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的八個失敗之處(下)

第六個敗筆,蘇母在明玉記憶中的樣子變了。在過去四十多集鋪墊中,蘇母一丁點兒愛女兒的跡象都沒有,明玉的記憶中,她完全是一個自私自利重男輕女的母親,把明玉排在全家的最末位。而在大結局裡,蘇明玉回憶起了趙美蘭曾經待她的好,想起了和母親之間也曾有過溫情時刻。這一點,不是不可以,只是再一次被編劇處理成了一個非常生硬的轉折——蘇母的臉譜化塑造在之前的劇情裡已成定型,觀眾們胸口也憋著一口氣,想要在大結局看到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公平正義的劇情發展。然而結尾編劇強行甩鍋,導致觀眾們一口老血鎖在喉頭,吞下去也不是噴出來也不是。

《都挺好》的八個失敗之處(下)

如果編劇在結尾有意扭轉蘇母的形象,塑造一個更有層次感更復雜的人物性格,就不應該在前期用盡全力、費盡筆墨描寫蘇母的負面性格。既然已經負面了,那就不妨負面到底,這樣才能保持人物塑造的連貫性,現在這樣的處理,對於觀眾情緒的調動來說,非常負面。

第七個敗筆,在於明哲和明成的結局,與明玉結局的對比。原著小說中,明哲看清了父親,失望回到美國,明成從監獄出來後一蹶不振,消失無蹤,明玉把蘇大強放在她海邊別墅養著,和石天冬組成新家庭,內心卻對父愛不再抱有希望。這樣的結局是比較真實,順應人物性格發展,觀眾也更能接受的。而電視劇的結局裡,明哲哪怕知道了明玉生活的艱辛,也沒有大徹大悟,主持正義,他回到美國,不過是因為大嫂的一通電話。明成經歷一番劫難,迅速成熟,越變越好,大有點兒“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味道,事業心徹底起飛,乾脆跑非洲去了。只剩下明玉一個人,放棄了工作事業,沉溺在蘇家老宅的氛圍裡,抱著一個痴痴傻傻的父親,哭得聲嘶力竭。這樣強烈的對比,怎能讓觀眾不心懷不滿,不氣上心頭,不湧入豆瓣打個一星?

《都挺好》的八個失敗之處(下)

最後一個敗筆,也是最致命的,就是編劇的價值觀問題。這部劇一開始打著的旗號,就是現代女性自強自立,擺脫原生家庭,奮鬥掙扎,最後逃離親情旋渦找到自我的一個路子。講道理,它吸引到的也是懷抱著這樣夢想的一批觀眾。她們被家庭、被親情傷害著,綁架著,被折磨的喘不過氣來,實在需要這樣一部劇,為這個腐朽的傳統倫理風貌來振一振精氣,辨一辨是非。然而這部劇讓她們失望了。在最關鍵的時候,它頭也不回地選擇了站到這幫女性的對立面,和傳統的封建家庭倫理觀念站到了一起——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無論父母怎麼踐踏你,鞭打你,貶損你,你都要滿心歡喜,欣然接受,因為你對他們的愛,要讓你低到塵埃裡。這種吃人的倫理道德觀念,早已被許多現代女性所拋棄,卻竟然在熒幕前死灰復燃。許多現代女性再一次意識到一個問題:要男女平等,要維護權益,任何人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都挺好》的八個失敗之處(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