能了,但這裡還是有相當多的病人獲得較長的生存期,最長的有十年以上,腫瘤與人,相安無事。

創中國新醫學

早期工作的時候,孟志強曾有一種設想:建立一個通用的中西醫結合體系,把疾病、治療方案都分門別類,讓所有醫生都能應用這種方案。但他後來發現,在現有模式下不容易走通。

孟志強:最終醫學必定是精準的,非常個體化。現在醫學也在往這個方向發展。而中國傳統醫學向來推崇一人一方,一開始就走在個體化醫療的道路上,要如何統一呢?

孟志強認為,實際上,西醫也越來越注重於個體化治療方案。既然兩者最終都往同一個方向走,又各有長處,就不必要強行把兩個體系並在一起。只要長處互補,對病人有益就行。“每一種疾病,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全身性,系統性問題的局部表現。所以我們是在治人,而不只是治病。”

委员素描|孟志强:医学的王道

孟志強帶領團隊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後來發現,局部給藥病人耐受性不錯。“原來的化療,可能要兩三週做一次,改變了用藥方式以後,局部藥物的濃度可以提高五到十倍,局部腫瘤的控制很理想。”

孟志強認為,不管是在哪種體系下的醫療方式,最重要的是證明它有效,否則一切都是空話。因此,2004年他在美國M.D. ANDERSON 腫瘤中心進修學習回來以後,就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各項臨床醫學實驗,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專門涉及到了傳統醫學。在肝癌,胰腺癌的臨床研究中,獲得了幾項喜人的數據。

2012年,孟志強擔任科主任以後,加快了業務發展的腳步,科室成員增加到了22人,科研成果和既往相比有很大的提高。過去5年中,獲得了2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8年,全國第一個腫瘤消融方向的學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消融治療專家委員會成立,由孟志強擔任主委。

委员素描|孟志强:医学的王道

和腫瘤相處

孟志強:腫瘤醫生都有一個心願,就是徹底消滅腫瘤。但隨著對於腫瘤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腫瘤太聰明瞭,想要戰勝它,任重而道遠。現階段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想方設法和腫瘤和平共處,將腫瘤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帶瘤生存,相安無事。我們科室現在是兩條腿走路,一是試圖殺滅腫瘤,二是讓病人減少復發的概率,延長生存,生活質量更高一點,我相信中國傳統醫學能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尚有很大潛力有待挖掘。

與腫瘤作戰多年,孟志強對醫學人文有著自己的感知。

“即使是做手術切除了腫瘤,還要照顧到病人的術後康復、家庭環境、心理建設,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總之,讓病人的創傷越小越好,儘量保留生理機能,畢竟治療的目的是,是使病人迴歸家庭,迴歸社會。”

委员素描|孟志强:医学的王道

“中國的價值觀裡,家屬可能不會告訴患者本人真相,也情有可原。這就需要醫生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之間有充分的溝通。中國一線城市有些醫生被詬病與患者缺乏溝通,我想,主要原因不是醫生不想這麼做,確實是因為病患太多,工作量太大,時間太有限。中國的醫患問題是綜合性社會問題,不是某一個醫院,某一個醫生的問題。”孟志強分析說。

孟志強:現在我們之所以能做這些難度很大的手術,正是在病人的鼓勵之下,不斷地探索,不斷創造一些新的治療的體系和模式,我們的目的,就是能夠讓病人們更好地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